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出師表》裡提到的名將為什麼不是趙雲魏延?而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向寵?

圈外扒姐


首先得明白諸葛亮為什麼要做《出師表》,《出師表》的目的是什麼?

《出師表》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前向皇帝劉禪上的一份表文,相當於呈現給皇帝的正規文書,主要目的是向劉禪說明北伐的重要性,並勉勵劉禪在治理國家上採取積極向上的態度,尤其是“重賢臣、遠小人”的用人態度。



名字出現在《出師表》中的人並不一定是名將,但一定是賢臣!

這些人是諸葛亮留在成都用以輔佐劉禪治理國家的人才,《出師表》中一共出現了四個人名,分別是: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這些人並不是名不見經傳,而是在各自領域有著自已的才能。

其中的費禕和董允是蜀漢四相中的兩個人,名望著著;郭攸之是為人和氣,氣量和見識都比較大度,才能和學識都在當時較為知名;而向寵則是軍事方面的人才,性情善良品德端正,並且其才能得到劉備的稱讚。



比較分析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的四個人,你可以得出三個共同點:

1、四人都是荊州人。費禕是荊州江夏郡(今河南信陽市羅山縣)人,董允是荊州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郭攸之是荊州南陽郡人(今河南南陽),向寵是荊州襄陽郡宜城縣(今湖北宜城)人。

為什麼四個人都是荊州人?



這就是諸葛亮用人的第一個原則,優先選拔荊州人,因為劉備建立的政權是在荊州起家的,然後在益州安家的,在益州看來,劉備的政權就是外地政權,外地政權要想在益州紮根,必須任用外地人來管理當地人,如果讓當地人掌握,當地的豪強在政權中掌權,又在當地有著人脈和各種社會資源,就特別容易引起動亂。

任用荊州人掌權,是劉備和諸葛亮共同制定的國策,不容更改。

2、四人都是道德高尚的人。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四人,你看史書上對四人的描述,其道德都不會差。



為什麼跟道德有關?因為這是諸葛亮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二。東漢選拔人才就有一項是選孝廉,什麼是孝廉?就是孝順和廉潔,這是對於人才道德水平的判定,東漢以孝治國,在當時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這個人的仕途,而諸葛亮又是道德模範,因此選拔人才非常重視道德。

3、四人都是有才能的人。東漢選拔人才,道德是排在才能前面的,諸葛亮也是這樣,這是諸葛亮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三。



正因為道德是排在才能前面,所以就會有些人才能力差點,但是道德很好,道德雖然排在才能前面,但並不表示只看道德或者只看才能,而是兩者都要看,所以就叫“德才兼備”。

當時曹操曾提出“唯才是舉”的人才選拔口號,可以說是相當另類了,雖然在今天看來,很不可思議,但在當時,道德確實是排在才能前面的,所以就有很多你劉表、劉璋、劉虞這樣道德很好,但能力不強的人出來做官。



那麼向寵這個人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有哪些功能呢?

首先向寵是向朗的侄子。

向朗是司馬徽的弟子,司馬徽是荊州名士,還曾向劉備推薦過諸葛亮,對諸葛亮有知遇之恩,而向朗當時又是劉表任下的臨沮縣長,後來隨劉備入蜀,任步軍校尉,諸葛亮時代任丞相長史。



向寵出來作官肯定有向朗的原因,但向寵被諸葛亮重用卻是因為自已的表現,在夷陵之戰中,劉備全軍潰敗,向蜀漢方向潰逃,基本上是潰不成軍,唯有牙門將軍向寵帶領的部隊成建制回到蜀漢,沒有受到損失。

向寵是怎麼做到的?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是逃走避戰才保留整支完整軍隊,劉備又不傻,況且還有那麼多蜀軍都看著,正是因為這次向寵的遭遇,因此向寵回到蜀漢後,得到劉備的誇獎。



劉備去世後,劉禪即位,諸葛亮掌權,向寵被封為中部督,負責管理宮廷宿衛軍。也就是禁軍將領,負責保衛成都皇宮的安全,這個職位除非是得到特別信任,才能擔任此職,因此向寵肯定是得到了諸葛亮的信任。

作為留守成都的禁軍將領,向寵一直負責成都宮廷保衛工作,直到諸葛亮去世後仍是如此,最後在平定漢嘉郡蠻夷叛亂時戰死。



因此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供的這四個人,而掌管軍事的就只有向寵一人,是要留在後方成都輔佐劉禪處理政事的,並不需要上前線,諸葛亮需要的是絕對忠心的人輔佐劉禪,不然如果有品行不正的人留在成都,萬一發生叛亂怎麼辦?

