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縣地名釋義(下)

(九)老廟鎮

因駐地老廟鎮而命名。傳唐代為長樂驛,修有顯聖廟。明代設常樂鎮,嘉靖三十四年(1555),關中大地震,繼以兵火、年饉,鎮毀廟存,俗稱老廟。1939年,鄉紳黨又青、許屏藩等,倡復集鎮,始稱老廟鎮。1996年底,設建置鎮至今。2015年4月,撤銷峪嶺鄉,併入老廟


富平縣地名釋義(下)

篤祜村 屬老廟鎮。相傳明代村內有一戶,稱獨戶村。後居民漸多,取篤厚多福之義,名篤祜村。

六甲城 屬老廟鎮。村名傳說有二:①傳明代該村屬黨林裡第六甲;②取道家以六甲驅邪魔之義,故名六甲城。

峪 嶺 屬老廟鎮(原為峪嶺鄉)。取轄區內大水峪、三尺嶺之“峪嶺”二字而得名。

龍王廟 屬老廟鎮(原為峪嶺鄉)。據碑記,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該地建龍王廟。後以廟名為村名。沿用至今。

漫 町 屬老廟鎮(原為峪嶺鄉)。相傳村中寺內水井,地震時塌陷,水溢漫井。後井字音轉為町,遂為漫町迄今。

大馬井 屬老廟鎮(原為峪嶺鄉)。相傳,有馬姓大戶,曾在此打出一眼水井,因名大馬井。

三尺堡 屬老廟鎮(原為峪嶺鄉)。因位於三尺嶺下而得名,以嶺橫跨南北二溝,稱三尺者,極言嶺之窄也。


(十)薛 鎮

因駐地薛鎮而命名。相傳薛姓在此居住最早,因名薛家村。明洪武三年(1370),設立集鎮,稱薛家鎮,簡稱薛鎮。1996年底,設建置鎮至今。2012年12月,撤銷趙老峪鄉,併入薛鎮。2015年4月,撤銷底店鄉,劃歸薛鎮。


富平縣地名釋義(下)

土木坊 屬薛鎮。《富平縣誌·吳志》載:“土門故城,在明月山下,符秦置土門護軍處。”即指此處。後訛為土木坊。

馬張寺 屬薛鎮。相傳清初有張姓自甘肅馬張寺遷來,為不忘故土,也稱此處為馬張寺至今。中英戰爭時的民族英雄、廣東陸路提督張青雲故居在此。

兩門村 屬薛鎮。《富平縣誌·孫志》載:“玉鏡山(金絲山)兩傍峪如兩門。”該村位於山前,因名兩門村。

殿 下 屬薛鎮。《富平縣誌·樊志》:“後秦姚興離宮遺址,在玉鏡山。”該村位於離宮宮殿之下,因名殿下。

湘子廟 屬薛鎮。因此地原有韓湘子廟而得名。

勾龍村 屬薛鎮。《富平縣誌·樊志》載:“后土廟在縣北北吳村。其蓋村、勾龍村廟曰勾龍。按共工氏子勾龍為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配社。后土,土官之名,猶后稷也,今隨在皆肖女像。”該村即以勾龍廟得名。

趙老峪 屬薛鎮(原為趙老峪鄉)。《富平縣誌·樊志》(卷一)載:因地處頻山(明月山)東麓山谷,山巔有趙姓者僧,天順時(1457-1464)修煉其上,故名。

鐵 爐 屬薛鎮(原為趙老峪鄉)。相傳此地曾設爐鍊鐵,因名鐵爐。

杏花村 屬薛鎮(原為趙老峪鄉)。相傳明代此處杏林漫山,景色宜人,因名杏花村。

十二盤 屬薛鎮(原為趙老峪鄉)。《富平縣誌·樊志》引邑人路立孔詩:“高懸玉鏡兩門間,一水盤流十二灣。”即指此處;《富平縣誌·喬志》該村位於十二盤嶺下,故名。

底 店 屬薛鎮(原為底店鄉)。系全縣人口最多之村,位於立地山(底店山)腳下,為北去銅川的入山口,與銅川市上店對稱,原有客店之設,故名底店。據《富平縣誌·孫志》載,明代即設底店鎮,屬順化裡。

