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文言文?

用戶3541305847846


文言文不是累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她有幾個特點:

1,統一性

中華的地大物博,民族的多樣性,方言的多樣性,使文言文的發展成為必然,只有統一的官方語言才能政令通達。

2,傳承性

統一性是地域的要求,傳承性則是時間上的需要。沒有文言文後人根本讀不到《論語》等,甚至我們的歷史也會中斷。

3,經濟性

文言文言簡意賅 ,省竹簡 ,省帛,省宣紙……作者省時間,讀者更省時間,經濟性明顯。

4,美學性

從現實主義源頭《詩經》、浪漫主義源頭《楚辭》以來,有百家爭鳴,有漢賦鋪陳,有唐宋散文,更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或韻或散,或律或絕,五彩斑斕,形式異彩紛呈。美的事物才會讓幾千年的文言文流傳至今,百讀不厭。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任山河日月,滄海桑田,壯哉文言文。[贊]


跋涉山河


理解文言文要從高處著眼,認識到文言文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五千年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最重要的載體就是語言文字。相對於轉瞬即逝的口頭語言,書面文字在記錄和傳承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是每一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中國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易經》、《論語》、《老子》、《莊子》等經典傳承至今,對每一箇中國人的影響都是深層而長遠的。“立言”之所以不朽,文言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現代人,學習優秀傳統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前提要讀懂古籍原文,理解文言文是關鍵。所以,想要理解文言文、學好文言文,建議跳出應試教育思維,從高處著眼,充分認識文言文所具有的意義和內涵,以文化理念指導學習實踐。

理解文言文要從細處用力,掌握文言文的基礎知識和表達方式:

1、積累實詞,掌握不同語境的不同含義:

文言文中的大部分實詞都有多義性,在不同語境下具有不同含義。首先要掌握詞語的常用含義,再針對特殊語境下的特殊含義,進行強化記憶和理解。例如於字就有很多意思,表被動、在、由於、語氣助詞等。文言實詞的學習,還要注意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詞的掌握:文言文中通假字比較多,要著重加強常見通假字的識記理解,比如《論語》學而第一篇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說”字就通“悅”字。古今異義詞比如“兵”,現在一般指人,文言文中常指武器、兵器;“走”字古意是跑等等,既要看到古今詞義的聯繫,也要看到差異,以便正確理解。

2、分清虛詞,掌握詞性和具體意義:

虛詞主要關注兩方面,一是在文段中的意義,二是在具體句子中的詞性和作用。有些虛詞是實詞轉化而來的,可以結合實詞的學習,做到融會貫通。同一個虛詞在不同的語句、不同的位置,就會有不同的含義。比如常見的“乎”字,最常見的用法是語氣詞,表示疑問,意為“嗎”,比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說》);有時表示反問,比如“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有時表示揣測,“莫如已吾所長攻敵所短……或能免乎”(《馮婉貞》);有時是介詞,相當於“於”字,比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有時僅表示停頓,無實意,比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前赤壁賦》)。所以,一個常見的虛詞就有很多不同的含義,要結合具體語境進行辨別理解。

3、弄通語法,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字、詞、句、段、篇,文言文的學習要從個別字詞的理解出發,最後落實到句子、段落和篇章的理解,其中的關鍵就是語法。語法是理解文言文的關鍵,主要是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的理解。詞類活用如前文所述,詞語在不同語境中具有不同含義,會隨著具體語境改變其在句子中的用法和詞性,如“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中“兄”字是名詞作狀語,意為“像對待兄長一樣”。特殊句式則包括判斷、省略、被動、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比如“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的“餘”字就是賓語前置,“不餘欺”等於“不欺餘”。

理解文言文要從興趣出發,培養和找到學習文言文的樂趣:

學習文言文除了具體知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習的興趣,從整體把握,建議從以下幾方面提高興趣、學以致用:

1、選擇有趣的文言文讀物,課外閒讀文言故事,在沒有考試壓力的前提下,找到文言文本身的樂趣,比如《聊齋志異》、《世說新語》、《笑林廣記》等書,文章短小精幹,讀來妙趣橫生。

2、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文言文要多讀多誦,文言文是一種精煉的文字,而且具有音韻和節奏之美,經常誦讀就會做的印象深刻,慢慢悟出其中的韻味。

3、要有培養個人修養和文化底蘊的意識,經常學習文言文,會學到很多古人的智慧,指導現實人生,其中的價值和內涵不言而喻。


快樂芝源


古文板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說,古文是語文整張試卷的考題中最能用“量化”方式衡量答案的部分。

也就是說,現代文與作文答案是具有不穩定性的,我們只能儘量接近高分,但是要現代文和作文零失分,當中一定會有一定的運氣成分。

但是文言文不一樣,文言文的答案是非常穩定的,而對於文言文來說,我們是有能力衝擊一下文言文的“零失分”的。

而作為一個補課班的老師,我接觸了各個學校的同學,其實大部分時候,好學校和一般學校,同學們在現代文和作文的表現其實差距不是很大,而文言文上來說,卻有非常巨大的變化。

所以說,文言文能夠衝擊零失分,語文分數一定就會很好看了。

那麼對於文言文,我們需要積累的知識,有哪些呢?

如果沒有積累足夠有價值的知識,那麼積累就會變成浪費時間

我還是那句老話,很多人,並不能夠真正意義上了解本質,因此他們認知產生了偏差

這種偏差會導致一個人做出自以為理性的行為,但是從行為實質上來說,卻是非理性的行為實質。

市面上流行的關於文言文積累的反思,一般都認為,文言文需要去背誦三百實詞。

但是實詞本身來說,背誦出來了就有意義麼?

理性的思考一下就會知道,這樣的想法就是認知上的偏差,因為大家可以仔細想一下:每個對自己足夠負責的同學,在高考之前肯定都會將300個文言文全部都背出來,但是這些背出來的同學,文言文都拿到滿分了麼?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背出實詞並不意味著文言文能夠拿到滿分,而決定古文分數高低的,需要儲備的,其實不僅僅只有這些實詞的知識。

那麼我們要在文言文方面得到高分,究竟需要的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語文引申義的規則。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實詞背出來之後,有些時候也寫不對。

寫不對的原因,是在於你不知道在一個語境下到底應該選擇哪個意向。

比如有一個實詞叫做被,從被來說,會有兩個義項

1 遭受 2 覆蓋

有些時候你就會發現,在一句話中,這兩個意思貌似都能夠解釋的通

比如一句話叫做:如被冰雪

那麼這個時候,這個“被”這個字,在考場中同學就會犯愁,感覺解釋為“如同遭受了冰雪”和“如同覆蓋了冰雪”好像都能很讀的很通。

而對於那些沒有掌握技巧的同學來說,他們背誦實詞,

只背誦意向,卻忽視語境,就會產生這樣的問題。

但是在一個專業化的老師手裡,我們就需要做的,是帶著同學用語境的反思來背誦實詞的意思。

比如這裡,叫做如被冰雪,什麼意思呢?

