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您受益最明顯的中醫書?

於洪濤日日知非


最開始病了後,看黃帝內經,看了兩遍看不懂,又朋友推薦看四聖心源,對氣陰陽五行有點概念,但是看到什麼六經陰陽還是覺得繞的不行,,後來看九極中醫,象數理化,再回來看黃帝內經,四聖心源,方劑學就覺得能理解了,,說實話,除了看書,和一起學習中醫的人交流討論也是很重要的!


江湖一旦皮


……《黃帝內經》,有時候中醫靠理解。比如我去年秋天睡覺後,窗戶沒關肩膀受風,邪氣入侵。不知吃多少中藥丸,邪氣就是本出。後來偶然看到中醫書的一句話,正氣不足,邪氣入侵。於是今年夏天我有意識的多曬太陽,增加內氣。效果出奇的好。當然鍛鍊不可少。


用戶4684265966294


承蒙邀請。學習中醫還在無從下手?醫學生跟你分享個人經歷。

我目前最喜歡的中醫著作是《郝萬山傷寒論講稿》,這本書是傷寒論講稿中的經典之一,如果再配合郝萬山老師的視頻課,對於傷寒論的學習理解更有幫助了。因為我目前的學習還處於加深對傷寒論的理解階段,所以近幾月來,我對這本書已經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但是這本書比較適合已經有了一定中醫基礎的人研讀。

我們的題主大大要求推薦三本喜歡的中醫著作。我認為不同階段的中醫人士適合看的中醫著作不同。對於一些中醫前輩,當然不敢班門弄斧給前輩推薦書籍;對於和我同一階段的中醫同門大家各有所求,我也就不推薦了。

所以以下幾本書推薦給喜歡中醫的中醫愛好者。

《大醫精誠·孫思邈傳》——我大二看的一本書,裡面講述了藥王孫思邈的很多故事。其中印象很深的是,藥王因為自己給自己治療痢疾而成為了治痢專家,從此開始給別人治療痢疾,典型的舉一反三呀!且藥王的《大醫精誠》篇目可謂是醫學界醫德的標杆,適合各位反覆誦讀記憶,我可是背會嘍。對這本書印象深的除此以外,就是書中講述他140+的高齡了,養生,藥王可真是認真的。

《字裡藏醫》——徐文兵先生的啟蒙書籍,通過用漢字與中醫之間的聯繫來解釋一些中醫基礎概念,引人深思的同時,又讓人豁然開朗,更顯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醫基礎理論》——我大一的基礎課程,也是我現在都還會備在手邊的一本工具書。裡面包括從古至今能夠被運用於臨床的中醫理論,且我認為這是一本讀《黃帝內經》的過渡書。對於剛開始接觸中醫的人來說有夯實根基的作用。

從古至今,中醫著作數不勝數,所以剛接觸中醫的朋友我不建議選讀太過高深的著作,我認為多看一些基礎類的書籍更能事半功倍,因為打好基礎總是不會錯的嘛。

最後,還是那句話,當大家有什麼問題的時候,可以尋求專業人員的指導,所謂“術業有專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何樂而不為呢?

歡迎大家指出我的不足。和我交流,共同進步。下面附上我推薦的書的照片。





壓迫梨狀肌


說到中醫類書籍自古到今汗牛充棟,不可勝數,各家學說爭鳴,一家有一家的學說,一家有一家的道理,但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並不是太多,可以說沒有幾本。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經典名著,歷代醫家莫不尊如聖經,作為案頭必讀之書,很多醫家所謂的引經據典,其中的經典便大多指的是《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是中醫基礎理論的發源,如藏象、五運六氣、營衛、陰陽、氣血、經絡等等都是來自於《黃帝內經》。針灸更是來自於《黃帝內經》其中的一部著作《九卷》,所謂《九卷》又稱《針經》、《靈樞》。因此這種經典著作必須是強力推薦的中醫著作。

