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這麼聰明的人死後為什麼會被清算?難道他沒有考慮到?

變化的史不變的歷


大家好!我是探秘追蹤。

我從三個方面來回答。一是張居正做了什麼。二是張居正觸犯了誰的利益。三是他考慮到會被清算嗎。

 

第一張居正做了什麼。

張居正是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 張居正也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傑出的改革家,正是他積極推行的一些列改革措施,讓風雨飄搖中的大明王朝得以延續。

一是整頓吏治。他推行“考成法”,明確各級官員職責,賞罰分明。從而使朝廷發佈的政令“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為後續的改革措施得到有效實施,創造了行政條件。

二是清丈田地。打擊了貴族、縉紳、地主隱田漏稅,比較全面準確地掌握全國的額田。促進了明朝田賦收入的大幅增加。

三是改革賦稅。他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一條鞭法”,簡化賦役的項目和徵收手續,使賦役合一。“一條鞭法”改變了當時極端混亂、嚴重不均的賦役制度,減輕了農民的不合理賦役負擔,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別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農民有較多時間從事農業生產,促進了農業生產,也緩和了階級矛盾。清雍正王朝“攤丁入畝”就是對“一條鞭法”的繼承和發展。

四是軍事上,啟用戚繼光、李成梁加強北方的防備。並在邊疆實行互市,維護了北部邊疆的穩定和繁榮。

張居正還特別節儉,教導皇上節省御用開支。曾據理力爭阻止萬曆帝向戶部索求十萬金。勸阻皇上重修慈慶、慈寧二宮及武英殿。

第二,張居正觸犯了誰的利益。

首先,張居正改革觸犯了大部分保守派的利益。保守派奉行祖宗之法不可變來阻撓改革。為了使改革措施得以順利進行,必須以強權來推進。流放打擊頑固派,則進一步惡化了雙方矛盾。

其次是觸犯了權貴的利益。不管是清丈田畝還是賦稅合一都是沉重打擊權貴利益。當時就遭到權貴的極力反對。

第三是觸犯了皇權。李太后、張居正、馮寶組成的“鐵三角”,對於幼年的萬曆皇帝來說是最可靠的政治夥伴。但是隨著萬曆的逐步長大,他不願再任人擺佈。就算是為了維護他的統治,他也一百個不樂意。當他幾個不成熟的主張被否決後,在他的內心世界裡,形成了深刻的皇權旁落的錯覺。無奈“鐵三角”太穩固,他只能隱忍不發,等待時機。

第三,張居正考慮到會被清算嗎。

張居正會考慮到自己死後會遭到反對派反撲的。為了維護他的改革大業,他還是寄希望年輕的萬曆皇帝能夠鞏固“萬曆新政”。因為他一生鞠躬盡瘁維護的就是大明江山,就是萬曆皇帝的社稷。所以說他沒想到遭到萬曆皇帝的徹底清算。

至於萬曆清算張居正的動機。一是向朝臣表達皇權不容挑戰的權威,即使自己的恩師、為自己開創“萬曆新政”的千古名臣也不行。二是年輕的萬曆還是一個不成熟的政治家,也沒有張居正高瞻遠矚的政治視覺以及對朝政的把控能力。當年商鞅遭車裂,但改革措施繼續執行。而張居正死後,改革措施全面廢止。不得不可惜,大明王朝錯失了最好的富國強兵的機會。





探秘追蹤


1582年,58歲的張居正病死。明神宗下令抄家,收回了他的諡號文忠,差一點被開棺鞭屍。在湖北老家的家人有被餓死的,也有被流放的,後來在一批正直官員的強烈要求下,才終止了進一步的清算和徘徊。

張居正年輕時就比較聰明,科舉之路一帆風順,後來的仕途也同樣如此。熟讀史書的張居正,難道就沒有考慮過自己有被清算的一天嗎?