那我們要知道,被這個字,解釋為覆蓋,和解釋為遭受,是在兩種不同語境下的。

當解釋為遭受的時候,一般是“抽象”的事物,比如說冤屈苦難之類的東西,一般解釋為遭受。

而當解釋為覆蓋的時候,一般是“客觀”的事物,比如頭髮,比如冰雪。

所以當我們被這個字後面跟著的是冰雪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用語境的判斷,應該解釋為“覆蓋”。

而這個,就是我們秋季班會解釋的第一個概念,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用整個秋天的時間,來將實詞義進行深挖理解,將實詞的解釋放進作文,就是我們要做的第一個事情

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實詞解釋,是需要我們將實詞帶入語境中去背誦,而不能簡簡單單的去背詞語本身的意思。

但是背誦實詞只是文言文的第一步,但是真正要在文言文零失分,僅僅背出實詞是不夠的。

那種詞法句法詞類活用的知識,以及虛詞意義和用法這一塊,我就不多說了。

講清楚是我的本分,但是絕對不是我課上的亮點,這個只是考驗老師的基本功。

而我們課程的第二個亮點,其實在於,我教書10年發現的,做好詩歌與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個知識要點。

那就是,我們要將文言文作為“亞文化”來學習。

而亞文化本身來說,會有許多亞文化小眾群體中的“文化共識”,這種文化共識,才是同學們理解不了詩歌文言的根本問題。

什麼叫做“文化共識”?

文化共識就是指一個具有亞文化的小眾團體,他們往往會有自己內在的獨立文化,而同時,他們的表述本身,會追尋於這種文化,於是因為有了共識,他們就不會直接表達出來。

但是我們後人,因為沒有處在這種具有共識性的文化之中,於是我們就沒有辦法去理解古代人所要表達的內容中所具有的內容和意義,因為有些東西的意義,是不能用“字面義”去衡量的。

舉個例子

我之前一直都會說,如果200年後有人看我們現代人的聊天,就一定會很納悶——

比如今天又一個同學給我發一句話——

“老師,這次我考試考砸了”

隨後配上了三個微笑的表情。

這個時候後人就看不懂了,為什麼考砸了還要微笑呢?但是實際上我們現在知道,在我們亞文化背後,會有我們現在人的共識——這個微笑本身來說,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微笑的意思,有些時候,發這個表情,有一種含而不露的諷刺的感覺在裡面。

這個文化本身,是我們現在年輕人文化圈中的共識,但是如果不在這個文化圈的人,就根本沒有辦法理會我們在說什麼了。

那麼,如果你有做詩歌和文言文的經驗,你也就知道為什麼你讀不懂一首詩,或者讀不懂一篇文章的中心了。

原因就在於,你不瞭解古代文人說話背後,所具有的“文化共識”。

就比如今年一模卷,出了這樣一篇文章,我選擇一個語段——

時隋嬰孺,逮長,知父執吐蕃,日夜號泣,坐必西向,不食肉。母告以貌類泌者,終身不引鏡。

這句話應該讀起來不難,文章的主角長大後,知道自己爸爸被吐蕃抓了,天天哭,向西邊坐,不吃肉,媽媽告訴他容貌和他爸爸像,他這輩子不照鏡子。

從字面上理解並不難,但是如果我問你,這段文章說明了主角具有什麼品質

這個事就就很麻煩了,很多同學根本看不出來,不照鏡子,有什麼品質呢?

而答案是什麼?答案是這篇文章的主角,非常的孝順。

你問我為什麼孝順?其實很簡單,就是在於文化共識。

在當時的文化語境下,當一個人行為按照這個邏輯運行的時候,就應該伴隨的品質叫做孝順。

你要問為什麼?因為這個當時人的文化共識,他們一致性默認的文化,你很難找到絕對的因果解釋。

相似的情況在詩歌中更多,為什麼一篇文章你看得懂每個字,但是就讀不出詩歌表述的情感呢?

還是在於,對於當時的文化共識沒有辦法做到了解。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文言文要真正讀懂,古代人在文化共識的語境下的理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可惜的是,似乎學校裡面很少會有這樣的研究。

我之前已經和同學們說過,我自己本身是一個語文應試很強的人,所以我非常清楚的知道,我之所以能夠有非常好的成績,其本身的知識框架是怎麼樣子的。

所以作為老師,我們關於文化共識這一塊,也會花更多的時間去講,因為只有能夠了解特定文化環境下的語言共識,很多題目我們才能知道為文章的主旨表達究竟是何,文言文和詩歌才能擁有“零失分”的可能性。

以上


餘揚捷


榮幸作答[微笑][微笑][微笑]

夫文言者,祖先歷史之印記,先哲思想之精粹,漢語文化之大成,華夏文明之瑰寶。習之增見識,提修養,明是非,察真偽,洞人性,知世象。

欲學文言者,先激興趣。

《周易》之深奧,老莊之玄逸,孔孟之儒雅,詩詞之雋美。墨翟之俠義,七賢之不羈,太白之風流,納蘭之深情。佳作充棟,才人輩出,無不為世人傳頌,令我輩傾慕。

欲學文言者,再勤誦讀。

孔聖習《易》,三絕韋編;關公學文,夜覽《春秋》;趙普作相,讀書竟日;宋濂問道,千里尋師。書山有路,唯勤是徑。

欲學文言者,三斟字句。

先輩著作,微言大義,字璣句珠,非斟酌咀嚼,難會其深意也。若《老子》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區區數字,句讀種種,解釋萬千。囫圇而讀,不求甚解,雖百遍難見其義也。



區區小師


中國文字從造字開始,就有象形、指示、會意、形聲、假借等,前四者,是造字的方法,假借是用字的方法。漢字從最早的本義,到後來的假借作用,以及引申義,比喻義……漢字的使用和意義也不斷擴展。要學好文言文,最好先大量閱讀先秦文章,掌握漢字最早的本義和使用方法,打牢漢字語義的基本功,從而再擴展閱讀漢魏南北朝及唐宋文章,瞭解漢字語義的演變與擴展。在閱讀時,根據上下文推斷某個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是必須的,也就是閱讀時一定不能脫離語境隨意引申發揮或想當然。另外,要注意一些專用名字,比如人名、字號、籍貫、官職、地名等,不要讓這些詞語成為閱讀障礙。


巴山bashan


文言文閱讀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實際上與白話相似。在文言文閱讀過程中,如果不理解文言文閱讀的中心思想和主題,就很難真正理解文言文閱讀,尤其是文言文閱讀中涉及的人、事、物應該得到充分的理解。此外,還應該學會劃分文言文閱讀的層次結構。只有這樣,才能加深對文言文材料的理解和掌握。

一、通過註解的方式閱讀文言文

看文言文,一定要踏實嚴謹,仔細查看文章的註解和譯文,遇到不懂的實詞或虛詞,可以通過查資料的方式去弄明白!千萬不要囫圇吞棗,掩耳盜鈴!一次不明白,終生不明白!

