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期的楚國如何從丹淅之會遷徙到江漢地區?

西周時期的楚國如何從丹淅之會遷徙到江漢地區?

《華夏民族擴張史》系列

十八、篳路藍縷

文| 寒山憶雪


01

公元前660年前後這幾年,作為霸主的齊桓公伐戎救燕、救邢安衛,忠實執行了尊王攘夷的戰略,在諸侯中的聲望再創新高。

不過就在救邢安衛的同一年,公元前659年,南方的楚國攻入了鄭國的境內。

楚國勢大,鄭國君主鄭文公想要投降,與楚國議和,遭到大夫孔叔的勸阻。孔叔認為,齊國是諸夏的霸主,道義與實力擔當,鄭國屬於齊國的小弟,理當向老大哥求援,不能輕易屈服於楚國。

見鄭國硬撐,楚國在隨後兩年,每年都發兵攻打鄭國。連續三年攻鄭,中原各國大為震動,老大哥齊國震怒。

第四年,齊桓公30年(公元前656年),從與赤狄的戰爭創傷中回過神來的齊桓公,召集魯國、衛國、宋國、陳國、鄭國、許國、曹國,共計八個國家,組成八國聯軍,浩浩蕩蕩的奔向楚國邊境。

西周時期的楚國如何從丹淅之會遷徙到江漢地區?

02

楚國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很久很久了。

楚國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晚商時期。

在《史記》的記載中,楚國的先祖是顓頊高陽氏。作為楚王族成員的屈原,也認為他們的先祖是高陽氏,《離騷》的開頭便是證明: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西周時期的楚國如何從丹淅之會遷徙到江漢地區?

我們在上一部書中推測過,高陽氏很可能就是4000年前的豫北後崗文化族群。

按照太史公的說法,重黎、吳回是高陽氏的後裔,重黎就是著名的火神祝融。祝融與共工氏爭鬥而死,吳回繼承祝融(火神)職位,他的後裔中有一人名為季連,楚王族就是季連的子孫。

季連的後裔是穴熊,穴熊的後裔是鬻熊。穴熊從中原遷徙到南陽盆地西部的丹淅流域,鬻熊則曾經擔任周文王的老師,與周國結盟反商。

不過根據《左傳·文公十八年》的記載,高陽氏和顓頊並非同一個人。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顓頊氏有不才子」

而根據當代發現的出土文獻《清華簡·楚居》和《安大簡》記載推導出來的結論顯示,重黎、吳回也並非兩個人,而是重、黎、吳、回四人,都是老童的後裔。黎就是祝融,祝融的後裔季連就是穴熊。

穴熊也就是鬻熊,他娶了商王盤庚的孫女妣隹,生下了四兄弟,老么是麗季,也就是熊麗。

這裡存在一個疑問,如果穴熊(鬻熊)是商王盤庚的孫女時代的,那就是公元前1300年左右,而《史記》說鬻熊曾經輔佐周文王,那就是公元前1100年前左右,相差兩百年,實在說不過去。

西周時期的楚國如何從丹淅之會遷徙到江漢地區?

要麼就是《清華簡·楚居》記錯了,穴熊的妻子不是商王盤庚的孫女,而是商末期某位商王的孫女。要麼就是《史記》記錯了,鬻熊沒有輔佐過周文王。

要麼就是,穴熊並非鬻熊,穴熊的兒子麗季也不是鬻熊的兒子熊麗。

目前來看,鬻熊之前的楚人先祖世系,是鬧不清楚了。但不管怎麼說,從鬻熊開始,世系就明確了。

此外還需要說明一點,在傳世文獻中,楚國王族是羋姓熊氏,但在出土的文獻和銘文中並非如此。

在楚王鍾、楚屈子赤角簠、曾侯作季湯羋鼎等青銅銘文中,楚王族的姓寫作「嬭」nai。在楚王酓章鎛鍾銘文、《清華簡楚居》中,楚王族的氏寫作「酓」yan。

西周時期的楚國如何從丹淅之會遷徙到江漢地區?