而至於趙雲和魏延等名將,是要隨諸葛亮一起上前線北伐,不可能留在成都,也就不會出現在《出師表》中。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首先說兩點。其一,《出師表》有前後兩份,實際上在《後出師表》是有提到趙雲的,《前出師表》則沒有。其二,諸葛亮在《前出師表》只提到將軍向寵,並非他有多麼出色,而是因為他是留守人員,其他出色的將領都隨諸葛亮出征了。

以下詳說之。

第一,《前出師表》提到的名將為什麼沒有趙雲、魏延,只有向寵?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是這樣寫的: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這份《出師表》的目的,除了解釋為什麼要興兵北伐之外,就是對劉禪的敦敦教誨,告誡他在自己北伐期間應該要怎麼做?這裡說的是“宮中府中”之事,而非軍旅之事。諸葛亮的意思是說,劉禪對軍事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可以問向寵。而當時其他名將如趙雲、魏延等,都在諸葛亮軍中,你叫劉禪怎麼問呢?

為什麼要問向寵呢?在劉禪即位後,向寵被封為都亭侯,被推舉為中部督,負責管理宮廷宿衛軍。向寵就是宮廷禁衛軍的總首領,是劉禪身邊的人,有疑問問他,是最合適不過的。

第二,向寵有什麼本事?

向寵在三國史上,其實知名度不高。但是在缺乏軍事人才的蜀國,他還是一定地位的。向寵曾擔任牙門將,在夷陵之戰中,劉備遭到慘敗。陸遜火燒連營,蜀軍各營損失慘重,獨向寵的部隊保持完整的建制。因此,劉備對向寵頗為讚賞,稱讚他有才幹。後來,向寵受封都亭侯,在諸葛北伐時,出任中領軍。

中領軍是相當高的職位,這個官職最早是在公元207年曹操設置,典禁軍之事,也就是禁軍的最高統領。後來蜀國也依魏制,設立中領軍。中領軍屬於高級軍事長官,我們看看魏國哪些人曾擔任過中領軍,就可略窺一二,比如夏侯淵、曹真、曹休等都曾擔任中領軍,足以見此職之重要性。

我們總是記得在戰場上大展身手的名將,但對皇帝來說,身邊的禁軍首領更重要,不僅要有才幹,也要忠誠,也要有極強的應變能力,倘若宮廷有變亂,皇帝依靠只能是身邊的禁軍了。

第三,在《後出師表》中,諸葛亮提到的將領,趙雲是排在第一

《出師表》有前後兩份,前出師表沒提到趙雲,因為趙雲不是留守將領;後出師表則有提到一長串的將領,都是過世的將領。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後出師表》與《前出師表》有所不同,主要是解釋為什麼在敵強我弱之下,還要堅持北伐。諸葛亮提到一點是隨著能征慣戰的宿將的去世,高級將領已是青黃不接。在列舉去世的將領中,趙雲是排在第一位的。

當然,文中沒有提到魏延、王平等其他將領,因為他們還健在。

因此,在兩份《出師表》中羅列的將領名單,其實是針對不同情況所說的,不代表諸葛亮對所有將領的評判,這一點是要注意的。


君山話史


我的答案是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諸葛看人的眼光一向都比較差,這跟他總是事無鉅細的抓在自己手裡有很大關係,不能用人替自己負擔工作,那就會埋在無盡的工作裡,哪裡有什麼時間去觀人識人?