二、通過筆記的方式看文言文,不斷培養他們的翻譯能力

因為文言文閱讀需要用到積累的文言文知識來翻譯,只要能夠翻譯文言文閱讀的一般意思,就足以解決閱讀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必須通過積累一些常用詞彙和短語以及一些經典語法和句型來幫助自己解決文言文翻譯中的困難。當閱讀到易錯、難懂、生僻實詞、虛詞時,一定要及時記在筆記本上,以後經常翻閱之。

三、把握解題的核心思想

文言文閱讀中做主觀問題時,很多人會寫出偏離主題甚至與文章無關的答案。這些答案的自然得分率不高在做問題的過程中,必須掌握核心思想來回答。

四、貴在堅持

閱讀文言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堅持!只有在長期閱讀中積累素材,才能更好的理解。

四、多閱讀經典文言著作積累素材,以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識

可以閱讀《二十四史》、《閒情偶寄》、《世說新語》等

理解其中的斷句技巧、特殊句式、翻譯技巧。





背手臨巔


沒有特別理論性的觀點,但是想說說自己的感受,就是語感的重要性,就像一個優秀的歌手,有樂感,有節奏感一樣,語言也講究語感。


首先是天生的語感,從小學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來,填空,選詞,概況中心思想,主要內容,很多小學生就會體現出語感的不同,有人填對,有人填錯,你問填對的孩子為什麼要填這個呀,他基本不會用理論來解釋給你,會說,感覺,感覺這個詞會比另外一個更順,至於順在哪裡可能也不會概括很清楚。


其次是後天培養的語感,認為沒有比多讀多寫多練還靠譜的辦法了。書讀百遍,其意自現,一定是有道理的,讀得多了,沒人教你,可能也就明白了,記得於丹說過,有人問她,你的語言這麼美,這麼流暢,是背誦還是自己說的,于丹直接了當回答是背的,最起碼一開始是背誦,當背誦有了一定的積累,就會出口成章。且不說于丹作為學術超女,在每個人心中的看法如何,對於她說的這件事,我是贊成的


記得在考研究生的時候,英語很難,每天有學不下去的感覺,老師說你看不下去了就讀,讀不下去就抄,抄完了再讀,久了定有成效,果真,效果很明顯,有時候不知道意思,也都能選對,因為有語感了,我想文言文也是一個道理


最後還想說要用審美的眼光看待文言文,別人怎麼看我不知道,但我個人覺得文言文很美,短,精,意味深長,一個字有一個字的意義,一個字有一個字的遐想,並且很有節奏感。記得很早有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叫赤兔之死,很多人都有印象,記得當時我看見這篇文言作文時,真是驚為天人,覺得太美了,一個18歲左右的孩子寫出這樣的文章,不可想象他以後是何等文學巨匠。一件事你一旦覺得它美了,就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自然也就不難理解了。


流年夕舞


語法構造是許多時代以來形成的,它在語言中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它的變化比基本詞彙還要慢。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當然也發生變化,它逐漸改進著、改善和改正自己的規則,用新的規則充實起來。但是,語法構造的基礎在很長的時期中都保留著,因為歷史證明,這些基礎能夠在許多時代中有效地為社會服務。

從以上的內容,可以將語法的歸結三點:

一、語法構造的變化比基本詞彙的變化要慢;

二、儘管慢,它還是在發生變化,逐漸改正著自己的規則,用新的規則充實起來;

三、語法構造一旦形成,會在很長時期中保留著。


涅槃重生分林


  一,學習文言實詞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文言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在文言文中,實詞的數量比虛詞多得多,學習文言文,最應該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實詞的詞義,只有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對文言詞語方面的知識有了一定的積澱,才有可能比較順利地閱讀文言文。學習文言實詞,應該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區別古今詞義的異同。

  漢語從右代發展到今天,詞義不斷演變,其中一些基本詞彙和一般詞彙中極少一部分的意義,古今意義沒有什麼變化,這類詞對於我們學習文言文不會造成什麼困難。但另外有一些詞語,文言文中雖然常用,但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詞義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詞義的擴大。

  詞義擴大是指詞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擴大,即由部分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由狹窄到寬泛,使原義成為新義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個季節擴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著打瞌睡擴大到指睡眠。

  (2),詞義的縮小。

  詞義縮小是指詞義所反映客觀事物的範圍縮小,即由整體到部分,由寬泛到狹窄,使新義成為原義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漢,如“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現在,“丈夫”專指女子的配偶。“臭(xiù)”,由泛指所有氣味到專指穢氣。“湯”由泛指熱水、開水到專指菜湯、肉湯等。

  (3),詞義的轉移。

  詞義的轉移是指詞義由指甲事物變為指乙事物。如“學者”,古代指“求學的人”,如“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遊褒禪山汪》),現在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姐”,古代指對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權勢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現在,在改革開放背景下,其意義基本上變成了指有不正當行為的女子。如果你稱呼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為小姐,那麼,這位小姐會很生氣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詞義的褒貶色彩發生了變化。例如,“謗”,古代指公開指責別人的過失,是個中性詞。如“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鄒忌諷齊王納諫》,現在,“謗”用於誹謗,指無中生有地說別人的壞話,是個貶義詞。

  以上四種情況,是古今詞義變化的主要類型。大量的古今意義既有聯繫又有差別的詞的存在,是文言文學習的主要障礙。我們學習文言文,必須結合學習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計劃、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詞的常用義。

  2,注意區分古今漢語中的單音詞和複音詞。

  現代漢語中複音詞佔絕大多數,而文言中則以單音詞為主,因此,我們在文言文閱讀中,不要把文言中的雙音節詞誤認為是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例如,“非常之觀,常在於險處”(《遊褒禪山》)中的“非常”,古義是兩個詞:不同一般。而今義則是一個表示程度的副詞。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複音詞分開來解釋。例如:“日暮,所擊殺無慮百十人”(《馮婉貞》)中的“無慮”是個聯綿詞,意思是“大概”、“大略”之義,這個意思與“無”、“慮”二字毫無關係,不能拆開來講。

