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崖式暴跌!幾大信號同時顯示,一場風暴正在路上!

斷崖式暴跌!幾大信號同時顯示,一場風暴正在路上!

2018年,註定是多事之秋。不僅是國際形勢,中美博弈接連生變;國內更是風暴來襲,一系列震驚資本市場的大事接連發生,讓人感覺到不同尋常的氣息。

1

01 社會融資斷崖下跌!實體經濟持續承壓!

昨天,中國央行公佈的5月金融數據顯示,5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7608億人民幣,預期 13000億人民幣,前值由 15600億人民幣修正為 15605億人民幣,比上年同期減少了3000億。

暴跌3000億!預期近腰斬!可見,實體經濟的資金面之緊張,到了何種程度!

而社會融資的斷崖式下跌,正是由於“強監管”的風暴來襲,疊加“去槓桿”的信用收縮,由於對於委外業務、銀信通道、企業發債等等的全面收緊。

目前,除了最傳統的銀行貸款,企業通過其他方式獲得的貸款規模,比如銀行的表外融資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無一例外全都是80%以上的斷崖式下跌,簡直可以用摧枯拉朽來形容!

融資壓力之下,一場轟轟烈烈的違約潮全面爆發!各大企業排隊違約!

盾安450億債務爆雷!金盾股份百億債務,董事長跳樓!中安消違約!盛運環保4.57億債務逾期!…….而這一切,很可能只是剛剛開始!

02 銀行董事長割腕自殺!金融行業風光不再!

在流動性空前緊張的情況下,銀行這個最大的金主也是自身難保。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監管力度的升級,非標資產被清除、套利通道被封堵,銀行躺著賺錢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前不久爆出一個消息,去年才晉升為董事長的天津農商行董事長自殺身亡!

而這背後,是銀行的業績大幅下滑,不良率接連攀升,甚至還因“僑興債”遭到處罰——或許,正是爆表的壓力使他走上了不歸路。

從銀行年報來看,2017年天津濱海農商行業績大幅下滑,淨利潤同比下滑幅度超過41%;近兩年天津農商銀行業績同樣表現不佳。兩家銀行的不良率均在2%以上。天津濱海農商行還曾因“僑興債”一案被罰1.6億。

牽一髮而動全身,作為社會經濟的融資樞紐,銀行的委外業務遭到清查,當這個過去重點流向地方融資平臺與樓市的“灰色通道”遭遇“強監管”,勢必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03 多地討薪事件頻發!財政壓力全面凸顯!

這段時間,多地公務員討薪事件頻發,先有中部安徽六安、貴州畢節、湖南武岡有教師為了工資和福利待遇維權,後有湖南耒陽公務員5月工資欠薪。

而這背後,正是緣於地方財政承壓,不得不縮減開支,除了公務員減薪之外,還被迫給過去不斷補貼的產業“斷奶”,比如光伏產業等。

時至今日,天雷滾滾的地方債務已經迫在眉睫、危險一觸即發!

前幾日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賀鏗在北京參加的一場論壇,在談及地方政府債務時稱,賀鏗稱中國的地方債大概是40萬億,但地方政府就沒有一個想還債的,甚至許多地方連息都還不起!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按照賀鏗的說法,地方政府債務40萬億,那麼再加上中央政府13.48萬億的債務,全國政府債務儼然高達53.5萬億——政府槓桿率已經高達64.7%!

過去的大放水年代,大家在高槓杆、高負債的運作之下,由於有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入,因此得以續命,然而現在,一方面,是日益下行的經濟壓力(去年多個省自爆GDP數據注水造假);一方面,是不斷攀升的債務壓力,流動性卻在此時空前緊張。

這一切,都讓人聯想到去年以來最火的經濟學熱詞——“明斯基時刻”,市場由盛轉衰的拐點時刻,甚至被高層提及。

這個名詞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提出。他認為,金融市場具有內生的不穩定性,在經濟繁榮時期,投資者們往往傾向於承擔更多的風險加大投資,然後拉動經濟繁榮;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投資者們承受的風險逐漸超過收支不平衡點,緊接著資產突然崩潰的時刻來臨。

如今,企業、財政、金融全面告急!難道,明斯基時刻,真的已經悄然來臨?

