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重型魚雷的研製比導彈還困難,是真的嗎?

軍武吐槽君


魚雷和導彈都是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武器。從模樣看,魚雷和反艦導彈、巡航導彈差不多,結構上也都是制導、戰鬥、動力、控制等幾部分,但現代重型魚雷的研發難度卻大的多,價格也貴的多。

都說世界上能研製導彈的國家很多,能獨立研製重型魚雷的國家很少,也就中、美、俄、法、意、瑞典、德國、日本等軍事強國。其實,能獨立研製高端導彈(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等)的國家也不多。只是導彈範圍太寬廣,反坦克導彈、空空導彈、防空導彈等也是導彈,所以顯得國家多。

老式直航魚雷也不難,一百多年前就誕生了,並在一戰二戰中大量使用。但現代重型魚雷的確困難,因為:

1、魚雷工作環境苛刻。

導彈在大氣層和外層空間飛行,歸根結底仍在我們熟悉的空間中,我們在最底層而已。相關的大氣環境、氣動外形、動力、飛控、制導等航空航天技術,我們有長期積累和交叉研究。

而魚雷在水下,我們的研究積累少得多。海水特性和空氣相差很大,密度是空氣的800多倍,阻力非常大,就像頂著十級大風前行。空氣易壓縮,水的壓縮性卻忽略不計。所以魚雷威力大,攻擊艦艇水下部分,大部分能量被船身吸收,一發重型魚雷就能讓3000噸艦船攔腰折斷。

2、發動機、推進劑太難太貴。

導彈使用火箭發動機、噴氣發動機(渦噴/渦扇)以及衝壓發動機等等。這些發動機在飛機、火箭上大量使用,基礎材料、結構設計經驗豐富,相關技術可以很方便的移植到導彈上。

魚雷發動機卻要另起爐灶,單獨研發。現代魚雷的發動機有熱動力、電動兩種。熱動力又分活塞式、渦輪式、噴射式。活塞發動機又分往復式、斜盤/擺盤式、凸輪式等。

魚雷發動機要動力強、冷卻好、嗓音低、排氣少,才能滿足大航程、高航速和隱蔽性需求。深度越大,阻力越大,背壓越大,為了攻擊深海潛艇,高端重型魚雷要潛到水下800~900米,發動機壓力極大,工作溫度上千度,如何控制是個難題,需要大量實驗總結。

▲斜盤式發動機

輕型魚雷直徑324毫米,重型魚雷533毫米、610毫米,動力艙1~2米。發動機要安置在如此狹小的空間內,其研製難度可見一斑。

二戰中魚雷就很貴,4枚魚雷頂1架單引擎飛機。50年代,1枚蘇制魚雷和1架米格-15戰鬥機等價。60年代,美國研製MK48魚雷豪擲67億美元,1998年單發價格高達350萬美元,是“戰斧”導彈的2倍,“魚叉”導彈的3倍!而英國“旗魚”,更是魚雷中的勞斯萊斯,使用渦輪發動機,最大航速70.5節,價格又比MK48貴了一倍。

從以上價格,也能反映出魚雷研製的難度和投入之大。但魚雷發動機的使用範圍窄,不像航空發動機,戰鬥機、客機都能用,還能延伸到船用燃氣輪機上。

3、推進劑不同。

水下沒空氣,魚雷要自帶氧化劑,有純氧、過氧化氫、硝酸等。燃料有固體的、液體的,分普通型、單組元(奧托)、雙組元(奧托II)和三組元等。

推進劑至關重要,跑得快,射得遠全靠它,要的很高的能量密度。奧托II是主力,它與HAP、水組成的三組元燃料是目前為止能量密度最高的。導彈有空氣助燃,燃料相對簡單。

電動魚雷的高能電池,也是尖端科技。銀鋅電池、鎂/氯化銀海水電池、鎂/銅海水電池、鋁/氧化銀電池,哪一個簡單?