有人說諸葛看人不如劉備,那是自然,劉備半生顛沛流離,見過的人從當朝皇帝大臣,結交的都是各路諸侯,對抗的是曹操這種梟雄,還能夠三顧茅廬請出來諸葛亮為他服務,這種閱歷和經驗,就算是一個庸才,最終也會有超出一般水平以上很高很高的見識。

第二,諸葛要帶著魏延出征,趙雲年事已高,向寵此人雖然一般,但卻是益州世家裡投向自己的那部分人裡,拔的出來的高個兒,不用這個人用誰?

第三,這種推薦法說明蜀中無大將,更進一步說明,益州的板凳深度很淺,更更進一步說明,益州的潛力只會越來越差,諸葛的北伐失敗也是必然。。。

😅😅😅😅

糾錯,向寵不是益州人,是荊州人,我想成了李嚴,但李嚴也不是益州本地人,只是到益州比較早,得到了劉璋的重用。

其實益州本地人在劉焉時代就備受打壓,只能在底層,劉備入蜀,其實更多是在與比他們更早進入益州的東洲士等外來士族進行鬥爭。

“飄逸的歷史”提供了信息:向寵的叔叔向郎和諸葛亮是同門師兄弟,都師從司馬徽。他們都是諸葛亮隆中躬耕時編織的人際關係網啊。

qhwei提供了信息:其實很簡單,老鄉幫老鄉,出師表裡提到的所有人全部都是諸葛亮的荊州老鄉,難聽點可以說是諸葛亮派系或者諸葛亮的黨羽。劉備死後留下的制衡機制,沒幾年就被諸葛亮給摧毀了,導致後來的蜀漢,諸葛亮一家獨大,劉禪形同傀儡。直到諸葛亮死後,劉禪對他的冷漠態度也可見一斑。


偽裝135707859


《出師表》是高中語文課本里的名篇,晦澀難懂,要命的是還要全文背誦,想當年,為了背誦這篇佳作也是抓耳撓腮,頓足捶胸啊!

再次讀《出師表》,竟然讀出了異樣的感覺。發現《出師表》的口吻,不像是下級對上級,倒像是上級訓斥下級似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出師表》的大意就是,先帝打江山多麼多麼不容易,你要多親近賢臣,遠離小人。我要帶兵打仗去了,你在家好好待著,不要亂來。

像不像一個家長在訓斥兒子。一般家長怎麼訓斥兒子的呢?大體是這樣的:

你爹在外打拼相當不容易,你要多向成績好的同學學習,不要整天和差生鬼混。我這就要出去幹活了,你在家好好做作業,不準打遊戲。



劉禪見到諸葛亮就像老鼠見到貓似的,誰喜歡嘮叨來嘮叨去的,婆婆媽媽的沒完沒了唐僧啊?

通篇《出師表》,居然有十三處“先帝”,“陛下”二字僅有六處,全都是先帝怎麼怎麼好,先帝怎麼怎麼棒,先帝怎麼怎麼不易。

劉禪耳朵都聽的長繭子了,嘴上不敢說,心中暗罵:“先帝這麼完美,你怎麼不隨他而去啊!”

劉禪不喜歡諸葛亮,以至於諸葛亮死後,劉禪禁止大臣前往奔喪,也沒提給諸葛亮立廟的事,後來,蜀國百姓一起請願,劉禪這才同意立廟。



《出師表》裡面大臣提到了四個,分別是郭攸之、費禕、董允和向寵。

向寵名不見經傳,也沒有過人表現,諸葛亮為何對他如此推崇備至呢?

向寵就幹過一件事,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他跟著劉備去打東吳,結果蜀軍被陸遜一把火燒的全軍覆沒,劉備大敗而回,但向寵帶的兵卻完好無損。後來,劉備誇讚向寵小夥子不錯。

僅憑劉備一句話,就判定向寵人不錯,似乎有點牽強!諸葛亮貌似不夠嚴謹啊!



但仔細分析向寵的身世,一切就豁然開朗了!

向寵他叔是向朗,向朗他爹是司馬徽,司馬徽是諸葛亮的好朋友。

孔明啊,孔明,說好的公私分明的呢?


