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鏡像

世間最確定也最不可缺的是變化。任何機會都來源於變化,反映到經濟體上,就是社會的開放程度、競爭活力和階層的閉合程度。投資角度而言,市場是一個鏡像,能映射一個經濟體乃至整個社會的內在影像。

比如,成長性映射經濟活力和企業、個人發展的原動力,成長股越多意味著階層躍升的機會越多,也許透著些許浮躁但人人充滿幹勁,遍地的“成功”等待著和勤奮、進取、務實乃至勇於橫衝直撞但也不缺少運氣的企業和個人相遇。價值映射主觀視角和客觀環境的錯位,意味著多元和極端的看法並存,機會仍存,但需要細分和甄別,要求剋制和沉澱,企業成熟、行業穩定,價值股越多則經濟越多元且成熟,產業鏈完備度已經上了一個臺階。週期映射競爭、調控和內在的商業韻律,也反饋出機會留給善於觀察和等待的人,以及壟斷還沒有覆蓋。困境反轉映射經濟彈性和企業韌性,拐點機會越多意味著經濟體實質的健康和潛力,階段性的困境起到了震盪清洗負面能量的作用,可以從個體、企業、行業對應到社會階層各方面。宏觀性機遇比如經濟週期和政策引流造就的牛熊,映射的是社會資金流向和情緒趨向,經濟體的邊界約束改造了時代機遇和個體命運。概念\\主題映射事件、預期和資金流動的投機性和隨機性,規則決定了遊戲秩序,太死或太鬆都會把泡沫吹大並戳破,但沒有一點泡沫則意味著市場和社會是一潭死水。

怕的不是弱,也不是困境,而是沒有變化。沒有變化就等於沒有希望,意味著經濟體的主要利基已經被強佔,商業模式的創新極度困難或只能流向食利集團,階層固化,無論背後是顯性或隱性的權力,或是不可阻抗的客觀趨勢。而越是不變,就越會催生巨震,即便是逐步走向衰亡,過程中也會掙扎幾段。

設想了一下,不對號入座,美股漲了十幾年,作為價值投資兼具成長性代表的巴菲特卻找不到可投資標的,不斷囤積現金和回購自己公司股份,是不是說明經濟或市場的某個環節已經被鎖死了,無論是資本、預期、政策、經濟閉環還是某種歷史慣性。“價值”不見了,也許是好公司都被資金追捧變高了,導致沒有低估股可挖了,或者看起來低估的公司其實沒有低估,只值甚至還不值這個價,但如果好公司就是看得見的那麼幾隻,買價值變成買債券,是不是某些層面的死水已經成型已久了,巨震是不是也該來了,或早或晚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