  3,要注意古代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也有一詞多義現象。如果我們只懂得一個多義詞的一種或者兩種意義,在閱讀文言文時便輕易拿一種或者兩種意義去文釋,就有可能產生理解上的錯誤。為了避免出現錯誤,我們要有意識地作好知識積累和整理工作。我們的教科書中,每篇文言課文後面都有這方便的練習題,這是幫助我們作積累和整理工作,必須認真完成,千萬不可忽視。詞義積累多了,遇到多義詞就可以比較準確地選擇義項了。另外,我們還需要了解關於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方面的知識。每個詞都有它本來的意思,即本義。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新產生的意義就是它的引申意義。如:“妻”,古義就是用手去抓住一個女子,今義則是指男子的配偶。“孫”,古義表示我的兒子的兒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傳,今義則指兒子的兒子。

  4,要注意通假字現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在古代,因為音同或者音近的關係,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這種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現象叫做“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識別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時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閱讀就越困難。對於初學者來說,掌握通假字的辦法就是多讀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識的積累工作。

  二,學習文言虛詞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代詞。虛詞的詞彙意義比較抽象,但是,它有表達語氣、組織實詞等多種語法功能。文言虛詞,特別是常用虛詞在文言中出現的頻率比較高,用法比較靈活。閱讀文言文,要善於辨析虛詞的意義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把虛詞理解錯了,就會影響到對整個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在學習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便的問題。

  1,分清實詞和虛詞。

  文言虛詞大多是由實詞虛化而成的。例如,“所”的基本意義是“處所”,後來引申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結構助詞。又如,“之”的基本意義是“往”,後來虛化為代詞、助詞、語氣詞等,成為用得最多的虛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它”,作代詞用。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的”。用在主謂之間,取消主謂的獨立性,動詞,往。起拼湊語氣的作用。從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知道,某個詞是實詞還是虛詞,要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才能確定,其基本原則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2,瞭解古今虛詞的差異。

  古今完全不同的虛詞,我們只要掌握它們在古代的意義和用法就行了,如《六國論》“而以六國破亡之顛故事”中的“故事”,但是,有些虛詞,古今都用它,如《六國論》“至於顛覆,理固宜然”中的“顛覆”。這就需要我們特別注意它們之間的不同,要用分析的眼光去逐字審閱,不要以今律古。

  3,辨析同一虛詞的不同用法。

  文言虛詞使用頻率高,用法靈活多變,一個虛詞往往兼有多種詞性,表達多種語法關係,如“而”,可以作連詞用;也可以作代詞用。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並列關係,可以表示偏正關係,可以表示承接關係,可以表示遞進關係,還可以表示轉折關係。

  4,體察虛詞表達的不同語氣。

  古人稱虛詞為“辭”、“語辭”、“語助”,可見,虛詞在表達語氣方便的重要。一段文言文,如果沒有虛詞連綴其中,就會丟掉“性情”,失去活力。若不用虛詞,就表達不出說話人在表面上的自謙中隱含的抱怨和得意之情。學習文言文,我們要反覆吟詠,體察虛詞所表達的語氣,並從中總結出一些規律。如:“夫”、“蓋”常表示發語,“者”常表示提頓,“得無”、“無乃”常表示推測、反問等。常用的文言虛詞只有幾十個。越是常用的虛詞,用法往往越是靈活。如果確實掌握了它們的意義和用法,閱讀時就可以掃除虛詞方便的一大障礙。

  三,掌握詞類的活用現象。

  文言中有些實詞在句子中臨時改變了它的語法功能,詞的詞義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就是詞的活用。如果一個詞已經活用成了別的詞,我們還按其原來的用法去解釋,就會講不通。因此,掌握詞類活用的基本規律,結合具體語鏡,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意義,對我們學習文言文來說是很重要的。詞類活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 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形容詞、名詞用作有“使”、“令”意義的動詞,具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這就是使動用法。 在古代漢語中,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只限於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於使動時,後面就帶賓語,但這種情況較少。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在中古以後就改變了讀音,例如:“晉侯飲(yìn)趙盾酒”,這就與及物動詞的其他用法區別開來了,但並不能一概而論。

  2, 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

  這是指形容詞、名詞用作有“認為”、“以為”意義的動詞,表示主語認為賓語怎麼樣或者主語把賓語當作什麼。

  3, 名詞用作動詞。

  名詞活用作動詞後,就具有動詞的語法特點,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與這個名詞有關的動作、行為。例如:“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籍:登記。《鴻門宴》)。名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都屬於名詞用如動詞,在古代漢語中,名詞作使動、意動的較少,但用著一般動詞的則相當普遍。在古代漢語中,方位名詞也常作動詞。

  4, 名詞作狀語。

  在古代漢語中,名詞常用作狀語,直接修飾、限制動詞謂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方式、處所、憑藉的工具等。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三個問題:

  一是要注意區別意動和使動。在這裡,我們提供兩種區別方法:第一,使動用法是主語使賓語怎麼樣,是客觀的,而意動用法則是主語以為或認為賓語怎麼樣,是主觀的看法,客觀不一定必然如此。第二,動詞、名詞活用為動詞的,一般情況不用於意動(動詞本身就無意動用法,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用作使動和意動卻常見)。

  二是要注意詞類活用的條件。要鑑別一個詞是否已活用成另一類詞,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處的地位,前面有哪些詞類和它相結合,構成什麼樣的句法關係,具備了哪些語法特點等。名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以及名詞用如動詞,都是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這可以從它們的語法條件的變化看出來。下面舉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一些比較重要的語法條件。

  1,兩個名詞連用,如果既不是並列結構,又不是偏正結構,則前一個名詞常就活用為動詞,後一個名詞作它的賓語,兩個名詞連用,有時還可以是主謂結構,前一個名詞作主語,後一個名詞活用為謂語,

  2,名詞、形容詞放在“所”字後面活用為動詞。例如:“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3,名詞、形容詞放在“能”、“可”、“欲”等能願動詞後面,活用為動詞。例如:“子謂公冶長:‘可妻也……’”。

  4,名詞放在副詞後面活用為動詞(副詞在句子中一般只作動詞或形容詞的修飾語)。例如:“秦師遂東”。

  5,名詞、形容詞放在“之”、“我”等代詞前面,活用為動詞。例如

  “下之,小之……,不外是矣”。

  6,名詞後面用介詞結構作補語,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晉師軍於慶柳”。

  7,名詞用“而”連接時,活用為動詞。例如:“隆禮尊賢而王”。

  三是要注意弄清楚一個問題:詞類的活用,是說某個詞本來屬於某一詞類,只是入句後臨時具有另一詞類的性質,不是說這個詞屬於兩個詞類。例如:我們不能說“晉師軍於慶柳”中的“軍”既是名詞,又是動詞。