說到推薦《黃帝內經》,其實更希望推薦的是《傷寒論》。《傷寒論》是祖師爺仲景一生心血所做,一共113方,可謂是方方都是經典中的經典,歷代著作這麼多也沒有哪一部可以超過它。而且《傷寒論》言簡意賅,沒有多餘的一個字,都是精華。可以說《傷寒論》是精華中的精華。因此背全《傷寒論》就是一件學醫之中最幸福,也是最有用的事情。最強力推薦的中醫書籍。


金匱真言


中醫學生來強答一波。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內經,傷寒金匱,溫病,中藥,方劑,推拿,針灸,這些是我們大學的主杆課程,如果你想成體系地自學中醫,那麼照著這些課程來學吧。

如果只是中醫愛好者的話,建議買中醫基礎理論,然後看內經。不建議看傷害金匱,太抽象。如果僅僅是為了看看方子隨意。

貴在堅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加油!



西南隱居士


作為一個外行來說,我對中醫完全是出於一種興趣愛好。因此站在這個興趣愛好的立場上來說,想要對中醫有更深入的瞭解,一些基礎的知識就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最先給大家推薦的就是:

1、《中草藥彩色圖譜》

目前已經修訂到第四版了,是初次接觸中醫的基礎必備書籍,可以讓人深入的認識目前常用的一些中草藥。

2、《700種中草藥野外識別速查圖鑑》

對於初次接觸者來說可以隨身攜帶,爬山遊玩的時候都可以隨身攜帶進行對比鑑別。

3、《千金方》

這是唐代著名的中醫名師孫思邈的原著,也是中國醫學養生方劑大全。我們知道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於養生都很看重,這裡麵包括藥膳食療進補、灸法調養等等。而《千金方》就是藥膳食療進補的一大根據,因此不論是用於治病還是養生,《千金方》都是不可錯過的。

肯定有人說《本草綱目》、《傷寒雜病論》那些更牛逼,這當然是不可否認的,但是想要深入學習並理解這兩本著作,我前面所說的《中草藥彩色圖譜》一定得吃透了來。因為,中草藥是我們源遠流長的中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的部分就是灸療、經絡推拿等。


沙漠王妃的文化情懷


學習中醫有不少經典,瞭解經典能讓人高屋建瓴,更好認識、定位、和治療疾病。

簡單了說,中醫有四大經典,一,黃帝內經,二,傷寒雜病論,三,難經,四,神農本草經。這些古樸的書對古文要求高,特別是內經文字。建議從傷寒雜病論開始看,看不懂也可以繼續看。內經也是,看得懂的會比較有意思。看不懂的其實在看過別的醫學資料後也可以參照學習。

當中,個人覺得特別重要的是,對子午流注和經絡圖需要單獨揣摩學習。這個基礎對以後所有問題都是有重要的基礎意義。

中醫經典層出不窮,因此,也有人專門點撥學習經典的。譬如曲黎敏就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教導學習內經的。當然,她的實戰經驗不多,而且在微博發言讓人笑話。這個是學院派的短板也是當下中醫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困境。但是,對於學習來說,是有參考意義的。

說到應用,傷寒論就是典型的應用為主的寫作。得益於張機高明的腦袋,從浩瀚的知識中提煉出陰陽表裡虛實寒熱八綱辯證來看待疾病。內經裡面就非常重視陰陽。要知道,很多醫生一輩子開藥方都沒搞懂陰陽兩字。陰陽,既能概括整個病情,又能用於一個症狀的分析。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出:“察色按脈, 先別陰陽。”,還說“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張仲景將傷寒病分為陰證、陽證,以三陰、三陽為總綱。明代醫家張景嶽也強調,“凡診脈施治,必先審陰陽,乃為 醫道之綱領”。這陰陽是八綱辨證的總綱,它能統領表裡、寒熱、虛實三對綱領,故有人稱八綱為“二綱六要”。由此可見,陰陽辨證在疾病辨證中的重要地位。

