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得歸來後,做鬼也風流●《牡丹花下》:女人之間的“權力遊戲”

《牡丹花下》是索菲亞·科波拉2017年執導的作品,也是她所有作品中最飽受爭議的一部

電影將故事背景設定在南北戰爭期間,教會學校的女學生馬莉在遇見身負重傷的士兵邁克伯尼後將其帶回學校,但這個英俊男人的突然出現卻給瑪莎小姐辛苦維繫的"女子天堂"帶來了誘惑和威脅——學生和老師紛紛按捺不住自己的躁動,在明暗之間的撕扯和爭鬥後,故事在士兵被"形式閹割"(鋸掉一條腿)中緩緩落下帷幕。

這部電影的英文原名是"The Beguiled",直譯過來即"一場哄騙"等類似含義,也有地區將其翻譯成"美麗有毒"或"魅惑"。但大陸版的譯名卻頗具詩意——牡丹花下,讓人不由得第一時間聯想到"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這句著名的元曲。因為這句話已經被曲解了很長時間,所以這個譯名讓人感覺整部電影講的就是"一個男人闖到了牡丹花園中,做了一段風流鬼後'死去'"的故事。

若得歸來後,做鬼也風流●《牡丹花下》:女人之間的“權力遊戲”

其實無論從譯名還是電影敘事上來說,這是一部和情慾沒有太大關係的電影,其深層次的主旨只是依託"男女關係"這一外殼表現出來,故事的核心主要聚焦在"權力爭奪"上。接下來就從電影名字新舊版對比電影情節三方面入手,詳細分析這部讓索菲亞科波拉一舉摘得第70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最佳導演獎並獲得金棕櫚提名的《牡丹花下》,究竟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牡丹花下"出自的《玉芙蓉》,本是一首女人描寫自己的元曲


很長時間以來,當人們說到"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的時候,第一時間就會將其和男人聯繫到一起,以為它是用來描寫男人達到自己的某些目的後死而無憾的心境。在瞭解真實含義前,先來欣賞一番這首元曲的原文:

寂寞幾時休,盼音書天際頭。

加人病黃鳥枝頭,助人愁渭城衰柳。

滿眼春江都是淚,也流不盡許多愁。

若得歸來後,同行共止,便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這首曲牌名為《玉芙蓉》的元曲,相傳是由一位才情卓絕的藝伎珠簾秀所著。原文中的"牡丹花下"指的就是花前月下的極致美景,並非現代多數人理解的"萬花叢中"。結合上下文來看,這首元曲主要描繪的是閨中女子獨自品味相思之苦,思念對方到"如果可以攜手漫步在花前月下,便是死也是值得的"的程度。

若得歸來後,做鬼也風流●《牡丹花下》:女人之間的“權力遊戲”

也就是說,這所謂的"牡丹花下",主角不是男人,而是女人。從這個角度出發,《牡丹花下》這部電影的譯名簡直稱得上十分到位。

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是以定點鏡頭的視角去描繪這所女子學校的日常生活,以及身在其中的每個女人分別有著怎樣的生活方式和處事原則。後來偶然出現的男人,只是一個"舶來品",他只是這個場景中多出來的一部分,從頭到尾都不是主角。

換個角度假設一下,如果電影鏡頭一直跟隨這位北方士兵,講他是如何參戰受傷並誤入"萬花叢"的話,那麼這部電影的主題才更加傾向於"男人出現後原形畢露的女人們"這一被很多人認同的觀點。


可以試著結合《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聯想一下,因為白雪公主是主角,所以是不是鏡頭和故事主體一直聚焦在白雪公主身上?如果從故事的一開始就一直描寫七個小矮人是如何工作如何生活,直到有一天一位被後媽追殺的公主闖進他們的房子,那麼這部童話的主角豈不是立刻就發生了改變?

