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是“愛情”嗎?從“精神分析”角度解碼《了不起的蓋茨比》

1925年,《了不起的蓋茨比》正式問世,奠定了天才作家菲茨傑拉德在美國文壇的地位。這部小說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英文小說之一”,並曾被好萊塢改編成熱門電影,受到很多人的討論和追捧。

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蓋茨比的故事之所以為人津津樂道,原因之一就在於,它講述大眾喜聞樂見的愛情話題:窮小子愛上了富家女。故事男主人公名叫蓋茨比,女主人公是黛西。為了獲得黛西的芳心,蓋茨比幾乎付出了一切:

他艱苦奮鬥,一步步從底層往上爬,終於成為富可敵國的人物;

他揮金如土,在黛西家對面買下海景別墅,夜夜舉辦豪華盛宴,只為能吸引黛西的注意;

他為掩護黛西的失誤,不惜冒充殺人兇手,被人槍殺射死在泳池裡……

很多人驚歎於蓋茨比對黛西強烈而持久的愛,認為這是一部極富情感魅力的愛情小說。但是,如果從精神分析角度剖析這部含義深厚的作品,或許我們能看到更多與愛情無關的心理密碼。


這真是“愛情”嗎?從“精神分析”角度解碼《了不起的蓋茨比》

《了不起的蓋茨比》書籍封面

01 蓋茨比對黛西一見鍾情,並非真正渴望心靈親密,而是追逐一種社會符號

在遇到黛西之前,蓋茨比很早就立下了雄心壯志。他渴望成功人士的生活,從小就反覆閱讀勵志書籍,把一本美國暢銷書翻得破破爛爛。他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時間作息表和為人處事準則。比如,練習演說和儀態、研究有用的發明、不再去沙夫特家浪費時間等等。

十七歲那年,蓋茨比還為自己改了名字。他自稱是上帝之子,必須為天父效力,“追求一種宏大的、世俗的、華而不實的美”。蓋茨比的父親也評價說:“傑米(蓋茨比的原名)是註定會幹出一番事業的……你有沒有注意,他用什麼方法提高自己的思想?他在這方面從來都是很出色的。”

只不過,年少的夢想虛無飄渺,沒有方向。直到遇到黛西后,蓋茨比心中遙遠、模糊的夢才變得真實、具體起來。

蓋茨比第一次見到黛西,就看出了她的與眾不同。“她像白銀一樣熠熠生光,安然高居於窮苦人激烈的生存鬥爭之上”“黛西是他認識的第一位‘大家閨秀’”“他發現黛西正是她的夢中情人”。

正所謂,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毫無疑問,黛西是上流社會的象徵,她讓蓋茨比看到了另一種全新的世界和生活。

在和黛西相處的一個月中,蓋茨比品嚐到了愛情的純潔、歡愉和美好。雖然蓋茨比是用欺騙手段得到的黛西,並且原本只是打算“玩玩而已”,然後“一走了之”,但現在,他發現他已經投身於追求一種理想。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理想呢?當時,蓋茨比正處於美國一戰後經濟飛速發展的“爵士時代”,人們被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充斥著頭腦,醉生夢死地追逐著一切可獲得的刺激和娛樂,最流行的就是聽爵士樂、喝禁酒和沉迷於男女關係等等。

這真是“愛情”嗎?從“精神分析”角度解碼《了不起的蓋茨比》

“爵士時代”指一戰以後、經濟大蕭條以前的十年時間

在這種浮躁、繁華的社會背景,人人都在追求物質上的成功,而非心靈上的滿足。蓋茨比身處這種社會大潮流之中,很難不被裹挾。

於是很快,一個美麗的夢開始在蓋茨比腦海中成形。這是一個關於上流社會的美夢:巨大的財富、虛浮的名聲和美麗的女人。而且,在此後五年間,這個美夢被蓋茨比一遍遍編織、強化,徹底成為他腦海中牢不可破的幻境。

就像文化學者吳伯凡在《一本好書》節目中所說,蓋茨比是“以他的那種痴情想象出來一個非常動人的場景,但是他不知道這個場景只是一個場景而已,而且在實際的世界裡已經悄然地幻化了,他刻舟求劍,一直在停留在那種夙願裡頭。”

這真是“愛情”嗎?從“精神分析”角度解碼《了不起的蓋茨比》

《一本好書》解讀蓋茨比的故事

02 蓋茨比竭力想要隱瞞的過去,為他開啟了“心理防禦機制”

為何蓋茨比會執著於一個幻境?用精神分析學上的“心理防禦機制”可以解釋。

“心理防禦”是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來的概念,其本質是:我們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它的表現有否認、投射、補償和理想化等等。而在蓋茨比身上,我們都可以看見它們的影子。

①對出身的“否認”

蓋茨比出生於一個貧苦家庭,父母都是社會底層的農民。對於這種出生,蓋茨比至始至終都十分排斥:

他把父親吃飯的樣子形容成“像豬一樣”;