  四,注意掌握幾種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現代漢語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對的,我們主要要掌握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變式句五種句式。

  1,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係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在現代漢語中,一般要用判斷詞“是”表示判斷,而文言中的判斷句一般不用判斷詞,而是直接用名詞或名詞短語作謂語表示判斷,並且往往藉助某些助詞、語氣詞、副詞來表示或加強判斷語氣。主要形式有:

  ⑴,主語後面用助詞“者”表示提頓,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煞尾。

  ⑵,只在主語後面用“者”表示提頓。

  ⑶,只在謂語後面用“也”煞尾。

  ⑷,“者”、“也”都不用。

  ⑸,謂語前用副詞“乃”、“即”、“必”“則”等加強語氣。

  ⑹,用“為”表示肯定判斷。

  ⑺,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定。

  ⑻,用“是”作判斷動詞,文言文中也有。

  2, 被動句。

  被動句的主語不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發出者,而是行為的接受者。文言中,常常藉助一些介詞、助詞來表示被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⑴,用介詞“為”引進行為的主動者。

  ⑵,用介詞“於”引進行為的主動者。

  ⑶,用助詞“見”表示被動。

  ⑷,用介詞“被”表示被動。

  ⑸,用“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⑹,用“見……於……”的格式表示被動。

  3, 省略句。

  文言句子中有一些組成成分,習慣上常常省略,翻譯成現代漢語時需要補充。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 省略主語。包括承前省、蒙後省、自述或對話省。

  ②, 省略謂語動詞。例如:“一股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 省略賓語。

  ④, 省略介詞“於、“以”。

  4, 疑問句。

  文言中的疑問句,一般要用疑問代詞或疑問語氣詞提出問題。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

  ⑴, 用疑問代詞提出問題。

  ⑵, 用疑問語氣詞提出問題。

  5, 變式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的語序和現代漢語裡相對應的句式不同,常見的有以下四種情況: ⑴,主謂倒裝句。

  ⑵,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 凝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②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③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

  ⑶定語後置。文言中,一些修飾性的定語常置於中心語之後。

  ⑷,介詞結構後置。在現代漢語裡,介詞結構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裡有些則置後作補語。

  五,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可歸結為增、調、留、換四字。

  第一,贈。古代漢語同現代漢語一樣,為了使語言精煉簡潔,都有省略現象,而且比現代漢語更為普遍。從省略的方式說,有承前省,蒙後省和對話省;從省略的內容來說,既可是主語、謂語、賓語,又可以是介詞詞根。我們閱讀文言文時,遇到這種省略情況,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出來,以便正確理解文意。

  在古代漢語中,量詞較之臨近的數詞,是一種很不發達的詞類,動量詞在先秦不存在,物量詞也不多見,現代漢語又是量詞很豐富的一種語言。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要找出相應的量詞補充進去。

  第二,調。古代漢語詞序有些特殊的規律,諸如賓語前置、定語和狀語後置、主語倒裝等。翻譯這些句子時,如果仍然按原文的詞序,就容易使人費解,產生歧義,造成理解錯誤。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古今漢語詞序變化的規律,對原文進行調整,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詞序特點,這就是“調”。

  文言文,尤其是韻文中,常有一種“倒文”的語言現象。這種倒文或“語急而文倒”,或“倒文以協韻”。我們閱讀古文時,遇到“倒文”這種語言現象,就必須根據內容,顛倒過來進行翻譯。

  第三,留。“留” 即保留原文不譯,如國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號,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稱和度量衡標準等,均不譯。

  一些基本詞彙,如“人”、“手”、“山”、“水”、“牛”等反映自然界中常見的事物,古今意義相同,翻譯時保留不譯。如果不是基本詞,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詞語,也不必翻譯。

  此外,古人為了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常引用詩句、民謠、格言、諺語進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例如:“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三峽》),這句民謠就保留不譯,否則就會失去引詩所特有的韻味。

  第四,換。漢語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許多文言單音詞不能在現代漢語中靈活運用,只能充當雙音詞的一個詞素,翻譯時就要用現代漢語中詞義相同或相當的詞語去替換文言詞語,這就是“換”。例如:“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廉頗藺相如列傳》)。這裡除了帝號“燕王” 和方位詞“上” 無需更易而外,其餘都要換用與現代漢語詞義相同或相當的詞,譯作:“我曾經(跟你)在邊境上會見燕王”。

  以上所說的“增”、“調”、“留”、“換”的翻譯方法,不是各自獨立的,在具體翻譯過程中,它們是相互關聯,交併運用的,不能截然分開。

  六,掌握文言文翻譯技巧。

  在翻譯時,除了掌握以上四種方法外,還要掌握一點技巧。

  第一,對句中的字、詞、句進行充分想象。這種想象就是要調動平時的積累。一是對字詞的不同用法的想象。如翻譯“君無尤焉”一句中的“焉”字之前,可把句末“焉”的各種用法作一比較,一個個的淘汰,然後確定一個譯出後合乎原文意思的用法。處在句末的“焉”,一般講,一是疑問句中作疑問語氣詞,但這句不是疑問句,故否一也;二是作形容詞尾,但是,“尤”是“責怪”之意,動詞,故否二也;三是句末作兼詞,但此句不需要作兼詞後的介詞引出名詞或代詞,故否三也;四是作代詞。此句中“焉”字若譯成代詞“他們”,就恰與全句的意思統一了。二是對各種句式的充分想象。以“莫之死”為例,此句句首用了無定代詞“莫”,而且賓語是代詞“之”,故此句是一個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的句子,那麼,這句話就應先譯成“莫死之”。再來作第二步,這個“死”是自動詞,不能支配賓語“之”。想一下,是使動用法還是意動用法,是處動用法還是為動用法,逐一考慮,是為動用法,故這句可譯為“沒有誰為他們死”,這樣,譯出的意思與全文就統一了。

  第二,要學會運用一些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進行分析。有些句子,我們只有通過語法分析,才能正確地理解,達到準確翻譯的目的。如“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句中“疾”是“憎恨”之意,如果把“疾視” 放在一起,就譯成了“憎恨看”,這顯然不通。那麼,就應將“疾” 後的整個結構作為“疾” 的賓語,即憎恨的對象,再來解剖這個“對象”,即“疾” 的賓語是“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但要注意,“視” 的賓語只是“其長上之死”,這裡,“視其長上之死”與“不救”是通過“而”連接的兩種“行為”。再看“視”的賓語,“其長上之死”,這是一個主謂短語作“視”的賓語,故“之”就是一個取消句子獨立性的助詞了。經過這樣逐字分析,這一句就可譯為“恨(他們)看著他們的長官戰死而不去救護”。再把這句譯文放到全文中去看,意思也就與全文統一了,故此時可以放心地肯定自己的譯文了。