同理,《牡丹花下》本就是一部"女人為主"的電影,"受傷的男人"對於情節推動而言,其意義更偏向於"道具"而不是"角色"。看過這部電影你會發現,把這個角色換成任何一個男人,所引起的後果可能都是一樣的,但密閉空間裡這幾位女人,卻無一可被取代


若得歸來後,做鬼也風流●《牡丹花下》:女人之間的“權力遊戲”


從兩版《牡丹花下》的不同,窺見索菲亞科波拉的真正用意


如果說這是一部改編劇本,那麼科波拉曾公開拒絕承認自己導演的這部電影是對1971年版的翻拍,並一再強調這只是基於原著的另一次電影拍攝而已。也就是說,很大可能她是照搬了原版電影的故事框架和人物組合,但在細節上做出了很大程度的調整。

  • 第一點:1971年版本中女校長瑪莎與自己已經去世的表哥有過一段陳年的亂倫之戀,這一人物背景設定在2017年版的《牡丹花下》被全面摘除。

原版中的設定其實在人物構建上有著一定的指向性含義,即女校長並非表現出來得那麼"禁慾"和循規蹈矩,她的所作所為和對別人的要求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所處的環境,以及自身的位置所在。

那麼在2017版的《牡丹花下》中,這一設定的消失即意味著女校長這個人從權威性和真實性(前後一致)上更加豐滿,也更具有說服力。因為只有這樣的"薄情寡義"和對男歡女愛表現出一如既往的淡漠,才不會將電影的最大主題隱沒在肉慾本能之中。(有關電影的真正主題,會在第三段中詳細交代)


  • 第二點:1971年版本中,先是女生A在花園裡勾引士兵,卻被女生B撞見,見此情景的士兵馬上把女生A支開並偷偷與女生B擁吻,女生A發現後妒火中燒並在大門上繫上一條藍布(暗示此處有逃兵),女校長髮現後第一時間將藍布收回。但在2017版本中,這一情節被改得只剩二人擁吻被打擾,再無下文。

這樣的改動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事態的複雜化,也將所有的情節衝突都聚焦在男女之間和女人之間的博弈、猜忌之上。有人說這樣的改動讓整個故事變得淡薄,整所學校彷彿世外桃源一樣和外面如火如荼的南北戰爭毫無干係。但這樣"割肉"般的改動卻

更好地將鏡頭的焦點聚集在男女、女女之間那場權力遊戲之上。

若得歸來後,做鬼也風流●《牡丹花下》:女人之間的“權力遊戲”

縱觀索菲亞科波拉的所有作品,似乎都帶有天生的"作者情懷"。因為她的女性身份註定了視角的不同,也很大程度上無法做到取得絕大多數觀眾的共鳴。


  • 第三點1971年版本中的士兵進入學校後,一開始是有幾位女學生因為討厭北方兵而持反對意見的,但在2017年的版本中,所有的女學生一開始就被這個"闖入者"的魅力所吸引。

和前面的改動初衷似乎大體一致,就是將和戰爭有關的——無論是選擇還是情緒,都刨除在外,這樣的情節推動似乎就會變得更純粹也更"易懂"。但在很多觀眾眼裡,1971版幾次涉及南北戰爭以及主要演員中還有一位黑人,因此該版本看起來似乎"格局更大",也更符合絕大多數電影的"以小見大"和"結合時事"。

可如果(其實就是)索菲亞科波拉從一開始想講的東西就和外面的世界無關呢?這一點在2017版開場不久就一句話帶過了奴隸離開學校的事情後,在沒出現任何關於黑人與種族的話題就可一窺端倪。索菲亞科波拉要的就是這種"絕對的純粹",因為這一版的《牡丹花下》想講的東西中,容不下其他元素的存在。


若得歸來後,做鬼也風流●《牡丹花下》:女人之間的“權力遊戲”