4、制導影響大。

魚雷和導彈制導原理相似,環境惡劣。導彈的制導方式多,有雷達、紅外、毫米波、可見光、激光等等,電磁波在空氣中傳播速度快,損耗還小。導彈有空基、陸基、海基多平臺提供中繼和數據鏈支持。

魚雷又有什麼呢?在漆黑的大海中,電磁波、可見光、紅外、激光通通用不上,只有線導、主被動聲自導和尾流制導。

反坦克導彈都淘汰線導了,在魚雷上仍是主流。導線幾十千米長,以前用銅絲現在用光纖,可靠性很重要。一旦拉斷,魚雷的攻擊成功概率就會大幅下降。

魚雷自身的聲吶,有效距離很短,2~3公里左右。只有逼近目標,才能切斷導線轉自導,這期間魚雷的定位、控制、反饋都不容易。

海洋中充斥著各種噪聲,溫度、密度躍層聲音折射都影響制導。潛艇本身噪聲也不小,若制導系統不可靠,魚雷畫個圈攻擊自身的例子,也曾發生過。魚雷的戰鬥部也不同,其炸藥效能是普通炸藥的1.5~2倍。

▲尾流自導

所有問題,都依賴大量實驗解決,沒有相當的工業基礎和海量投入,門都沒有。但巨大投入卻不能通過數量攤薄,重型魚雷的打擊目標和裝備平臺少,就幾個大國有需求。其餘中小國家把有限經費投在導彈上,使用範圍廣,效費比更佳。

綜上種種,現代重型魚雷技術難度大,研發成本高,市場需求小,所以研製的國家也少之又少。


和風漫談


是的。

正式列裝部隊的重型魚雷,簡直屈指可數。

美帝的mk48圖一

毛子的53-65圖二

兔子的魚六圖三

英牛的旗魚圖四

意大利的黑鯊圖五

法國的F21圖六

德國人的sut圖七

其餘的還有日本,不過據說是mk48-5的仿製版,只不過把otto改成了雙氧水三元燃料,速度更快一些。但是沒有mk48-6作戰深度優秀。

這比能做核彈的國家都少。。。

至於原因。個人分析主要有一下兩個:

第一,需求量小,而且魚雷還是一個體系工程,涉及到材料,化工,水聲(小眾專業),熱動,流體力學,自動化。更坑的是,這個體系和其他兵器比起來幾乎都是獨立的。只與潛艇製造體系有很少的交集。應用面及其狹窄。導致願意投資的國家很少。只有幾艘潛艇的國家研究這個還不如直接在國際市場上購買貨架產品。

第二:貴。及其貴。mk48早期型造價將近400萬美刀,現在更是天價。就算財大氣粗的美帝也是mk48縫縫補補陸續改進。這也是為什麼潛艇訓練用魚雷通常要回收的道理。彈道導彈實彈發射的視頻經常看到。但是實彈發射魚雷的動圖還真沒找到。。。









滿船清夢壓熙和


目前,所謂的重型魚雷包括:

美國的MK-48型魚雷

中國的魚-6型魚雷

意大利的 A184魚雷

法國的L3魚雷:

或者俄羅斯的53型魚雷

這些魚雷的一個特點就是口徑大(530mm左右)、裝藥多、航程遠。有一些魚雷帶有自導裝置。

但是實際上從技術上大口徑魚雷並沒有太多的技術難點。都是一些中小國家都可以克服掉的問題。如果說研製一型魚雷比研製一型導彈或者研究一個型號的潛艇困難,那麼就是胡說了。

而且——魚雷由於本身體量相對於潛艇來說很小,因此同等厚度的抗壓外殼實際上對魚雷本身起到的抗壓效果更好,所以一枚魚雷可以攻擊水下1000米的目標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這裡沒啥玄機。

定深、起爆什麼的技術其實也並不是一個特別複雜的事情。

其實以魚雷本身的技術水準來說大多數國家也都是可以生產的。

可是話說回來——魚雷不同於導彈。導彈的用途比魚雷廣泛的多,因此軍方的需求也多得多。而這種一發就可以重創一艘5000噸級以上戰艦的魚雷則需求很小。

重型魚雷少這主要還是由市場需求決定的——

以印尼為例:這是一個海軍排名20的國家,其最強的作戰艦艇為“拉登·艾迪·瑪爾塔迪納塔級巡防艦”,下圖

排水量只有2365噸,上面裝備的魚雷系統是B515魚雷發射器,在美國叫做MK32發射器。

發射的魚雷也是更小型的MK-46輕型魚雷。有多小呢,直徑只有328毫米。由於輕型魚雷小,並且容易在艦艇上安置,所以輕型魚雷其實才是世界上主流的魚雷。裝備了90%的作戰艦艇。

