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蒼穹”(下)---美國航母編隊防空戰術體系的完善


“鋼鐵蒼穹”(下)---美國航母編隊防空戰術體系的完善

當戰爭的進程來到1943年的時候,結合從先前歷次作戰中獲得的經驗教訓,依靠新研發的技術裝備,美國海軍重組並進一步完善了現有的防空戰術體系。完善後的防空戰術體系的運作效率極高,依託於多種渠道獲得的信息,統一指揮的攔截分隊成了對抗敵來襲編隊的主力,而當出現“漏網之魚”時,編隊中的各艦又會應用自身攜帶的防空兵器來消滅敵機,這套戰術體系最終使得日軍攻擊編隊的損失上升到令人無法忍受的地步,憑藉此美國海軍也取得了太平洋上規模最大的航母編隊對決的勝利。從總體上看,支撐起這套戰術體系的三大支柱分別是:“早期警戒網”、“充分改進的戰鬥機引導體制”及“高效的防空炮火”。

一、第一支柱——“早期警戒網”

重構後的防空戰術體系的第一支柱就是“早期警戒網”,主要由三支力量構成,其一是戰鬥搜索隊,其二是雷達哨艦,其三則是大型艦艇所裝備的新式雷達,這也是“早期警戒網”的最重要組成部分。

從航空母艦上起飛的戰鬥搜索隊及佈置於特混艦隊前方的雷達哨艦將本方艦隊的預警圈大幅度向外推移。1943年以後,美國海軍對特混編隊所擔負的航空搜索任務進行了修正,將單純只派出搜索機升級為戰鬥搜索隊。每支搜索隊由1架地獄貓式戰鬥機及1-2架搜索機組成,搜索機可以由復仇者式魚雷機或地獄俯衝者式俯衝轟炸機擔任。戰鬥搜索隊除了擔負搜索任務外,另一項重要的任務便是由隊中的戰鬥機負責消滅在飛行途中遇到的日軍搜索機,旨在阻斷日方獲得美方信息的渠道。要組建戰鬥搜索隊的前提是擁有充足的新式戰鬥機,對此,美國海軍於1943年5月即啟動了地獄貓式戰鬥機的上艦工作,裝備有2000馬力發動機的地獄貓式戰鬥機,航程達到1750千米,最大平飛速度超過600千米/時,完全具備與搜索飛機共同行動的能力。在1944年6月爆發的馬里亞納海戰中,日軍損失了約20架搜索機,至萊特灣海戰時,日軍的搜索網則徹底崩潰。由於戰鬥搜索隊的出色表現,戰爭後期的日軍搜索機已經很難準確獲得美軍特混編隊所在的位置,進而導致攻擊隊攻擊效果不佳的情況屢屢發生。

“鋼鐵蒼穹”(下)---美國航母編隊防空戰術體系的完善

“埃塞克斯”級航母上的F6F戰鬥機,這種新式戰機在性能上徹底壓倒了日軍的“零戰”

雷達哨艦同樣是擴展本方艦隊警戒圈的一支重要力量,其還擔負著吸引日軍來襲攻擊隊的任務。通常情況下,雷達哨艦由驅逐艦擔任,部署在離本方艦隊27至35千米的距離上,處於預想的日機來襲方向,執行警戒任務的雷達哨艦需要保持高度戒備以便隨時使用防空武器抗擊敵方的空襲。雷達哨艦一般裝備SC型對空搜索雷達,對大機群的探測距離達到147千米,測距精度90米,測角精度5度,可以有效防止敵方機群對本方艦隊發起偷襲。

“鋼鐵蒼穹”(下)---美國航母編隊防空戰術體系的完善

雷達哨艦與其裝備的SC型對空搜索雷達,SC型對公搜索雷達配備了先進的PPI顯示器

大型艦艇裝備的新式雷達是“早期警戒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繼第二代的SC型防空搜索雷達之後,美國海軍又推出了第三代的SK型遠程對空搜索雷達,該型雷達號稱太平洋戰爭中性能最優異的早期警戒雷達。雷達波長1.5米,最大探測距離對機群為280千米,對單機為190千米,極大地擴展了預警窗口。早期的SK型雷達使用和CXAM型雷達類似的大型網狀天線,後期則改為同心圓陣列天線。SK雷達配備有先進的PPI顯示器,同時整合了敵我識別功能,雷達操作員可以迅速讀出目標的方位及與本方艦隊的距離,同時可以初步辨認出敵友,大幅度提高了戰鬥機引導官的決策效率。與此同時,1942年度遇到的無法測高的棘手問題也被新式的測高雷達所解決,1943年2月,“列剋星敦”號(新)開始試驗測高雷達樣機,成功之後即被正式命名為SM型雷達。SM雷達使用拋物面天線,天線重9噸(以確保天線的絕對穩定,因此SM型雷達無法安裝在中小型艦艇上,為此後來美軍又專門開發了SP型測高雷達),對大機群的探測距離為120千米,雖然較SK型雷達短了不少,但其測角精度達到了驚人的0.5度,對目標的定位及測高非常準確。配合SK型雷達使用可以讓戰鬥機引導官對攔截分隊的調度顯得遊刃有餘,防空指揮效率成倍提升。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提高情報處理效率,在戰鬥情報中心裡,SK型與SM型雷達的顯示屏的擺放位置相距很近,以便戰鬥機引導官可以第一時間獲得所需要的雷達信息。

