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貧成果在“停課不停學”中發揮縣域主導作用

  叮鈴鈴,叮鈴鈴!大年初四一大早,手機鈴聲打破了客廳的安靜,“李校長嗎?目前的疫情還在發展,根據市教育局的部署,咱們縣也要提前做好延時開學的準備,但是停課不停學、不停教……教育局想充分利用平山二中教學資源的優勢,發動二中的優秀老師承擔起給全縣初中學生開展線上教學的作課、錄課任務,請你們積極做好落實……”

  放下電話,李校長立刻開始縝密的謀劃……此時,作為一所僅有六年建校史的山區學校——河北石家莊市平山縣第二中學的校長,李軍平並沒有因為這個突如其來的命令,或者說是艱鉅的任務而慌亂,相反,他的內心更有一份沉穩和自信。這份沉穩與自信,源自於他“百分百”信得過“這幫”教師隊伍;這種沉穩與自信,源自於平山二中的背後,還有石家莊外國語教育集團做堅強的後盾。

教育扶貧成果在“停課不停學”中發揮縣域主導作用

  平山縣第二中學是石家莊市“山區教育扶貧工程”項目學校,2013年9月投入使用。2014年4月在“大家好才是真好”的辦學理念下,石家莊外國語教育集團主動與石家莊市6個縣的12所“山區教育扶貧工程”項目中小學建立幫扶共同體,進行精準幫扶,開展以“提升學校辦學實力,提高校長綜合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保障學生健康成長”為主要內容的“九大幫扶工程”,平山二中就是其中一所。石家莊外國教育集團與平山二中籤訂了十年幫扶協議。六年來,在石外集團的全力幫扶下,平山二中走上飛速發展之路,從學校規模到文化建設,從教學管理到辦學質量,從教師專業素養和學生的精神面貌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學校成為平山縣初中教研基地。

  “種子教師”,成就“樹樹繁花”

  40分鐘之後,通過微信視頻會議,一份“線上教學教師作課名單”出爐了,42人躍然紙上。李校長再一次仔細地審閱,並在名單上面不停地圈點,“趙寶花、徐紅、杜靜豔,李麗濤……”讀到最後,長舒一口氣:這樣的教師隊伍,錄課沒有問題!李校長的底氣更足了!在42人的名單中還有9人是去年8月份剛剛從石外集團幫扶裡出徒的“種子教師”,其中6人都是優秀出徒。

  說到“種子教師”,還要追溯到三年前,為了幫助山區學校骨幹教師迅速成長,為山區學校培養源源不竭的教師發展動力,石外教育集團2016年10月份啟動首批“山區百名種子教師三年培養計劃”,在12所幫扶的中小學校中選定140名骨幹教師與集團140名優秀教師結對成師徒。通過“一對一”“導師制”“常聯繫”“多溝通”的精準幫扶機制,以“三課一文”有效實踐模式為重要載體,開展了對山區種子教師的同步、全程、跟蹤式的培養。三年培養期內,石外集團共組織山區幫扶學校的種子師徒開展一對一主題研學5次,1062人次參與;師徒通過電話、微信、QQ等方式開展日常交流12549次;為提升種子教師的專業素養,石外集團師傅為每一名種子教師訂閱雜誌共534套,師徒共閱讀、共探討、彼此分享,共同進步;每學期,石外集團都組織種子教師到集團進行教學觀摩,由師傅做課堂教學示範,共計549節次;集團老師走進山區學校,與種子教師開展“同課異構”,共上一節課,三年來共計672節次;每學期指導種子教師撰寫一篇教育教學論文,共509篇,集團將優秀論文推薦期刊發表並集結成冊,集團還組織種子教師“學科彙報展示課”點評,共計314節次。三年來,石外集團教師手把手教,帶著感情幫,山區教師緊跟集團幫扶步伐,教育教學水平迅速提升。

  2019年8月,140名山區“種子教師”,除去山區崗位調動、歇產假等原因之外,共有108名“種子教師”高標準出徒。平山二中首批12名“種子教師”,10人優秀出徒,“優秀出徒率”為六縣12校之首。其中,賈秋利老師伴隨著石外集團三年培養,教育理念和教學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一步一步從縣級拔尖人才到市級骨幹教師、市級先進德育工作者,再到2018年被評為省級骨幹教師、省級師德標兵、省級特級教師,成為平山縣唯一一名初中特級教師。她在自己的成長故事中寫道:“藉助於石外教育集團給我們山區教師提供的成長平臺和學習機會,藉助於我的師傅——集團數學名師馬德強老師的指點迷津,三年來,我不斷地在學習著、進步著、收穫著……歷練與成長離不開石外。”