漢朝的權臣霍光生前榮華富貴、權傾朝野,在此後也遭到了清算。明神宗少年時,因為貪玩兒受到母親李太后的懲罰。李太后就罰他讀《霍光傳》,威脅他“如果不聽話,就有可能會被廢掉”。

唐朝的郭子儀生前也曾經立下過赫赫戰功,但他晚年非常謹小慎微,一點都不敢居功自傲,最後才換來了一個善終。在歷史上像他這樣的功臣並不多,被卸磨殺驢的比比皆是。

對這一點張居正不可能看不透,他唯一沒有猜到的,就是自己死的太早。58歲就去世了,讓他沒有時間安排身後事。儘管他也曾經上書請求退休,但明神宗並沒有同意,張居正個人也沒有堅持,很有可能就是裝裝樣子。

另外一點就是張居正這個人過於自信,確實沒有想到自己會落得這樣一個下場。張居正一生過於順利,很容易自信過度,相信一切事情都盡在掌握。

像張居正這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很容易在身邊大臣的馬屁聲中飄飄然,認為自己無所不能。正是出自於這樣的原因,張居正家的對聯(日月共明,萬國仰大明天子; 丘山為嶽,四方仰太嶽相公)才敢如此放肆,把自己放在皇帝之上。

張居正以帝師自居,對小皇帝的管教過嚴。張居正本身操守也有問題,並不是一個經得住調查和考驗的人。小皇帝要掌握朝政,自然要打倒張居正。

其實張居正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人之上不要把自己當回事兒。不管你手中掌握多大的權力,都有退休的一天。思進思退思危,任何時候都要清晰的評估這三點,否則只能落得一個可悲的下場。


新知傳習閣


都說張居正“精於謀國,拙於謀身。”其實也未必。


至少張居正在生前的時候權傾一時,內閣文官的權力,在張居正的生前,達到了整個明朝歷史的巔峰。張居正有一句很狂的話,“吾非相,乃攝也”。意思他就是“攝政王。”

明朝內閣自從“三楊輔政”開始,文官勢力逐步壯大,直至在正德朝,楊廷和給了朱厚照前所未有的壓力,但是楊廷和最終還是灰溜溜落敗於嘉靖這個十幾歲的權謀高手。

在嘉靖一朝,內閣聚集了近乎整個明朝最聰明的人精,夏言、張璁、嚴嵩、徐階、高拱可謂強手如雲。但是回看這些人的結局,何人逃過權利場的宿命論?

所以張居正實際上是明白自己處境,以及最終結局的。所以張居正在生前的時候絕對不是一個什麼清官,該享受的一樣沒落下。


其實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講,真到了那份上,不可能不考慮退出的,但是上天沒有給張居正這個機會。

可以說張居正其實死得還是比較突然的,1582年,他才58歲。嚴嵩、徐階都活的都超過80歲,就連高拱也活了65歲。

58歲的張居正年富力強,剛剛主政不超過10年,還沒有來得及安排深厚佈局。卻因為一個痔瘡把命丟了。

與其怪古代的醫療水平低,不如說庸醫害人。


我們從馬王堆出土的醫書,可以得知早在漢朝的時候,我們的先民就已經掌握了科學的痔瘡切除術,拿豬尿泡塞到肛門裡,然後吹起來拉出,使得痔核露出,然後用苦膽湯清洗消腫,切割,然後敷藥。但這種外科手術,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就失傳了。

到了明朝我們先民治療痔瘡,已經流行用著名的“枯痔散”了。就是用砒霜、礬、烏梅三味製成,腐蝕痔核的。砒霜敷於直腸,往往痔瘡治好了,病人的心肝脾肺腎也都報銷了,有些人命硬,用藥量小,心脾不好了,但命勉強留住了,而有些人就沒那麼幸運了。


