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各的期盼


人,各有各的期盼


我的侄子在南方某高校,今年大四。


原計劃2月24號的飛回學校。不料,這場疫情打破了正常計劃。至今,學校還未確定返校日程。


侄子說,這學期主要以畢業設計為主,雖然書都沒帶回家。但是,大概不會影響,他在家裡做畢業設計。


因為,前不久,他剛剛獲得了“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家二等獎”,學習成績還是不錯的。


期盼侄子,畢業順利,前途明亮。


我們這兒的交通,自2020年1月27日(正月初三)20時起,停運了包括公交在內的所有客運車輛。至今,復工都已陸續開始,公交和客運還未運營。


許多網友都在吐槽,都上班了,還不開通公交,著實給人們帶來了極大不便。


今年春節去了外地,春節期間,也是疫情最嚴重的關鍵時期,那裡的公交、地鐵均未停運。儘管人們大都不出門,但是,交通正常運行。


當時我還說,還不停運交通,多危險啊。


我家先生說:這才是防控有管理、有措施、有應對。這叫水平、叫自信。


難不成,我的觀念是純粹的、環境造就出觀念的顯現?


那時,還覺著及時關閉交通是明智之舉。可如今,隨著疫情的降級和向好,還不恢復公交和客運,實屬不妥。


期盼多為百姓的出行著想,儘快恢復運營。


人,各有各的期盼


這場疫情,不僅改變了城市的常態化運行,也改變了生活在這個城市裡的人們,他們以往的生活方式。


不管是平日裡喜歡“宅”的,還是喜歡“浪”的,突來的疫情,都把人困在了家裡。


就像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說的。此時,我們宅在家裡,是在悶死病毒,那是在戰鬥。


困在家裡,竟然是在參與一場無需奔赴前線,躲在舒適大後方的戰鬥。


戰鬥中的我們,每天都在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關注疫情,關注武漢,關注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


這份關注,儼然在特殊時期,我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吃喝拉撒睡和追劇外,再無別事。


儘管這樣,依然期盼,迴歸正常。


人,各有各的期盼


特殊時期,我公號的每一篇推文,都是在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信息來源中,才有了思考、理解和感悟。然後,不斷更新。


也許是在家裡呆的太純粹。於是,有更多的時間,能靜下心來,把思考、感悟和認識,以文字的形式書寫下來,推送出去。


記得在某篇推文中曾感慨到:今年的春節,假如沒有這場疫情,都不知道,自己會寫些什麼。或是,是否有大把的時間,能專心致志的表達所感所想。


剛剛說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也包括來自各個微信群裡,那些不知真假、漫天海量的消息。


但是,對那些沒有辨別和思考,捕風捉影的信息,完全沒有必要去浪費時間。


從這段時間不同群裡爆出的信息,你會發現,人在思想意識形態上的參差不齊。


幾乎每個人都有許多群,我也不例外。沒想到,歷經這場疫情,在群與群之間,真的讓人看到了差距所在。


這裡所說的差距,包括:群管能力的差距,群員素質的差距,群風水平的差距。


這種差距,在群與群之間,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瞭。


人,各有各的期盼


我有個群,是創作群,群主是當地作家協會的散文學家。群裡大都是有思想、有內涵、有見解、有思考的優質創作者。


曾經,承蒙群主Z老師的邀請,我來到此群,


疫情期間,在這個群裡,初識了幾個值得敬佩、甚至令人震撼的作者和公號。通過群裡創作者的交流和切磋,給到自己許多新認識、新靈感和新思考。


就像群裡有些人說的:在這個群,不說話,就能學到很多知識。


對我來說,在這個群裡,不說話,便能悟出很多思考和靈感。


所以說,有些群,它沒有無聊的假大空傻,沒有無趣的捕風捉影。它可以讓你,在群成員的交流間,不斷地汲取營養、獲得知識,激發靈感、創作作品。


人,各有各的期盼


從2020年元旦至今,我的公號累計發送推文51篇。這段時間,也是自建立公號以來,持續更新最長的日子。


其中,《2020,隨心隨緣》等幾篇推文,得益於諸位粉絲和朋友們的支持,竟然獲得了創新高的閱讀和轉發。


在此,對那些一直在關注、支持和鼓勵我公號的每一位朋友,真誠地道一聲:“謝謝!”


好習慣要堅持、勤思考要堅持、有愛好要堅持。凡事,唯有貴在堅持,就會收穫到“功夫不負有心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份期盼。


這段時間,因疫情影響,該剪髮了,自己剪。該護膚了,自己做。該瑜伽了,自己練。


就這樣,生活,繼續。愛好,繼續。


這些天,杏花開了,偶爾去郊外,沐浴著陽光,挖挖薺菜,吹吹暖風,看看麥浪,聞聞花香,挺好。


期盼迴歸日常,期盼越來越好,更期盼,一天更比一天強。


期盼中的那天,會來的。


一定會來的!


人,各有各的期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