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一本通俗而又豐富深刻的謀略書

或許是因為中國古代的戰爭很頻繁,因為中國古人實戰經驗比較豐富,而且,古代軍事家們很善於總結,所以,中國的兵法豐富而深刻,中國兵書流傳下來而且有很大影響的不少,像《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傳為姜尚所著)《尉繚子》(傳說為戰國尉繚所著)《司馬法》(戰國時齊威王命大夫整理的古司馬兵法)《太白陰經》(由唐代李筌撰寫)《李衛公問對》(李世民與李靖對話錄)《虎矜經》(宋代許洞撰寫)《練兵實紀》(由戚繼光撰寫)等,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的十大兵書。除了這些兵書,還有一些雖擠不上古代兵書的前十名,但卻能廣泛傳播、影響深遠的兵書,也是很值得關注的,比如,《百戰奇略》就是一部頗受歡迎的兵書。

《百戰奇略》:一本通俗而又豐富深刻的謀略書

《百戰奇略》插圖

第一,關於書名和版本。

《百戰奇略》原名《百戰奇法》,根據學者的考證,在現今能看到的書目中,最早著錄《百戰奇法》一書的,是明正統六年(1441年)楊士奇編的《文淵閣書目》;之後,嘉靖年間周弘祖編的《古今書刻》也收入了該書目。在清代,收錄《百戰奇法》的書目很多,可是,卻少見錄有《百戰奇略》這一書名的。

只是,在清咸豐三年(1853年),曾任道光朝禮部祠祭司主事的滿人麟桂刊印了《水陸攻守戰略秘書七種》一書,其中收錄了一本其內容與後來的《百戰奇略》完全相同的兵書,而麟桂是根據澼絖道人所刊印的書來編印的,但澼絖道人是誰已無從查考。

值得注意的是,麟桂刊印的《百戰奇略》又題名為《劉伯溫先生百戰奇略》,之後,《百戰奇略》便流傳開來了。而此後的很長時間,該書便以《百戰奇略》的書名便取代了《百戰奇法》,成了一本流行的兵略著作。而且,在民間便傳該書系明代著名的謀略家劉基所著。

但是,麟桂在其為《百戰奇略》所作的“題詞”中卻對該書為劉基所作表示質疑,他指出:“此書題劉伯溫作,蓋亦託名。”麟桂的觀點代表了研究《百戰奇略》的嚴肅學者的觀點。

所以,關於劉基是《戰略奇略》的著作者的說法是不太可信的。為了弄清《百戰奇略》的著作者狀況,當代學者張文才作了一些考證,他分析了明清版本書目對《百戰奇略》的著錄情況以及明刻叢書中選錄附刊該書的狀況,並研究了該書所收錄的戰例所處的時代範等,特別是書中文字的避諱現象,張文才發現,該書中明顯有避北宋帝王名諱而改易引書原文的情況等,最後張先生確認,“《百戰奇法》不僅是北宋的一部論兵著作,而且當成書於宋英宗之後至宋欽宗之前這期間,即成書於神宗熙寧元年至徽宗宣和七年(1068—1125 年)的五十七種中。”(見《白話》附錄一)

張文才的這一觀點得到了學者們的支持,所以,大致可以認為,《百戰奇略》原名《百戰奇法》,是北宋末年無名氏編著的,而所謂的“《百戰奇略》為明劉基所撰”系後人之訛傳,當然,《百戰奇略》雖非劉基所著,但卻並不能因此而認為《百戰奇略》沒有重要價值,《百戰奇略》仍 不失為一部精妙的兵學著作。

版本方面,現在學者選來閱讀的,多是以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馬思進《武經總要·百戰奇法》刻本作為主要讀本,或以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唐富春《武經總要·百戰奇法》刻本為讀本,也有人以明崇禎九年(1636年)所刻《韜略世法》叢書所收錄的《百戰奇法》之汪淇參訂本作為參考讀本。而初學者,可以選擇張文才的《百戰奇略》註釋本為閱讀本。 

  需要注意的是,《百戰奇略》分原文、“法曰”、史例和註釋等,其中,原文系校訂的古本正文,“法曰”系引用其他兵法著作的內容,“史例”是引歷史典籍做事例來闡述,而“註釋”中包括解釋和說明校改的理由等,讀者需有所瞭解,閱讀起來會更方便。