很不巧,張居正就是那個不幸的人,58歲的張居正因為治療一個痔瘡,把自己交代了,還有那麼多的事情沒做完。

張居正剛死的那會,萬曆皇帝還如喪考妣。直到他觀看了宮廷內戲班演出的《華嶽賜環記》,戲裡的國君慨嘆地唱著《左傳》中的“政由寧氏,祭則寡人”。

突然這一刻,他意識到,張居正對於自己而已,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巨大陰影,所以張居正的身後比大明其他任何一個首輔都慘。


炒米視角


張居正是壓根兒沒有想到會被他的學生萬曆皇帝清算的。

一、張居正自以為對大明是建立了不朽功勳的。

張居正執政後大興改革,措施概括起來有兩條,一曰一條鞭法。原來各地百姓交稅,交的是實物,林林總總,花樣繁多,不便調用。如江浙收上來一大堆糧食,京城吃不了,本地人又不缺,聽說西北缺糧,運吧,糧價還不夠運輸費。不折騰吧,只能放在官倉裡喂老鼠。各地交的,除了糧,還有各種土特產、中藥材,卻沒有多少銀兩,這些雜碎放京城還要佔地方,倉費,遇上打仗,又不能把這些當軍餉,讓士兵改行經商賣了再充軍費。大大小小的官員,要發薪水,又不能用這些雜碎充薪水。張居正通改收銀子。這樣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官員們對百姓的盤剝,減輕了百姓負擔。二曰考成法。說白了就是對各級官員考勤,獎勤罰懶。這樣一來,官員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百姓官員都有了工作積極性,囯家就大發了!到張居正死時,國家餘糧餘錢可用十年。軍事上,用李成梁守遼東,戚繼光守薊州,宣府、大同邊界邊民忙著做生意,也消停了。水利上,繼續用水利專家潘季馴治黃河。老潘兩招,一招“收緊河道,借水把河底泥沙沖走,所謂“水流沙中,沙隨水去";另一招“滾水壩",就是分洪。兩招一來,黃河不再為患。這樣就囯泰民安了!

二、張居正儘管有本事,有脾氣,但從沒有上位的非分之想,他自以為是大明的忠臣。

張居正專權、狂妄,此言不虛。他當大明首輔時,牛逼得很,他常對人說:我非相,而是攝政。他公然在家中掛上這樣的對聯:

日月共明,萬國仰大明天子;

丘山為嶽,四方仰太嶽相公。

他和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政治上結盟。馮保以他的意見為意見,成了張居正的影子。說白了,張居正掌握了票擬權,即掌控了朝政。

三、他以為他對現在的學生、未來的皇帝盡力培養,師生情同父子。

張居正天天改革這麼忙,還忙裡偷閒,專門編了《帝鑑圖說》來作為帝王教材,對萬曆悉心培育。儘管他這個老師是個嚴師,他以為嚴師出高徒,學生會理解他的一片苦心。萬曆對居正也極為尊敬。上朝時,夏天安排兩人給居正扇扇子;冬天時,腳底下總有一塊鋪好的氈布保暖。學生如此尊師,怎會在老師死後清算?

三、他知道高處不勝寒,他也曾有激流勇退的想法,只是李太后太欣賞居正了,多次挽留,居正並不以為萬曆會因此對他懷恨在心。

萬曆玩韜光養晦,秋後算帳,多半是因為李太后太自私,太愛兒子。

萬曆十六七歲了,和太監鬥個蛐蛐,喝個小酒,喝醉了發點酒風,叫太監喝歌,太監沒唱,萬曆揍了他一頓,還割了他一束頭髮,特務太監馮保報告了李太后,李太后自己訓通兒子一也就罷了,偏偏自充有文化,拿出了《霍光傳》,讓萬曆去自學。這一學,師父張居正在萬曆的眼裡就是第二個霍光,師生友誼的小舟說翻就翻了!

這些,張居正未必知道。

居正以為:萬曆儘管已經成年,但政治上仍不成熟,你老媽留我再多幹幾年,我就再多攝政幾年,一來實施自己富國強民的政治抱負,二來也替老朱家多賺些家產,順手也為自己的子孫賺點小銀子。反正我又不想搶你們家的皇位!問心無愧。

四、張居正自己也腐敗,但他以為他這種最高規格的官員腐敗只要不過份,是無傷大雅的,他以為只撈銀子,學生皇帝是不會計較這個小節的!