一半秋色


這個問題其實沒那麼複雜,我們也不用過度解讀諸葛亮的意思,其實我們只要仔細分析諸葛亮的立場,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相比於趙雲魏延,向寵的確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以至於很多人都不知道這麼個人,我們在回答問題之前,先囉嗦幾句給大家介紹一下向寵這個人:

向寵有個叔叔叫向朗,向朗這個人在荊州很有名望,師從司馬徽,他和徐庶、龐統的私交很好,自然也是諸葛亮的好友。在建安十三年向朗就跟著劉備打天下了,算是諸葛亮的得力助手,當年馬謖街亭失守,北伐失利。向朗犯了包庇馬謖逃亡,知情不報的大罪,諸葛亮也沒捨得殺了向朗,只是貶職懲罰。所以有向朗這個關係在,向寵和諸葛亮的接觸自然沒有太大阻力。

再說這向寵的確也有兩把刷子,章武元年蜀吳爆發著名的夷陵之戰,經過雙方長期的對峙,最終吳國儒將陸遜巧用火攻,大破蜀漢軍。蜀漢各個營地損失慘重,唯有向寵所帶領的部隊完好無損,得到了劉備的肯定。

劉備死後,諸葛亮權傾朝野,向寵雖然並無功績,但是關係硬加上有先帝劉備的稱讚,得到了諸葛亮的賞識。先封都亭侯,後升中部督,負責管理宮廷的宿衛軍,宿衛軍在當時不會去前線打仗,就是專門保護帝王的軍種,等同我們常說的禁衛軍、御林軍。

那麼我們回到問題,為什麼諸葛亮把這樣一個保安頭頭寫進了《出師表》裡卻沒有提及魏延和趙雲這樣的大將呢?

首先,對於諸葛亮排擠趙雲、魏延的說法,我個人表示反對,趙雲和諸葛亮作為開國元老,兩人的關係還是很融洽的,彼此評價都是溢美之詞。

諸葛亮和魏延的確有點矛盾,但是兩個人在政治上沒有任何分歧。只是魏延對諸葛亮領兵作戰的方式方法有很大的不滿,這才是兩者鬧彆扭的源點。回過頭來說,提拔向寵也不等於排擠趙魏,難不成不用有能力的人了?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再看諸葛亮的立場,諸葛亮《出師表》所表的對象是劉禪,《出師表》就是寫給他看的。而當時諸葛亮的任務是舉國北伐,像趙雲、鄧芝、馬謖、吳懿這種有名有號的全都跟著諸葛亮到前線去了,魏延就更別說了,人家當的就是漢中的守門員。

所以腹地剩下近乎都是負責後勤,行政管理的文臣,向寵身為皇帝貼身保安大隊長几乎是唯一一個有領兵作戰經驗的武將。諸葛亮想要劉禪汲取經驗、虛心學習的對象除了向寵也沒有別的選擇。因為別人都去前線了,十萬八千里的,就是劉禪想取經問道也沒有那個條件。

所以,諸葛亮提到向寵:

“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原因就是劉禪身邊,沒有其他的大將,只有向寵還像個樣子,除了他,沒有諮詢其他人的選擇。

其次,向寵雖然有點本事,但是並無功勳,倍受提拔做到中部督的位置上已經破格了。諸葛亮想要再次提拔這個親信,培養成自己的左膀右臂,自己再出面就不太合適。畢竟這蜀漢不是姓諸葛的,《出師表》上提一嘴,也是拉了向寵一把。但凡向寵會來事,能夠和劉禪相處融洽,憑藉自己的才能收到劉禪的賞識,再升幾級也不是不可能。最好能當個皇帝的老師,這樣再加上費禕、董允,更有利於以諸葛亮為核心的集團主持內部矛盾錯綜複雜的蜀漢。

當然,諸葛亮也是為了穩定後方,有自己人把持,也就是朝廷有人,諸葛亮外出打仗也才放心嘛。

向寵倒也做得不錯,但可惜的是後來向寵死於平定漢嘉地區的叛亂的過程中,不過那個時候諸葛亮也已經死了。所以向寵作為諸葛亮集團的一分子,為蜀漢的穩定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最後捐軀為國,的確是一個可敬可用的將領。