第二,《百戰奇略》一書的主要內容。

《百戰奇略》共分十卷,每卷十戰,共合為百戰。與其他古代兵書相比,《百戰奇略》有其獨特的結構,作者力圖將所有的兵法內容歸為一百個專題,並擬定了題目和闡明主要觀點,接著,從古代兵法著作中精選彙集了與專題相關的論述,進行闡發和釋解,並在每個專題之後,配上了古代戰例,逐一進行分析,以深入地闡釋古代主要的軍事原則和基本韜略。

《百戰奇略》:一本通俗而又豐富深刻的謀略書

《百戰奇略》目錄舉要

《百戰奇略》所包含的軍事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四個部分:其一,關於戰爭的性質和戰略問題的論述。這一部分主要論戰爭的性質,包括戰爭的“順”與“逆”、“直”與“曲”的分別等,這實際上是闡述戰爭的合理性問題,即區分戰爭的正義和非正義,作者堅持要正義而戰,而且認為只有正義之戰才是必勝的。此外,在這一部分內容中,還分析了戰爭勝負的因素,作者強調人的因素在戰爭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沒有忽略錢糧、武器等物質因素在戰爭中的重要性,人的因素是決定性的,而物質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還有,作者重點闡述了對待戰爭的基本態度,一方面,作者反對窮兵黷武,認為“兵者,兇器也;戰者,逆德也”(《百戰奇略·好戰》),堅持主張戰爭是違背道德的行為,反對好戰;另一方面,作者又堅持要認真備戰,要常備不懈,強調慎戰的必要性,強調:“天下無事,不可廢武。”(《百戰奇略·忘戰》)

其二,關於戰爭的謀略問題的論述。《百戰奇略》第一卷以《計戰》開頭,緊接著論《謀戰》《間戰》,足見對於計謀、謀略的重視,此外,在第三卷中的《勢戰》和《知戰》等篇中,在第十卷的《書戰》和《變戰》等篇中,也論述了戰爭的謀略問題。《百戰奇略》對戰爭謀略的重視是非常突出的,這可能與該書作者對於戰爭規律的基本認識密切相關。《百戰奇略》的作者認為:“凡兵家之法,要在應變。”作者很清醒地認識到,兵家的基本立場在於能隨機應變,而要善於應變就必須有智謀,所以,將帥的韜略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是不可不重視的。說到底,兵法的根本原則就在於以智取勝,所以,兵法經常強調以智略取勝,這種觀點後來孫武講得最清楚,強調“上兵伐謀”。

其三,關於治軍問題的論述。《百戰奇略》作者認為要採取積極措施提高軍隊的素質,一是通過平時訓練來提高士兵的軍事素質;二是要重視對士卒進行理念方面的教育;三是既要關心和愛護士卒,又要依法從嚴處置,要恩威並重、賞罰分明;四是將帥在戰時或訓練時要以身作則,為士兵作表率,以振士氣,只有軍心振奮了,軍隊才能取勝。

其四,關於戰術問題的論述。《百戰奇略》的作者主張充分利用各種因素來提高戰鬥力和力爭佔據戰爭的優勢。比如,要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氣候條件等來克敵制勝;再如,要根據不同兵種、不同兵力的狀況來發揮爭鬥優勢;又如,要根據戰爭雙方的實際情況,採用不同的作戰方法,該攻時進攻,還防守時防守,該集中兵力時千萬不能分散兵力,該先發制人時不能後發制人,該速戰時不能打持久作等等;此外,要針對敵方的具體兵力狀況來採用不同的進攻手段,或製造假象,迷惑敵人;或誘敵入伏,圍而殲之;或直搗敵巢,擒敵首領;或利而誘之,破敵於無形;或示弱驕敵,出奇制勝等等。《百戰奇略》的各卷都有對於具體戰法的闡述,比如,第一卷有關於步戰、騎戰、舟戰、車戰等的特點;第三卷講夜戰、晝戰、驕戰、勢戰等的不同戰法;第四卷講澤戰、地戰、山戰、谷戰、攻戰、守戰等的戰法特點;第五卷講奇戰、正戰、虛戰、實戰、輕戰、重戰、安戰、危戰等,對於戰術的分析,可謂是應有幾乎盡有。

