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中的“魔鬼”是如何被締造出來的?

陳皮


“魔鬼”本來就存在每個人的心中,孩子也不例外。如果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在管理“魔鬼”方面受到父母成人的指導,那麼,他們在內在的“魔鬼”就會失控,進而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

人並不是生而為“人”的,如果不接受應有的“成人”教育,人很有可能就會成為“野獸”。幫助一個孩子“成人”,是所有古典教育的核心。文化越是古老,教孩子“成人”的知識就越豐富,相應的應用類的知識就越少。而且,即使是應用類的知識,也是圍繞著“成人”這一主題來進行的。所謂的“成人”,並不是指“成年人”,而是指“成為一個人”。

但是,教育發展到了今天,“成人”教育已經被邊緣化,古人們所積累的關於如何讓一個個體“成人”的知識,在近代漸漸的被應用科學所替代。教育更多的是培養個體成為一個合格的“機器零部件”,而不是成為一個完整、真正的人。

為了讓個體成為合格的“機器零部件”,我們的教育甚至在有意無意的破壞一個個體成為人的潛質。從心理學的角度詮釋,就是我們的教育在破壞個體的內在情感,以讓他能夠更好的適應如機器一般的生活。這在卡夫卡小說《變形記》中描述的尤為精彩,而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更是對這種教育模式進行了深度的諷刺。

這樣的不完整的個體,只能夠適應很簡單的生活節奏。一旦他們的生活節奏被打亂,他們內心的魔鬼就會被釋放,進而做出各種瘋狂、乖戾的事情來。而當下所有的社會悲劇,都多多少少與這個原因有關。

所以,孩子心中的“魔鬼”並不是被締造出來的,而是因為自幼沒有接受合適的教育,導致孩子無法獨自完成對“魔鬼”的管理,進而才會在行為中表現出“魔鬼”般瘋狂的行為。


姜丁粽子


不僅僅是孩子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魔鬼,時而錦上添花,時而哀怨嘆息,時而像個天使,時而是個幽靈。我們自己受著他的奴役,終身不能自己,讓自己悲悲慼慼,痛哭流涕。

當你學會拒絕別人,學會以牙還牙時,他們反而會尊重你,甚至敬畏你。經歷越多你越相信那句話:無情一點並沒有錯……

如果你想紅唇誘人,請說善意的話;如果你想明眸善睞,請看別人的優點;如果你想身材苗條,請與人分享食物;如果你想秀髮飄飄,請讓孩子每天用手指梳理一次;如果你想儀態優雅,走路時要時刻想著:你不是一個人,有一群朋友在關心著你。

人們總是對自己擁有的東西不珍惜,直到不再擁有時才會加倍懷念,而在得知自己快失去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而又無能為力時,就尋死覓活地不肯放手,歇斯底里往往發生在這個時候,而對於生命的執著確實是到死才放手!

小時候,希望自己快點長大,長大了,卻發現遺失了童年;單身時,開始羨慕戀人的甜蜜,戀愛時,卻懷念單身時的自由。------ 很多事物,沒有得到時總覺得美好,得到之後才開始明白:我們得到的同時也在失去,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都得自己去選擇。



鑑毒師


孩子對於陌生的事物,往往總是膽子很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孩子就變得膽小,害怕起來,這都是為什麼呢?

1、父母害怕,孩子也會模仿,所以害怕

孩子對很多東西是沒有意識的,開始有害怕的認識,往往來自於父母。

比如,看到動物園裡的獅子,孩子的感覺是萌萌的,很好玩,他會靠近以便仔細觀察。如果父母告訴他,獅子是猛獸,會吃人,很可怕,再作出害怕、驚恐的表情來,孩子就會因為你的言語行為,跟獅子聯繫起來,以後再見到這樣的動物,他也會有害怕的意識。

庭媽看比較恐怖的電影時,會很害怕的說太可怕了。結果庭寶跟著看時,動作和語氣跟庭媽簡直是一模一樣。所以現在她是拒絕看這類電影的。想想以前小時候看時,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表現,自從有了庭媽害怕的示範,她也學了去,不願意再看這樣的電影。


2、父母總是用一些事情來嚇唬孩子

這是很多父母喜歡做的,因為孩子不聽話,於是嚇唬孩子,不準出去玩,外面黑黑的,有壞蛋!