三國鼎立的時代,培養國家的新鮮血液的任務,在我看來蜀漢比魏吳都要嚴峻得多。所以無論是現實條件還是政治目還是國情需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名向寵都是合情合理的。

至於趙雲和魏延,跟向寵都不是一個輩分的,也不在蜀漢的權力中心,提他倆無法表達自己的情感。畢竟《出師表》是給劉禪看的,目的是讓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宮裡面賢臣不多,小人橫行,向寵顯然是靠得住的賢臣,提他也就順理成章了。

向寵最終與蠻夷作戰身亡,清代學者端木埰曾寫了這麼一句評價向寵早逝的話:

“諸賢早逝,宿將只一趙雲,內治只一蔣琬,向寵、董允以下力皆有不逮將相之任。”

想來,也是惋惜了……


楊角風發作


看歷史跟看現實一樣,最怕人云亦云去跟風。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沒有提及名將,只提到了一個無名小卒,表面上這個問題輕描淡寫,很好回答。

因為我們只要跟風,不動腦子回答,答案信手拈來就是。

無非是,趙雲、魏延要跟諸葛亮先生到前線去,出師北伐了,要對蜀後主交代後方的事。向寵軍紀嚴明,又組織能力,有執行力,當然值得劉禪依靠了。

但是,如果只從表面回答,不看其背後的原因,這個問題就不值得去關注和探討。

誠然,《出師表》是千古名篇,是歷代忠臣的座右銘。千百年來,它得到了無數仁人志士的推崇,受到了武將文官的追捧。愛國詩人陸游詩讚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南宋民族英雄岳飛也曾一氣呵成默寫過諸葛先生的前後《出師表》。宋朝有個大文豪趙與時甚至斷言:誰要是讀《出師表》的時候,沒有熱淚盈眶,誰就不是好人。

可是忠心歸忠心,能力歸能力,一碼歸一碼。諸葛亮的忠心可鑑日月,但他的胸襟和知人善任的能力卻實在不敢恭維。

如果不服的話,我們不妨用事實說話,先來看看諸葛亮對劉禪推薦的這個向寵,到底有怎樣的來歷,他的能力如何。

關於向寵的來歷,《三國志》裡是這樣記述的:"朗兄子寵,先主時為牙門將。"

向朗是誰?向朗是劉表的部下,一個文職官員,劉表去世後來到劉備這裡打工,在這裡得到重用。就是說,向寵是蜀漢重臣向朗的兄長之子。

後來諸葛亮帶兵北伐,這個向朗留守後方。後來向朗因為被馬謖一事牽連,被免職,回到成都。

諸葛亮沒有因為向朗的過錯而歧視向寵,當然值得肯定。但向寵到底有什麼優點值得諸葛亮欣賞、重用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夷陵之戰的時候,劉備各路人馬都被打得潰不成軍,唯獨向寵帶領的部隊得以全身而退,損失最小。

說白了,向寵是個謹小慎微,中規中矩的人。這樣的人適合當一個管家,不適合當一個將軍,統領大軍獨擋一面。

將軍都是有膽有識,敢做敢為,有氣魄,有鬥志,奮不顧身的人。向寵做將軍,也會不會壞事,但也絕對不會成事,在戰場上有什麼作為。果然,從這個向寵的生平事蹟看,一生真沒有做過什麼可歌可泣的事,也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事。

向寵一生中唯一的亮點,除了夷陵之戰,還真是乏善可陳。

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向寵帶兵去平定蠻夷造反,倒是勇敢了一回,但這一去就再也沒有活著回來,窩窩囊囊地做了蠻夷游擊隊的刀下鬼。

