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蜀國的所有謀士,你識得幾位?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1],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早年隱居南陽,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打敗曹軍。後隨劉備奪得漢中並被任命為蜀漢丞相,主持朝政。諸葛亮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著有《出師表》《誡子書》等。234年病逝於五丈原,追封為忠武侯。


三國中,蜀國的所有謀士,你識得幾位?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於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諡曰靖侯。後來龐統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


三國中,蜀國的所有謀士,你識得幾位?


徐庶(xú shù)(生卒年不詳),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後歸曹操,病逝於曹魏。
徐庶本名徐福,為寒門子弟。早年為人報仇,獲救後改名徐庶,拜師求道。後與同郡石廣元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來往密切。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徐庶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後來此事被藝術加工為“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等歇後語,被廣為流傳。而徐庶也成為孝子的典範被加以稱讚。魏文帝時,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三國中,蜀國的所有謀士,你識得幾位?



馬良,字季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馬謖的哥哥,三國時期蜀漢官員。 馬良在劉備佔據荊州時期出仕,任從事一職。[1]劉備入川、諸葛亮西援後,馬良留鎮荊州,升左將軍掾。後馬良出使東吳,得孫權敬待。劉備登基後封馬良為侍中。劉備東征時期,馬良奉命招納五溪蠻夷,蠻夷全部順從蜀漢。夷陵大戰中,馬良遇害,年僅三十六歲。


孫乾(?-約215年),字公祐。北海郡(治今山東昌樂西)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幕僚。最初被大儒鄭玄推薦於州里。劉備領徐州,以孫乾為從事。自徐州跟隨劉備,多次作為劉備的使臣。劉備定益州後,拜孫乾為秉忠將軍,其待遇僅次於麋竺,與簡雍相同。不久後便病逝。


姜維(202~264年),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甘谷縣)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天水功曹姜冏之子。


姜維年少喪父,侍奉母親,崇拜儒家大師鄭玄。諸葛亮北伐中原時,姜維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漢,得到蜀相諸葛亮重用。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開始嶄露頭角。延熙十七年(254年),拜大將軍,獨掌軍權,繼續北伐事業,大戰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互有勝負。為躲避黃皓的迫害,前往沓中屯田避禍。
景耀七年(263年),魏國伐蜀,姜維擺脫鄧艾等人,退守劍閣,阻擋鍾會進軍。鄧艾陰平偷襲成都,後主劉禪投降。姜維志存光復,假意投降,勾結鍾會反叛,事敗被殺。


三國中,蜀國的所有謀士,你識得幾位?



向寵(?—240年),向朗胞弟之子。劉備時,歷任牙門將(類似於主將帳下的偏將),諸葛亮北伐時,以向寵為中領軍,封都亭侯。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讚揚向寵“性行淑均,暢曉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以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南征漢嘉(今四川雅安北)蠻夷時,遇害,屍體被其部下奪回。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風郿(今陝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名士法真之孫。
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而後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哭數日。被追諡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全三國文》輯錄有其文一篇。


向朗(約167年—247年),字巨達。襄陽郡宜城縣(今湖北宜城)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藏書家、學者。 向朗早年師從於司馬徽,並被荊州牧劉表任命為臨沮縣長。後隨劉備入蜀,歷任巴西、牂牁、房陵太守,並拜步兵校尉,領丞相長史,隨丞相諸葛亮北伐。因包庇馬謖被免職,後為光祿勳,轉左將軍、特進,封顯明亭侯。曾代理丞相冊封張皇后及太子劉璿。晚年專心研究典籍,誘導青年學習,家中藏書豐富,受到舉國尊重。延熙十年(247年),向朗去世。《全三國文》收錄有一篇《遺言戒子》


黃月英(黃婉貞、黃碩),三國時荊州沔南白水(今湖北襄陽)人,沔陽名士黃承彥之女,諸葛亮之妻,諸葛瞻之母。 黃承彥以黃月英有才,向諸葛亮推薦,請求配婚,後諸葛亮與黃月英結為夫妻。相傳黃月英黃頭髮黑皮膚,知識廣博。但也有說黃月英本人極美,因此遭其他年輕女性的嫉妒而詆譭她的容貌。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相傳是從黃月英傳授的技巧上發展出來,相傳部分也由黃月英所製造或發明。現今襄陽一帶,還可以聽到很多關於諸葛亮與黃月英的動人傳說


三國中,蜀國的所有謀士,你識得幾位?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
蜀漢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向來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


建興六年(228年),馬謖在諸葛亮北伐時,因違背諸葛亮作戰指令,而導致街亭失守,蜀軍撤軍後,馬謖被諸葛亮處死,[2][3]另說死於獄中。

楊儀(約189年-235年),字威公,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三國時期蜀漢政治家。最初,為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後投奔關羽,任為功曹。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劉備讚賞,擢為尚書。因與尚書令劉巴不和,調為弘農太守。建興三年(225年)任丞相參軍,此後一直跟隨諸葛亮戰鬥。亮卒,他部署安全退軍。亮生前定蔣琬繼己任,儀僅拜中軍師。建興十三年(235年),因多出怨言,被削職流放至漢嘉郡。但楊儀仍不自省,又上書誹謗,言辭激烈,最後下獄,自殺身亡。

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遠,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諸葛亮之子,三國時蜀漢大臣。 諸葛瞻因其父諸葛亮盛名,被眾人給予了過高的期望。景耀四年,他與董厥併為平尚書事,統領中央事務,但後主寵信黃皓,無所匡正。魏將鄧艾伐蜀,他率領長子諸葛尚等人在綿竹(今四川德陽市)防禦。因其不聽黃崇速佔險要的建議,坐失兵機,遂出城與鄧艾決戰,兵敗被殺,綿竹失守。後主劉禪出降,蜀國滅亡。

費禕(?-253年2月),字文偉,江夏(今河南羅山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名臣,與諸葛亮、蔣琬、董允並稱為蜀漢四相。深得諸葛亮器重,屢次出使東吳,孫權、諸葛恪、羊茞等人以辭鋒刁難,而費禕據理以答,辭義兼備,始終不為所屈。孫權非常驚異於他的才能,加以禮遇。
北伐時為中護軍,又轉為司馬。當時魏延與楊儀不和,經常爭論,費禕常為二人諫喻,兩相匡護,以盡其用。諸葛亮死後,初為後軍師,再為尚書令,官至大將軍,封成鄉侯。費禕主政時,與姜維北伐的主張相左,執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為蜀漢的發展盡心竭力。費禕性格謙恭真誠,頗為廉潔,家無餘財。後為魏降將郭循(一作郭脩)行刺身死。葬於今廣元市昭化古城城西。

董允(?-246年),字休昭,三國時期蜀漢的大臣,與蔣琬、費禕在諸葛亮逝世後同掌蜀漢軍政。董允在世時,黃皓畏懼董允而不敢作歹。董允的祖上曾是益州巴郡江州人,所以父親董和舉家從荊州南郡枝江搬遷到益州,之後在益州牧劉璋手下為官。

許靖(149-222)字文休,汝南平輿(今河南省平輿市)人。漢末三國時期名士,是東漢末年人物評論家許劭的堂兄。先後仕於孔伷、陳禕、許貢、王朗、劉璋,劉備入蜀後投降劉備。蜀漢建國後受封為司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