神仙不貪財,香火哪裡來?當官不貪財,銀子哪裡來?居正作為大明的首輔、上柱國、正一品太師兼太傅、中極殿大學士,執政這麼多年下來,抄家時家中銀子就區區十萬兩,腐敗真不算嚴重!至於他乘坐的32人抬的大轎,從北京到荊州他以為拉風是拉風了一點,但這也是工作需要。

五、張居正以為死後,內閣官員及六部官員,不會為難於他及家人。

作為一流的政治家,張居正絕不幼稚。他選定的助手、次輔張四維是張居正一手提拔起來的,多年在居正手下,張四維像哈巴狗一樣溫順。居正和內閣成員申時行關係也融洽。居正作為多年的首輔,在朝中極有影響、極有勢力。加之有掌印太監馮保這個鐵桿盟友相助。張居正以為他死後被清算的可能性是零。

他沒想到張四維是他的政敵、前首輔高拱的親信。萬曆對老師的嚴厲專權不滿,張四維趁居正死了,替高拱報仇。皇帝、首輔兩人聯手整他及家人,這是張居正生前沒有想到的!


蒼茫大地顧煒斌


大明最後的領導人崇禎皇帝即位時,大明已經千瘡百孔,幾乎名存實亡,那些曾經反對過張居正變法的人,終於明白了他變法的好處,感嘆道:“若張居正還活著,明朝也不至於此”,世間再無張居正,懂的已是千帆過。就是這樣一位對明朝有著巨大貢獻甚至被稱為明朝最偉大的政治家,最終為何死後落得個抄家的下場呢?請往下看。

張居正的誕生,對明朝來講是幸運的,通過他的變法,使得原本搖搖欲墜的大明朝散發了些許生機,使得明王朝的滅亡時間延緩了六十多年,在今天看來,他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大改革家。改革期間,一手打造了“萬曆新政”,這場新政涉及到了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方面,改革力度相當大,而且改革效果十分明顯。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設立了官員考核制度,很大程度提高了當朝官員的行政能力。經濟上,張居正最突出的就是“一條鞭”法律,有效的緩和了土地與百姓的矛盾,保證了國家的財政穩定的增長。軍事上,注重人才的提拔,湧現出了戚繼光和李成梁等軍事人才,穩定了邊疆,就是這樣一系列的舉措,使得大明朝才得以延續。就是這樣一個人下場卻非常慘,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得罪了同事

歷史上變法改革是最容易得罪人的,失敗的例子很多,明朝對於貪汙腐敗抓的很嚴,但越嚴,腐敗就越多,作為改革的總指揮,張居正表現的很堅決,對於貪汙腐敗,阻礙變法的人,罷黜官職或者下獄,強硬態度使得他得罪了大批的當權者,抄家抄來的錢財合計四百萬兩黃金以上,糧食夠全國人民吃上十年的,這些人恨透了他,他活著的時候因為害怕他的權利,很多人不敢妄動,反而是死了之後,那些曾經被他得罪的人紛紛指責,一來二去讓年少的萬曆皇帝加深了對張居正的仇恨。

二、與皇帝之間的嫌隙

功高蓋主,歷史上很多功高蓋主的人最後都落得一個不好的下場,比如韓信、徐達、藍玉等。

當皇帝覺得自己的威望被別人超越的時候,可想而知自己心裡啥滋味,況且張居正當時相當於明朝的實際統治者一樣。作為萬曆皇帝的老師,從小就對萬曆很嚴厲,這樣就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慢慢的就對張居正很反感,在萬里眼裡,張居正就是一個謀朝篡位之徒,實際的權利並不掌握在萬里手中。而且當時還有官員拍張居正馬屁,意思張居正才是這個國家最重要的人,以上可以肯定,萬曆心裡早就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三、貪汙腐敗

