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州銅柱:化干戈為玉帛的產物,給當地兒女帶來800多年和平


溪州銅柱:化干戈為玉帛的產物,給當地兒女帶來800多年和平

開篇語:

風雨中矗立了千餘年的溪州銅柱:安定邊界、化解紛爭的產物,見證了民族大團結。

在湘西永順縣酉水岸邊,有一個“掛在瀑布上”的芙蓉鎮,是因為謝晉導演,姜文和劉曉慶主演的同名電影而廣為人知,如今和龍山裡耶鎮,瀘西浦市鎮,花垣茶峒鎮在歷史上並稱“四大名鎮”。

芙蓉鎮風景優美,古樸雅緻,遊人如織,它不僅是《芙蓉鎮》的拍攝地,更是800多年彭氏土司王朝的舊都城,見證了土司制度的產生、發展和消亡的全過程。

今天要說的是芙蓉鎮裡的一件稀世珍寶——溪州銅柱。這根銅柱鑄造於北宋天德元年(1017年),高4米,重2500公斤,上面有2000多字的銘文,是楚王馬希範與當地土司彭仕愁罷兵盟誓的條約。之後不管中原王朝如何改朝換代,對這一地區沿用的基本上都是銅柱上的盟約。

溪州銅柱給當地兒女帶來了800多年的和平歲月。

先去看看溪州銅柱的一些關鍵數據。

溪州銅柱的鑄造時間:

北宋天德元年(1017年)

為何鑄造溪州銅柱:

楚王馬希範和彭士愁溪州之戰後都疲憊不堪,立銅柱刻下罷兵盟誓的條約。

溪州銅柱的形制:

天然紅銅、鉛、鐵、錫、金等多種金屬鑄造而成,高4米,重2500公斤,柱身為中空八面體。

●溪州銅柱的意義:

溪州銅柱上鐫刻銘文2000多字,約定雙方再無戰事,各朝代沿用盟約,給當地土家族兒女帶去800多年的和平歲月,如今是研究我國古代民族關係的重要實物資料,是民族團結的歷史見證,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溪州銅柱:化干戈為玉帛的產物,給當地兒女帶來800多年和平

楚王馬希範和彭士愁爆發溪州之戰。

五代時期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八月至五年二月,馬希範和彭士愁之間爆發了溪州之戰。馬希範是誰?他是楚武穆王馬殷的第四個兒子,衡陽王馬希聲的異母弟。

郡將自擅,常賦殆絕,藩鎮廢置,不自朝廷。《舊唐書》

唐朝末年群雄四起,各地紛紛建立了割據政權,進入了戰亂紛紛的五代十國時期。在中原地區定都的幾個朝代被稱為五代,分別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而楚國和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一起被稱為十國。

楚國是由湖南節度使馬殷以湖南為中心建立起來的政權,他的傳位方式不是父死子替,而是“兄終弟及制”。這樣的繼承方式也不僅僅是楚國。

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後,繼位的就是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而大明朝的朱元璋還曾經在《皇明祖訓》中明確規定過: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由於武宗死後無嗣,就“兄終弟及制”,此立武宗的堂弟,也就是朱興獻帝朱佑杬的次子朱厚熜為嗣,即明世宗。

唐長興三年(932年)七月十一日,馬希聲去世,因馬殷臨終時說了要實行“兄終弟及制”,他的弟弟馬希範就做了楚國的國君。

彭夫人貌陋而治家有法,楚王希範憚之;既卒,希範始縱聲色,為長夜之飲,內外無別。《資治通鑑》

馬希範實的確不是一個明君,他執政時期不僅賦稅很重,而且殘害忠良,還整天沉溺酒色,他的原配順賢夫人樣貌不好看但是非常賢惠起初還很敬畏她,抑鬱而終後,馬希範就更加肆無忌憚了。