其五,關於軍隊的糧草供應等後勤保障方面的論述。比如,第三卷的《糧戰》主張:“凡與敵壘相對持,兩兵勝負未決,有糧則勝。若我之糧道,必須嚴加守護,恐為敵人所抄。若敵人餉道,可分遣銳兵以絕之。敵既無糧,其兵必走,擊之則勝。法曰:‘軍無糧食則亡。’”這一篇闡述了糧草對於軍隊生存的重要性,提出“有糧則勝”“軍無糧食則亡”的重要觀點。再如,第六卷的《飢戰》強調糧草在征戰中的關鍵作用,作者強調:“凡興兵征討,深入敵地,芻糧乏闕,必須分兵抄掠,法曰:‘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這關於“據其倉廩,奪其蓄積,以繼軍餉,則勝”的觀點是十分重要的。又如,在同一卷中的《飽戰》同樣闡述了糧草的重要性:“凡敵人遠來,糧食不繼,敵飢我飽,可堅壁不戰,持久以敝之,絕其糧道。彼退走,密遣奇兵,邀其歸路,縱兵追擊,破之必矣。法曰:‘以飽待飢。’”認為應該抓住“敵飢我飽”的機會而破敵,這些論述,可謂深知糧草乃軍隊命脈的兵法真諦。 

第三、《百戰奇略》與《孫子兵法》的不同特點。

其一,《百戰奇略》雖然也論述戰略問題,分析了政治與戰爭的關係等,但畢竟是以具體戰術指導原則和實戰的具體策略為主要論題的,《百戰奇略》重點分析的是一百種戰場上可能出現的戰術形勢,並分別介紹其對應的制勝策略,這很具體,很實用,也很有現實性。而《孫子兵法》則從論政治與戰爭的關係,到論戰爭的戰略問題,再到論具體的戰術策略以及後勤保障等,最後對間諜問題進行分析,書中所體現的是一種比較系統的軍事思想,而這種思想雖沒有那麼具體、實用,但卻是可以深入解讀和靈活運用的,這種致勝的軍事思想,更具有軍事哲理意義,它區別於具體的戰術原則。

其二,《百戰奇略》介紹戰術策略,舉了很多史書和兵書上的事例,歸納出戰爭中的一些致勝的原則,力圖讓後世軍事家們可以依原則和策略來運用,這很有實際意義,戰爭的指揮員可以根據戰場狀況,選擇其中合適的指導原則來應用,用起來是比較方便的。可是,現實的具體戰爭是瞬息萬變的,是不容易用原則來套的,策略和原則在運用過程中,還是需要改變的,對於《百戰奇略》也不能機械照搬原則來用。相比而言,《孫子兵法》分析戰爭的根本原則,傳播致勝的思想和戰略根據,雖沒有《百戰奇略》那麼多具體原則,但關於如何戰勝敵人的思想,可以根據具體的戰場環境來分析運用,用起來雖難度更大,但更具有普遍意義。

第三,《百戰奇略》精彩的軍事思想。

其一,該書十分重視對於戰爭謀略的研究。《百戰奇略》的第一卷是全書的精華,它以“計戰”開篇,強調:“凡用兵之道,以計為首。未戰之時,先料將之賢愚,敵之強弱,兵之眾 寡,地之險易,糧之虛實。計料已審,然後出兵,無有不勝。”作者闡述了幾個要點:一是認為用兵作戰的基本原則在於要把戰略謀劃放在首位;二是主張在開戰之前要先“料敵”,弄清敵方將帥是賢明還是愚鈍的,判斷敵人力量是強大還是弱小的,分析敵方兵員數量是多還是少,瞭解戰區地形是險峻還是平坦,搞清糧草供應是缺乏或充足;三是強調只有把敵我雙方的所有情況都弄清楚了,然後才能出兵,料敵清楚,戰才能取勝。

作者還引用了古典兵法的理論說:“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這就是說,判明敵情的實際情況,制定好制勝的策略和計劃,包括考察地形險易,計算道路遠近等,這是高明統帥指揮戰爭時比較堅持的根本原則。

緊接著,《百戰奇略》論的是“謀戰”,作者主張:“凡敵始有謀,我從而攻之,使彼計衰而屈服。”認為在敵人開始對我方進行戰爭圖謀時,便要及時用謀略來戳穿它,使敵之陰謀無法得逞,從而不得不向我方屈服。作者引用《孫子兵法》強調“上兵伐謀”,指明用兵最高明的策略是挫敗敵人的戰爭圖謀。

此外,在論“謀戰”之後,作者還強調了間諜戰的重要性,把間諜戰看成是“謀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說:“凡欲征伐,先用間諜,覘敵之眾寡虛實動靜,然後興師,則大功可立, 戰無不勝。”所以,作者引用古兵法,強調戰爭“無所不用間也”。作者認為,要出兵進攻敵人,必須事先派遣間諜秘密探明敵情,弄清敵方人數之多少,力量之虛實,部隊之行止,然後再出兵進攻,如此方能戰無不勝。戰爭,是無時無處有間諜活動的。