“在他的思想裡,從來沒有真正承認過他們是自己的父母”;

他自稱“長大是在美國,但上學是在牛津”

“家裡人都死光了,他繼承了好多錢”

……

一方面,蓋茨比渴望在心理上“殺死”給他造成創傷的父母;另一方面,他又渴望從父母那裡獲得“金錢”的滋養。這種自相矛盾的心理,既是蓋茨比內心的雙重渴望,卻又違背正常的社會倫理,也無法被內心道德所接受。於是,無法消解的痛苦,便啟動了內心防禦機制,為他帶來了逃避和否認。

②對黛西的“理想化”

除了極力否認自身外,蓋茨比還對黛西進行了“理想化”。在他的想象中,黛西是純潔、美好和永恆的象徵。她不僅不會被世俗改變,還會從始至終只愛他一個人。

所以,蓋茨比對湯姆(黛西的現任丈夫)喊:“她從來沒有愛過你,你聽到了嗎?她會嫁給你,只是因為當時我很窮,她又不想等我。這是個可怕的錯誤,但在她心裡,她從未愛過別人,她只愛我!”

蓋茨比又要求黛西對湯姆說:“只要告訴他真相,說你從來沒有愛過他,那些事就被永遠地抹掉了。”

可惜的是,這一切不過是蓋茨比自我的可憐想象,是他對黛西的完美理想化。所以,當黛西說出:“以前我是愛過他,但我也愛你”的時候,狠狠地刺痛了蓋茨比的心,也無情地戳破了蓋茨比的幻想泡沫。

事實上,黛西曾三次遺棄過蓋茨比:第一次,蓋茨比去參軍,黛西被家人阻攔,沒有去送他;第二次,黛西結婚前夜,收到了蓋茨比的來信,但她痛哭一場之後,把信揉成一團,浸在浴缸裡,溶化成了雪花般的碎片;第三次,黛西撞死了人,蓋茨比在她家樓下守了一晚上,結果黛西只是在和湯姆吃飯、聊天,同時密謀如何把罪名栽贓給蓋茨比。

面對這些殘酷的現實,蓋茨比從未試圖去探究過背後的真相,卻一廂情願地活在自己的想象裡,而也最終造成了他夢幻性的悲劇,一種自我感動式的偉大犧牲。

③對自我慾望的“投射”

心理學家張德芬曾經說過:“我們通常會把自己從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滿足的需求,全部投射在那個愛我們、讓我們覺得特殊的人身上,覺得有了他(她),這些需求都會得到滿足了。”

蓋茨比深深地厭惡自己的過去,那是他物質和精神需求都未被滿足的痛苦世界;同時他又深深渴望著黛西,他想從黛西身上彌補他未曾獲得的一切。矛盾的心理讓蓋茨比不得不編織幻境,然後一生為幻境買單。

03 這部看似講愛情但實則和愛情無關的小說,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哪些啟發意義?

在筆者看來,這是一部和愛情毫無關係的小說,更像是一部畸形心理的戲碼。而這種發現對我們的現實生活又有哪些啟發意義呢?

①拒絕理想化,愛一個真實、有缺點的人,而不是一個完美、幻想的神。

黛西是蓋茨比想象出來的女神,她完美無暇,卻又極度不真實。在現實中,我們不可能和這樣一個理想化的人進行親密的情感交流。所以,寧願接受一個有缺點的、真實的人,也不要迷戀上一個被自我想象扭曲了的虛假形象。

②學習愛的語言,用對方想要的方式表達愛意。

蓋茨比為了博得黛西的芳心,為她買下豪宅、舉行晚會,他想當然地認為,黛西會喜歡這一切,會被他的行為打動,也願意和他重溫舊夢。但事實上,當黛西真的來參加舞會時,蓋茨比很快就發現,她並不喜歡這個聚會,她玩得並不開心。

美國著名婚姻輔導專家蓋瑞·查普曼曾在《愛的五種語言》一書中指出,人們表達愛和接收愛的方式各不相同,總結起來有五種語言,分別是肯定的言詞、精心的時刻、接受禮物、服務的行動和身體的接觸。也就是說,只有當我們真的用對方能聽懂的語言、願意接受的方式表達愛意時,才能真正走進對方心裡,讓雙方的感情得到滋養。

04 結語

從精神分析角度來看,蓋茨比不過是終其一生在逃避年少時留下的精神痛苦。他固執地以為,財富和名聲能為他撫平一切創傷,也能為他贏得心中摯愛。所以,他孜孜不倦地為自己編織美麗幻夢,並把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轉移到黛西身上。而最後的結果也表明了,他的這種追求和自我救贖,只是一種失敗的嘗試。

或許,只有當精神上真正得到愛的滋養,才能避免和減少這種空虛的悲劇。畢竟,正如一位作家所說:如果只想賺錢的話,這很容易。但是人們想要的不止金錢,他們總是想要奢華、愛以及別人的仰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