由此可見,向寵的個人能力真的很稀鬆平常。

可是一代偉人諸葛亮為什麼會看上向寵,極力向劉禪老闆推薦呢?這就跟諸葛亮的性格有關了。

如果說諸葛亮是一個格局不大的人,大家可能不會同意;但要是說諸葛先生小心謹慎的人,估計沒有幾個人反對。不服氣的人,請看一下明代思想家李贄的評語: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諸葛亮是一個心細如髮,謹小慎微的人,他容不下大智大勇有魄力、有膽略的魏延,只欣賞跟自己一樣謹慎的向寵,一個老老實實、勤勤勉勉,八面玲瓏、左右逢源的大好人向寵。就連諸葛亮在《出師表》裡對劉禪推薦向寵的時候,對向寵的評價也是:"將軍向寵,性情平和,為人善良"。

這樣一個好好先生,當一個庫管還行,當一個後勤部長也沒問題,但是要擔當平定一方的重任肯定沒戲,指望他收復中原、恢復漢室更是痴人說夢了。

端木埰:諸賢早世,宿將只一趙雲,內治只一蔣琬,向寵、董允以下力皆有不逮將相之任。

諸葛亮最大短板就是武大郎開店,以自己的喜好和標準來選人才,凡是跟自己合不來的,一輩子也別想有出頭之日,你的建議和主張也不會被採納。

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魏延向諸葛亮提出建議,希望自己帶5000人馬出奇兵從子午關奔襲長安,但這個建議被諸葛亮無情否決了。

魏延的計劃即使失敗,也不就是五千人嗎?打仗就是冒險,就是賭博,哪有什麼十拿九穩的事?

都說選擇大於努力,性格決定命運。所以說,諸葛亮的選擇和命運就選定了後蜀的命運,諸葛亮的部下,有真本事的人很難得到重用。得到重用的,只能是向寵這樣的平庸之人。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就是諸葛亮胸襟太小,讓蜀國無人可用,只能在平庸中滅亡。


歷來現實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向寵,而不是趙雲,魏延,原因很簡單,諸葛亮要帶趙雲和魏延出征,而不是向寵。可是,諸葛亮為何要提“名不見經傳”的向寵,而不是其他的留守大將呢?看看向寵此時的職務“建興元年封都亭侯,後為中部督,典宿衛兵。”《三國志.向寵傳》。所以,向寵之職,在於蜀漢安危之腹心,倘若有別有用心之人擔任,便可直接挾持劉禪,掣肘諸葛亮,動搖了蜀漢的根基。那麼,向寵又憑什麼讓諸葛亮信任,並擔當如此重要的職務呢?



首先從向寵的家世說起,他可是根正苗紅的荊州集團人物,這還不止,從他叔叔向朗和諸葛亮,馬謖的交往來看,向氏家族是大族,和馬氏,諸葛氏都有點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意思。一伐中,擔任丞相長史的向朗,還曾經一度包庇戰敗惹禍的馬謖,被諸葛亮免職,但是不久就被複用為光祿勳,後又為左將軍。不單是向朗,向寵,向朗之子向條,景耀中擔任御史中丞,歸晉後成為江陽太守,南中軍司馬;向寵之弟向充,歷任蜀漢射聲校尉尚書,歸晉後任梓潼太守。所以,向氏家族還是混得不錯的。言歸正傳,在蜀漢先混起來自然是向朗,劉備讓他都督秭歸,夷道,巫縣等四縣軍事,因此作為向朗之侄的向寵,受到蜀漢的提拔,培養,和其家族,自身,特別是向朗的影響是免不了的。



首先,向朗對向寵的入仕肯定起一些作用,因為向寵成名於劉備的夷陵之敗,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向寵一營完好無損。這裡,說明了幾個問題,第一,向寵確實具有很強的軍事能力;第二,向寵能全身而退,證明對夷陵,秭歸一帶十分熟悉,源於向寵可能就是在向朗主持四縣軍務時入的職。影響最大的,其實是第三點,向寵的軍事管理思想就是源於向朗。根據《三國志.向朗傳》注引《襄陽記》:

朗遺言戒子曰:"傳稱師克在和不在眾,此言天地和則萬物生……

意思是,《左傳》說,得勝之軍靠的不是部隊多少,而是要看眾人能不能團結一致,天地和諧,萬物自然滋生,團結就是力量云云。再看《出師表》對向寵的描述: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