可以說,內經是理論而傷寒論是實踐應用。後來孫思邈的『千金方』更加是直接來個應用大全。

而近代有曹穎甫的『經方實驗錄』,堪稱老到。老到到讓人覺得傷寒論原來那麼簡單。非常優秀的應用典範。

其它如『醫學傳心錄』,小小冊子,積累一輩子心血,也可以參照一下。

古代經典還有王叔和的『脈訣』或者李時珍的『瀕湖脈學』。看哪個完全可以根據喜好。

為何說憑個人喜好呢?因為一個人能得到什麼資源可能是不確定的。網絡時代有電子版,什麼資源都找得到,就是憑喜好憑興趣把學習之路支撐著走下去的。

而且,因為古人的文字理解會有點澀,再有文字終究是文字。還要結合實踐。

對於這些古人的經典,不少現代人都有自己摸索的。個人覺得可以結合著其他現代人的摸索體會去學習。

譬如劉力紅的『思考中醫』,還有其他許多人都是有參考學習的意義。只要有心,你總是能找到你覺得可以的東西,精進自己。



思開


瞭解的不是很多,根據個人所查,作如下推薦,僅供參考吧。

一、《醫學三字經》

  這是過去絕大多數中醫教徒弟推薦的入門書。醫學入門的《醫學三字經》,就相當於幼童啟蒙讀的《》,它勾勒了中醫理論和實踐的基本輪廓,而且朗朗上口,易於記誦。為清朝醫家陳修園著,並附有他自己的註解,閱讀時候宜先把歌訣讀熟,再結合陳修園自己的註解去理解。

二、《瀕湖脈學》

  明朝醫家李時珍著。是關於脈學的口訣,對脈象的描述生動、形象、準確,易於理解背誦。是脈學入門之書,學習把脈的必讀之書。宜先熟讀,並儘量在實踐中去體會。若無人實踐,可以先從摸自己的脈開始:細心體會自己一年四季、一天晝夜早晚、喜怒哀樂之時脈象的異同。

三、《藥性賦》

  為中藥啟蒙書。將248種常用中藥分為寒、熱、溫、平四大類,用賦的形式,生動優美地呈現出來,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其對藥性的概括,準確而實用。宜熟讀。

四、《醫方集解》

  清朝新安醫家汪昂著。收錄方劑 800餘首,列為21門。每方論述包括適應症、藥物組成、方義、服法及加減等。切於實用,故流傳甚廣,為學習中醫方劑的中藥書籍。

  上四種,是中醫的“入門經典”,特點是通俗易懂,切於實用。能夠讓你迅速走進中醫,熟悉常規臨床,培養起中醫的思維。

五、《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全面闡述了中醫的基本理論,其內容範圍很廣,包括天文、地理、人事、節氣、養生、臟腑、經絡、病因、病機、診斷、治則等,堪稱中醫最根本的經典。值得一生反覆研讀,結合臨床反覆琢磨,悟其精義。

六、《靈樞》

  為《黃帝內經》的下半部,闡釋中醫的基本理論,尤其偏重於經絡方面的理論和應用。《靈樞》與《素問》具有同等價值和意義,尤其是有志於在針灸方面有所建樹的醫者,更應該在此書上多下功夫, 細讀深思。

七、《難經》

  用問答的形式寫成,列八十一個問題,並給出回答。是對《黃帝內經》所存在的一些疑難問題的解釋和補充。內容涉及脈學、經絡、臟腑、腧穴、針法等。宜反覆研讀。

八、《神農本草經》

  這是學習中藥的根本經典,全書列中藥三百六十種,以應一年三百六十日,又將其分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百二十味,列其性味主治,言簡意賅,值得反覆品味。