作為朝廷支柱,在懲治腐敗的同時自己卻沒有管好自己的腰包,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雖然變法很成功,為國家做了大貢獻,但一旦涉及到統治者的利益,還是一樣會死的很難看,據說,從他家裡搜出黃金數萬兩,白銀十餘萬兩,父債子償,爹死了,兒子遭殃,所有貪汙的罪名全數落在他兒子頭上,被刑訊逼供致死,妻子毀容,其餘幾十口人基本餓死殆盡。

四、和皇太后的關係不清不楚

民間有傳聞說有一個書生經常被張居正嘲笑,心生怨懟,無意間聽到了張居正和太后的事,便寫了一副對聯,對聯的上半句,正是張居正嘲笑艾自修的時候寫的,艾自修,自修勿修,白面書生背虎榜。聰明的艾自修做出下聯回應“張居正,居正勿正,黑心宰相臥龍床”後來就傳到了皇帝哪裡去,皇帝自然是惱怒不已,這就是在挑戰皇帝的權威。這件事情雖然沒有成為張居正的罪名,但是皇帝不可能就此放任不管,也是造成張居正後果地一個原因吧。

張居正這一輩子,雖然有很多缺點,貪汙腐敗,狂妄自大,喜好美色,但畢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但這些都掩蓋不了他的光輝,他的一系列改革拯救了即將崩塌的大明朝,明朝會提早幾十年走下坡路的,他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下場卻讓人唏噓不已。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轉瞬繁華落盡


萬曆時期的宰相張居正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可以算得上是明朝中最為出眾的官員了,依靠自身之力,改變吏治,改革稅法,將當時已經搖搖欲墜的明朝再次續命,但是,隨著張居正的去世,他的改革也是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張居正自身的命運也產生了巨大的改變。

當時張居正能夠把持朝政推行改革,主要是因為他當時在後宮之中,有同盟者馮保,馮保是一個大太監,因為當時在明朝閹黨是有非常大的權力的,而馮保與張居正結盟,助他控制朝政,使他在改革中減少了阻力,但是隨著張居正的去世,宮中的馮保也獨木難支,開始受到他人的彈劾,最後隨著馮保的失敗,萬曆皇帝開始對張居正進行清算,張居正之前的一系列改革也會飛破滅,他的後代也牽扯其中,一代名相死後卻落得家破人亡。

馮保被皇帝發配去南京,已經沒有人注意他了,而張居正的影響力實在太大,在他當政期間,破壞了非常多人的利益,現在張居正已死,他的同盟者馮保也發配到南京,沒有後顧之憂的大臣們,瘋狂的彈劾張居正,其實這也是萬曆皇帝醞釀已久的反攻倒算,雖然當時的萬曆皇帝不想把事做得太絕,希望清除張居正在朝中的影響,自己親政就可以,但是現在卻已經不受他的控制,遭到張居正打壓的官員誓死不休,任何事都能夠找出方法來進行彈劾。

面對滿朝文武官員彈劾,萬曆皇帝開始改口,他將之前封給張居正的名號全部收回,並且將張居正的兒子,在朝中做官的親屬全部發配回家,並且隨意的抓張居正生前好友門客嚴刑逼供,讓他們交代張居正的罪狀,當時有人造謠,說張居正抄遼王府得到無數財寶,都送到了張府,沒有上繳國庫。當時的萬曆皇帝非常愛財,別的可能沒有興趣,但是一聽說無數財寶運到了張家,他馬上下令對張居正進行抄家,萬曆皇帝油門踩得過急,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如果張居正都能被抄家,其他的官員更是害怕,為此他們又趕緊上書反對皇帝開隨便抄家的先河,朝廷之上又有一波,為張居正申冤求情的奏摺,成為一道奇觀。