輕型魚雷要打擊的目標也就是3000噸以內的艦艇。同樣,這些3000噸左右的睡眠艦艇也是目前世界範圍內主流海軍的主要裝備。

如果使用重型魚雷去攻擊這些艦艇,第一、大材小用;第二、自身艦艇需要騰出更大的空間安放魚雷。

因此,其實重型魚雷和洲際導彈一樣是沒有幾個國家在使用的。並且,即便是裝備重型魚雷的國家,對重型魚雷的採購數量也是很低的。

由於需求少,採購數量少,因此,重型魚雷的單價就相當高了。例如MK-48,在2001年美國庫存有1046枚。這些魚雷一直沒有參與採購,直至2017年,在美國的採購清單上才出現了50枚新的MK-48魚雷。研發成本都集中在為數不多的幾十枚魚雷上了,因此才能看到380萬美元一枚的魚雷——單從採購單價上看的確是比戰斧導彈要貴。對比下同期,美國採購了2611枚BGM-109戰斧導彈,採購單價才135萬美金。這價格的確是要比魚雷便宜,但是訂單總價要注意一下,2611枚導彈可是35億的訂單,對比魚雷的1.9億的採購合同來看,魚雷單價必然是高了很多。

之前說的MK46型魚雷,由於使用國家多,裝備數量大,因此一直是白菜價。一枚最新型號的MK-46魚雷才不到80萬美元。連重型魚雷的零頭都不夠。

所以,重型魚雷貴,主要貴在了低產量低需求上了,而對於高科技部分來說——真不貴,對研發來說——真不難,對大多數用戶來說——真沒用。


軍武數據庫



美軍MK48重型魚雷1990年代末的時候就價值350萬美元一枚,這都20年過去了價格漲到500萬美元一枚都不貴!而1990年代末一枚高檔“戰斧”巡航導彈(裝地形匹配那種)僅130~150萬美元, 今年空襲敘利亞的“戰術戰斧”一枚價格是80萬美元左右,“戰略戰斧”漲到了200萬美元。

那麼,從價格上來說為啥魚雷要比導彈貴了這麼多?原因就是魚雷的製造實在是太困難了!目前可以製造反艦/反潛重型魚雷的國家:中美俄/英法德/日本、瑞典,加在一起連10個國家都沒有,而意大利只是在製造輕型反潛魚雷方面有所建樹…技術等級顯然要低了一些。
圖片上是魚雷的螺旋槳,魚雷其實就是一艘微型潛艇,也需要螺旋槳推進,也得使用舵進行方向控制,而螺旋槳的製造則是一項非常困難的事情,它可不是用一塊鐵片子再拿一把鉗子掰成的,它的製造完全是一套銅金屬加工工藝,涉及了:銅冶煉、銅精密鑄造、熱處理、各種車、銑、刨…金屬加工母床的機械加工,還有研磨、拋光…等工藝,而且在機械加工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工裝、夾具至少上百套!只有這樣才能將螺旋槳的精確設計尺寸加工出來 ,那麼為啥要耗費這麼大的力氣去製造它呢?因為螺旋槳是魚雷推進系統當中非常重要的零件,它若是加工精度太低會直接導致魚雷在航行過程中出現“跑偏”的問題,影響到魚雷能否擊中目標!還有就是螺旋槳是魚雷航行中重要的噪聲源,艦艇的聲吶兵通過噪音就能判斷出魚雷來襲的方向和距離…而螺旋槳加工的精度越高噪音就會變得很低,使聲吶兵發現的魚雷的距離就會降低,所以先進的國家在魚雷推進系統這個問題上都是嚴肅對待,一絲不苟的!


這可不是一般的紫銅絲圈,它是稀有的鈹青銅合金!那它是做什麼用的?魚雷裡面有一個裝置叫做“定深器”,就是控制魚雷航行時候的深度,如果沒有這個裝置,魚雷不可能擊中目標!而鈹青銅合金就是製造“定深器”裡面的定深彈簧,為何要使用鈹青銅製造彈簧?因為鈹是彈性非常高的金屬,即便是在“紅熱狀態”下它的彈性依然沒有改變!現代的魚雷都可以潛深至1200米以下的海底去攻擊潛艇,本身要經受非常大的海水壓力!如果採用一般材料製造“定深簧”一下就被壓斷了,所以必須採用最高級的材料才行。

“氫氦鋰鈹硼”,這是化學元素週期表中前五個化學元素,而鈹是自然界第二輕的金屬,並且是非常稀少的金屬,從鈹礦的開採,選礦→冶煉→銅合金化每一步都伴隨劇毒!具有強烈的致癌可能性!在防護措施上是非常嚴格的,到了製造“鈹青銅定深簧”的環節更是難上加難 ,因為它在紅熱狀態下仍然有彈性,使本來已經纏繞好的“簧絲”在熱處理過程中加工困難,不是失去了彈性變得堅硬無比,就是軟的像一根麵條,沒有了使用價值。我國第一代“魚–1”大型魚雷的製造過程中在這個環節上也消耗了數十公斤昂貴的鈹青銅才最後加工成功,可見其製造難度和工藝水平都是極高的!
這兩個是二戰期間魚雷所使用的陀螺,其價格等同於當時的瑞士“百達翡麗”!