可見,向寵和向朗的軍事思想一致。



再看向寵的履歷表現,和另外一個大將更是相似,誰呢?就是趙雲。劉備入蜀時,趙雲留在荊州擔任別部司馬,就是負責部隊的日常管理,訓練工作;劉備入成都,趙雲為翊軍將軍,統帥禁軍;建興元年,趙雲為中護軍,徵南將軍;到了一伐時,趙雲就徹底從幕後走到臺前,作為偏師北伐。向寵就是一伐前後,接棒趙雲,升任中領軍,成為護衛宮中,統領禁軍的大將。另外,向寵在夷陵之戰全身而退,趙雲在箕谷之戰也是如此。

所以,向寵不是名不見經傳,而是後起之秀,蜀漢和諸葛亮是把他作為重要的後備將領培養,《出師表》自然要和費禕,董允,兩個跨代接班人相提並論了。另外,就是宮中管理和安危都交給董允,向寵等人,諸葛亮五次北伐才能不擔心後方問題。可惜向寵後來犧牲在和叛亂的夷人作戰中,否則地位可能會在姜維,諸葛瞻之上,也沒黃皓什麼事了。


大飛熊騎士


對於不太熟悉三國這段歷史的人,向寵估計也就是個路人甲的角色。但就是這樣一個人,諸葛亮卻在《出師表》中對他進行了高度評價,諸葛亮在表中是這樣說的:“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意義就是說,向寵性格好,知曉軍事,先帝劉備曾認為他很有才能,眾大臣也對他的評價非常高,所以宮中宿衛之事,可以全部交給他來負責,他必然能夠做得讓大家都滿意。

這裡,不少人就很是疑惑,按理說不管是趙雲還是魏延,才幹能力都比向寵強上好幾倍,諸葛亮為什麼不提他們呢?

其實呢,諸葛亮的《出師表》,是在他準備第一次北伐時上奏給劉禪的,目的是推薦一些人來協助劉禪處理宮中各項事情,以保證都城的穩定和太平,這樣也好讓諸葛亮不用擔心後方出亂子。



當時的魏延、趙雲、馬謖、王平、楊儀等人,都即將跟隨諸葛亮一同北伐,諸葛亮自然沒辦法把他們推薦給劉禪,因為推薦也沒用,劉禪如果在後方遇到問題,也找不到魏延和趙雲的人影。

反觀向寵,還有費禕、董允這些人,都是留守在成都大本營,所以諸葛亮在臨走之前,就把他們推薦給了劉禪,讓劉禪把宮中的事情交給他們來處理。而這些人基本都是丞相府的人,諸葛亮對他們比較知根知底,相當而言會比較放心。

對於費禕、董允兩人,因為知名度比較高,在蜀漢後期又是位高權重,所以很少有人對他倆產生懷疑,但是向寵呢,諸葛亮為什麼覺得他是保衛宮廷安全的不二人選呢?這其中的原因,就如諸葛亮自己說的,向寵首先是劉備看上的人,當年夷陵慘敗時,劉備的大軍都狼狽往回逃,各營都損失慘重,唯獨向寵所領完好無損,劉備稱其能幹。



這層意義上來,諸葛亮給向寵推薦的保衛皇宮的人選,並不是諸葛亮的嫡系,而是劉備看上的人,這樣對劉禪來說,相對而言比較容易接受,不會引起他內心的反感。其次,向寵做事穩重,軍紀嚴明,但性格卻有很好,和大家的關係都處的比較好。

我們都知道,京城裡都住著高官、皇親國戚。當城防司令的,如果做事很慌亂,紀律又不好,遇到危險,怎麼保衛京城的安全呢?同時,因為京城高官比較多,而且宿衛皇宮的將士很多都是權貴子弟,如果負責人做人做事太嚴肅,很容易遭到大家的反感和排斥,而向寵做事穩重的同時,性格又非常好,大家都比較佩服他。

所以,等到諸葛亮北伐時,向寵就被升遷為中領軍,負責管理宮廷宿衛軍。而在寵負責保衛京城後,京城就基本上沒出過大事,更沒發生過什麼亂子,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向寵確實是宿衛皇宮的不二人選。