其二,該書強調征戰時當出奇制勝。《百戰奇略》認為兵家的根本法則就是要在戰爭中隨機應變,作者認為:“凡兵家之法,要在應變,好在知兵,舉動必先料敵。”(《百戰奇略·變戰》)知敵之兵,用兵前先料敵,這是指揮戰爭的統帥必須堅持的原則。

在《百戰奇略》的作者看來,戰爭貴在出奇制勝,而“凡戰,所謂奇者,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交戰之際,驚前掩後,衝東擊西,使敵莫知所備,如此則勝。”(《百戰奇略·奇戰》)。出奇制勝、攻其不備、出其不意,這種軍事觀點一直是中國古典兵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則,《百戰奇略》堅持這一原則,這是對孫武的“以正合,以奇勝”等觀點的繼承。

同時,《百戰奇略》還引用古兵法言:“敵虛,則我必為奇。”當敵軍出現虛縫缺陷時,我軍必須以奇兵襲之,出奇而致勝。

《百戰奇略》還分析瞭如何靈活機動,出奇致勝的方式,比如,在“勢戰”中強調:“凡戰,所謂勢者,乘勢也。因敵有破滅之勢,則我從而迫之,其軍必潰。法曰:‘因勢破之。’”當敵人出現了潰敗的跡象時,要乘勝追擊,必能使敵人全線崩潰,這就是古代兵法所說的順應強勢而破敵的辦法。

當然,當敵強我弱時,就不能一味得進攻,而應該避實擊虛,以“虛戰”的戰法應對,作者認為:“凡與敵戰,若我勢虛,當偽示以實形,使敵莫能測其虛實所在,必不敢輕與我戰,則我可以全師保軍。法曰:‘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我方勢頭虛弱時,該掩蓋虛情而示之以實,騙過敵方,儘可能保持自己不受攻擊。

同理,當敵眾我寡時,要善於以“弱戰”的戰法應敵,作者強調說:“凡戰,若敵眾我寡,敵強我弱,須多設旌旗,倍增火灶,示強於敵,使彼莫能測我眾寡、強弱之勢,則敵必不輕與我戰,我可速去,則全軍遠害。法曰:‘強弱,形也。’”以弱示強,以假象讓敵人以為我方仍強盛,讓敵人不敢輕易與我交戰,而後乘機離開危險,這是“弱戰”的要領。

此外,當敵方處於強盛之時,千萬不要對敵進行強攻,而應以“驕戰”的辦法應敵,作者認為:“凡敵人強盛,未能必取,須當卑詞厚禮,以驕其志,候其有釁隙可乘,一舉可破。法曰:‘卑而驕之。’”這妙就妙在於須“卑詞厚禮”,“以驕其志”,並“候其有釁隙可乘”,一舉而破敵。所以,古代兵法講“卑而驕之”是遇敵強盛時很須要採用的禦敵之法。

其三,在當時兵種不算多的情況下,《百戰奇略》已儘可能分析了不同兵種的作戰特點,強調發揮其優勢而擊敵,這是很可貴的。

《步戰》《騎戰》《舟戰》《車戰》四篇分別闡述步兵對車騎兵、騎兵對步兵、水上作戰、車兵對步騎等戰法。作者稱:凡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林木而戰則能取勝,傳而若遇平易之道,則須用拒馬槍為方陣;步兵在內,馬軍、步兵分為駐隊、戰隊,駐隊守陣,戰隊攻擊,而戰隊守陣時,駐隊出戰。若敵攻我一面,則我兩哨出兵,從旁以掩殺之;若敵攻我兩面,則我分兵從後以搗之;若敵攻我四面,我則變為圓陣,分兵四出以奮擊 之。若敵敗走,我則以騎兵追之,步兵隨其後,此乃必勝之方。

《百戰奇略》:一本通俗而又豐富深刻的謀略書

騎戰

所以,古代兵法曰:“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如無險阻,令我士卒為行馬、蒺藜。”作者說:“凡騎兵與步兵戰者,若遇山林、險阻、陂澤之地,疾行急去,是必敗之 地,勿得與戰。欲戰者,須得平陽之地,進退無礙,戰則必勝。”