但是已經被金錢迷了雙眼的萬曆皇帝卻不聽勸告,派人不光抄了張居正的老家,還將他在北京府第佔為己有,做官清白的張居正,家中怎麼會有鉅額財產,因此抄家的隊伍在張府沒有找到財寶,但是什麼都沒有的話,無法向皇帝交代,只能抓起張居正的家人,嚴刑拷打,詢問他們財寶的下落,到最後對張居正抄家的案子也只能不了了之。萬曆皇帝在沒有得到錢財,對張居正進行了最後的清算,將他的子孫後代,一律發配充軍,並且廢除張居正改革制度。有人會問之前萬曆皇帝對待張居正,如同父親一般尊敬,為何在他死後短短的時間內就要這樣對待他,在野史中記載,張居正和萬曆的母親李太后有私情,但張居正在世時,萬曆不能發作?但是隨著張居正的去世,他對張居正進行迫害,以解心中怨氣。

張居正處在一個承前啟後的年代,他想要發揮自己的中興作用,挽救明大明王朝的頹勢,但是還沒有徹底完成卻去世了,導致自己的改革虎頭蛇尾,沒有很好的執行下來,沒有挽救衰落的明朝,不久之後,明朝就被清朝所取代。實在是太可惜了。


徐小楓X


不管他想到想不到。看看他做了什麼。

對皇帝:

1. 嚴師教育奪了皇帝的童年;

2. 為政十年掌了皇帝的大權;

3. 罪己詔下拂了皇帝的顏面;

4. 管理金庫減了皇帝的用錢;

5. 死後事發毀了皇帝的信念。

對地主官僚:

1. 考成法折騰小吏小員;

2. 一條鞭法/丈量土地動了地主官僚的收入來源;

3. 喜歡鬧騰的扔到隊伍邊緣;

4. 喜歡叫喚的統統流放謫貶;

5. 有清名的敬而離遠;

6. 能幹事的灰頭土臉;

7. 一個辦公室的終於看到接班曙光,奪情導致丁憂得免。

內連馮公公,外結戚定遠。

非相乃攝,三十二人巨輦。



路人小丁


張居正是兩代帝師(明穆宗和明神宗),是明穆宗的託孤大臣,輔佐萬曆十年,開創了萬曆中興,然而張居正死後僅兩年後就遭到了萬曆清算,生前所授榮譽一併剝奪,抄其家產收入宮中,家人被流放,本人也差點被開棺鞭屍。

那麼什麼原因導致張居正死後如此待遇呢?

其實有些原因生前就埋下了。

首先,張居正對萬曆嚴苛的教育

萬曆即位僅9歲,張居正既是老師,也是第一輔正大臣,張居正教育萬曆要效法聖賢,遵循古制,宮中的一切開支用度都要節約,甚至在萬曆成婚後還以聖賢說教,干預萬曆的生活,這讓萬曆很是不滿。張居正出於一片忠心,換來的是一顆仇恨的種子,這顆種子在不斷髮芽成長。

另外,他媽李太后對萬曆也要求甚嚴,甚至在得知萬曆濫刑宮女後,想效仿霍光廢了萬曆,這著實讓萬曆嚇得不清,最終這賬算在張居正身上。

張居正言傳身教不一致

張居正動輒用聖賢理論給萬曆上課,但自己做的並不好,為了打擊政敵,他為了得到馮保的支持,送名琴七張、夜明珠九顆、金銀二十多萬兩,遠超他的俸祿。在老家江陵建豪宅,在萬曆六年,張居正回鄉,用了三十二人抬的大轎,就是一座活動的宮殿,裡面吃、喝、拉、撒、睡、觀景、美女一應俱全,浩浩蕩蕩奔向千里外的老家。

如此高調炫耀,讓平時聽慣滿口仁義節儉的萬曆會怎麼想,仇恨的種子開花長葉了。

張居正死,群臣彈勁

萬曆十年,張居正病亡,張居正時代結束了。在張居正當政時,由於改革,損害了許多人的利益,如考成法,損害了許多官吏利益,一條鞭法,損害了大地主官僚利益,他們開始彈劾張居正,群臣攻擊,使萬曆內心仇恨的種子最終結出了惡果。

一個兢兢業業的忠臣,一個勤勉的老師,最終被自己所忠心的領導、所傾心的學生清算,令人深思!