不要跑出去玩,會被人抱走的!外面有大灰狼,專門吃小孩子。這些話加上大人誇張的語調,孩子也就會產生害怕的感覺。總是被父母嚇唬的孩子,表現得更加膽小,更容易害怕,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3、孩子感受到了傷害,卻發現沒有及時得到照顧

如果孩子在一件事情上面受到驚嚇甚至是傷害,往往就會對這件事情產生害怕和恐懼心理。

我想起我小時候,有一次跟一群大我幾歲的哥哥一起去小河裡游泳,當時水不算深,幾個哥哥玩水,我自己在水裡走來走去,當時也不會游泳。誰知道突然一腳踩空,水底有一處是淤泥,人一踩下去就會往下沉。我當時踩下去發現是空的,水一下子灌進嘴裡,驚慌失措的想叫人,也說不出話來,無意識的兩腳蹬了好幾下。

幸好也就那一處,這一次經歷讓我一直記在腦海裡,帶來的結果就是,身為一個海邊長大的孩子,我硬是到了二十多歲快三十歲時,才學會的游泳,此前一碰到涉水的場合,就會特別的緊張,不願意下水去嘗試。

4、安全感不足的表現

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因為缺乏父母的陪伴,或者是父母對孩子總是各種批評,無法接納,導致孩子安全感不足。這樣的孩子就會在自我防護意識的影響下,小心翼翼的行動,懼怕陌生的人和物,所有行為都要求保證自己的安全。

庭爸,7歲女兒的奶爸,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70後大叔,有愛有思考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轉發、點贊和評論,如果想要育兒乾貨,可以關注我後私信:育兒秘籍,我將送你一份很落地和實用的育兒秘籍。更多育兒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育兒更輕鬆,讓教育更有效

庭爸談育兒


個人認為每個人生下來,心中都是有一定的“魔性”的,只不過有些人比較幸運,碰到了美好的家庭,有和善的父母,慢慢地,心中的“魔”消失了。

荀子說“人性本惡”,其實也是一定的道理的,人的內心始終都有一些陰暗面,哪怕是純潔的孩童。

孩子看見別人的玩具,就想搶,看好吃的就想據為己有,這些其實就是一些“小惡”。不過大家都習慣地認為這些行為是孩子的天性,有些家長甚至放任了孩子的這些行為,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如果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勢必從小爭小搶到成人之後的強取豪奪。

有一則新聞說的是兩名10歲左右的外國孩子,拐走了一句2歲左右的幼兒,對其進行了殘忍的折磨,並用石頭將其砸死,最後還拖到火車軌道上,企圖偽造成意外。

而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僅僅是因為當天無聊,在逛了一圈超市後,決定找個小孩子整一整,就這樣,一條幼小的生命無辜地喪失在兩人手中。被捕時,兩人面色淡定,毫無害怕悔過之心。
事情曝光後,引起輿論一片譁然,人們很難將如此惡性的事情,與兩個年僅10歲的孩童聯繫在一起。

由此可見,”魔“其實深藏在每個內心最深處,後天成長環境不錯,造成不同的人生理念,或善或惡。

現代文明的教育,就是在抑制人們內心深處的”惡“性,引導向善。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下,懂得分辨事非,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慾望,萬惡皆由慾望而來,教會孩子理智地控制自己慾望,才能讓他們往”善“的方向發展。

反正,如果一個人從小就在賭、毒、亂的環境里長大,沒有機會接受文明教育,在充滿慾望、爭奪的環境裡,心靈又如何能純淨呢?


