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州铜柱:化干戈为玉帛的产物,给当地儿女带来800多年和平


溪州铜柱:化干戈为玉帛的产物,给当地儿女带来800多年和平

开篇语:

风雨中矗立了千余年的溪州铜柱:安定边界、化解纷争的产物,见证了民族大团结。

在湘西永顺县酉水岸边,有一个“挂在瀑布上”的芙蓉镇,是因为谢晋导演,姜文和刘晓庆主演的同名电影而广为人知,如今和龙山里耶镇,泸西浦市镇,花垣茶峒镇在历史上并称“四大名镇”。

芙蓉镇风景优美,古朴雅致,游人如织,它不仅是《芙蓉镇》的拍摄地,更是800多年彭氏土司王朝的旧都城,见证了土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

今天要说的是芙蓉镇里的一件稀世珍宝——溪州铜柱。这根铜柱铸造于北宋天德元年(1017年),高4米,重2500公斤,上面有2000多字的铭文,是楚王马希范与当地土司彭仕愁罢兵盟誓的条约。之后不管中原王朝如何改朝换代,对这一地区沿用的基本上都是铜柱上的盟约。

溪州铜柱给当地儿女带来了800多年的和平岁月。

先去看看溪州铜柱的一些关键数据。

溪州铜柱的铸造时间:

北宋天德元年(1017年)

为何铸造溪州铜柱:

楚王马希范和彭士愁溪州之战后都疲惫不堪,立铜柱刻下罢兵盟誓的条约。

溪州铜柱的形制:

天然红铜、铅、铁、锡、金等多种金属铸造而成,高4米,重2500公斤,柱身为中空八面体。

●溪州铜柱的意义:

溪州铜柱上镌刻铭文2000多字,约定双方再无战事,各朝代沿用盟约,给当地土家族儿女带去800多年的和平岁月,如今是研究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是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溪州铜柱:化干戈为玉帛的产物,给当地儿女带来800多年和平

楚王马希范和彭士愁爆发溪州之战。

五代时期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八月至五年二月,马希范和彭士愁之间爆发了溪州之战。马希范是谁?他是楚武穆王马殷的第四个儿子,衡阳王马希声的异母弟。

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镇废置,不自朝廷。《旧唐书》

唐朝末年群雄四起,各地纷纷建立了割据政权,进入了战乱纷纷的五代十国时期。在中原地区定都的几个朝代被称为五代,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而楚国和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一起被称为十国。

楚国是由湖南节度使马殷以湖南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政权,他的传位方式不是父死子替,而是“兄终弟及制”。这样的继承方式也不仅仅是楚国。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继位的就是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而大明朝的朱元璋还曾经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过: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由于武宗死后无嗣,就“兄终弟及制”,此立武宗的堂弟,也就是朱兴献帝朱佑杬的次子朱厚熜为嗣,即明世宗。

唐长兴三年(932年)七月十一日,马希声去世,因马殷临终时说了要实行“兄终弟及制”,他的弟弟马希范就做了楚国的国君。

彭夫人貌陋而治家有法,楚王希范惮之;既卒,希范始纵声色,为长夜之饮,内外无别。《资治通鉴》

马希范实的确不是一个明君,他执政时期不仅赋税很重,而且残害忠良,还整天沉溺酒色,他的原配顺贤夫人样貌不好看但是非常贤惠起初还很敬畏她,抑郁而终后,马希范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而这个顺贤夫人还有一个身份,她是溪州割据政权的首领,也就是湘西土司制度的缔造者彭士愁的堂姊,顺贤夫人的去世让彭氏家族很是不满,认为是马希范对她不好。