  與平山二中一樣的行唐實驗中學、贊皇二中等山區學校的“賈秋利”們,像一粒粒火種,紮根山區教育,推動山區學校發展呈現“星火燎原”之勢,成就山區學校、學生“樹樹繁花”。

  非常時期,硬核力量顯擔當

  在這次停課不停學中,平山二中的42名老師接到任務後,勇挑重擔,立刻進入“非常狀態”,開始了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九年級政治組全體老師,面對這個“時間緊,任務重,技術要求高,課業壓力大,教學覆蓋面廣”的艱鉅任務,馬上網絡召開視頻會議,做了詳細周密的分工。有的蒐集資料,準備教材;有的學習錄課技術;有的與石外集團老師聯繫,獲求師傅的教學援助;有的著手研究課標、分析教材、梳理知識、突破重難點等,發揮個人優勢,凝聚團隊智慧。早中晚,沒有準點,隨時召喚、隨時學習、隨時交流、隨時分享,隨時教研。為了去除噪音,讓學生聽到清楚的聲音,他們都是在凌晨和深夜錄課……經過一週的忙碌,他們終於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備課——磨課——作課——錄課——上傳”的任務,這是個人努力和團結協作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教研組的每一個成員都是團隊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們的努力讓人感動,她們的故事讓人動容。“不試一試,你永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厲害!”這是平山二中的物理老師齊換亮,經歷了“備課、磨課、錄課、課堂考勤、線上教學、微信輔導、作業批改、家庭反饋”一連串“折騰”後,對自己這段“非常時期”的工作發出的感慨和總結。老師們也從最初的手忙腳亂到運用的得心應手,最終迎來了線上教學的春暖花開。全縣的同學們隔著屏幕感受到平山二中老師先進的教學理念,感受到了名師課堂的教學魅力,感受到了平山二中教師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的“三愛”精神。

教育扶貧成果在“停課不停學”中發揮縣域主導作用

  在這次“停課不停學”的教學過程中,平山二中的每個教研組快速高效完成任務,每一名教師克服種種困難,敬業奉獻,做到了“不畏艱辛,個人勞動,資源共享,集體生成,團隊奏效”。這種責任與擔當,這種向心與凝聚來源於石外集團每年暑期對山區教師集中全員培訓中學到的“核心技術”,通過常年開展的山區教育紮根山區教育“三愛”精神活動分不開。

  精準幫扶,助力山區教師成長

  每年暑期石外集團都要組織12所山區學校全體教師到集團來進行集中培訓,開展全員、集中式培訓。每期五天,44個課時,中學、小學分開進行。通過連續10年的集中培訓,全面提升山區學校教師在理念理論、方式方法、教科研能力,以及學科核心素養等方面的整體水平。自2014年以來,一共開展了6期山區教師暑期集中培訓,受益的山區教師達3596人次。暑期培訓堅持“補課+發展”的精準培訓目標,既針對山區教師教學素養和能力的問題和需求進行集中的“補課”,又關注山區教師長遠的專業發展和紮根山區學校、潛心教學的“三愛”精神,培養適應新時代“專業+綜合”發展要求的山區學校新教師。每次培訓既有通識知識、“三愛”精神,又有學科專業素養知識;既有集團一線名師教學實踐經驗的展示與分享,又有教育專家的理論引領。在每期的暑期培訓中都有一個重要科目,就是一對一、手把手、現場實踐式培訓山區學校“集體備課和教研活動”。在這個環節中,平山二中物理老師劉麗會真情地說道:“石外集團在暑假培訓的課程設置,既有在理論層面上開拓視野的,又有心理課程設置疏導雜念的,還有名師的專業培訓,特別是石外集團物理組為我們呈現的‘學科集體備課’方面上的指導讓我們在學期集體備課和個人教學實踐中受益特別大。石外教師時時處處都體現著對教學的精確和認真,這種態度感染著我做事也越來越用心、認真。”同時,石外集團每學期指導山區學校開展一次“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三愛事蹟報告會,把紮根山區教育,無私奉獻,敬業愛崗的老師故事講出來,樹立榜樣,引領山區教師熱愛山區教育、紮根山區教育的情懷。