“鋼鐵蒼穹”(下)---美國航母編隊防空戰術體系的完善

“埃塞克斯”級航母配備的各種電子設備,其中10號設備是SM雷達,21號設備則是SK型雷達

二、第二支柱——“充分改進的戰鬥機引導體制”

充分改進的戰鬥機引導體制是艦隊防空體系的第二支柱。如前所述,經過1942年一整年的實戰檢驗,攔截分隊無法統一指揮導致作戰效率低下的問題非常突出,解決的方法則是將攔截分隊的指揮權儘量集中化以便提升戰鬥效率。以1944年6月爆發的馬里亞納海戰為例,當時的攔截分隊即集中歸屬於第58特混艦隊旗艦(“列剋星敦”號(新))上的戰鬥機引導官指揮,其戰位即設在戰鬥情報中心內。通過各種渠道彙集而來的情報為其決策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其可以根據戰況的變化指揮包括旗艦攔截分隊在內的全部戰鬥機開展攔截作戰。各攔截分隊的起飛時間、待機位置、迎擊線路、攻擊高度等重要信息均由其負責,並可以直接對各攔截分隊下達戰術指令。

“鋼鐵蒼穹”(下)---美國航母編隊防空戰術體系的完善

空情標示板是戰鬥機引導官用來指揮防空戰鬥的重要工具

雖然旗艦以外的各艦艇上也配備了戰鬥機引導官,但原則上是沒有直接指揮攔截分隊的權限的,戰鬥中的主要職責則是與旗艦上的戰鬥機引導官相互交換情報,可以說是一個協助旗艦相關人員指揮的角色。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死板教條,隨著激烈的戰鬥持續進行,旗艦上配備的戰鬥機引導官爺會適當放權給各艦上配備的戰鬥機引導官,但是後者的指揮權限僅限於其可以指揮的特定攔截分隊,這樣一來就不會出現指揮混亂的局面了。還是以馬里亞納海戰為例,當時第58特混艦隊下轄的各特混大隊旗艦上均配備了戰鬥機引導官,其主要職責便是協助第58特混艦隊旗艦(“列剋星敦”號(新))上的戰鬥機引導官指揮防空戰鬥。

充分改進的戰鬥機引導體制極大地擴充了預警窗口,當沒有敵情時,只需要派出少量巡邏機滯空,其餘的攔截分隊均在母艦甲板上待機。當雷達發現敵機群來襲時,巡邏機立即前往來襲方向查證,同時甲板上待機的攔截分隊則按照戰鬥機引導官給出的攔截信息起飛攔截。當敵我雙方的機群遭遇時,具體採取什麼樣的空戰戰術則基本取決於攔截分隊指揮官,但當眼前的敵機群被擊退後,全部攔截分隊的指揮權再次轉移至戰鬥機引導官直到與新的來襲敵機群交戰為止。

三、第三支柱——“高效的防空炮火”

1943年以後,美軍對於其防空炮火網的建設也進入了快車道,重點放在了填補防空炮火斷層、完善射擊控制裝置、改進艦艇防空機動及研發新式炮彈引信四個方面。

首先是解決了防空炮火斷層的問題,航母特混艦隊的防空炮火體系自42年底即逐步從此前的127毫米高平炮、28毫米機關炮及12.7毫米高射機槍轉變為127毫米高平炮、40毫米高射機關炮及20毫米高射機關炮的經典組合,防空火力斷層的問題得到解決,基本形成了遠中近程全覆蓋,高中低空相銜接的防空火力體系。127毫米高平炮(不使用VT引信炮彈)、40毫米高射機關炮及20毫米高射機關炮於太平洋戰爭中擊毀日機的數量分別為342架、743架及618架,擊毀數佔比則分別為15%、33%及28%,顯示出了驚人的防空效能;