而這個順賢夫人還有一個身份,她是溪州割據政權的首領,也就是湘西土司制度的締造者彭士愁的堂姊,順賢夫人的去世讓彭氏家族很是不滿,認為是馬希範對她不好。

溪州銅柱:化干戈為玉帛的產物,給當地兒女帶來800多年和平

北江蠻酋最大者曰彭氏,世有溪州,州有三,曰上、中、下溪,又有龍賜、天賜、忠順、保靜、感化、永順州六……總二十州。《宋史·蠻夷傳》

彭士愁是誰?他是湘西第1代土司王彭瑊的兒子。唐末黃巢起義時,彭瑊和兄長彭玕也揭竿而起,但是最後失敗了只得千里迢迢從江西過來投奔楚國,還在這裡勢力壯大了。

唐之季世,亂起民擾,有諱(彭) 瑊者,刺史辰州.族人戴之,願立其子(彭士愁),事聞於朝(梁),朝議順旨。《世忠堂銘》

英勇善戰的彭瑊兄弟倆得到了楚王馬殷的重用,在他的支持下,彭瑊家族在古溪州(今湘西境內)定居下來,還趕走當地的土著自己統治了龍賜、天賜、忠順、保靖等湘、渝、鄂、黔邊區的20州的土家族地區。馬殷還讓自己的兒子馬希範娶了彭玕之女為嫡妻,也就是順賢夫人。

彭氏家族的勢力越來越大,而馬希範橫徵暴斂,還把爪子伸到了彭士愁的地盤,再加上順賢夫人去世了,雙方不僅再也沒有了能夠調和的人,彭氏家族還認為馬希範虧待了自己的族人順賢夫人。

後晉天福四年(公元939年)九月,忍無可忍的土家族首領彭士愁帶著錦州、獎州、溪州等地的一萬多土家兵,浩浩蕩蕩進攻楚國的辰州、澧州,向馬希範開戰了,這場戰爭一直持續到天福五年的二月。

溪州銅柱:化干戈為玉帛的產物,給當地兒女帶來800多年和平

馬希範和彭士愁停戰,鑄造溪州銅柱。

彭士愁帶的土家兵雖然來勢洶洶,起初還勝利了,但是畢竟楚國的軍隊訓練有素,再加上後蜀以”道遠不許”,不願意出兵相助,彭士愁只得帶著人從望城撤回溪州州城(今老司城),最後又潰敗撤退到了錦州和獎州的深山中。

這一仗讓雙方都冷靜下來了,彭士愁一路逃跑進了深山雖然不容易被徹底剿滅,他也很容易再招兵買馬但是卻也明白了自己是很難打贏楚國的。而馬希範雖然打贏了,但是卻也是耗盡了財力,而且當地支持彭士愁的人很多,馬希範也很難去徹底剿滅彭士愁的土家兵,更難去征服這個少數民族地區。

天福五年(940年)正月,彭士愁先服軟了,他的小兒子彭師杲,帶著田洪斌、覃行方、向存枯、羅君富等18人帶著錦州、獎州和溪州的印信和地圖來到長沙向楚王馬希範認輸投降了。馬希範看彭士愁都投降了,也趕緊順著杆子下了,馬上表示雙方停戰和好了。

口說無憑,雙方決定在溪州立下一根四米多高,5000多斤的中空八面體的大銅柱,把盟約誓詞刻在上面,這就是我們今天看見的溪州銅柱。

溪州銅柱:化干戈為玉帛的產物,給當地兒女帶來800多年和平

溪州銅柱的內容。

溪州銅柱為中空八面體,以天然紅銅、鉛、鐵、錫、金等多種金屬鑄造而成,高4米,重2500公斤。溪州銅柱柱身的八個面上前後相接地刻寫著2600餘字的銘文,主要是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馬楚天策府學士李弘皋撰寫的 《復溪州銅柱記》,承認了彭士愁的布惠立威和識恩知勸,當然不忘歌頌馬希範的功勞。

古者叛而伐之,服而柔之,不奪其財,不貪其土。前王典故,後代蓍龜。吾伐叛懷柔,敢無師古;奪財貪地,實所不為。

馬希範還說了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說自己雖然戰勝了但是也要行仁義之事,不僅不奪取彭士愁的土地和財產,還要授彭士愁溪州刺史,承認他是當地的土司王。

溪州銅柱:化干戈為玉帛的產物,給當地兒女帶來800多年和平

溪州銅柱銘文的第二部分是溪州與馬楚政權盟誓的誓狀,包括誓詞和一份19人的立誓者題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下面的話,也就是雙方的停戰協議。

爾能恭順,我無科徭,本州賦租,自為供贍,本土兵士,亦不抽差。永無金戈之虞,克保耕桑之業。

這段話很好理解,也就是說,既然彭士愁歸順我了,我對這一地區也沒有徭役,彭士愁統治的這地區不用給楚國上賦稅,不用服兵役,土司自行任免當地的官吏,楚軍不會出兵征討這一地區,而彭士愁這邊的人要是和楚軍有衝突也得交給土司自己處置......

