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然無味的是《至暗時刻》?還是中國電影的商業之血!

索然無味的是《至暗時刻》?還是中國電影的商業之血!

索然無味的是《至暗時刻》?還是中國電影的商業之血!

本屆奧斯卡,叼著煙的“影后”科恩嫂令人印象最深,在好萊塢的喧囂名利中,這樣的性情中人反而最耀眼,不施粉黛、 把臉上的皺紋當成人生的紋路,糙得像男人的科恩嫂真的是太有性格了

雖然美國的商業大片全球氾濫,但是,好萊塢的內心是鄙視花瓶、鄙視商業的,片商們看錢看得直勾勾的,但是,行業裡看人、看事卻沒跑偏,有才的導演、編劇、演員們卻都不會被錯過。

索然無味的是《至暗時刻》?還是中國電影的商業之血!

說起錯過,倒是中國觀眾遺憾錯過了“奧斯卡影帝”的電影《至暗時刻》,這部描述丘吉爾人生中最輝煌時刻的影片雖然雖然口碑極高,但在電影院裡卻乏人問津。究其原因,不過就是缺少了目前中國電影需要的青春特質、感官刺激。

在本屆奧斯卡上,《至暗時刻》讓加里·奧德曼輕鬆甩開對手, 他那種強大的氣場,以及他對丘吉爾脆弱、孤獨、無助狀態的完美拿捏,絕妙地契合了丘吉爾的形象---安靜狀態下的孩子氣,收放自如的幽默感,以及被焦慮操控時的自我封閉。而導演喬·賴特更是依靠完美的技巧,將一部幾乎全是室內戲份的作品,拍攝得張弛有度。可以說,這部電影完全打開了外界對於傳記電影的認知和想象,是一部在中國電影市場被“錯待”的經典作品。

索然無味的是《至暗時刻》?還是中國電影的商業之血!

目前在中國電影市場上,火爆的電影是有規律可循的,一定要直白淺顯易懂,要麼一“燃”到底,要麼插科打諢,笑料豐富。稍帶一點人文反思、文藝氣質,都會讓投資方聯想到“票房危機”。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的電影很難有所突破,可以說,現在的中國導演,特別是年輕導演拍觀眾想看的商業電影已經特別熟練,宣傳方玩起營銷也是得心應手,這不,今年春節檔也順利成為了史上最賺錢的春節檔,商業完全滲透到了中國影視人的血液裡了。

索然無味的是《至暗時刻》?還是中國電影的商業之血!

但是,遺憾的是,中國影人對於電影藝術的探尋卻是止步不前。這些年來,很難有拿得出手的電影作品參加國際A類電影節,相比於張藝謀等第五代導演對於中國電影的大膽創新,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只剩下“有錢”了。

而就算是商業電影,目前中國電影也只是在“自娛自樂”,一兩部戰爭題材的國產電影的走紅讓中國影人驕傲於自己具備了拍攝戰爭大片的能力,但是,雖然有特種部隊的英勇橋段和坦克大戰的奇觀,如果細細分析,卻會發現裡面太多的是勇猛,少的是對於戰爭和人性的反思。相比之下,《拯救大兵瑞恩》通過對士兵個體的刻畫讓人們對人性進行追問;《血戰鋼鋸嶺》描述了對於信仰的堅守。諾蘭的《敦刻爾克》則完全違反好萊塢的創作規律,在結構和電影時間裡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換句話說,國產電影還習慣於電影的平面的擴展,而歐美的電影卻在電影的維度上深挖。

索然無味的是《至暗時刻》?還是中國電影的商業之血!

更令人痛惜的是,大多數中國電影的創作者不是在培育觀眾的電影修為,而是在用極其劣質的電影來迎合年輕一代觀眾,用高票房掩蓋了爛片恥辱,造就了一批把爛片當喜劇片“享受”的觀眾,

為一些急功近利的電影人樹立了“成功”的樣本,而其結果,則會造成一代人的文化停滯。

電影帶著藝術與商業並重的特質,而太多掘金者的進入,正在讓它發生傾斜,駛離專業創作的軌道。雖然國產片裡也有不少也是誠心之作,但是,中國不能僅僅滿足於低頭製造淺顯易懂的電影商品,也應該抬頭看看外面的世界,清醒地看到歐美電影人從內容到表達方式都已迭代更新,中國電影急需再向上邁進一個臺階,在電影美學、創意元素、多元化、差異化上下功夫,否則,電影就會淪為一臺“老虎機”,以為讓明星們順著粉絲的心思賣賣萌,讓觀眾在庸俗的場景裡笑一笑,在刻意的情懷裡激動一回,也許哪裡碰到了觀眾的笑點、淚點、燃點,就讓電影吐出一堆金幣。

索然無味的是《至暗時刻》?還是中國電影的商業之血!

而更為可悲的是,也許有一天,我們的觀眾看進口片會覺得晦澀難懂,會覺得《至暗時刻》這樣的電影昏沉無味, 這說明,我們已經不適合更為高級的表達方式,而只能接受低級的電影語彙了,我們對於電影的嗅覺和鑑賞品味,已經完全毀掉了。

索然無味的是《至暗時刻》?還是中國電影的商業之血!

索然無味的是《至暗時刻》?還是中國電影的商業之血!

中國電影導演中心

我們不止提供場地,我們也提供態度

索然無味的是《至暗時刻》?還是中國電影的商業之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