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國家的東方(二)

交通要道

豫西多山的地形使得西周國家的中軸線地帶,也就是連接渭河平原與洛陽平原的交通要道變得崎嶇不平,絕無坦途。這條重要的古道,歷經兩千年風霜未曾更遷,從東都洛陽出發,西越黃河南岸較低的黃土丘,突破崤山和小秦嶺的阻礙,最終經由今天的三門峽市進入渭河谷地(圖11)。據研究,另有一條走西南去宜陽的道路,穿越崤山南段縱深的峽谷,在陝縣同北邊的道路相匯合。與北道相比,南邊的路顯得漫長而曲折。尤其是在靈寶縣境,道路穿行於狹長深邃的山谷中,即所謂的“函谷”,行走其間,殆不見天日。很可能這也是西周時期的一條交通要道。西周金文和文獻有數條材料表明,當時從豐鎬二京到東都洛陽的道路要花費人們很長一段時間。可見,西周國家的政治中心與東部平原實際上處於一種隔絕的狀態,這是西周統治者所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西周國家的東方(二)

圖11 穿越豫西崤山的道路

在東部,洛陽地區和東部平原之間的交往可通過嵩山兩側的開闊地帶:北側,它取道歷史上的一個戰略要地——滎陽,循黃河南岸而行;南側則穿越平坦的潁水河谷後抵達平頂山。銘文資料顯示,這兩條道路在整個西周時期一直被加以使用。在商周之際,從洛陽平原出行的最重要道路當是通往商都安陽,這一點在周人傳統中記載的克商之前兩次征伐的地理中也可以看得很清楚。第一次是文王伐黎,黎在今長治附近,沁水的支流丹水流域的上游;第二次是翌年對沁水下游地區沁陽附近的邘國(周代邘國故城)發動的軍事征伐。這兩個小邦距離商都安陽都不是很遠,並且邘就坐落在太行山與黃河之間狹長過渡地帶的南部。武王伐紂的行軍路線恐怕也是這條,因為周師正是從洛陽北面的盟津渡河的。因此,很可能這三次戰役走的是同一條路線,從洛陽往北,穿越太行-黃河過渡帶的南部抵達商都。這大概是商周時期途經中國東部人口最稠密地區的一條最重要的交通線。

西周國家的東方(二)


注:《史記》4,第121頁。關於克商之役的分析,見Shaughnessy,“‘New’Evidence on the Zhou Conquest,”pp. 66-67;“Western Zhou History,”pp. 307-308.渡口“盟津”可能是稍晚的一種稱呼,在金文中沒有見到,但來自西部的軍隊在此渡河也是很合乎邏輯的,因為這裡的河岸相對較低,河面也狹窄。事實上,[插圖]尊(JC:6014)銘文中提到武王在從商都返回的途中曾在洛陽地區停留,說明克商之旅的確可能由盟津渡河。

西周國家的東方(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