從這些內容可以看出,馬希範只要彭士愁承認歸順自己,而自己也給了彭士愁非常大的權力,彭士愁也就是等於在這個地區建立了一個獨立王國,他成了當地的土皇帝。

溪州銅柱:化干戈為玉帛的產物,給當地兒女帶來800多年和平

溪州銅柱的歷史變遷。

溪州銅柱是五代晉天福五年(940)楚王馬希範與溪州刺史也就是當地的土司王彭士愁停戰後所立的劃分疆界的界柱。彭士愁歸順楚國,而馬希範給了彭士愁很大的權力,承認了他是當地的土皇帝。

從此之後,不管中原朝廷如何何改朝換代,中原先後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宋、元、明、清各代,而這些中原朝廷對這一地區沿用的基本上都是銅柱上的盟約,也就是土人治土,讓土司王管理當地。

彭氏土司王朝一直延續了818年,一共產生了28代35位土司,直到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土歸流時這個土司王朝才結束。

也就是說,因為這根溪州銅柱上的盟約,這裡的土家族兒女過上了800多年平和安穩的生活。

詔辰州,不得移部內馬氏所鑄銅柱《宋史.諸蠻傳》。

溪州銅柱原本是位於永順縣太坪鄉酉水河畔的會溪坪,歷朝歷代都很重視這跟帶來和平的銅柱,一般都不準遷移,宋太宗曾經明文昭告不準移動銅柱,但是由於很多原因,這根在風雨中矗立了千餘年的溪州銅柱,也經過了多次歷史變遷。

溪州銅柱:化干戈為玉帛的產物,給當地兒女帶來800多年和平

溪州銅柱在歷史上前後進行了8次遷移,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由於溪州治所的搬遷,溪州銅柱被第一次遷移,維天禧元年十一月十五日,由於辰州與溪州之間因相互侵擾而發生的戰爭,溪州銅柱被第二次遷移,嘉祐二年(1057年),辰州退還銅柱,這根銅柱被第三次遷移,雍正三年,週一德晉升為湖南彝陵總兵時候曾經推倒在當地很有威望的銅柱,又被當地人立起來了,這就是歷史上的第四次遷移,1969年因為當地修建鳳灘水庫,會溪坪與銅柱立地都在淹沒區內,已經被列為1961年第一批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溪州銅柱被遷至王村,還建“銅柱亭”保護,已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五次遷移。

溪州銅柱曾經被盜。

溪州銅柱第六次遷移的原因就讓人很憤怒了,因為溪州銅柱立在戶外沒有保護居然被當地農民盜了一部分。為何要盜了?由於溪州銅柱為“九火銅”所鑄,一直有隻差一火煉就會變黃金的傳說,當地一個利慾薰心而又愚昧無知的村民,在深夜的時候,拿著斧與鋸,在銅柱的老缺口旁劈了一塊下來約六兩重左右,在自家鍊金。鍊金當然沒有成功,還被判刑入獄七年。

因為被盜,1990年6月,當地政府將溪州銅柱遷至王村“湘西民俗風光館”暫存保護起來了,這就是歷史上的第六次遷移。2012年9月4日,為了確保老司城申遺成功,溪州銅柱由芙蓉(王村)鎮“湘西民俗風光館”遷移到老司城土王祠存放,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七次遷移。

申遺成功後,考慮到放在土王祠還是保管欠善,於是又在2012年11月,把銅柱再次遷回到芙蓉鎮“湘西民俗風光館”,這就是歷史上的第八次遷移,也是我們如今看見的最後一次遷移。

溪州銅柱:化干戈為玉帛的產物,給當地兒女帶來800多年和平

結束語:

湘西民俗風光館位於湘西永順縣城南之王村古鎮(也就是芙蓉鎮), 這是一座市井繁華,古樸雅緻的小鎮,這裡遊人如織,在風雨中矗立了千餘年的溪州銅柱就安安靜靜地立在芙蓉鎮的湘西民俗風光館中了。

溪州銅柱是安定邊界、化解紛爭的產物,見證了當地土司制度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見證了當地土家兒女的英勇善戰,更是見證了中原朝廷和當地的和平歲月,見證了民族大團結的歷史,在當地兒女的心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要是到了這裡,記得一定要去看看這跟化干戈為玉帛的溪州銅柱。

參考書籍如下:

《舊唐書》

《資治通鑑》

《永順縣誌》

《湖南民族關係史》

《老司城與湘西土司文化研究》

溪州銅柱:化干戈為玉帛的產物,給當地兒女帶來800多年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