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府人當年為什麼敗給了客家人?

五子神龍駕西遊


廣東省,以嶺南東道、廣南東路得名,簡稱“粵”,省會廣州,是中國大陸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與海南隔海相望,劃分為珠三角、粵東、粵西和粵北四個區域。廣東在語言風俗、傳統、歷史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獨特風格,是嶺南文化的重要傳承地。通行粵語、客家語和閩語,而且粵、客兩大方言的中心都在廣東。廣東省也是中國人口最多,社會、文化最開放的省份。

廣東是56個民族成分齊全的省份。其中漢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97%。漢族民系又主要有廣府民系、客家民系和潮汕民系 。

廣府人是廣東省三大民系中的第一大民系,其人口所佔比例近60%。同時。廣府人在廣東三大民系中分佈範圍最廣,是廣東風俗文化的主要代表。

廣府民系文化特徵以珠江三角洲最為突出,既有古南越遺傳,更受中原漢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經濟因素影響,具有多元的層次和構成因素。廣府民系分佈的地域西江、北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在廣東是封建文化最早開發的地區。廣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與古越族融合而成,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進攻百越國, 當地百姓就逃到東南亞,秦軍與部分百越人結合,成了廣府人。

潮汕人,即明清時期所稱的河洛人,近代所指的潮州人,系歷代從中原南下福建後遷入粵東地區的早期漢人後裔,他們起源於中原、繁衍於潮汕、成名於海外,當代絕大多數潮汕人以潮州話為母語,現集聚於海內外近100個國家和地區。常住潮汕本土的潮人約一千萬,常住國內其他地區的潮人超一千萬,遷居海外的則有一千多萬,故有“海內一個潮汕,海外一個潮汕”之說,該群體在海內外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力,近代以來享有盛譽,為各國元首所重視。

(潮汕文化:英歌舞)

客家人是嶺南三大民系之一,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而最終形成於嶺南大地。是歷代因戰亂從中原大規模直接遷徙而至,或輾轉遷入,或官宦、貶謫、經商等原因而落居。客家民系比廣府、潮汕民系形成的時間要晚,但客家人並不比其他兩個民系晚來於廣東,在廣東的梅州、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南移的客家人。

如今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廣東東部、北部和粵西部分片區。在宋末以前,寧化是客家人南遷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嘉應州(今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梅州被全世界客家人尊稱為世界客都。客家人以此為軸心向中國南方逐漸擴展並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民系--客家民系。

客家人遷入嶺南的時間比廣府人和潮汕人都要晚。當時廣東各地肥沃的平原地區已經基本開發完畢,所以客家人往往聚居在開發不易的山區,如興寧、梅州等地。客家人口的逐漸增加使得山區承載人口能力低下的劣勢開始凸顯。明清時期,客家人向珠江三角洲遷徙,但是隨著客家人的逐漸進入廣府人區域,廣府人和客家人的矛盾也日益加大。土客之間因生存競爭而產生的對立情緒也不斷滋生,加之清廷從中挑撥,最終引發了大規模械鬥。

清末廣東經濟破產,1854年,清朝咸豐年間的廣東天地會,舉起了反清復明的旗幟,史稱紅兵起義,由於適逢太平天國等國內叛亂如麻,清政府沒有兵及錢糧鎮壓洪兵起義,於是廣東地方政府鼓勵各地方政府發展民團對付洪兵。洪兵起義的軍隊以廣府人為主,而鎮壓的民團則以客家人為主,圍剿洪兵的主力。

由於官府開始支持鎮壓民團,客家人在圍剿洪兵中發展壯大,一時間盛氣凌人。在部分地方,出現了客家人搶掠廣府人財產及殘殺廣府人的事件。

面對客家人的突然崛起,廣府人感到萬分的驚恐,忙組織反抗。廣府人也在造謠客家人要反客為主,要鏟絕廣府人,綿延十幾載,屠殺過百萬的舉世罕見的廣東土客大械鬥從此拉開了序幕。

一開始,是客家人攻寨掠地,在廣東各地到處進攻,然後是程膠著狀態,互有攻守,但廣府人憑藉人口多,經濟雄厚,械鬥到最後面,客家人全線敗退,逃的逃,遷的遷,大多數都被殺或餓死。廣府人因為有大後方,所以土寨被破之後,能逃的人都可以得到其族人的蔭佑。客家人的寨子如果被破,能逃離的人,因為沒有後方,餓死者眾。戰爭中,大多數廣府人是死於屠殺中,而大多數客家人死於飢餓。

當時客家人在廣東的政治影響力遠遜於廣府人。雖然剛開始的時候,廣東政府因為客家人剿匪有功,而有點放任客家人當地主,但後期,受到廣府人的壓力,以及廣府官員的上訟和廣府豪強的經濟壓力及賄力,官兵的天平終於偏向廣府人。

最終這場慘烈的大規模衝突導致五邑(新會、新寧、開平、恩平、鶴山)等地的廣府人與客家人向海外大規模移民。面對人口的大量死亡、經濟一蹶不振的情形,成千上萬的廣府人與客家人開始踏上前往東南亞、夏威夷、舊金山的路途。在今天的北美西部各州、東南亞各地華人隨處可見,追源溯流,在很大成程度上是這場可怕的大械鬥促使當地的農民冒險走上“豬仔”之旅。

清政府為了解決土客械鬥問題,將珠江三角洲的部分客家人遣散回客家原鄉或安插到人跡較稀地方乃至外省,今天贛南地區的客家人不少祖先就是土客械鬥以後從廣東遷入江西的。這一遷變也被一些學者看作是客家人的第五次遷徙。這一系列變故導致珠江三角洲地區客家人口銳減,如四邑土客械鬥前客家人可佔當地總人口約五分之一,而械鬥塵埃落定後只為百分之三。客家在珠江三角洲的勢力銳減。

在這場持續數年的大規模械鬥期間,處在粵東的潮汕人則兩耳不聞窗外事,繼續經營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並日益發展壯大,就這樣,廣東三大民系終於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平衡,各佔一方的格局正式形成。







點滴見證


首先客家人並沒有打敗廣府人,客家人只是取得了暫時的勝利,而笑到最後的依然是廣府人。

廣府與客家為什麼起爭鬥?