青衣墨客


孩子本是天使,胸無半點芥蒂,它以全然的率性擁抱這個世界,但這個世界卻會以規則來對它加以約束。當規則以不合適的方式施加,就容易在孩子心中建立一種恐懼,養育它的人不能很好抱持的話,久而久之,就會演變為魔鬼。

0~3歲,如果一個媽媽心中有太多恐懼,她很難很好安撫孩子,不管她如何管理,她都容易將那種恐懼傳遞給孩子,特別是當爸爸不能很好安撫媽媽的情緒時,媽媽的恐懼感會爆發在孩子身上。孩子心中恐懼的魔鬼會生長。

3~6歲,爸爸的角色很重要,他需要在孩子心中建立一種基本的責任與擔當、果敢與拒絕,或者說孩子人格的基本框架,如果缺少爸爸的指引,孩子容易與媽媽產生粘粘不斷的關係,也就是不能分離的依戀。

兩個階段疊加就是一個人的核心人格,當0~3歲時候的恐懼被父愛很好抱持時,魔鬼可以逐漸減小消失,否則,容易隨著時間而長大。

當然,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經歷越來越豐富,社會支持與規範,魔鬼也可以被逐漸減小甚至消亡的。

因為,人具有強大的讓自己生存的本能。


葉子之聽花開的聲音


這是外界環境給予他的印象,當這個世界沒有殺戮,而一片和諧美好時,他對這個世界的印象就至善至美的,當然其中就缺少不了愛心!當這個世界給他的印象是腥風血雨的,那麼他對這個世界的印象就是壞的卑劣的以及醜陋的和不安全的,而這樣的小孩假如再經過父母的婚變,更或者單親甚至是父母的離異或者災禍,那麼他那內心勢必隱藏著內心的自卑,抑或者在遭遇他人的冷眼之後勢必內心就會萌生出仇恨的種子,這樣的人在成長過程中是不健康的,所以長大之後很少有能夠真正的踏入坦途的,並且他會有逆反心理,他越是奮進就越會墮落,以至於走上犯罪道路也認為是理所當然的,這就是他心中,惡魔,是魔鬼,這是其在成長經歷過程中的遭遇促成的其內心的非正常的變形人格,這樣的人格是家庭、社會以及外界的政治環境給予其不良的後果,以此來看,其自身的惡魔還在於其接觸了什麼,摒棄了什麼這樣的取捨當中,你就會對這個世界有什麼樣的認知,而這樣的境遇會很深,以至於讓你無法重新面對現實事實上你並未走遠,只是在內心深處的世界裡失去了太多現實的東西所以必須儘快返回現實當中,這樣你才會真正的重新站立而積極的面對自己的人生,以期讓其不再有偏離,並且一路好走!


蕭晗之十二子門


從我們自己身上就有這樣的體驗,小時候,總是害怕跟“魔鬼”相關的信息。因為身邊都在暗示我們這個東西極其可怕,雖然沒有見過,更覺得可怖。

具體孩子為什麼害怕魔鬼呢?

其實哪怕大人也免不了。就是當一些事情超出自己的認知經驗意外,他會理解為神秘力量,鬼。孩子的心智剛剛發育,很多的莫名的事情,他不能理解也得不到合理解釋的事情,讓他覺得不能理解,只能理解為魔鬼這種神秘力量。

比如,《魔法歲月》中,一個孩子曾經覺得馬桶沖水的聲音很恐怖,有點類似魔鬼(大意),孩子對此十分恐懼,甚至抗拒去衛生間。這是非常有可能的。

當他們不能解釋,又對此念念不忘,驚恐不已,心裡對於魔鬼的概念越積越深,甚至有些孩子在夢中驚醒。

那麼,如何緩解這種現象呢?