後來,等到諸葛亮去世後,朝廷調遣向寵南下平定蠻夷之亂,結果他在混戰中被蠻夷所殺,這其實也再一次證明,向寵畢竟適合京城保衛,而不適合帶兵野戰。諸葛亮當年把他留在成都,而沒有帶去北伐,就是知人善任的表現。


我是趙帥鍋


如果你知道諸葛亮寫《出師表》的背景,就不會問這樣的問題。

諸葛亮寫《出師表》時,是他準備北伐曹魏時,向劉禪上的摺子。重點是北伐,還有上表對象是劉禪。

諸葛亮北伐,自然要把蜀漢能打仗的將領都帶走,如趙雲魏延。而留在朝廷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人,比如向寵。

雖然向寵能力一般,但也沒有特別差,而且對蜀漢非常忠心。劉備在世時,非常信任向寵。劉備伐吳時,也帶著向寵。當東吳名將陸遜火燒連營時,蜀軍慘敗,蜀軍各部都損失慘重,只有向寵所部沒有受到什麼損失。劉備稱帝后,任命向寵為中部督,負責蜀漢宮廷的警衛工作,責任重大,也說明劉備對他的信任。

這一點,在《出師表》裡有明確的體現: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論舉寵為督。

時值諸葛亮北伐的軍國大事,諸葛亮當然是要把蜀漢的拔尖人才都帶走,和曹魏死磕。至於向寵這樣中規中矩的人才,諸葛亮顯然不會帶著他。

諸葛亮特意提到向寵,一則是因為劉備非常信任向寵,他是劉備的人馬,而非諸葛亮的人馬,這樣才會讓劉禪好接受。如果諸葛亮推薦自己的人馬,難免有控制劉禪之嫌,劉禪恐怕很難接受。

二是蜀漢朝廷畢竟也需要人,諸葛亮如果把所有人才都帶走了,那麼劉禪萬一有什麼事該找誰商量呢,難道飛鴿傳書給諸葛亮嗎?恐怕黃花菜都涼了。雖然向寵是中人之姿,但也不是很差勁,應付宮廷之事應該沒有問題。

因為趙雲魏延能力出眾,所以諸葛亮北伐時必須帶著他們。可是劉禪和朝廷也需要有人啊,於是諸葛亮就推薦了向寵,能力不算特別差,而且劉禪也能接受。

所以說,多讀點書還是有好處的。至少不會問這樣沒頭腦的問題。


袁衛宇


這個問題有點難度。

諸葛亮在出師表裡,只向後主劉禪推薦了一個將領,那就是將軍向寵。

這個向寵,籍籍無名,在將星燦爛的三國時代,實在太不出眾。那麼為什麼諸葛亮在北伐之前的重要時刻,要向劉禪推薦一個這樣平庸的將領呢?又為什麼不推薦其他名將呢?

首先,我們來回答為什麼不推薦其他將領的問題

很簡單,因為蜀漢的名將都跟隨諸葛亮北伐去了。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五虎上將已去其四。關羽張飛黃忠馬超,都追隨先主去了。只剩下趙雲一個。他奉命與鄧芝做疑兵聲東擊西去了。

剩下的將領,原荊州方面的,有魏延、馬謖、向朗,原蜀中的將領有吳壹、張休、李盛、黃襲,漢中投降的王平等等,凡是能打的,諸葛亮都帶走了。只好矬子裡面拔將軍,把向寵推薦給劉禪了。

其次,向寵自身素質過硬。

向寵是荊州人,他的哥哥向朗,是諸葛亮的好朋友。這樣的人,絕對可靠。會全心全意維護劉禪的蜀漢政權。

而且向寵確實很能幹,“暢曉軍事”,曾經受到過劉備的表揚,劉備很認可他的才幹。

向寵還有一個最大的有點,就是性格平和,善於團結人。這是諸葛亮最看重的。“性行淑均”“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諸葛亮出征在外,最怕的就是後院起火。向寵性格平和,統管後方人馬,能夠使隊伍和睦。這是最大的貢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