草 灘 屬薛鎮(原為底店鄉)。古時此處荒蕪,為官家牧馬區。故名草灘。

康 莊 屬薛鎮(原為底店鄉)。據《富平縣誌·孫志》載,明代即有“康家莊”。當以康姓居住最早得名。解放戰爭中,著名的荔(大荔)北戰役康莊戰鬥即在此處。

井 通 屬薛鎮(原為底店鄉)。傳說該村南北各有一井,地下水流相通,故名。

連三場子 屬薛鎮(原為底店鄉)。解放前,此間原有炭場三處相連,故名連三場子。

門子口 屬薛鎮(原為底店鄉)。位於韓家村溝道南端,為出入必經之口,因名門子口。

九 龍 屬薛鎮(原為底店鄉)。公社化時,取轄區九龍峪之名,峪名因九龍廟而得。


(十一)美原鎮

因駐地美原而命名。此地為秦始皇賜王翦美田千頃之地,頻水經流,土地肥沃,故稱美原。北魏置土門縣,唐置美原縣,治城均在此。元時撤美原縣。明洪武三年(1370),設鎮立會,為全縣八大鎮之一,始有美原鎮。2001年12月,撤銷雷古坊鄉,併入美原鎮。


富平縣地名釋義(下)

亭子口 屬美原鎮。相傳,村南有亭子一座,故名。

索 周 屬美原鎮。周姓居住最早,明初稱周家莊,村民多以製作繩索為業,故名索周。

古 城 屬美原鎮。為古頻陽縣城舊址,因名古城。

千口村 屬美原鎮。《富平縣誌·樊志》:“王翦故宅在千口村。以家有千口故名。”今仍沿用。

獨中村 屬美原鎮。傳說村東有一大冢,因名獨冢村。俗寫獨中村。

五金坊 屬美原鎮。相傳為古頻陽之五金作坊,故名。

菜園頭 屬美原鎮。相傳順陽河南流至此,有渡口。左近種菜成園,因名菜園。菜園頭系鄉音訛舛。

雷古坊 屬美原鎮(原為雷古坊鄉)。《富平縣誌·孫志》稱“瞽北村”;《富平縣誌·吳志》、《富平縣誌·樊志》均稱“雷北坊”,今習稱雷古坊。因“瞽”為樂官,“雷鼓”為樂器,“雷古”系“雷鼓”之誤,雷北坊或為雷鼓北坊之簡稱。村名含義,當取制鼓作坊。這一帶(沿北山)居民,習擅擂鼓,社日祭祀,賽鼓成風,或與昔日此處有制鼓作坊有關。建國後,這裡的“富平老鼓”民間藝術赴京演出,還赴香港表演。

龍門村 屬美原鎮(原雷古坊鄉)。該村原有水泉。大水峪、趙老峪二水匯聚於此,其形如門,故名龍門村。

鴻雁村 屬美原鎮(原雷古坊鄉)。傳說早年此地人煙稀少,鴻雁往來,多停棲於此,因名村為鴻雁。

金 粟 屬美原鎮(原雷古坊鄉)。公社化時,以轄區位於金粟山前,因名金粟大隊。1984年,改生產大隊為行政村至今。金粟山,以粟如金得名。

戲珠窯 屬美原鎮(原雷古坊鄉)。該村地處兩溝之間,狀如二龍戲珠,且村民多窯居,因此得名。


(十二)到賢鎮

因駐地到賢鎮而命名。到賢鎮,因臨浮原東端,古時稱臨原村。據《富平縣誌·吳志·藝文》載:“重耳驅車虎視偏,從王諸佐復森然;渭陽曾別秦公子,村鎮佳名到賢。——晉文公暨諸臣去秦,經此鎮,以得名。”(李因篤《邑里絕句》以證到賢之來歷)。鎮內舊有晉文公祠。明洪武三年(1370),設鎮立集,迄今沿用。2015年4月,撤銷小惠鎮,併入到賢鎮。