2

那麼這時候,我們就有了一個問題——既然社會融資斷崖式暴跌,錢沒去實體;銀行存款全面流失,錢也不在金融市場,錢都去哪兒了?

答案是樓市。

開年以來,關於樓市的消息是屢屢刷爆頭條。一方面,是炒房客的攻城略地、開疆拓土。從遼寧丹東到西雙版納,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炒不到!

另一方面,是大城市的“搶人大戰”,已然演變成為一場搶房狂潮!深圳狂歡、杭州搶房、成都熔斷,5萬人居然要搶400套房!

斷崖式暴跌!幾大信號同時顯示,一場風暴正在路上!

冰火兩重天之下,我們看到了一場悄然進行的槓桿大轉移,從政府、企業轉向居民,從有限責任變成無限責任,從無抵押貸款變成了抵押貸款。

數據顯示,企業部門槓桿率為159%,比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政府部門槓桿率為36.2%,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均出現2011年以來首次下降。

但唯一上升的就是住戶部門槓桿率,為55.1%,比上年高4個百分點。無論是居民長期貸款還是短期貸款,2017年以來槓桿率上升明顯。

畢竟,樓市背後承載的不僅是你的全部身家,更是四十萬億左右的政府廣義債務,近百萬億的銀行廣義信貸資產。背後的邏輯鏈條是這樣的——

房價上漲——土地轉讓金增加——土地抵押貸款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增加——銀行不良核銷(分子)+貸款增加(分母)——銀行不良率下降+營收增加。

真真是皆大歡喜!那麼,受傷的會是誰?

3

然而,如此看似完美的解決方式,真的是可持續的嗎?居民的接盤能力,難道是無極限的嗎?

如今,一個信號顯示,在高房價之下,越來越多人買了房卻還不起貸款了!

住建部、財政部和央行近日聯合發佈的《全國住房公積金2017年年度報告》中公佈了我國的公積金貸款的逾期金額——10.58億。

要知道,在2016年公佈的報告中,這個數字還僅是7.86億,2017年的逾期金額足足上升了34.6%,但是2017年發放的個人公積金貸款254.76萬筆,比上年降低了22.21%,貸款發放額9534.85億,比上年降低24.93%。

發的貸款越來越少,但是逾期越來越多,韭菜已經漸漸失去了生長的能力,當還不起貸款的人越來越多,是否會爆發棄房斷供潮?

明斯基時刻的初期,在經濟萎靡之下,資金會集中流向樓市;然而接下來,當實業日益衰弱,當經濟日漸蕭條,當債務逐漸吃緊,那麼,降薪、失業將會越演越烈。

相信今年以來,大家已經越來越明顯地感受到收入的壓力。過去大家羨慕嫉妒恨的投行精英,收入也大不如從前。最近有人曝光的一張工資單顯示,申萬宏源證券某位員工到手收入不到5000塊錢!

那麼,一旦人們降薪失業,連飯碗不保、生活質量難保的情況下,還有多少人願意買房?那些房貸重壓下的人,手裡的流動資金還能支撐多久的房貸?當跑步進場接盤的韭菜變少,當被迫拋資產的人越多越多,那些高高在上的泡沫還能撐多久?

但無論如何,在經濟惡化的當下,樓市這劑雞血,雖然短期內能起到提振作用,但副作用卻極大,對實體反而是一種碾壓,若是經濟持續得不到改善 ,民眾收入得不到改善,那麼等到民眾被透支之日,就是各類資產見頂之時!

這就好比2015年6月的股市一樣,新增開戶數量變少之後,股災不久就發生了。看來,接盤者一定是先於市場先見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