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甲骨文中有提出中國中原華夏京師的概念嗎?有沒有明確記載?

燕山電影館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中國”、“中原”、“華夏”、“京師”這四個概念,但並不意味著就一定沒有。因為甲骨文有單字五千個,能被認出的只有一千五百個。

甲骨文是至今發現的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因刻寫於龜甲和獸骨上而得名。甲骨文又稱甲骨卜辭、契文、殷墟文字等。最早於1899年在商朝晚期的國都遺址“殷墟”中被發現,後來在其它地區也有發現。到目前為止,已出土有文字的甲骨約15萬片,共15萬字,單字約五千個,已破譯的有一千五百多個。

“中國、中原、華夏、京師”四個詞有七個單字,其中見於甲骨文的有“中”、“國”、“夏”、“京”、“師”五個字。“中”字在甲骨文中的本義是中心;當中,指一定範圍內居中的位置。“國”字在甲骨文中的本義指疆域,地域。“夏”字在甲骨文中本義是指夏族人(即當時居住在中原地區的人)。“京”字在甲骨文中的本義是人為的最高丘,又指國都、首都。“師”字本義是部署的軍隊,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的詞有“文師”。

沒有在甲骨文中出現,或未被破譯的字有“原”、“華”。

“中國”一詞在甲骨文中沒有出現過,最早出現“中國”一詞是在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餘其宅茲中國,自之闢民”。這裡的“中國”是指西周王朝的都城,也叫周國,被分封的諸侯國圍在中央,並非現在所指的中國。商朝是把自己的國家叫做“中商”,把周邊的國家分別稱為“東土、南土、西土、北土”,這些在商朝的甲骨文中是有記載的。

同樣,“京師”一詞也沒有在甲骨文中出現。它最早出現在《春秋·公羊傳》:“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

“原”字見於西周金文,本意是指水流的起始處,引申為平原。“中原”一詞在《詩經》中出現過,如《詩經·節南山之什·小宛》:“中原有菽,庶民採之”。《詩經·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等處。在這裡“中原”是野外、原野的意思,並非一個確定的地域概念。《詩經》收錄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詩歌,即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

而最早作為指定的地域位置的“中原”一詞出現在《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這裡的中原就是指中原一帶。僖公二十三年是公元前637年,即春秋早期。

“華”字也見於西周金文,古字形像花朵,本義指草木的花。但上古時期伏羲和女媧的母親叫華胥氏,她出生在華胥國,而且華夏和中華的“華”字都源於華胥的“華”。可見,“華”字出現得非常早,甲骨文中肯定有“華”字存在,只是沒有被破譯出來。“華夏”一詞出現在《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該書成書於商末周初,甲骨文也應該有“華夏”一詞。

綜上所述,商代甲骨文中沒有出現的詞是“中國”、“京師”。“中原”在甲骨文中是否出現過,不好判斷,因為“原”字是否在甲骨文中不確定。但“華夏”一詞應該在甲骨文中有出現,只是我們還沒有發現或破譯甲骨文中的“華”字,故找不到證據。


畫月成眉


很榮幸嘗試回答這個問題。我是雅趣邢軍,如有見解歡迎關注,指正,討論。

甲骨文,有中這個字,還沒有中國連在一起用。有華夏,分別指的也和今天不是一個含義。

“華夏”這個詞語就跟“炎黃”一樣具有著代表性的意義。在中國,我們經常會說自己是華夏的子孫,是華夏人,只要一說這個就會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而且華夏,要早於炎黃,因為華夏的華,華胥,是黃帝的始祖母。咱們往下看。

甲骨文裡,還沒有中國的概念。

“中國”一詞,目前已知最早是出現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成王時期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這段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東都洛陽的史實,“中國”一詞在這裡是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

中原地區的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中原”一詞由過去沒有特殊意義的原野之意,轉向了專指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地區。究竟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出現這一轉變的呢?根據現存的史料分析,大概是在,經過兩漢時期的發展,到六朝時期中原一詞已經成為一個專有的地區名詞。因為從相關的史書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原一詞在這一時間開始,有時指原野,有時指中原地區,而到後期已經是專指河南地區了。

先來看先秦古籍中非地域概念的“中原”詞語。《詩經·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這裡的“中原”是指“原中”,作者在這裡描述原野之中野獸的數量之多。《詩經·小雅·小宛》曰:“中原有菽,庶民採之。”是描寫民眾在原野中採摘豆子。春秋時期,中原一詞仍有原野之意,越王勾踐在會稽之圍解除後,向百姓謝罪時說:“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讎,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國語·越語上》

華夏這個詞出現的就很早了。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中原的華夏族還是邊遠的少數民族,沒有不順從(周武王)的。而周武王統治的周王朝定都之地是豐鎬二京,即今西安,是古時華胥氏族的活動範圍內。關於“華夏”的由來一直眾說紛紜、爭論不休。有學者認為“華夏”的由來與中華始祖華胥以及人文始祖伏羲密切相關。