富平縣地名釋義(下)

莊 鎮 屬到賢鎮。相傳為王翦采邑莊園之一,因名莊子。後以盛產條煙,經濟逐漸繁榮,明洪武三年(1370),設鎮立會,稱莊子鎮(今無集市),習稱莊鎮。

界首村 屬到賢鎮東仁村。村名傳說有二:①相傳該村為秦將王翦封地西南界之首村;②相傳該村為宋、金第一次交戰議和時,劃定邊界,界邊上之首村。因名界首。

河子頭 屬到賢鎮。順陽河經薛鎮東南、東西分流,西河曲折於溫泉河;東河至此斷流,因稱河止頭。止、子轉義同音,習稱河子頭至今。

小惠村 屬到賢鎮(原為小惠鄉)。相傳早年惠氏兄弟,三家分居。小弟居此,因名小惠(惠方音讀xi)村。南有次兄住地,叫中惠村,在流曲境內,有長兄住地,叫大惠村。

牙 道 屬到賢鎮(原小惠鄉)。該村位於山坡,崎嶇道路之側,石頭墊路,凹凸不平,交錯如牙,因名牙道。

西 村 屬到賢鎮(原小惠鄉)。唐初,為西魏鎮。明初,為西魏村。志載,西魏鎮為唐魏徵別墅。明初,毀於兵火,衰落成村。後簡稱西村至今。


(十三)曹村鎮

因駐地曹村鎮而命名。此地古時原有曹家堡,扼蒲(城)耀(州)大道,商旅繁盛。明代已有曹村鎮之稱,屬平皋裡。村名說法有二:一說因古有曹先生桃李滿門;二說因漢代起栽培聞名的“曹杏”而得名。2015年4月,撤銷白廟鄉,併入曹村鎮。


富平縣地名釋義(下)

西 頭 位於曹村鎮西、月窟山南麓之原頭,故名西頭。

尚書村 屬曹村鎮。《富平縣誌·孫志·鄉彥》載:“後漢李彥溫,富平人。今招賢裡尚書村,其家址也。……官……檢校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墓碑在村之南。”該村因人得名。

招賢村 屬曹村鎮。毗鄰尚書村,相傳李彥溫在招賢納士,因名招賢村。

土坡村 屬曹村鎮。據《富平縣誌》原意,因以土山隆起而得名。

白 廟 屬曹村鎮(原為白廟鄉)。月窟山主峰西北,一峰名白家嶺,其地土呈白色。清代在白家嶺建有無量廟,民國八年重修,廟亦顯白色,因名白廟。

滿 井 屬曹村鎮(原白廟鄉)。據縣誌載:“將軍山東南十里為蟠桃山,上有三泉,取汲旅者,名曰滿井。”按地理位置,系滿井村附近的高泉。村旁有泉,因水源充足而得名。

柴家河 屬曹村鎮(原白廟鄉)。位於山溪之旁,柴姓居住較早,因稱柴家河。


(十四)宮裡鎮

因駐地宮裡橋而命名。唐中宗(李顯)定陵之下宮(祭陵更衣處)在此,因名宮裡;宮旁澗頭溝,築有土橋(十丈橋),因稱宮裡橋。北周文帝(宇文泰)成陵亦在此地。2001年12月,撤銷雷村鄉,併入宮裡鎮。


富平縣地名釋義(下)