金烏木木


張居正是中國古代比較知名的政治人物,明朝萬曆年間,官至內閣首輔,權傾朝野,在任期間推行一條鞭法,使明朝的經濟得到極大提升。

但因為平時生活放縱,身體過度透支,年僅五十餘就去世了。他死後萬曆收回了對他的一切封賞,幾呼從墳里拉出來鞭屍。為什麼一代權臣,最終落的如此下場呢,我們試分析之。

萬曆皇帝少年繼位,李娘娘在後宮垂簾,通過大太監馮保和內閣首輔張居正掌控朝堂,李娘娘和馮保,對張居正都特別信任,所以張的權勢,按他自己的話說“吾非輔,乃攝也”,就是說,我不是首輔,是攝政,可見其猖狂。

整個內閣四五名輔臣,全成了他的提線木偶,只能跟在他後面唯唯諾諾,權勢的過度集中,讓張居正的心開始膨脹。這種膨脹,特別是面對萬曆皇帝的時候也毫不掩飾,為他以後被清算埋下了伏筆。

萬曆皇帝因為年幼,需要學習,張居正做了萬曆的老師,在教育萬曆的時候,從來都是不假言辭,非常嚴厲。

比如萬曆吃飯的時候,多吃了幾塊肉,張居正即大加批評,讓萬曆從小節約,外面百姓都吃不上飯之類的。萬曆和宮女調笑一下,張居正也會非常嚴厲,要求萬曆做君子,不能喜好漁色。

可想而知,年幼的萬曆皇帝,非常害怕張居正,在萬曆登基前期,他對張居正也是非常敬重的。

但是,隨著萬曆年齡的增加,特別是,當他知道,張居正每天吃飯,山珍海參必不可少,府中光姬妾就有數十人之多的時候,他心中對張的憎惡之感與日俱增。

張居正為了權勢,挑戰了整個文官集團的底線,天下很多官員表面對其言聽計從,內心深處其實很不恥其為人,具體表現在奪情事件上。

張的父親,年齡太老而去世,這在當時,不管你身居何位,父母去世,必須要丁憂三年,就是說,這三年,必須在家閒居,給父母守心喪。

這是中國儒家共同遵守的一個孝道。

而張居正為了官位權勢,自己安排策劃了一出奪情的好戲,他一面給皇帝上摺子說是要丁憂,他手下那些小弟們,一面也給皇帝上摺子,請求皇帝奪情起復,最終李娘娘拍板,奪情。

所以張居正父親去世,他沒有守喪,反而繼續做官,這讓同是儒家的其他文官們,非常不恥。

張居正去世之後,萬曆皇帝經過一系列手段,終於正式親政,手中有了真正皇帝的權力,這個時候,再想起之前張居正的種種所為,萬曆非常生氣,直接下詔,剝奪了張居正的一切封賞。

聖旨中有一句話“謂當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就是說,論起你的罪,應該從墳里拉出來鞭屍,但暫且免了。

而張的家族,幾個兒子,全被髮往偏遠地方戍邊。一代權臣,最終下場實在堪憐。





歷史漫客


1.張居正雖死,但是他在朝廷的影響依舊很大,萬曆想借清算張居正,消除他留下的影子,手握權力,按照自己的意願管理整個帝國;

2.張居正的改革損害了太多士紳貴族的利益。在張居正死後,這些人都開始反擊;

3.繼任首輔張四維的鞏固權勢的需要,張四維與太后的父親交好,與馮保有嫌隙,而張居正與馮保關係密切,張四維雖然是馮保提攜過的,但他利用反張派的情緒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4.張居正本身道德上存在的問題……

身後死考慮到也沒辦法改變。誰能預測將來,何況自己死後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