這個華胥,據說是中華祖先黃帝的始祖母。

這個伏羲一畫開天地

“夏”字形似一人穿著重重的鞋手捧大大的“頁(面)”慢慢行走、緩緩思考。“夏”與“憂”的繁體字十分相似,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夏”拿得起放得下,而“憂”永遠放在心裡,放不下。能夠想得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恰是華夏兒女的代表,正如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夏’本義‘中國之人也’”。

伏羲一畫開天,推演陰陽,思考天地,發明易經,與“夏”字關係密切,字典中在解釋“夏”字時使用伏羲畫像非常恰當。故,華夏之“夏”與伏羲密切相關。

最後說下京師,這個詞就相對晚些了。三國時候大梟雄兒子小才子曹植最早用出京師。

黃初三年,餘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fú)妃。---三國·魏三國·魏曹植《洛神賦》

夏其實最早的時候是一個人坐在哪裡,在研究什麼的形狀。在《說文解字》對夏的解釋也是人的意思:“夏,中國之人也。


雅趣邢軍


“中國”一詞最早發現於西周早期青銅器上,中國郵政的標誌即是參考這個青銅器上文字的形象。由於西周跟商代一脈相承,在國家治理上相似的地方很多,所以這個詞極有可能在商代就有了,只是甲骨文多以占卜和簡單記事為主,並沒有形成系統的“書”,所以,這個詞可能很難找到,不過不排除它在甲骨文中是存在的。

“中原”一詞最早見於《詩經》但並不是地域概念,最早的中原概念叫“中州”,見於《尚書》裡面的《禹貢》篇,是“九州”裡面對豫州的稱呼,戰國時代著作,商代主要統治地區集中在今河南一帶,那時的社會發展,經濟文化都遠不如周代,尚不會讓人產生中原與周邊的差距。

“華夏”一詞是周代流行起來的,與“蠻夷“相對,但從起源來看,”華“指一種商花,“夏”指一種蟲子,由它發展到代指中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可能這個詞在商代就有了,甲骨文應該可以找到對應的詞。

“京師”最早見於《公羊傳》指首都,首都是國家發展到一定規模和一定發達程度才會出現的城邦,商代疆域雖大,但條塊分割明顯,首都的概念並不顯著,這個詞也與商代的詞彙明顯格格不入,很可能那時沒有這個詞。



學渣慶哥


具我所知,沒有。而且也不可能有。

分析下題主的題目:商代甲骨文中有提出中國、中原、華夏、京師的概念嗎?想有這些概念,那首先得有“國家”的概念,而後有“其他國家”的概念。“國”和“家”在甲骨文中是有的,如下圖:

、但是,在甲骨文中,“國”和“家”是分開的。就是說,古人認為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是“國”,自己的家是“家”,國王是“商王”。對於異民族,古人則稱之為“鬼方”或“鞏方”,沒將其作為人看。換言之,古人雖然有國家二字,但其實際意義和現代意義的國家是有一定區別的。

回到題主的問題,“國家”都沒有,更遑論“中國”和“華夏”了。“中原”的概念至少是在西周時期,甚至東周時期才會出現,畢竟甲骨文所在地區都是“中原地區”。“京師”的概念要等到秦始皇廢分封行郡縣才會出現。


物質文化史


用“國家”這樣的概念去考察考證研究近代才有了國家建立之前的一切歷史文化和社會結構,等於是用外孫或孫子的模樣要強行的繪製定性其太太爺就長的是那樣的一樣的可笑和幼稚!特別用現代西化思想去認識華夏文化文明史,是更可笑和幼稚的,入手方法本身就是錯誤的,得到的夏商周等歷史就是誤判強定的而已!一一楊牧青隨記


楊牧青SH




內黃縣二安書畫協會


寶雞出土何尊,是西周時期周成王五年鑄造,是記載中國一詞最早的青銅器銘文,中國一詞,原意天下之中!


勇哥0501


揚搏士,您好!按您的說法囯家制定的歷史敎科學夏商周歷史年表是胡說八道!我第一次聽有人這樣說!這些教授編寫的敎材不是誤人子弟嗎?請揚老師把正確的歷史年表說一下,讓大家也長長見識!


老朱頭2015


應該是沒有,西周青銅器"何尊"上的銘文中首次出現"中或"(中國)的字樣,才顯示出當時人們開始具有初步國家城市的地理概念。


邁克劉


在商代,整個社會的主旋律是“神靈崇拜”,人們信神、敬神、奉神並且,殷人的這種宗教性,有個相當明顯的特點,我們稱之為“直接神聖性”

殷周之變給中國歷史帶來了什麼?一、首先是給周朝帶來的變化:分封制和禮樂文化[旺柴]在“德治”的政治綱領下,周人統治的重心不再是人與神的關係,而是人與人的關係,因此“分封制”和“禮樂文化”應運而生[旺柴]

周人通過分封制的實行,利用“血緣關係”為紐帶,劃分了人與人的政治等級,上至周天子,中至諸侯、卿大夫,下至士和庶民,各有其等級尊卑秩序,各安天命!華夏之稱西周以後才有[靈光一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