陀螺相當於人的“小腦”(是管平衡神經的)魚雷沒有陀螺發射出去之後只能打轉,既不前進、也不後退,就像“半身不遂”根本不去攻擊目標!

而陀螺的製造的工藝難度要高於魚雷螺旋槳和“定深簧”!完全是精密的機械,別看上面圖片裡的“大圈套小圈”,機械加工精度(如果有一絲的精度差就可能出現陀螺卡死,那麼魚雷也就完蛋了)和製成品的光潔度都是最高等級的,據說:研磨用的砂片就幾十個規格和“細度目數”,拋光用的“布砂輪”對於棉絲的粗細都有很高的要求!完全是手工製作高級機械錶的等級(順便說一句,能製造陀螺的國家都能製造比肩瑞士的機械錶)!

通過上面對魚雷所使用的三個小零件最粗略的介紹 ,就會清楚魚雷的“貴”不是沒有原因的,就是因為它的製造等級太高了!機械部分的製造是根本繞不過去坎,唯有長期的工業化積累和工藝沉澱才能製造出來!並且它所使用的材質要普遍高於導彈,畢竟要到水下1000米去打擊敵人,材質不好經受不住海水壓力自己就“粉身碎骨”了!所以,製造魚雷的技術難度不是我們這些業界之外的人可以想象出來的!


皇家橡樹1972


重型魚雷的研製難度確實非常大,不過是不是一定就比研製導彈更難這個不好說,因為不同類型的導彈其研製難度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洲際彈道彈道,這玩意同樣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弄出來的,三哥的“烈火”好不容易弄出來了,結果在射程和精度上卻還是十分感人,更是被網友戲稱為“布朗運動彈”,至於重型魚雷也一樣,現在有能力研製的國家不會很多,下圖是北約國家現役的部分533毫米口徑重型魚雷:

▲北約部分重型魚雷

圖中由上至下分別是意大利的“黑鯊”(跟法國一起研製)、美國的MK48、英國BAE公司的MK24、意大利的“白頭”公司的A.184以及德國的SUT和SST4,除了以上這些國家的重型魚雷之外,還有我們國家的“魚6”、俄羅斯的53型、65型、日本的89型(G-RX2),至於五常中的法國,則是和意大利一起研製了“黑鯊”重型魚雷,本來是法意德三個國家一起研製的(重型魚雷的研製難度大、研發成本高,合作研製更加划算),不過後來德國自己跳出來單幹了,法國也由於經濟的問題也曾推出一段時間,不過後來又重新加入了,最終和意大利弄出來了“黑鯊”,從上面這些資料我們可以發現一些隱藏的信息,比如:

1、能研製重型魚雷的基本上都是工業化底子很厚的國家,比如美俄中英德意日法;

2、獨立研發重型魚雷的成本很高,除了技術因素外,經濟上的投入也非常大,從德意法三國抱團研發重型魚雷就能大概看出來!

所以,重型魚雷的研製難度確實很大,並不是隨便哪個國家都能造出來的,沒有雄厚的工業體系支撐,根本就沒有資格涉足這個領域,這也是為什麼世界上能造重型魚雷的國家就那麼幾個了,因為就這幾個國家的科技和工業實力,基本上就代表了人類目前的科技發達程度了,言歸正傳,重型魚雷的研製難度通常體現在那幾個方面呢?個人認為大概有這幾點:

1、體積不大;說是重型魚雷,其實直徑也不過半米多,長度在六七米左右,但是裡面卻需要裝進很多東西,比如燃料、動力系統、戰鬥部、制導系統等,還要爆炸起碼幾十公里的射程以及四五十節以上的速度,也許我們可以直接把重型魚雷想象成一艘小型潛艇,各種配件小型化後裝進魚雷裡面!