《百戰奇略·騎戰》又說:“凡與步、騎戰於平原曠野,必須用偏箱、鹿角車為方陣,以戰則勝。所謂一則治力,一則前拒,一則整束部伍也。”所以,古代兵法曰:“廣地則用軍車。”(參看《百戰奇略·車戰》)這是很有道理的車戰戰法,廣闊平坦之地,利於車戰,而沼澤泥濘之地,不利於車戰。今天看,這仍是高明的戰法,比如,抗日戰爭時,薛嶽保衛長沙,就是利用沼澤地阻止日軍的機械化部隊,最後以“天爐戰法”取得了勝利。

《百戰奇略》:一本通俗而又豐富深刻的謀略書

戰車

第四,《百戰奇略》每解釋一戰術原則時,總能列舉很恰當而形象的事例來進行闡述主題,形象生動,且富有啟發性。

比如,在《計戰》中,《百戰奇略》的作者在強調“凡用兵之道,以計為首……計料已審,然後出兵,無有不勝”之後,引用古代兵法強調“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緊接著,便以漢末劉備三次求計於諸葛亮的例子來闡述“以計為首”的道理,作者仔細引用了諸葛亮《隆中對》對於蜀漢戰略的設想,最後總結說:“後果如其計”。用三國時蜀漢發展的歷史實例來說明用計的重要性。

《百戰奇略》:一本通俗而又豐富深刻的謀略書

“隆中對”

再如,在《謀戰》中,作者在強調“凡敵始有謀,我從而攻之,使彼計窮而屈服”之後,便以春秋時期晉平公籌劃攻打齊國時,派大夫範昭去觀察齊國的政治動態的例子來說明先謀而後動的重要性。戰國時,範昭出使齊國,齊景公設宴招待,酒喝得興致正濃時,範昭提出用齊景公的酒杯斟酒喝。景公贊同,範昭喝完自己杯中的酒,正想換杯時,晏子撤掉景公的酒杯,仍用範昭的酒杯斟酒。範昭見了,假裝酒醉,佯裝不悅而跳起舞,並乘機對齊國太師提出要求,要太師為他演奏一支成周樂曲,太師稱沒有學過,拒絕了範昭的無理要求。範昭只好無趣地離開了筵席。事後,齊景公責備臣下,說晉國是個大國,派人來觀察政局,今觸怒了大國使臣,不好辦了。晏子則理直氣壯地表示,範昭並非不懂禮法,而是故意羞辱齊國,所以臣等不能服從您的命令;太師也解釋說,成周之樂乃天子享用之曲,只有國君方能隨之而起舞,範昭只是一大臣,卻想用天子之樂伴舞,所以臣不能為他演奏。範昭回晉國後,向晉平公報告說:“齊國不可進攻,因為我想羞辱其國君,結果被晏子看穿了;想冒犯其禮法,又被其太師識破了。”據說,孔子知道這件事後,讚歎說:“不越出筵席之間,而能抵禦千里之外敵人的進攻,晏子正是這樣的人。”《百戰奇略》的作者便是用這樣的故事來闡述戰爭之前用謀的重要性。

又如,在《間戰》中,作者在強調“凡欲征伐,先用間諜”之後,以北周名將韋叔裕派間諜到北齊蒐集情報的例子來闡述“間戰”的重要性。韋叔裕派往北齊的間諜盡力蒐集情報,用重金收買北齊人,從齊國送來書面情報,因而,北齊有什麼動靜,北周朝廷都瞭如指掌。北齊左丞相斛律光賢明又勇武,是孝寬非常忌恨的對手。孝寬令參軍曲嚴編造歌謠說:“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百升”,乃呈一斛,隱喻斛律光,又說:“高山不推自隤,槲木不扶自立。”暗喻斛律光有自立篡位之嫌。孝寬令間諜到齊都鄴城散發大量寫著歌謠的傳單,北齊尚書左僕射祖孝徵與斛律光一直有矛盾,他得此傳單後便添油加醋地向齊後主高緯報告,斛律光因此而慘遭殺害。北周武帝宇文邕獲悉斛律光被殺身亡的消息後,立即向全國頒佈大赦令,並出動大軍,一舉而滅亡了北齊。顯然,間諜有時能抵千軍,情報是能克敵制勝的。《百戰奇略》的作者深諳此道。

《百戰奇略》:一本通俗而又豐富深刻的謀略書

韋孝寬攻滅北齊

《百戰奇略》對於一般讀者來說,有一個靚點就是列舉了很多精彩有趣的故事來闡述軍事原則和策略,不僅讓軍事家們能結合歷史來理解兵家的戰略戰術謀略,而且也能讓廣大讀者能通過生動的故事來了解軍事智謀,這對於傳播古代兵法是很有積極意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