九、《傷寒論》

  為醫聖張仲景《》的一部分。《傷寒論》從外感病出發,創立了六經辨證體系,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其中的113個基本方劑,至今仍在臨床廣為運用。宜先熟讀原文,再結合諸家註解學習。

十、《金匱要略》

  為《傷寒雜病論》中關於雜病的部分。重點論述常見內科病症的起因、變化、辨證、方藥,奠定了中醫臟腑辨證的基礎,與《傷寒論》一脈相承,同等重要。

  上六種,是中醫的“根本經典”。須反覆讀,熟讀精思。醫學水平的提高,一靠臨床實踐,二靠體悟經典。體悟經典,醫學思想才能不斷提升境界。讀經典,宜心存敬畏。若有所心得,千萬不能將其作為攻擊他人的工具,或自高自大的資本。否則,便墮魔道!

十一、《溫熱論》

  清朝大醫葉天士於舟中口述,其弟子整理而成。為溫病學奠基之作,創立了衛氣營血的辨證體系。篇幅不長,見解大異於前人,開創了中醫的新一重境界。

十二、《溫病條辨》

  清朝醫家吳鞠通著。系統地構架了了溫病的基本體系。全書以三焦辨證為主幹,分條論述風溫、溫毒、暑溫、溼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與葉天士的學問一脈相承。

  上二種,是溫病經典著作。溫病學是以仲景《傷寒論》為基礎,結合時代及人的變遷,提出的創見,是清朝中醫集前朝醫學大成的結果。當今學醫者,尤其不能忽略。

 十三、《周易本義》

  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學問的根本經典。《周易本義》是宋朝大儒對《周易》所做的註解。此書放在《國醫十三經》最後讀,是為了讓醫學再提升一個境界。

  在讀“入門經典”的時候,我們就會接觸一些簡單的易理比如陰陽、水火等,還會了解一些基本的卦象,如:乾、坤、坎、離、既濟、未濟、否、泰、剝、復、蠱等,以及它們與臨床的聯繫,但此時不要急於去看《周易》。孔子五十而學易,提示我們學易不宜過早,須有豐富的學識和閱歷作為基礎;學醫亦然,若無純熟貫通的醫理、豐富的臨床經驗,就急於學周易,則容易流於一知半解的狂妄和空談。

  這十三本書,都是要精讀的,一定要按以上順序,一本一本往下精讀。閱讀過程中,可以往回翻,以溫故知新。


柯南欽德


《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

診面診色診是我國傳統醫學的精粹,老祖宗們靠它診療治病。十指連心,五臟六腑反應與表。身體的內部疾病,一定會反應在外部。學會觀察,學會手診面診色診就可以提前預防和治療疾病。對於我們的生命健康是至關重要的。

【從他的面相中,可以明顯的看出他的心臟問題。你能看出來嗎?現在看不出來,不要緊。讀完下面的內容,你就能一針見血的看到原因。而這正是你要預防的!!不要讓悲劇重複,是我們的願望!!】

我把手診面診色診方法和技巧,結合中醫前輩們與我自己的實際經驗綜合起來。希望能幫助廣大的朋友,預防疾病,健康生活。

靈遁者的《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最大特色是“活力。”。不是一本死書,不是一本快餐。我會用最通俗易懂的詞句來告訴你,最真實的案例配圖,最全面的手診面診色診方法與技巧,所有這些融為一爐,呈現給你。我自己就是個手診面診色診學者,首先很高興認識你,正在讀此書的女士或者先生。

開始之前,我在這裡建議大家,學習了,一定要用,這樣你才能成為真正的手診面診色診學者,真正的對你和你家人的健康有幫助。


靈遁者國學智慧


第一梯隊:《醫學衷中參西錄》,《醫宗金鑑》,《傅青主女科》

第二梯隊:《類證治裁》,《醫學心悟》,《醫述》

第三梯隊,《千金要方》,《脾胃論》《醫學啟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

第四梯隊,《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