溪州铜柱:化干戈为玉帛的产物,给当地儿女带来800多年和平

北江蛮酋最大者曰彭氏,世有溪州,州有三,曰上、中、下溪,又有龙赐、天赐、忠顺、保静、感化、永顺州六……总二十州。《宋史·蛮夷传》

彭士愁是谁?他是湘西第1代土司王彭瑊的儿子。唐末黄巢起义时,彭瑊和兄长彭玕也揭竿而起,但是最后失败了只得千里迢迢从江西过来投奔楚国,还在这里势力壮大了。

唐之季世,乱起民扰,有讳(彭) 瑊者,刺史辰州.族人戴之,愿立其子(彭士愁),事闻于朝(梁),朝议顺旨。《世忠堂铭》

英勇善战的彭瑊兄弟俩得到了楚王马殷的重用,在他的支持下,彭瑊家族在古溪州(今湘西境内)定居下来,还赶走当地的土著自己统治了龙赐、天赐、忠顺、保靖等湘、渝、鄂、黔边区的20州的土家族地区。马殷还让自己的儿子马希范娶了彭玕之女为嫡妻,也就是顺贤夫人。

彭氏家族的势力越来越大,而马希范横征暴敛,还把爪子伸到了彭士愁的地盘,再加上顺贤夫人去世了,双方不仅再也没有了能够调和的人,彭氏家族还认为马希范亏待了自己的族人顺贤夫人。

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九月,忍无可忍的土家族首领彭士愁带着锦州、奖州、溪州等地的一万多土家兵,浩浩荡荡进攻楚国的辰州、澧州,向马希范开战了,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天福五年的二月。

溪州铜柱:化干戈为玉帛的产物,给当地儿女带来800多年和平

马希范和彭士愁停战,铸造溪州铜柱。

彭士愁带的土家兵虽然来势汹汹,起初还胜利了,但是毕竟楚国的军队训练有素,再加上后蜀以”道远不许”,不愿意出兵相助,彭士愁只得带着人从望城撤回溪州州城(今老司城),最后又溃败撤退到了锦州和奖州的深山中。

这一仗让双方都冷静下来了,彭士愁一路逃跑进了深山虽然不容易被彻底剿灭,他也很容易再招兵买马但是却也明白了自己是很难打赢楚国的。而马希范虽然打赢了,但是却也是耗尽了财力,而且当地支持彭士愁的人很多,马希范也很难去彻底剿灭彭士愁的土家兵,更难去征服这个少数民族地区。

天福五年(940年)正月,彭士愁先服软了,他的小儿子彭师杲,带着田洪斌、覃行方、向存枯、罗君富等18人带着锦州、奖州和溪州的印信和地图来到长沙向楚王马希范认输投降了。马希范看彭士愁都投降了,也赶紧顺着杆子下了,马上表示双方停战和好了。

口说无凭,双方决定在溪州立下一根四米多高,5000多斤的中空八面体的大铜柱,把盟约誓词刻在上面,这就是我们今天看见的溪州铜柱。

溪州铜柱:化干戈为玉帛的产物,给当地儿女带来800多年和平

溪州铜柱的内容。

溪州铜柱为中空八面体,以天然红铜、铅、铁、锡、金等多种金属铸造而成,高4米,重2500公斤。溪州铜柱柱身的八个面上前后相接地刻写着2600余字的铭文,主要是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马楚天策府学士李弘皋撰写的 《复溪州铜柱记》,承认了彭士愁的布惠立威和识恩知劝,当然不忘歌颂马希范的功劳。

古者叛而伐之,服而柔之,不夺其财,不贪其土。前王典故,后代蓍龟。吾伐叛怀柔,敢无师古;夺财贪地,实所不为。

马希范还说了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说自己虽然战胜了但是也要行仁义之事,不仅不夺取彭士愁的土地和财产,还要授彭士愁溪州刺史,承认他是当地的土司王。

溪州铜柱:化干戈为玉帛的产物,给当地儿女带来800多年和平

溪州铜柱铭文的第二部分是溪州与马楚政权盟誓的誓状,包括誓词和一份19人的立誓者题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下面的话,也就是双方的停战协议。

尔能恭顺,我无科徭,本州赋租,自为供赡,本土兵士,亦不抽差。永无金戈之虞,克保耕桑之业。

这段话很好理解,也就是说,既然彭士愁归顺我了,我对这一地区也没有徭役,彭士愁统治的这地区不用给楚国上赋税,不用服兵役,土司自行任免当地的官吏,楚军不会出兵征讨这一地区,而彭士愁这边的人要是和楚军有冲突也得交给土司自己处置......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马希范只要彭士愁承认归顺自己,而自己也给了彭士愁非常大的权力,彭士愁也就是等于在这个地区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他成了当地的土皇帝。