1、不要在環境中給予太多的暗示,用這個做武器嚇他

當孩子心智逐漸發展,他慢慢的理解這個世界。

大人應該說話更有分寸,不要像我們長輩經常用的那一招一樣“現在不能去外面玩了,天黑了,有鬼,有老虎~~~~”,時刻用這種莫須有的恐懼來恐嚇孩子,僅僅為了不鬧,為了他多吃點飯等等,這是得不償失的。畢竟有些孩子可能真的會被嚇到。

2、不要著急用科學觀念來矯正,應該塑造“魔鬼不可怕”的概念

現在跟孩子說什麼世界上沒有魔鬼,物質世界這類的就是對“牛”彈琴一樣的效果,因為他的認知還沒有發展到那個程度。

所以,父母能做的就是告訴孩子,魔鬼不可怕。我們看過電影《尋夢環遊記》這一類的電影。等到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懂了什麼是魔鬼。

3、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帶來更靠譜的安全感

這隻能靠父母點滴教育的匯聚。

生活中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足夠的安全感,讓他感受到自己被保護,才能更有底氣和勇氣面對未知。


探花媽媽說育兒


孩子心中的魔鬼。心理學角度來說。是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某些不被我們察覺的失誤導致了兒童心理負面思想的萌芽。 這裡有句話“聰明且有力量的是英雄。無知還要暴力的才是魔鬼“我希望大家留意一下這句話。看到文章的最後你會明白。

所謂的言傳身教。如果我們在兒童教育當中。扮演了一個無知的暴力角色。並且很不湊巧,正因為孩子是兒童。他不具備反抗的力量。至少反抗不過。在這場家庭鬥爭當中。他必然會失敗。失敗後他會崇拜屈從於強者。他的認知會判斷我們的行為更加強大更加厲害。所以他的潛意識會驅使自己向這個比他強大的角色去轉換。那麼這個孩子內心中的自我。就只會選擇無知的暴力。也就是我們說的魔鬼。

但是不要管教,只是慢慢的說教嗎?我以前和別人說過,孩子是需要合理管教的。一味溫柔,你的孩子也會長大。但是他有兩種可能。一因為他是孩子。他的生長環境中如果他選擇了過分的溫柔就會轉變成懦弱。二,最初他會選擇溫柔,但是他會發現在他的社交環境中,自己這樣溫柔很吃虧。積極的孩子他會轉而選擇模仿那個讓他吃虧的對象,這個對象往往是暴力往往是和他年齡相仿年幼無知的。就又回到了最初,他選擇了無知的暴力。結局很簡單。還是心裡變成了魔鬼。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慣孩子,為什麼會慣壞孩子。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叫合理的管教,說白了也就是更合理的暴力。所謂合理是在孩子不能認真接受知識。不能認真接受道德理念。自我狀態失控的情況下,做出適當的管教。那時他是無法用正常的聽覺視覺,感受你善意的一切的。那時的他幾乎失去了正常判斷的能力。最常見的有孩子開始歇斯底里的哭叫。滿地打滾的哭喊。或者我們常說的玩兒瘋了等等。這一切都因他年幼。這個時候,你選擇以平常的心態講道理,說好話是沒有效果的,有人會說我的孩子就能慢慢說好。那不是因為你說的好。那是因為過長的時間讓他自然冷靜了。你不讓他去做那些事情,待那麼長時間,你什麼也不說他也會冷靜。但是必要的暴力可以讓孩子很快的冷靜下來。注意這個暴力的程度。讓孩子感受到害怕,停止之前失控的狀態,就可以了,這就是度的合理。並不是要打傷打殘。我們常常出現家庭暴力的問題是,揍孩子,揍到父母失控了。父母打孩子打的有點歇斯底里。成了一種自我發洩的手段了。所以我不願意說對孩子的合理暴力,應該說是合理的管教。

有人會說那自然冷靜不是很好嗎?幹嘛要選擇管教?這時候我們作為成年人就要全面的思考環境因素,你的孩子在公交車上大喊大叫。你等他自然冷靜?你的孩子在車流川息的馬路上奔跑呢,等他自然冷靜?你的孩子一根長長的鐵棍對著其他的小朋友揮舞,你等他自然冷靜?後果,後果很重要,我們沒有時間,等他慢慢的自我冷靜。作為他們的保護者監護者。我們要在他很可能馬上造成不良後果的時候及時的制止。就像獅子和自己的幼崽玩耍。教他們捕獵。但是當幼獅咬疼自己尾巴的時候,雄獅依然會一巴掌把他扇遠。