  由上觀之,我們無論是對字、詞、句式的想象,還是對句子結構的語法分析,都要以平時對文言文基礎知識和翻譯技能的積累為前提。因此,我們平時就要下苦功夫記一些有關文言知識和有關譯文技巧方面的東西,否則就會源泉枯竭,不管怎樣找“竅門”也是翻譯不出來的。古代有一個很有學問的秀才,奉命要在三天之內完成一篇命題作文,卻急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他的老婆見狀,不以為然地說:“你作這個文章,難道比我生孩子還難?”秀才喟然長嘆:“你生孩子雖然難,但畢竟你肚子裡還有孩子,我作這個文章,肚子裡啥也沒有。巧媳婦也難煮無米之炊啊!”這個故事,也進一步證明了我的觀點的正確性。

  那麼,怎樣下苦功夫呢?下面談談自己在學習實踐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第一, 學習文言文要重視誦讀。

  程端禮在《朱子讀書法》中說:“若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某舊苦記文字不得,後來只是讀,今之記得者,皆讀之功也。” 此話實為經驗之談,值得我們借鑑。我們在學習文言文時,多熟讀背誦一些文質皆美、深淺適度的文言詩文,在頭腦中多儲存一些文言信息,這對認知遷移、閱讀理解都是大有益處的。

  誦讀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用朗讀的方法,反覆孰悉課文,逐步加強理解,直至背誦的一種學習方法。它有別於一般的死記硬背,它以宏觀駕馭微觀,以微觀充實宏觀,循序漸進,反覆誦讀,由讀到懂,由懂而用,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好方法。

  第二, 要勤查工具書。

  工具書是專供翻檢查閱的圖書,它具有特定的排檢方法,讀者據此可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他所要了解的知識或材料。我們在學習文言文中,應充分利用文言工具書,把它作為百問不煩的老師,解難釋疑。工具書的種類繁多,可供我們學習文言文時查閱的工具書有:《古代漢語常用字典》、《常用文言虛詞詞典》、《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辭海》、《辭源》等。其中,《古代漢語常用字典》和《常用文言虛詞詞典》體積小,內容豐富,不僅價格便宜,而且便於攜帶,是我們學習文言文必備的工具書。

  第三, 要多作練習。

  “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將知識長期保存在大腦中,但僅憑對新知識的識記是不能保證這一目的的實現的。”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識,還必須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練習,以積累知識,進一步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 要善於積累資料。

  撰書立說,需要引經據典,旁徵博引,需要用大量 的資料,這些資料往往要靠平時的點滴積累。積累資料的方法各有所不同。有的人喜歡在讀過的書上作記號,有的人善於作知識卡片等,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黑格爾年輕時並沒有特殊的天賦和才能,可是他善於積累,把讀過的東西詳細地摘要在一張張活頁卡片上,然後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排列,逐一貼上標籤。這樣的日積月累,反覆思考運用,終於使他成為知識淵博的大哲學家。我們在讀書求學中注意積累資料,必將受到很大的益處。它不但能培養和提高你的閱讀、分析能力,“使人精確”(培根語),而且還能減輕你的大腦負擔,當這些資料變成你的“第二大腦”時,你使用這些資料便能得心應手,八面來風,人家“踏破鐵鞋無覓處”,你卻“得來全不費功夫”。


象山易學堂


如何理解古文

我來答

簡若song

LV.4 2017-09-22

一,學習文言實詞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文言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在文言文中,實詞的數量比虛詞多得多,學習文言文,最應該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實詞的詞義,只有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對文言詞語方面的知識有了一定的積澱,才有可能比較順利地閱讀文言文。學習文言實詞,應該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區別古今詞義的異同。

漢語從右代發展到今天,詞義不斷演變,其中一些基本詞彙和一般詞彙中極少一部分的意義,古今意義沒有什麼變化,這類詞對於我們學習文言文不會造成什麼困難。但另外有一些詞語,文言文中雖然常用,但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詞義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詞義的擴大。

詞義擴大是指詞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擴大,即由部分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由狹窄到寬泛,使原義成為新義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個季節擴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著打瞌睡擴大到指睡眠。

(2),詞義的縮小。

詞義縮小是指詞義所反映客觀事物的範圍縮小,即由整體到部分,由寬泛到狹窄,使新義成為原義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漢,如“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現在,“丈夫”專指女子的配偶。“臭(xiù)”,由泛指所有氣味到專指穢氣。“湯”由泛指熱水、開水到專指菜湯、肉湯等。

(3),詞義的轉移。

詞義的轉移是指詞義由指甲事物變為指乙事物。如“學者”,古代指“求學的人”,如“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遊褒禪山汪》),現在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姐”,古代指對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權勢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現在,在改革開放背景下,其意義基本上變成了指有不正當行為的女子。如果你稱呼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為小姐,那麼,這位小姐會很生氣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詞義的褒貶色彩發生了變化。例如,“謗”,古代指公開指責別人的過失,是個中性詞。如“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鄒忌諷齊王納諫》,現在,“謗”用於誹謗,指無中生有地說別人的壞話,是個貶義詞。

以上四種情況,是古今詞義變化的主要類型。大量的古今意義既有聯繫又有差別的詞的存在,是文言文學習的主要障礙。我們學習文言文,必須結合學習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計劃、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詞的常用義。

2,注意區分古今漢語中的單音詞和複音詞。

現代漢語中複音詞佔絕大多數,而文言中則以單音詞為主,因此,我們在文言文閱讀中,不要把文言中的雙音節詞誤認為是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例如,“非常之觀,常在於險處”(《遊褒禪山》)中的“非常”,古義是兩個詞:不同一般。而今義則是一個表示程度的副詞。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複音詞分開來解釋。例如:“日暮,所擊殺無慮百十人”(《馮婉貞》)中的“無慮”是個聯綿詞,意思是“大概”、“大略”之義,這個意思與“無”、“慮”二字毫無關係,不能拆開來講。

3,要注意古代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也有一詞多義現象。如果我們只懂得一個多義詞的一種或者兩種意義,在閱讀文言文時便輕易拿一種或者兩種意義去文釋,就有可能產生理解上的錯誤。為了避免出現錯誤,我們要有意識地作好知識積累和整理工作。我們的教科書中,每篇文言課文後面都有這方便的練習題,這是幫助我們作積累和整理工作,必須認真完成,千萬不可忽視。詞義積累多了,遇到多義詞就可以比較準確地選擇義項了。另外,我們還需要了解關於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方面的知識。每個詞都有它本來的意思,即本義。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新產生的意義就是它的引申意義。如:“妻”,古義就是用手去抓住一個女子,今義則是指男子的配偶。“孫”,古義表示我的兒子的兒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傳,今義則指兒子的兒子。