2、工作環境更加惡劣,魚雷通常需要在幾百米深的水下巡航或者打擊目標,而這種深度下的水壓是非常大的,所以對用來製造魚雷的材料要求特別高,這個大家可以參考潛艇,瞭解一下潛艇的製造難度有多大!

3、由於是在水下工作,魚雷的動力來源一般採取電動或者燃料驅動,不過重型魚雷對射程有著更高的要求,所以基本上是採取以燃料驅動的熱動力方式,而燃料的選擇就是個問題了,比如俄羅斯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的沉沒事故,就跟潛艇上的魚雷燃料過氧化氫有關!

4、水下的通信難度更大,在空氣中可以直接使用電磁波通信,但是尋常電磁波能量在水中的衰減是非常嚴重的,所以,水下對目標的探測、定位通常使用聲吶,但是其難度卻比陸地上使用雷達、紅外等導航手段更高!


因此,這就是為什麼重型魚雷的研製那麼難的原因,因為需要考慮到的東西太多了,不僅僅對材料的要求很高,各種技術的整合也不能簡單地以陸地武器的思維去考慮,也許我們可以把重型魚雷的研製難度理解成研發一艘微型潛艇,單單是裡面各種設備的小型化就夠人頭疼了!


哨兵ZH


重型魚雷的研製比導彈困難,這是真的!

世界上擁有研製和生產重型魚雷的國家並不多,目前只有八個國家有這種能力,分別是中、美、俄、法、意、瑞典、德國、日本,這個數量和有核武器的國家差不多。

導彈的範圍有點廣,空空導彈、地空導彈、空地導彈、巡航導彈、戰略戰術核導彈等,世界上只要不是工業太落後太窮的國家,都有研發能力。如朝鮮和伊朗都能研發中短程彈道導彈,但生產不了魚雷。



魚雷和導彈的工作原理差不多,分為制導、戰鬥、動力、控制等幾部分。由於它們的使用環境不同,魚雷在水中使用,水的密度遠遠大於空氣密度,要知道我們在岸上走一千米很容易,在水中游一千米就費力的多。這樣的環境導致其使用的發動機、推進燃料、制導能力性能都要大大高與導彈,所以研發魚雷所需要的技術實力也大大高於導彈。沒有一定技術積累、強大工業實力、大量的研發資金、優秀的研發人才的國家是不行的。



名小明



重型魚雷的研製難度確實非常大,不過不能籠統的就說比研製導彈更難,因為不同類型的導彈其研製難度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洲際彈道導彈。但是重型魚雷的研發的確是比一般普通的常規導彈要難得多,目前能夠研製重型魚雷的基本上都是工業化底子很厚的個別國家,比如美俄中英德意日法;而且獨立研發重型魚雷的成本很高,除了技術因素外,經濟上的投入也非常大,連德意法三國都要抱團才能研發重型魚雷就可以看出來難度有多大,那麼為什麼重型魚雷研製這麼困難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說是重型魚雷,其實體積沒有多大,直徑也不過半米多,長度在六七米左右,但是在這有限的狹小空間裡面卻需要裝進很多東西,比如燃料、動力系統、戰鬥部、制導系統等,還要具備起碼幾十公里的射程以及四五十節以上的速度,所以我們可以直接把重型魚雷想象成是一艘小型潛艇,只是把各種配件小型化後裝進了魚雷裡面,潛艇的製造難度不用我說,大家也都清楚,至今也只有少數國家能夠建造,這就不難理解重型魚雷為什麼那麼難研製了。


2.重型魚雷的戰鬥環境十分惡劣,通常需要在幾百米深的水下巡航或者打擊目標,而這種深度下的水壓是非常大的,所以對用來製造重型魚雷的材料要求特別高,所以對一個國家的工業基礎有著很高的要求。


3.由於是在水下工作,魚雷的動力來源一般採取電動或者燃料驅動,不過重型魚雷對射程有著更高的要求,所以基本上是採取以燃料驅動的熱動力方式,而燃料的選擇就是個問題了,沒有雄厚的工業實力根本製造不出來這種特殊的燃料,比如俄羅斯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的沉沒事故,就跟潛艇上的魚雷燃料過氧化氫有關!