就像我們題目當中說的孩子心中的魔鬼。如果有足夠長的時間,這個魔鬼會自己向善,但是人生苦短。我們自己,甚至他自己都不一定能等到那一天。

我曾經看過一個報道。說很多侵華日軍,在他們老年都萬分的後悔自己當年的所作所為。但是作為中國人我們當年只有拿起武器消滅他們。用戰爭用暴力去抗爭。我們不可能的等著那些魔鬼自然冷靜下來。等到他們萬分後悔的那天,如果等了就沒有今天的我們了。

管教好孩子。控制好自己的行為。孩子心中就不會有魔鬼。讓孩子看到我們的強大。但不要讓孩子看到我們無知。聰明且有力量的是英雄。無知還要暴力的才是魔鬼。與其讓孩子選擇一個無知暴力的魔鬼做榜樣。不如我們去扮演一個聰明有力量的英雄讓孩子來學習。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我。不是魔鬼。也會有另一個人,我希望那是一個英雄。


張4200084518


第一,父母

父母的某些特質會被遺傳,包括負面的,同樣父母的言行即使再小心,還是會被孩子學會不好的東西。如果父母彼此關係不好經常處於不和睦狀態,孩子內心會受到嚴重影響

第二,周邊環境

12歲之前的孩子主要是模仿學習,孩子會很善於模仿,但鑑別和篩選能力卻比較弱,這時候如果處在不好的環境中,那麼孩子很容易在心中形成各種不好的念頭,這些念頭經過知覺組織就會形成“魔鬼”

第三,媒體培養

如今信息社會,各種媒體信息大行其道。也包括很多無良媒體,而且國內現行分級制度並不完善,導致孩子總是會長時間過度暴露於各種不適合他們接觸的信息中。如果這時候家長不協助孩子分辨和篩選掉那些接觸到會有害的東西的話,孩子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形成“魔鬼”


小幽


有的人說人之初性本惡,有的人說人之初性本善。


之前我的一位做親子輔導的朋友給我做了這樣一個測試:



你怎麼理解這兩個圖?


當初我的理解是:一顆心中心有黑點,但是大部分還是紅的,另一個則黑色已經侵蝕大部分紅色,只是表面還有一些紅色包裹著罷了。


孩子心中的“魔鬼”是如何被締造出來的?


對我個人而言我認同的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這個時間是極短的。因為初生的孩子會是一個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階段,無意識階段則是“善”的,到了有意識階段,則是“惡”的誕生。


舉個這種無意識到有意識轉變的例子。


孩子剛出生,餓了的第一反應是動嘴,隨後是動身體其他部位,如果還是沒有媽媽的反應,就會大哭起來。這時很多媽媽就會馬上餵奶,這樣幾次,孩子就會建立一種意識:哭了有奶喝。


其實,一個人,從有意識開始,就一味著“惡”的產生。有意識,說明有需求,有需求則有慾望,慾望控制不了就會變成“魔鬼”。惡魔就是這樣產生的。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為什麼人一定要受教育,其實教育的本質就是讓人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而那些教育的失敗者往往不是在監獄就是在地獄。


寫到這裡,讓我想起了去年一起孩子將母親砍殺二十多刀還淡定發短信和老師請假的案件。


孩子,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父母常年外出打工,母親是因為二胎才回家的,結果母親根本管不住孩子,最終因一點小事導致母親被自己的親生兒子殺害。


想想那些留守兒童,不禁為他們的擔憂。希望他們都能健康快樂成長!



注我,每天改變一點點,父母改變1%,孩子改變100%!

世上沒有教育父母的學校,只有父母自己不斷地學習和成長才能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