屯 裡 屬宮裡鎮。相傳該地昔年曾駐軍屯田,因名屯裡。

金盆村 屬宮裡鎮。相傳昔為宋、金交界處,立有界牌,因稱金牌。又因位於鳳凰山與黃金阜之間,地形如盆,因稱金盆村。今沿用後名。

獅子窩 屬宮裡鎮。位於唐中宗(李顯)定陵前石雕獅群附近而得名。

雷 村 屬宮裡鎮(原為雷村鄉)。以雷姓在此建村最早而得名。明洪武三年(1370),曾設集立鎮,為縣十六小鎮之一,屬通關裡。

箭桿嶺 屬宮裡鎮(原為雷村鄉)。相傳唐文宗(李昂)勘察陵地時,曾在天乳山巔插箭為標,後以此嶺稱箭桿嶺,村亦以嶺名。

石道坡 屬宮裡鎮(原為雷村鄉)。是曹村、雷村通往白廟的必經山路,全為山石而得名。下部的村歷來稱“石道坡”,現為宮裡鎮溝北一隊,習慣稱石頭坡村。

風 口 屬宮裡鎮(原為雷村鄉)。為白廟部分村下雷村集鎮的咽喉之村,又該村地處兩山之間,山口常年多風,因名風口。


(十五)齊村鎮

因轄齊村村而名。齊村以齊姓居住而得名。


富平縣地名釋義(下)

神下村 屬齊村鎮。別名廟底村。位於漢薄太后廟阜之下,故稱廟底。既居廟底,自在“神”下,因亦稱神下村。

義門村 屬齊村鎮。據《富平縣誌·樊志》載,義門裡統故義門鎮。即此地。傳說村民原有張、白二姓。清乾隆間,遷來劉、杜、景三姓。取義氣相安之義,名其村曰義門至今。

橫 坡 屬齊村鎮。原有三個自然村,東西橫列於梁家山南坡,故名橫坡。

燒鍋窯 屬齊村鎮。以居民多居窯洞,又因早年有人在此開設燒鍋(釀酒作坊,俗稱開燒鍋),因此得名。

石 窠 屬齊村鎮。居民依山採石,建村於石窠之下,因名石窠。

方 井 屬齊村鎮。《富平縣誌·樊志》(卷十)載:“莊裡鎮北,地名方井,起簡陵(唐懿宗李漼陵)時,曾於此砌井,以供官役往來者飲用。”井口方形,故堡因名方井。新舊縣誌等史籍均沿此說,其實有誤。據南志秀先生考證,因孫丕揚給南陵村鐵爐村寫過碑子,說鐵爐村在順宗豐陵之南,方井村在唐懿宗簡陵之南。這是大人物足不出戶,憑印象把這兩個地方的位置搞錯了,沒人敢改動,而鐵爐村在定陵之南,方井堡在代宗元陵之南。方井之名由來已久,在元朝時,方井堡還出過全國僅有的一個“石工提督”的趙信呢。方井位元陵下,是修元陵時使用的大井,四周有提水磨下的深凹槽。


(十六)梅家坪鎮

原叫洪水鄉。因駐地洪水頭而得名。1996年,撤鄉建鎮時,將洪水鄉改稱梅家坪鎮,沿用至今。2001年12月,將長春鄉文昌、北楊兩個行政村劃歸梅家坪鎮。


富平縣地名釋義(下)

洪水頭 屬梅坪鎮(原洪水鄉)。該村位於岔口之南、石川河畔。山洪自岔口峽谷奔瀉而下,首當其衝,因名洪水頭。又傳說當年青龍之血水稱紅水頭,紅、洪諧音,而今成為洪水頭。

岔 口 屬梅坪鎮(原洪水鄉)。該村位於土門山與青崗嶺分岔口之西側,漆、沮二水至此匯為石川河南流,故名村曰岔口。

綾李溝 屬梅坪鎮(原洪水鄉)。該村三面臨溝,居民以李姓為主,相傳早年曾以織綾為業,因名綾李溝。

十八坊 屬梅家坪鎮(原洪水鄉)。清同治時,設堡築寨,稱十八坊堡。十八坊為昔時貞節英烈牌坊之序列。或為當時全縣牌坊在宋、明王朝之序數。

 白馬村 屬梅家坪鎮(原洪水鄉)。相傳石川河發洪後,河灘淤留白馬一匹,村人得之,以為祥瑞,因名村為白馬。

文 昌 屬梅家坪鎮(原為長春鄉)。漢初所修文昌渠在轄境內,公社化時,取“文昌”以名大隊。1984年,改文昌大隊為文昌村至今。2001年12月,劃歸梅家坪鎮。


富平縣地名釋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