4.水下的通信難度更大,在空氣中可以直接使用電磁波通信,但是尋常電磁波能量在水中的衰減是非常嚴重的,所以,使用重型魚雷在水下對目標的探測、定位通常使用聲吶,但是其難度卻比陸地上使用雷達、紅外等導航手段更高!這可不是一般的國家就能夠製造出來的。


綜上所述,這就是為什麼重型魚雷的研製那麼難的原因,因為需要考慮到的東西太多了,不僅僅對材料的要求很高,各種技術的整合也不能簡單地以陸地武器的思維去考慮,也許我們可以把重型魚雷的研製難度理解成研發一艘微型潛艇來看待,大家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這麼難了,單單是裡面各種設備的小型化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米曹說事


就目前來說是這樣的,我簡單從三個方面例舉:

魚雷工作環境更復雜、苛刻。

導彈在大氣層和外層空間飛行,歸根結底仍在我們熟悉的空間中,我們在最底層而已。相關的大氣環境、氣動外形、動力、飛控、制導等航空航天技術,我們有長期積累和交叉研究,技術比較成熟。

魚雷在水下,我們的研究積累少。海水特性和空氣相差很大,密度是空氣的800多倍,阻力非常大,就像頂著十級大風前行。空氣易壓縮,水的壓縮性卻忽略不計。所以魚雷威力大,攻擊艦艇水下部分,大部分能量被船身吸收,一發重型魚雷就能讓3000噸艦船攔腰折斷。

發動機、零部件更復雜,工藝更加精密

導彈使用火箭發動機、噴氣發動機(渦噴/渦扇)以及衝壓發動機等等。這些發動機在飛機、火箭上大量使用,基礎材料、結構設計經驗豐富,相關技術可以很方便的移植到導彈上。

魚雷發動機要單獨研發。魚雷發動機要動力強、冷卻好、嗓音低、排氣少,才能滿足大航程、高航速和隱蔽性需求。深度越大,阻力越大,背壓越大,為了攻擊深海潛艇,高端重型魚雷要潛到水下800~900米,發動機壓力極大,工作溫度上千度,如何控制是個難題,需要大量實驗總結(積累少)。零部件製造等級非常高!機械部分的製造是繞不過去坎,據說:研磨用的砂片就幾十個規格和“細度目數”,拋光用的“布砂輪”對於棉絲的粗細都有很高的要求!完全是手工製作高級機械錶的等級。唯有長期的工業化積累和工藝沉澱才能製造出來!並且它所使用的材質要普遍高於導彈,畢竟要到水下1000米去打擊敵人,材質不好經受不住海水壓力自己就“粉身碎骨”了!

制導困難。

魚雷和導彈制導原理相似。導彈的制導方式多,有雷達、紅外、毫米波、可見光、激光等等,電磁波在空氣中傳播速度快,損耗還小。導彈有空基、陸基、海基多平臺提供中繼和數據鏈支持。魚雷在漆黑的大海中,電磁波、可見光、紅外、激光通通用不上,只有線導、主被動聲自導和尾流制導,干擾大,衰減大、定位誤差大,距離短。


劍指


是真的,因為導彈也分三六九等。重型魚雷和低端導彈比當然就難得多。目前,能夠自行研製重型魚雷的國家有美、俄、中、英、法、德、意、瑞典,總計不超過10個國家。而可以自行研發導彈(只要是導彈就算)的國家,至少有幾十個。

低端一點的導彈可以直接使用有線的指令制導,始終保持人在迴路中,技術難度和成本可以做得很低,比如第一代反坦克導彈;再比如駕束制導的導彈,導彈只需要騎在無線電波上向前運動即可,不需要任何複雜控制,當然代價也是需要人在迴路中。

戰後第一代反坦克導彈,採用簡單的線纜傳遞指令,至今仍在我軍大量服役

駕束制導導彈,導彈只需保持在雷達波束中央運動就行,導彈自身不需要關注是否鎖定目標,同樣是人在迴路中的一種導彈

高端的導彈研發則要比魚雷複雜的多,比如能夠執行路基中段反導(GMD)任務的GBI攔截火箭,和其配套的大型X相控陣雷達系統和計算系統,那可是比重型魚雷複雜變態得多的存在。GBI的在外層空間的飛行速度可以達到7km/s,攜帶的是動能殺傷系統KKV(kinetic kill vehicle),也就是要直接把目標撞下來,這個控制難度可想而知;而大型X波段雷達要求能把數千公里外一個高爾夫球大小的目標看得清清楚楚,這個技術難度和成本都不是研發一款魚雷能比的了。至於最近幾年中俄美都在實驗或將要實驗的高超音速武器系統,就更不是魚雷可以比的。

