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丨“漢罵”嫂子成了志願者,行動方能讓疫傷治癒

抗疫一個多月了,全民努力終於讓疫情有所好轉。當然,諸種生活不便產生了一些情緒,尤其是在武漢,困在家中的種種憋悶可想而知,有人說“憋家裡快憋瘋了”。前段時間武漢一位嫂子彪悍的“漢罵”,引爆網絡,便是這種憋悶情緒的體現。排山倒海的潑辣氣場,中氣十足的大嗓門,指向禁足後社區和商場在服務上的種種問題,不合理的套餐、物資供應不上、官僚主義,等等,被稱為“十級漢罵”。報道說,當地有關領導聽到這段漢罵後,趕緊約談相關部門並敦促商場整改,很快有了回應。


熱評丨“漢罵”嫂子成了志願者,行動方能讓疫傷治癒

雖然問題在當時得到解決,但從輿論反應看,還是留下了一些“漢罵”後遺症。有社區工作者感到不滿,覺得自己很委屈;有志願者覺得那種罵聲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感到寒心;也有人覺得用那種方式罵人,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滋生矛盾。最近有報道說,目前“嫂子”已成為一名社區志願者,加入社區防疫工作。

這是一個讓人感到治癒的結果。如果說,憋悶中開罵發洩,對自己是一種治癒,對有同樣情緒的人是一種治癒,那麼,像這樣罵完後加入志願者和行動者的隊伍中,積極參與公共服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治癒。疫情留給一個人、一個社區、一座城市、一個社會的傷痛,只有更多去參與行動,才能慢慢治癒。

理性看那段“漢罵”,真的可以理解。罵聲背後是無數的隱忍,是壓抑了一個多月的情緒。你能理解這種在城市通道被關閉的地方居家隔離了一個多月的焦慮和抑鬱嗎?守在家中在手機裡刷著各種負面消息,而他們又正在負面的中心;因病去世的從數字變成身邊熟悉的人,危險彷彿離自己越來越近;又擔心一家老小生病,又焦慮於物資漸少,又不敢出門,拐點拐來拐去暫時還不知道還要蹲家裡多久。——聽聽他們這些罵聲,就像接受他們“開窗集體大合唱”一樣,也是對他們的尊重。


熱評丨“漢罵”嫂子成了志願者,行動方能讓疫傷治癒

但如果都停留於罵,傷痕只會越撕越大。這正是“‘漢罵’嫂子當了志願者”讓人感到治癒的地方,罵完之後怎麼辦呢?日子還在過,事情還需要人去做,問題需要去解決。怎麼解決,雙手一攤,都靠別人去解決,壓力都讓志願者、社區工作者去扛,肯定是不行的。都想讓別人理解自己,別人的憋屈誰去理解呢?疫情帶來的問題讓每個人都不舒服,這些負能量如何排解呢?罵完之後,心平氣和地想想別人的不容易,行動起來,才是真正的社會治癒。

罵如果製造了對立,那說明罵沒有產生溝通效果,而是製造了敵意。讓人欣慰的是,“漢罵”嫂子這場轟動全國的罵,帶來的是溝通與和解。

報道說,“漢罵”事件後,社區負責人曾和這位“嫂子”打過一次電話。記得對方提到,長時間待在家照顧5口人,需要的物資不僅多且細,精神情緒上的壓力也很大。這個社區負責人說,她開始理解對方,甚至開始反思,由於精力有限,社區對一大部分健康的居民有所疏漏,跟居民溝通少了,沒有通過更多方法去解決居民的生活問題。將心比心,這是很好的反思,找問題找不足,而不是沉浸在“我做了這麼多、都不容易”的撂挑子委屈中。

只有一方的反思,不是完整的反思,“漢罵”嫂子的行動,更應該受到關注。記得那段罵聲中,她曾懟過別人讓她“不滿的話就自己去當志願者”。她說,不要別人一罵就讓別人去當志願者,我們不一直在做事情嗎?做了自己該做的事,也做了不該自己做的事。風波過後,能反思自己的罵,投入志願服務中去,可以看作是對志願服務工作者的致敬,充滿善意的溝通。所謂將心比心互相理解,不只是換一個位置,而是換一個更不舒服的位置。相信經過這場小衝突之後,社區公眾會更加互相體諒。

熱評丨“漢罵”嫂子成了志願者,行動方能讓疫傷治癒

一個社區是這樣,一個社會可能也是這樣,疫情留下的痛和傷痕,需要更多的行動才能慢慢治癒。需要批評者,需要行動者,更需要兩者的換位思考,在反思中行動,會對批評更多些寬容,也會對行動者更多些理解和尊重。(文丨曹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