4,要注意通假字現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在古代,因為音同或者音近的關係,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這種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現象叫做“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識別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時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閱讀就越困難。對於初學者來說,掌握通假字的辦法就是多讀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識的積累工作。

二,學習文言虛詞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代詞。虛詞的詞彙意義比較抽象,但是,它有表達語氣、組織實詞等多種語法功能。文言虛詞,特別是常用虛詞在文言中出現的頻率比較高,用法比較靈活。閱讀文言文,要善於辨析虛詞的意義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把虛詞理解錯了,就會影響到對整個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在學習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便的問題。

1,分清實詞和虛詞。

文言虛詞大多是由實詞虛化而成的。例如,“所”的基本意義是“處所”,後來引申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結構助詞。又如,“之”的基本意義是“往”,後來虛化為代詞、助詞、語氣詞等,成為用得最多的虛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它”,作代詞用。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的”。用在主謂之間,取消主謂的獨立性,動詞,往。起拼湊語氣的作用。從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知道,某個詞是實詞還是虛詞,要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才能確定,其基本原則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2,瞭解古今虛詞的差異。

古今完全不同的虛詞,我們只要掌握它們在古代的意義和用法就行了,如《六國論》“而以六國破亡之顛故事”中的“故事”,但是,有些虛詞,古今都用它,如《六國論》“至於顛覆,理固宜然”中的“顛覆”。這就需要我們特別注意它們之間的不同,要用分析的眼光去逐字審閱,不要以今律古。

3,辨析同一虛詞的不同用法。

文言虛詞使用頻率高,用法靈活多變,一個虛詞往往兼有多種詞性,表達多種語法關係,如“而”,可以作連詞用;也可以作代詞用。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並列關係,可以表示偏正關係,可以表示承接關係,可以表示遞進關係,還可以表示轉折關係。

4,體察虛詞表達的不同語氣。

古人稱虛詞為“辭”、“語辭”、“語助”,可見,虛詞在表達語氣方便的重要。一段文言文,如果沒有虛詞連綴其中,就會丟掉“性情”,失去活力。若不用虛詞,就表達不出說話人在表面上的自謙中隱含的抱怨和得意之情。學習文言文,我們要反覆吟詠,體察虛詞所表達的語氣,並從中總結出一些規律。如:“夫”、“蓋”常表示發語,“者”常表示提頓,“得無”、“無乃”常表示推測、反問等。常用的文言虛詞只有幾十個。越是常用的虛詞,用法往往越是靈活。如果確實掌握了它們的意義和用法,閱讀時就可以掃除虛詞方便的一大障礙。

三,掌握詞類的活用現象。

文言中有些實詞在句子中臨時改變了它的語法功能,詞的詞義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就是詞的活用。如果一個詞已經活用成了別的詞,我們還按其原來的用法去解釋,就會講不通。因此,掌握詞類活用的基本規律,結合具體語鏡,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意義,對我們學習文言文來說是很重要的。詞類活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 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形容詞、名詞用作有“使”、“令”意義的動詞,具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這就是使動用法。 在古代漢語中,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只限於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於使動時,後面就帶賓語,但這種情況較少。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在中古以後就改變了讀音,例如:“晉侯飲(yìn)趙盾酒”,這就與及物動詞的其他用法區別開來了,但並不能一概而論。

2, 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

這是指形容詞、名詞用作有“認為”、“以為”意義的動詞,表示主語認為賓語怎麼樣或者主語把賓語當作什麼。

3, 名詞用作動詞。

名詞活用作動詞後,就具有動詞的語法特點,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與這個名詞有關的動作、行為。例如:“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籍:登記。《鴻門宴》)。名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都屬於名詞用如動詞,在古代漢語中,名詞作使動、意動的較少,但用著一般動詞的則相當普遍。在古代漢語中,方位名詞也常作動詞。

4, 名詞作狀語。

在古代漢語中,名詞常用作狀語,直接修飾、限制動詞謂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方式、處所、憑藉的工具等。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三個問題:

一是要注意區別意動和使動。在這裡,我們提供兩種區別方法:第一,使動用法是主語使賓語怎麼樣,是客觀的,而意動用法則是主語以為或認為賓語怎麼樣,是主觀的看法,客觀不一定必然如此。第二,動詞、名詞活用為動詞的,一般情況不用於意動(動詞本身就無意動用法,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用作使動和意動卻常見)。

二是要注意詞類活用的條件。要鑑別一個詞是否已活用成另一類詞,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處的地位,前面有哪些詞類和它相結合,構成什麼樣的句法關係,具備了哪些語法特點等。名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以及名詞用如動詞,都是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這可以從它們的語法條件的變化看出來。下面舉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一些比較重要的語法條件。

1,兩個名詞連用,如果既不是並列結構,又不是偏正結構,則前一個名詞常就活用為動詞,後一個名詞作它的賓語,兩個名詞連用,有時還可以是主謂結構,前一個名詞作主語,後一個名詞活用為謂語,

2,名詞、形容詞放在“所”字後面活用為動詞。例如:“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3,名詞、形容詞放在“能”、“可”、“欲”等能願動詞後面,活用為動詞。例如:“子謂公冶長:‘可妻也……’”。

4,名詞放在副詞後面活用為動詞(副詞在句子中一般只作動詞或形容詞的修飾語)。例如:“秦師遂東”。

5,名詞、形容詞放在“之”、“我”等代詞前面,活用為動詞。例如

“下之,小之……,不外是矣”。

6,名詞後面用介詞結構作補語,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晉師軍於慶柳”。

7,名詞用“而”連接時,活用為動詞。例如:“隆禮尊賢而王”。

三是要注意弄清楚一個問題:詞類的活用,是說某個詞本來屬於某一詞類,只是入句後臨時具有另一詞類的性質,不是說這個詞屬於兩個詞類。例如:我們不能說“晉師軍於慶柳”中的“軍”既是名詞,又是動詞。

四,注意掌握幾種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現代漢語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對的,我們主要要掌握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變式句五種句式。

1,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係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在現代漢語中,一般要用判斷詞“是”表示判斷,而文言中的判斷句一般不用判斷詞,而是直接用名詞或名詞短語作謂語表示判斷,並且往往藉助某些助詞、語氣詞、副詞來表示或加強判斷語氣。主要形式有:

⑴,主語後面用助詞“者”表示提頓,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煞尾。

⑵,只在主語後面用“者”表示提頓。

⑶,只在謂語後面用“也”煞尾。

⑷,“者”、“也”都不用。

⑸,謂語前用副詞“乃”、“即”、“必”“則”等加強語氣。

⑹,用“為”表示肯定判斷。

⑺,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定。

⑻,用“是”作判斷動詞,文言文中也有。

2, 被動句。

被動句的主語不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發出者,而是行為的接受者。文言中,常常藉助一些介詞、助詞來表示被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⑴,用介詞“為”引進行為的主動者。