美國的GMD系統攔截火箭GBI,使用這是目前導彈裡技術含量最高的一種

而重型魚雷,它是用來對付航速較高的核潛艇和驅逐艦的,這二者的航速往往都超過30節,所以它的速度一定要快;而且重型魚雷為了能打到核潛艇,潛的要比核潛艇深,這對耐壓技術也提出了很高要求;此外重型魚雷的導引頭與導彈不同,導彈一般使用雷達或者紅外導引或者反輻射導引頭,信號處理相對簡單;在深水中,電磁波衰減很快,紅外技術更是沒法用,甚至GPS也不能用。所以魚雷只能使用慣性測量單元自己計算位置,並聲波尋的進行制導。慣性測量單元需要使用昂貴的機械陀螺儀,昂貴複雜的寬頻聲納在海洋噪聲背景下分析出可以目標螺旋槳發出的噪音聲紋。現如今各軍事強國都很重視潛艇的減噪的情況下,為了保證魚雷能鎖定潛艇,技術自然非常複雜。

所以重型魚雷的技術瓶頸主要是動力系統和導引頭。為了能追上高速艦艇和核潛艇,魚雷的速度要能達到50節以上,才可以保證追上;最大射程也要能夠達到40公里以上,否則發射載具自身的安全性就無法保證。以美國1956年開始研究的MK 48 重型魚雷為例,最大速度可以達到55節,下潛深度達到2600英尺(800多米),這樣的包線可以讓任何潛艇和水面艦艇無法擺脫追擊。為了達到這樣的速度,一般的動力系統是沒法工作的。MK48的動力系統輸出達500馬力。

MK48魚雷

要知道我們的59坦克這麼個大傢伙,輸出功率才520馬力。一個口徑僅533mm,圓筒裡塞下這樣的一個發動機,功率密度可想而知。所以這樣變態的要求,之前裝在MK35~MK45魚雷上的電動機輸出是不夠的,核反應堆又塞不下。MK48為了滿足動力要求,先是採用了一款燃氣渦輪發動機,然而由於採用的過90%氧化氫的柴油混合燃料過於危險,後來轉向使用了一種叫“OTTOII”的五汽缸斜盤式活塞發動機類似;此種活塞式斜盤發動機的燃燒室在發動機以外,汽缸沿著發動機軸向佈置,可減少整個發動機的正面截面積,以安裝在直徑有限的魚雷內;燃料在汽缸內點火產生高溫高壓氣體,帶動汽缸並推動連桿機構,連桿進而帶動傳動軸旋轉、驅動推進器。這相當於為一款魚雷憑空又造了一種熱機出來,難度和成本可想而知。

OTTO II 軸向活塞發動機

MK48魚雷的噴水泵

MK48前半段採用線控指令制導,末端則開啟自身的主被動寬頻聲吶,追蹤目標方向。導引頭採用數字處理器,能夠對蒐集的聲波進行分析,提取特徵後與存儲的聲紋對比分析,確定是敵方艦艇或潛艇後才會發起攻擊,這套系統同樣非常複雜。

我國的魚-6重型魚雷,就借鑑了當時搞到的一枚MK48魚雷後逆向研究的成果。從80年代開始仿製,中途資金困難中斷,直到90年代才研製成功。其中MK48的熱機的成果被我們借鑑,使我國自主重型魚雷技術迎來了一個飛躍。

我國的魚-6重型魚雷


紙上的宣仔


重型魚雷真的比導彈研發更困難、科技成分更高很多嗎?

目前研發重型魚雷的國家用手指頭也能數過來,無法就是美國、俄羅斯,還有歐洲的英、法、德、意大利、西班牙,還有亞洲的中國、日本,可能還有2個漏網之魚吧,暫時我能想到的就這麼多。但是所有國家基本都能研發導彈,從這一方面來說確實重型魚雷非常難,研製難、生產難、成本還非常的高,遠比戰斧導彈高,而戰斧能打擊2500公里意外的目標,而重型魚雷只能打擊50~100公里外的目標,這再次說明了研發重型魚雷的艱難!

重型魚雷的艱難體現在技術和成本兩方面,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

1、技術上,首先就是魚雷在水下使用,甚至幾百米、上千米水下,需要承受幾十上百個大氣壓壓力,想象潛艇的下潛就像走鋼絲,魚雷雖然小要好一點,但是對材料的要求同樣比導彈高得多很多!