教育扶貧成果在“停課不停學”中發揮縣域主導作用

  通過暑期培訓和“三愛”精神教育,山區教師的綜合素養和團隊合作精神、敬業奉獻精神得到全面提升,平山二中副校長蘇書明特別感慨,道出了山區學校領導的共同心聲:“山區的教師,經過每年一次的集中培訓,不斷在對教師職業的認識上得到昇華,在接觸比較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新成果這個點上,甚至比一些城市教師還能佔得先機”。六年堅持下來,在平山二中老師身上,教育行為與理念,職業精神與風貌,都悄悄地出現可喜的轉變,課堂教學觀念由過去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逐漸變成“以學生成長”“以師生共同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老師們的教學途徑也多了,手法也多了,對學生學習質量的測試與評價也呈現出多維度、多層面和多元化。2019年11月,在平山二中的一次教師問卷調查數據中顯示,在職業認同與態度上,“以學生終身發展服務為職業情感”的老師佔89.5%,“以愛崗敬業為職業精神”的老師佔97%;在教育教學理念的認同方面,“主張學生全面發展,課堂多樣化個性化”的老師佔87.09%,“認為課堂就是集創造性、主體性、開放性於一體”的老師佔81.5%,“認為課堂就是培養綜合素質”的老師佔83.6%;在職業發展規劃上,44%的成熟教師和37%的青年教師,把“專家型教師”和“各級名師”設定為自己的發展目標。

  六年來,在石外教育集團的長期幫、持續幫、精準幫的精準教育扶貧下,促進了12所山區教師的全面成長。2014年幫扶以來,12所山區學校教師獲得國家、省、市、縣級榮譽累計1212項,其中,靈壽二中5名教師在教育部組織的“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中榮獲部級獎勵,囊括全縣部級優課;150名教師成為省、市、縣的骨幹教師和名師。以平山二中為例,五年來,共有54名教師獲得縣級以上名師和骨幹教師,教師獲得縣級以上榮譽稱號135項,獲得縣級以上優質課42節。

  教師整體水平的提高,教學實踐的不斷豐厚,直接體現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上。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轉變,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內生動力,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比如,2016年中考平山二中李琪同學獲得石家莊市16縣中考第一名;2019年任思達、於泉湧兩位同學勇奪全縣中考第一名、第二名,3名同學進入全縣前十名。2016—2019年平山二中連續三年被評為平山縣實績突出單位。建校六年多,生源基礎並不突出,但四年出了兩個“中考第一名”,在外人看來,可謂是小小的教育“奇蹟”。但在李校長的心裡卻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一所學校的發展實力,不僅僅是教學成績的好壞、教育特色的彰顯,更長遠的是這所學校的對當地教育的影響力、輻射力和帶動力和可持續發展力。一所學校應該是有靈魂的,這個靈魂就是學校文化。

  2018—2019年,石外教育集團將山區學校幫扶重點定為“文化建設年”,有層次、分重點、按梯度幫扶和推動12所山區學校文化建設。各山區學校形成了自己的學校文化,用文化引領學校持續健康發展。平山二中確立了“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和“以德樹人”“以德興教”“以德立校”的學校文化,充分借鑑石外集團學生活動課程,在石外集團的幫助下,不斷加強學生社團建設,積極研發校本課程,開設書法、舞蹈、合唱、吉它、笛子、瑜伽、航模、閱讀、廣播社、電子琴、軍樂隊等50多個社團,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2018年,平山縣教育局在平山二中召開了全縣素質教育現場會,引領縣域學校向內涵發展。

  “大家好才是真好”,這既是石外教育集團在辦學道路上的實踐思考,又是山區教育精準扶貧的指導思想。2016年,石外集團申報並立項全國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劃課題《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中山區教育扶貧實踐模式研究》,用課題推動教育扶貧的科學實踐,併成為全國“十三五”期間唯一的教育扶貧方面的研究課題。該課題的研究備受社會廣泛關注,各級新聞媒體的深度關注和持續報道200餘次,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高度重視,在課題研究期間,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先後三次深入到石外集團和山區學校。2018年,石外集團的教育扶貧實踐榮獲國務院扶貧辦授予的“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是全國基礎教育領域唯一獲獎的先進集體。2019年,教育部在全國控輟保學暨農村學校工作會議上推廣石外集團教育扶貧的典型經驗……教育扶貧的幫扶成效正在不斷顯現。

  在2020年初防控疫情特殊期間,除平山二中42名教師為全縣初中提供10個學科、118節課的教學任務外,靈壽二中6名學科骨幹教師承擔了26節九年級的學科教學任務,他們的課程覆蓋全縣12所初中的線上教學;行唐實驗中學的5名教師承擔了為全縣初中進行疫情防控知識、中考學科複習指導的14節錄課任務;贊皇二中向縣域內初中教師共享了本校各年級、各學科的88人次線上教學計劃,共計252節。石家莊外國語教育集團六年來教育扶貧的成效在這次“停課不停學”中發揮了縣域主導作用,使更多的鄉村學校學生能夠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有力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