大旱之後必有蝗災,古人為何寧願餓死也不吃蝗蟲?

近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發出蝗蟲危害警告。本次的蝗蟲大軍首先開始於非洲,而後飛躍紅海,一路飛向數千公里外的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

大旱之後必有蝗災,古人為何寧願餓死也不吃蝗蟲?

目前這隻大軍數量高達4000億隻,已經給我國近鄰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農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今年春季,去年冬天已經到達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蝗蟲將孵化出來,數量將達到現在的500倍。不少人擔心,蝗蟲是否會進一步蔓延至中國?

大旱之後必有蝗災,古人為何寧願餓死也不吃蝗蟲?

網上眾多網友也開始紛紛提出自己的疑問,貢獻自己的計策。

大旱之後必有蝗災,古人為何寧願餓死也不吃蝗蟲?

大旱之後必有蝗災,古人為何寧願餓死也不吃蝗蟲?

大旱之後必有蝗災,古人為何寧願餓死也不吃蝗蟲?

蝗蟲是一種最具破壞力的遷徙性害蟲,一天飛行150公里,一隻蝗蟲可活3個月左右。一隻雌性蝗蟲,可產300顆卵,1平方公里規模的蝗群,進食一天的量,等於3.5萬人一天的進食量。

大旱之後必有蝗災,古人為何寧願餓死也不吃蝗蟲?

古代中國是世界上遭受蝗災最嚴重的國家,在中國古代蝗災被認定為三大自然災害之一,蝗災的爆發對人們的生存,國家的安定,影響巨大。

大旱之後必有蝗災,古人為何寧願餓死也不吃蝗蟲?

《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商人防蝗的記載。《除蝗疏》中就寫了"國家不務畜積,不備兇飢人事之失也。兇飢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

大旱之後必有蝗災,古人為何寧願餓死也不吃蝗蟲?

蝗蟲喜水,耐旱。水災過後往往伴隨著蝗蟲的爆發。蝗蟲災的到來,更是雪上加霜。蝗蟲吃光了禾苗、莊稼。百姓沒有了糧食,只能啃食草根樹皮。

大旱之後必有蝗災,古人為何寧願餓死也不吃蝗蟲?

根據天津市《寶坻縣誌》記載清朝康熙三十四年,當時的寶武發生了嚴重的蝗災,饑民無糧可吃,最後居然出現了人吃人和易子而食的現象。

大旱之後必有蝗災,古人為何寧願餓死也不吃蝗蟲?

肯定有人會問,蝗災這麼嚴重為什麼不吃蝗蟲呢?畢竟蝗蟲在現在可是一道美食。

其實原因有三:

1.蝗災在古代民間被認為是上天對人類的懲罰,甚至蝗蟲還被封為神,出於對神鬼的畏懼,不敢吃。

大旱之後必有蝗災,古人為何寧願餓死也不吃蝗蟲?

2.蝗災的出現,一般在大旱、大災之年,本來就已經民不聊生,人們根本無力大規模捕捉。

3.蝗蟲群一直飛行移動中,根本不可能作為長期食物。

在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各種食物也極度豐富,蝗蟲也成為一道新奇的美食被端上菜桌,而在古代蝗蟲就是災難的代名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