溪州铜柱:化干戈为玉帛的产物,给当地儿女带来800多年和平

溪州铜柱的历史变迁。

溪州铜柱是五代晋天福五年(940)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史也就是当地的土司王彭士愁停战后所立的划分疆界的界柱。彭士愁归顺楚国,而马希范给了彭士愁很大的权力,承认了他是当地的土皇帝。

从此之后,不管中原朝廷如何何改朝换代,中原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宋、元、明、清各代,而这些中原朝廷对这一地区沿用的基本上都是铜柱上的盟约,也就是土人治土,让土司王管理当地。

彭氏土司王朝一直延续了818年,一共产生了28代35位土司,直到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土归流时这个土司王朝才结束。

也就是说,因为这根溪州铜柱上的盟约,这里的土家族儿女过上了800多年平和安稳的生活。

诏辰州,不得移部内马氏所铸铜柱《宋史.诸蛮传》。

溪州铜柱原本是位于永顺县太坪乡酉水河畔的会溪坪,历朝历代都很重视这跟带来和平的铜柱,一般都不准迁移,宋太宗曾经明文昭告不准移动铜柱,但是由于很多原因,这根在风雨中矗立了千余年的溪州铜柱,也经过了多次历史变迁。

溪州铜柱:化干戈为玉帛的产物,给当地儿女带来800多年和平

溪州铜柱在历史上前后进行了8次迁移,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由于溪州治所的搬迁,溪州铜柱被第一次迁移,维天禧元年十一月十五日,由于辰州与溪州之间因相互侵扰而发生的战争,溪州铜柱被第二次迁移,嘉祐二年(1057年),辰州退还铜柱,这根铜柱被第三次迁移,雍正三年,周一德晋升为湖南彝陵总兵时候曾经推倒在当地很有威望的铜柱,又被当地人立起来了,这就是历史上的第四次迁移,1969年因为当地修建凤滩水库,会溪坪与铜柱立地都在淹没区内,已经被列为1961年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溪州铜柱被迁至王村,还建“铜柱亭”保护,已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五次迁移。

溪州铜柱曾经被盗。

溪州铜柱第六次迁移的原因就让人很愤怒了,因为溪州铜柱立在户外没有保护居然被当地农民盗了一部分。为何要盗了?由于溪州铜柱为“九火铜”所铸,一直有只差一火炼就会变黄金的传说,当地一个利欲熏心而又愚昧无知的村民,在深夜的时候,拿着斧与锯,在铜柱的老缺口旁劈了一块下来约六两重左右,在自家炼金。炼金当然没有成功,还被判刑入狱七年。

因为被盗,1990年6月,当地政府将溪州铜柱迁至王村“湘西民俗风光馆”暂存保护起来了,这就是历史上的第六次迁移。2012年9月4日,为了确保老司城申遗成功,溪州铜柱由芙蓉(王村)镇“湘西民俗风光馆”迁移到老司城土王祠存放,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七次迁移。

申遗成功后,考虑到放在土王祠还是保管欠善,于是又在2012年11月,把铜柱再次迁回到芙蓉镇“湘西民俗风光馆”,这就是历史上的第八次迁移,也是我们如今看见的最后一次迁移。

溪州铜柱:化干戈为玉帛的产物,给当地儿女带来800多年和平

结束语:

湘西民俗风光馆位于湘西永顺县城南之王村古镇(也就是芙蓉镇), 这是一座市井繁华,古朴雅致的小镇,这里游人如织,在风雨中矗立了千余年的溪州铜柱就安安静静地立在芙蓉镇的湘西民俗风光馆中了。

溪州铜柱是安定边界、化解纷争的产物,见证了当地土司制度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见证了当地土家儿女的英勇善战,更是见证了中原朝廷和当地的和平岁月,见证了民族大团结的历史,在当地儿女的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要是到了这里,记得一定要去看看这跟化干戈为玉帛的溪州铜柱。

参考书籍如下:

《旧唐书》

《资治通鉴》

《永顺县志》

《湖南民族关系史》

《老司城与湘西土司文化研究》

溪州铜柱:化干戈为玉帛的产物,给当地儿女带来800多年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