2、推進方式,導彈推進使用火箭發動機、渦噴發動機等,其實這些在火箭、飛機的應用上非常普遍,而且那些裝備遠比導彈的發動機複雜,應用在導彈上的發動機有借鑑的對象,只要進行簡化、小型化,研發難度小很多。

但是魚雷採用潛艇一樣的螺旋槳方式驅動,重型魚雷一般採用燃料推進器,水下還得自帶氧化劑,包活液氧、過氧化氫、硝酸等,這些都必須保證安定性,否者像庫爾斯克的悲劇就會重演。而且重型魚雷還要跑得快,一般重型魚雷的速度都在50節以上,這需要發動機提供很大的能量密度,這也是一個較大的難題。

還有推進器的螺旋槳加工問題,這個耶要求非常高的精度,就像潛艇螺旋槳精度越高,性能越好一個道理。精度越高產生的噪音就會越小,就越難被對方聲納兵聽到魚雷的行蹤,精度越高魚雷才不會跑偏,才能更精準的控制,畢竟水下的洋流對魚類的影響可比空氣對導彈的影響大多了!螺旋槳的加工自身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從材料到各種加工工序都異常複雜!

3、制導方式,這個比之導彈就更困難了,導彈在大氣中有各種制導,雷達電磁波、紅外、激光、電視、光電等等,還有GPS定位,甚至多種組合模式,這也是導彈決戰千里之外還如此高精度的原因所在。

但是在水下這些都不管用了,甚至聲納制導都不是那麼管用了,魚雷的體積畢竟還是太小了,不能像潛艇那樣安裝如此完善的聲納陣列以及異常優秀的電腦精確計算,而且大洋背景噪音,加上海洋不同區域水溫不同造成聲音傳播折射等等影響,即使是重型魚雷要分辨目標聲納信號也非常困難,只能在靠近幾公里範圍方能準確採用聲納定位,而之前的幾十公里目前還是採用線導,以前採用銅絲,現在採用光纖,幾十上百公里長的光纖一旦被洋流拉短,魚雷也就失去眼睛和耳朵。因此保障魚雷內能纏上百公里細光纖而且不被拉斷想象都是非常複雜的問題!

目前還有一種制導利用追蹤尾流氣泡製導方式,這樣的制導對傳感器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成本同樣不可小覷!

4、使用量小。像戰斧導彈,全世界每年大約使用200枚作用,美國自己就得使用150枚左右,加上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的巨大消耗,現在恐怕已經生產了好幾萬枚有餘吧!巨大的使用量本身就是推動導彈發展的動力所在,也能攤銷成本讓其更便宜。

但與導彈打擊目標不同的是,各國無論是水面軍艦還是潛艇,數量其實都是非常少的,能有幾十上百艘的大型軍艦的國家都是世界響噹噹的大國了,因此重型魚雷對付的目標本身就小,再加上和平時期大家都用“操雷”訓練,反覆使用,即使演習或者試驗,一個國家的一型重型魚雷恐怕不會消耗超過5枚,生產頂多也就幾百枚數量,這樣小的用量自然無法推動魚雷的迅速發展,攤銷在每一枚導彈上的研發成本也是相當驚人的,這是重型魚雷如此之貴的根本原因所在!

目前美國的MK48重型魚雷1990年代末的時候就是350萬美元一枚,現在估計物價上漲得500萬一枚,而戰斧海灣戰爭時100萬一枚,現在成本還略有下降,這就是根本區別1

因此,這就是為什麼重型魚雷的研製那麼難的原因,因為需要考慮到的東西太多了,除了技術還得考慮經濟上的高投入,不僅僅對材料的要求很高,各種技術的整合也不能簡單地以陸地武器的思維去考慮,裡面的各種小型設備尤其令人頭疼!相比魚雷,中小國家更願意把有限經費投在導彈上,使用範圍廣,效費比更佳。

綜合來說,重型魚雷的所有問題都需要進行大量的試驗得出數據,沒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和大量投入,門都沒有,但是海量的投入使用量卻不是非常大,尤其在和平時期的需求量尤其小,巨大的投入得不到攤銷自然成本就居高不下。但重型魚雷的威力非常大,一枚就能讓一艘8000噸大艦攔腰斬斷,這也是大國如此高成本下也要追求重型魚雷的原因!

個人並不覺得重型魚雷的科技水平就真的比導彈高,相反導彈發展已經進行相當高的高度,如果有一天重型魚雷的使用面也有導彈這麼廣,相信魚雷也會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和導彈一樣非常先進,但是這樣的局面絕對出現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