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教育”

故事一 孔子的教育故事/<font>

孔子是主張全面發展的,如果單方面發展,他認為那就像只限於某一種用處的器具了,所以說:“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樣。”可是子貢就有陷於一偏的傾向,所以他就批評子貢說:“你只是個器具啊!”子貢問道:“什麼器具呢?”孔子說:“還好,是祭祀時用的器具。”意思是說,從個別的場合看來,子貢是個體面的器具,卻沒有注意到全面的發展。


故事二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故事/<font>

校園的花房裡開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全校學生都非常驚訝,每天都有許多人前去觀看。一天清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裡散步,看到幼兒園一個4歲的女孩在花房裡摘下那朵玫瑰花,把它抓在手中,從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小女孩為什麼摘花,於是,彎下腰,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的?你能告訴我嗎?”


小女孩害羞地說:“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訴她校園裡有這樣一朵大玫瑰花,可她有點不相信。我現在摘下來送給奶奶看,看過後,我就把花送回來。”


聽了小女孩天真的回答,蘇霍姆林斯基的心顫動了。於是,他牽著小女孩,從花房裡摘了兩朵玫瑰花,說道:“這一朵是獎勵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你媽媽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的好孩子。”


故事三 馬卡連柯的《教育詩》/<font>

彼德連柯到工廠去晚了,馬卡連柯沒有直接批評彼得連柯,而把他所屬的分隊的分隊長找去了,對他說:“你的隊伍裡有遲到的人。”“是的,彼得連遲柯遲到了。”“以後不要再有這樣的情形。”“是,以後不會有了。”彼得連柯第二次又遲到了,馬卡連柯把全隊集合起來,說:“你們分隊裡彼得連柯第二次又遲到了。”並指責了全分隊,分隊保證以後不會再有這樣的情形後,馬卡連柯說:“去吧,以後看。”事後,發現全分隊的人都教育彼得連柯,對他說:“你遲到了,這就等於說我們全分隊都遲到了?”以後,彼得連柯遲到的缺點得到了糾正。


故事四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font>

一次,陶行知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學,當即制止,讓他放學後到校長室。陶行知到校長室時,王友已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沒想到陶行知卻給了他一顆糖,並說:“這是 獎給你的,因為你很準時,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顆糖對王友說:“這第二顆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停止了。”接著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我調查過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並且有跟壞人做鬥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哭著說:“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自己的同學......”陶行知這時笑了,馬上掏出第四顆糖:“因為我正確地認識了錯誤,我再獎勵你一顆糖......我的糖沒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故事五 陶行知餵雞/<font>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他走向講臺,不慌不忙地從箱子裡拿出一隻大公雞。臺下的聽眾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幹什麼。陶先生從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後按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雞隻叫不吃。怎麼才能讓公雞吃米呢?他掰開公雞的嘴,把米硬往雞的嘴裡塞。大公雞拼命掙扎,還是不肯吃。陶先生輕輕地鬆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後退了幾步,大公雞自己就開始吃起米來。


這時陶先生開始演講:“我認為,教育就像餵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臺下一時間掌聲雷動,為陶先生形象的演講開場白叫好。


故事六 朱熹讀書主張“循序漸進”/<font>

宋朝的著名學者朱熹,是個學識淵博的人。他遍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及自然科學,均有研究。他在讀書方法上,特別強調“循序而漸進”。


有的人讀書性子急,一打開書就匆忙朝前趕。朱熹批評他們像餓漢走進飯店,看見滿桌的大盤小碟,飢不擇食,狼吞虎嚥,食而不知其味。究竟怎樣讀書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平彼,如是循序漸進,則意志理明,而無疏易凌躐之患矣。”


也就是說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弄明白它們的涵義,一句話一句話地搞清楚它們的道理。前面還沒搞懂,就不要急著看後面的。這樣就不會有疏漏錯誤了。他說:“學者觀書,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曉,不若退步,卻看得審。”就是說,讀書要紮紮實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時還要頻頻回顧,以暫進的退步求得紮實的學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