個人與群體互相制約的權力結構,《牡丹花下》用男女之事反應社會現狀


在文章前半部分有交代過,這部電影無論從鏡頭語言還是情節敘事上來看,都明顯地反映出《牡丹花下》是從女性視角審視這個世界、也是從女性角度出發去講述整個故事。

因此較之1971版而言,士兵的戲份被壓縮、女校長的形象被美化和簡單化處理、故事也毫不猶豫地刪掉了和黑奴以及戰爭有關的幾乎所有信息。

從出生就參演《教父》的科波拉,頂著巨大光環的同時也擔負著世人更為嚴苛的眼光甚至懷疑,作為當代好萊塢權重極高的女導演之一,科波拉幾乎所有作品都凸顯出身為女性的獨特視點,《牡丹花下》毫無例外也是一部帶有濃厚女性主義的電影。但這部作品所體現的女性主義色彩並非簡單的"女性主體慾望"、"反抗男性凝視"、"以暴制暴絕地反擊"等等。從這種淺薄易懂的角度出發,反倒是1971版的看起來更像是一場盛大的Party——即便用戰爭和種族也撐不起來單薄的內核,掩蓋不住強烈的不對等色彩。

若得歸來後,做鬼也風流●《牡丹花下》:女人之間的“權力遊戲”


索菲亞科波拉通過《牡丹花下》中男性闖入女性世界作為事件轉折的出發點,從時代裹挾的女性思維模式和行為動機反映出當時女性的侷限性和茫然。這樣一段緊湊密集的"宮鬥劇",恰恰是權力天平被迫傾斜後的自然反應。

整個故事都是在封閉空間中發生的,而所謂"封閉空間"其實是貫穿《牡丹花下》整部電影的關鍵詞:

  • 女校長用一所封閉的學校構建了屬於自己的權利制度體系,闖入者輕而易舉地就打破這種平衡;
  • 學校內每一個房間的門幾乎隨時都處於關閉狀態,除非有人刻意窺視;
  • 連電影中的"望遠鏡"其實都是一種符號化的道具,和其他影視作品中監獄裡的探照燈
    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另外,電影中出現的每一頓飯都具有特殊的含義,在劇情推動上也都有各自的專屬意義——從一開始的對話發言好像事先排練好的一樣,到後面的有感而發和衝突四起,直至最後的靜默寡言。這在無形之中上演著一場"和平的假象"——"突然的暴亂"——"鎮壓後的平靜"的社會性敘事。而且看過電影的小夥伴應該還記得,這位女校長連每個人穿什麼顏色和款式的衣服都要做詳盡相應的規定......

若得歸來後,做鬼也風流●《牡丹花下》:女人之間的“權力遊戲”


這些無一不在指向一個一場明顯的既定事實:女校長的這所學校,其實是一個濃縮的專制社會。這時候出現的士兵,註定從一開始的"新鮮感"(對比古代的變法和革命)到最後的"被消亡"。當電影走到最後,女校長一個鋸子下去就把士兵的腿鋸斷,這不是單純的"肉體閹割"和"精神打壓",更多是一種對既往專權的宣誓和表達,以及對褻瀆者的"濫用私刑"。

若得歸來後,做鬼也風流●《牡丹花下》:女人之間的“權力遊戲”


電影裡的女學生們對士兵的愛慕也並非是荷爾蒙作祟,更多的是一種反抗傾向的具象化。這個闖入者打破了固有秩序和沉悶生活,追隨新鮮刺激的同時也可以逐步地向女校長苦心構建的專制權威發出無聲的自嗨式挑戰。其中一位女學生在士兵被"閹割"後仍然選擇追隨,這其實就很好地證明了導致這種情感的真正原因——為了掙脫女校長構建的封閉環境,為構建自我主體找到更廣闊的的空間。換言之,這位士兵不過是她搭乘其逃往外面世界的工具,和愛情、肉慾毫無關聯。

若得歸來後,做鬼也風流●《牡丹花下》:女人之間的“權力遊戲”


最後我想說:索菲亞科波拉通過一所學校內幾個女人和一個男人的故事,完整濃縮了極權社會下人們的思想、行為以及心態變化。這部由《一代宗師》的攝影師菲利普·勒素掌鏡、僅用26天就完成拍攝的電影,從一開始就不想講"牡丹花下的鬼",而是劍指那個搭建這座"牡丹花花園"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