“鋼鐵蒼穹”(下)---美國航母編隊防空戰術體系的完善

美軍防空體系的經典兵器組合:127毫米高平二用炮(上),40毫米高射機關炮(中),20毫米高射機關炮(下e

其次,進一步完善了射擊控制裝置,127毫米高平炮依然由MK37型射擊控制裝置引導,但該射擊控制裝置開始配備炮瞄雷達,先期配備的是MK4型雷達,後期又進一步升級為MK12型及MK22型雷達。配備了炮瞄雷達的射擊控制裝置的指揮效能進一步提高,受外界因素干擾的情況也大大減少。40毫米高射機關炮最初由福特公司生產的Mk49型射擊控制裝置引導(緊急情況下也可由炮長直接引導射擊),後又更換為性能更加出色的Mk51型射擊控制裝置。20毫米高射機關炮則由MK14型簡易控制裝置引導;

再次,對於艦艇在防空戰鬥中的機動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進,通常情況下,當敵方機群突破本方攔截分隊的阻擊來襲時,特混艦隊中的各艦擁有獨立設定目標及使用防空炮火抗擊的權利,只要其以艦隊旗艦為中心,保持住本艦在艦隊輪形陣中的位置即可。但隨著日機的攻擊日益瘋狂,尤其是神風特攻機的投入導致美軍艦艇必須進一步提高防空效能。經過實戰調查,對於大型艦艇和小型艦艇的機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總體上允許大型艦艇進行劇烈的防空機動,而對於小型艦艇則不提倡採取過於劇烈的防空機動以免影響對空射擊效果;

最後,則是研發了革命性的VT引信,1942年之前,和其他海上列強一樣,美國海軍的對空炮彈只能使用限時或觸發引信,這二種引信各自都有明顯的缺點,限時引信對於引信設定的要求很高,需要精確測算射程和射高,難以實現精準火控。而觸發引信由於需要直接撞擊目標才能引爆炮彈,因此即使是很小的火控錯誤也會導致其喪失殺傷效能。轉機來自於美國海軍科研發展辦公室,經過2年多的潛心研究,1942年12月,新式的32號引信(即VT引信)交付部隊使用,次年1月5日,輕巡洋艦“海倫娜”號首次使用VT引信炮彈擊落了一架日軍轟炸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傳統防空兵器的認知。

“鋼鐵蒼穹”(下)---美國航母編隊防空戰術體系的完善

革命性的兵器裝備——VT引信

VT引信炮彈內部裝有真空管無線電波發射器,使用炮彈外殼作為天線,發射器通電後向外放出180至220兆赫的無線電波。當電報觸及目標時,部分電波被反射。隨著炮彈與目標距離的減少,多普勒效應使反射電波在發射器的電流內造成200-800赫茲的低頻信號。這些信號經過過濾及放大後當強度超過一定限度時,便使得電雷管爆炸進而引爆炮彈利用破片殺傷目標。VT引信自1943年投入實戰後,於太平洋戰爭中擊毀了347架日機,擊毀佔比為15%。雖然單看數字並不十分耀眼,但需要指出的是其恐怖的防空效率,擊毀一架敵機僅需要340發炮彈,而其餘的防空兵器都需要使用上千發炮彈,即便是效率相對較高的127毫米普通高射彈也需要600餘發才能消滅一架敵機,耗彈數幾乎是VT引信炮彈的2倍。

四、結語——鋼鐵蒼穹

經過戰火的磨礪,以高度集約化的戰鬥機引導制度,先進的偵搜設備,開創性的戰情中心及高效的防空炮火為主組成的防空戰術體系為美國海軍的航母特混艦隊撐起了一把鋼鐵的保護傘。在1944年6月19日於菲律賓海域爆發的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航母決戰中,美第58特混艦隊憑藉著完善的防空戰術體系將日軍先後來襲的隸屬於第三航空戰隊、第一航空戰隊及第二航空戰隊的五支攻擊隊全部擊退,共擊落日機214架,自身沒有損失一艘艦艇。同時湧現出包括戴維·麥坎貝爾中校(日後的美國海航頭號王牌)在內的5位“單日王牌”。

毫無疑問,馬里亞納海戰是一場徹底摧毀日本海軍航母作戰能力的偉大戰役,而確保這場海戰勝利的關鍵因素自然是已經趨於完善的防空戰術體系。

一位目睹了6月19日壯觀戰況的第十六戰鬥機中隊的飛行員於返航後留下的那句“名言”(“天哪!這真像古代的獵火雞大賽!”) 也一直流傳至今。

“鋼鐵蒼穹”(下)---美國航母編隊防空戰術體系的完善

完善的防空保護傘是確保美特混艦隊取得勝利的重要支柱

PS:“鋼鐵蒼穹”系列全部結束,感謝大家的支持,後續本菜會努力創作更多的優質文章,也請各位朋友持續關注“太平洋雜談”。

“鋼鐵蒼穹”(上)的傳送門:https://www.toutiao.com/i67987785511778391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