其實從古至今,大多數鬥爭的起因都可以歸結於對資源的爭奪,當年的客家人與廣府人之爭也是如此。

廣東總共有三大民系,分別是:廣府、潮汕、客家。其中廣府人是最早到達廣東的,所以廣府人聚居在珠江三角洲平原這一片肥沃的土地。而最後到達廣東的客家人只能夠生活在山區地帶,隨著客家的人口日益增多,山區的物產已經養活不了那麼多客家人了。

所以客家人只能夠向珠江三角洲地帶遷移,這就造成大量客家人開始湧入珠江三角洲。而客家人與廣府人在文化習俗、生活習慣等方面還是差異比較大的,再加上珠江三角洲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兩個民系的矛盾也就越來越突出,以至於後來爆發了大規模鬥爭。

鬥爭的最後結果

咸豐年間,清朝正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在外,西方國家虎視眈眈;在內,起義軍的勢力日益強大。所以清政府不得不借用民間力量去鎮壓起義,而在廣東,客家人就是這股民間力量的主要構成。得到清政府支持的客家人在前期是所向披靡,廣府人受到了一定的打壓。

但是珠江三角洲畢竟是肥沃之地,廣府人的各種物資儲備是不容小覷的,這也就是所謂的”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再加上當時有謠言說廣府人會亡族,所以廣府人很快就開始了絕地反擊。廣府人利用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向清政府施壓,所以後來政府也是偏向廣府人這一邊。綜合各種因素之下,廣府人取得了這場鬥爭最後的勝利。

其實無論是廣府人、客家人還是潮汕人,大家都是一家人。大家齊心協力建設好廣東這個大家庭,然後廣東帶領著全國其他的兄弟姐妹共同致富,這樣才是最好的結果!


趣史筆談


從懷集110多萬人來看,

%99是廣府人和本地土人!

講客家的%1都居山上,

舊朝械鬥不分廣府人與客家人!

多是以姓氏鬥爭為主!

也有同姓不同寨兄弟殘殺!

廣東懷集廣府人與客家人很少械鬥,

因為客家人太少,怎敢與人多的廣府人鬥?

豈不是自取滅亡?

……!!!





朱群老師四公專頁


失敗的廣府人佔據了最肥沃的珠三角平原,成功的客家人佔據山卡拉地帶,是因為他們好心還是喜歡山上的生活?


長島男爵


題主搞錯了吧?

如果你是說當初土客大械鬥事件的話。

那場戰爭之中是廣府人贏了,客家人失敗了。

客家人失敗之後,為了躲避廣府人的追殺,很多家族進行遷移,再加上跟其他地區經過一代一代的通婚,所以現在很多地區都有客家人。

那場戰爭是由兩個原因引起的,第1個是清朝政府的挑動,第2個是資源的爭奪。

那場戰爭死的真tm慘烈啊,廣府人和客家人死傷無數。

其實從血脈和基因上而言,在廣東範圍內。純種的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會越來越少。這三大族群在廣東不知道生活了多久,早就不知道相互通婚了多少次了。很多人至少有兩種血脈和基因,不過這也是好事,大家都團結,也沒啥紛爭,是吧!


一樂拉麵好好吃


兄弟你說的是什麼時候的事?廣府人最早應是秦統一南下的兵民與當時部分古越人融合和慢慢慢發展來的,在梧州沿西江兩岸分別向上游下遊發展,先得最好的的平原,閩語系緊跟其後佔了粵西粵東的好地方,客語系可以說最後來,好的地方都被別人佔了,只能在粵東北,粵北,粵西的靠西北的一些僻遠山區開墾居住,隨著人口增加的發展,和社會上語系的相互潮笑

相互鄙視,水田的糾紛等等,爆發了以語系和另一語系的鬥爭。


津水劍合


廣府人敗了?這是那裡得來的結論?遍佈廣東省內的客家系,幾乎就沒有大面積在平原聚居的…不說廣府,這點連閩南系的都比不上。不過時過境遷,都是廣東人,硬要比個高低有什麼益處?增加隔閡挑動紛爭嗎?別給有心人可趁之機,影響大廣東的團結、大發展的機會。


育兒小美媽


應該是文化吧。客家人大部分是中原地帶過來的,中原地帶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而廣府人在客家人沒來以前是屬於南蠻地帶,還沒有系統的文化,所以最終還是敗給了有中原文化的客家人。


秋弘思水


當年太平天國是廣府和客家人為主,不過是廣西的客家人,至於為什麼後來清朝會反過來幫助我們廣府人,很大原因是因為洋人的支持和廣府人出了一個駱秉章。


明智光秀5


當年因客家人大規模南遷然後又開始西進。無節制的擴張和不斷延伸自己的勢力範圍。侵入了廣府人的領地觸碰了廣府人的利益。最終廣客大戰難以避免。戰勝的一方依然牢牢守住自己的地盤,戰敗的一方大規模的給遣返和重新安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