⑵,用介詞“於”引進行為的主動者。

⑶,用助詞“見”表示被動。

⑷,用介詞“被”表示被動。

⑸,用“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⑹,用“見……於……”的格式表示被動。

3, 省略句。

文言句子中有一些組成成分,習慣上常常省略,翻譯成現代漢語時需要補充。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 省略主語。包括承前省、蒙後省、自述或對話省。

②, 省略謂語動詞。例如:“一股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 省略賓語。

④, 省略介詞“於、“以”。

4, 疑問句。

文言中的疑問句,一般要用疑問代詞或疑問語氣詞提出問題。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

⑴, 用疑問代詞提出問題。

⑵, 用疑問語氣詞提出問題。

5, 變式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的語序和現代漢語裡相對應的句式不同,常見的有以下四種情況: ⑴,主謂倒裝句。

⑵,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 凝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②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③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

⑶定語後置。文言中,一些修飾性的定語常置於中心語之後。

⑷,介詞結構後置。在現代漢語裡,介詞結構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裡有些則置後作補語。

五,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可歸結為增、調、留、換四字。

第一,贈。古代漢語同現代漢語一樣,為了使語言精煉簡潔,都有省略現象,而且比現代漢語更為普遍。從省略的方式說,有承前省,蒙後省和對話省;從省略的內容來說,既可是主語、謂語、賓語,又可以是介詞詞根。我們閱讀文言文時,遇到這種省略情況,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出來,以便正確理解文意。

在古代漢語中,量詞較之臨近的數詞,是一種很不發達的詞類,動量詞在先秦不存在,物量詞也不多見,現代漢語又是量詞很豐富的一種語言。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要找出相應的量詞補充進去。

第二,調。古代漢語詞序有些特殊的規律,諸如賓語前置、定語和狀語後置、主語倒裝等。翻譯這些句子時,如果仍然按原文的詞序,就容易使人費解,產生歧義,造成理解錯誤。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古今漢語詞序變化的規律,對原文進行調整,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詞序特點,這就是“調”。

文言文,尤其是韻文中,常有一種“倒文”的語言現象。這種倒文或“語急而文倒”,或“倒文以協韻”。我們閱讀古文時,遇到“倒文”這種語言現象,就必須根據內容,顛倒過來進行翻譯。

第三,留。“留” 即保留原文不譯,如國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號,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稱和度量衡標準等,均不譯。

一些基本詞彙,如“人”、“手”、“山”、“水”、“牛”等反映自然界中常見的事物,古今意義相同,翻譯時保留不譯。如果不是基本詞,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詞語,也不必翻譯。

此外,古人為了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常引用詩句、民謠、格言、諺語進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例如:“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三峽》),這句民謠就保留不譯,否則就會失去引詩所特有的韻味。

第四,換。漢語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許多文言單音詞不能在現代漢語中靈活運用,只能充當雙音詞的一個詞素,翻譯時就要用現代漢語中詞義相同或相當的詞語去替換文言詞語,這就是“換”。例如:“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廉頗藺相如列傳》)。這裡除了帝號“燕王” 和方位詞“上” 無需更易而外,其餘都要換用與現代漢語詞義相同或相當的詞,譯作:“我曾經(跟你)在邊境上會見燕王”。

以上所說的“增”、“調”、“留”、“換”的翻譯方法,不是各自獨立的,在具體翻譯過程中,它們是相互關聯,交併運用的,不能截然分開。

六,掌握文言文翻譯技巧。

在翻譯時,除了掌握以上四種方法外,還要掌握一點技巧。

第一,對句中的字、詞、句進行充分想象。這種想象就是要調動平時的積累。一是對字詞的不同用法的想象。如翻譯“君無尤焉”一句中的“焉”字之前,可把句末“焉”的各種用法作一比較,一個個的淘汰,然後確定一個譯出後合乎原文意思的用法。處在句末的“焉”,一般講,一是疑問句中作疑問語氣詞,但這句不是疑問句,故否一也;二是作形容詞尾,但是,“尤”是“責怪”之意,動詞,故否二也;三是句末作兼詞,但此句不需要作兼詞後的介詞引出名詞或代詞,故否三也;四是作代詞。此句中“焉”字若譯成代詞“他們”,就恰與全句的意思統一了。二是對各種句式的充分想象。以“莫之死”為例,此句句首用了無定代詞“莫”,而且賓語是代詞“之”,故此句是一個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的句子,那麼,這句話就應先譯成“莫死之”。再來作第二步,這個“死”是自動詞,不能支配賓語“之”。想一下,是使動用法還是意動用法,是處動用法還是為動用法,逐一考慮,是為動用法,故這句可譯為“沒有誰為他們死”,這樣,譯出的意思與全文就統一了。

第二,要學會運用一些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進行分析。有些句子,我們只有通過語法分析,才能正確地理解,達到準確翻譯的目的。如“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句中“疾”是“憎恨”之意,如果把“疾視” 放在一起,就譯成了“憎恨看”,這顯然不通。那麼,就應將“疾” 後的整個結構作為“疾” 的賓語,即憎恨的對象,再來解剖這個“對象”,即“疾” 的賓語是“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但要注意,“視” 的賓語只是“其長上之死”,這裡,“視其長上之死”與“不救”是通過“而”連接的兩種“行為”。再看“視”的賓語,“其長上之死”,這是一個主謂短語作“視”的賓語,故“之”就是一個取消句子獨立性的助詞了。經過這樣逐字分析,這一句就可譯為“恨(他們)看著他們的長官戰死而不去救護”。再把這句譯文放到全文中去看,意思也就與全文統一了,故此時可以放心地肯定自己的譯文了。

由上觀之,我們無論是對字、詞、句式的想象,還是對句子結構的語法分析,都要以平時對文言文基礎知識和翻譯技能的積累為前提。因此,我們平時就要下苦功夫記一些有關文言知識和有關譯文技巧方面的東西,否則就會源泉枯竭,不管怎樣找“竅門”也是翻譯不出來的。古代有一個很有學問的秀才,奉命要在三天之內完成一篇命題作文,卻急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他的老婆見狀,不以為然地說:“你作這個文章,難道比我生孩子還難?”秀才喟然長嘆:“你生孩子雖然難,但畢竟你肚子裡還有孩子,我作這個文章,肚子裡啥也沒有。巧媳婦也難煮無米之炊啊!”這個故事,也進一步證明了我的觀點的正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