西周時期的楚國如何從丹淅之會遷徙到江漢地區?

「酓」最初的含義是特指楚人的部族首領,就像王、侯、公、伯一樣。用的久了,酓就成了楚人王族的氏。

所以在這裡,我們也統一標準,捨棄後世誤傳的羋姓熊氏,採用最初的「嬭姓酓氏」。比如鬻熊,後文就統一標準改稱為「鬻酓」。

03

鬻酓之後,他的兒子酓麗、孫子酓狂先後擔任楚人的首領。

鬻酓是否當過周文王的老師,暫時還沒有確切的結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周成王時期,楚人接受了周的冊封,正式成為了周的諸侯。

正是在這場冊封中,楚人由於實力弱小,沒有與其他諸侯一樣進入廳室,而是被安排去整理濾酒的茅草、擺放祭祀山川的牌位、看守院內的火堆。這段歷史記載在《國語·晉語》中有記載:

「昔成王盟諸侯於岐陽,楚為荊蠻,置茅蕝,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與盟」

西周時期的楚國如何從丹淅之會遷徙到江漢地區?

參與這場周人冊封大典的楚人君主,很可能就是鬻酓的孫子酓狂。因為在《左傳·昭公十二年》中記載,酓繹(酓狂之子)與齊侯呂伋、王孫牟、晉侯燮父、魯侯禽父同處在周康王時代。

「昔我先王熊繹,與呂級、王孫牟、燮父、禽父,並事康王,四國皆有分,我獨無有」

齊侯呂伋就是齊丁公,齊太公呂望的兒子。王孫牟就是康伯懋,康叔封的兒子,衛國的二代君主。晉侯燮父是第一代晉國君主唐叔虞的兒子,魯侯禽父就是周公的長子伯禽。

憑藉《左傳》中的記載來反推,酓繹處在周康王時期,那麼周成王分封大典上的楚國君主,大概率就是是酓繹的父親酓狂。

不過,也不排除酓繹是長壽君主,周成王分封大典上也有可能是酓繹。或者,酓狂是短命君主,周成王分封大典上的也有可能是酓繹的祖父酓麗。但這兩種可能性都比較小。

酓繹時期,楚國是一個標準的小國,而且很貧窮。同樣是《左傳·昭公十二年》中記載,酓繹身處荊山草莽偏遠之地,坐柴車,穿破衣,能上貢給周天子的只有桃木弓棗木箭。

「昔我先王熊繹,闢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

西周時期的楚國如何從丹淅之會遷徙到江漢地區?

《清華簡·楚居》中則記載,酓繹時期楚國遷徙到屯夷,在那裡修建宗廟準備祭祀祖先,結果卻連祭祀的牛都沒有,只能去鄰國鄀國那裡偷了小牛回來,並且懼怕鄀人發現,只能在夜裡殺牛祭祀。此後夜間殺牛祭祀成了楚國祭祀習俗中的一種。

「至酓狂亦居京宗,至酓繹與屈紃,使若嗌卜徙於夷屯,為楩室,室既成,無以內之,乃竊鄀人之犝以祭,懼其主,夜而內屍,抵今曰夕,夕必夜」。

西周初期楚國的弱小,由此可見一斑。

04

酓繹死後,他的兒子酓艾繼承楚國君位。酓艾在位時期,可能與周昭王同時。周昭王南征江漢荊蠻和虎方的事情,應該差不多就在酓艾時代。

酓艾死後,他的兒子酓黵繼位。酓黵的在位時期,差不多與周穆王同時。

酓黵死後,他的兩個兒子酓勝和酓揚先後繼位,差不多與周懿王和周孝王同時。

酓揚死後,他的兒子酓渠繼位。

西周時期的楚國如何從丹淅之會遷徙到江漢地區?

酓渠在楚國先君中的名聲也是響噹噹的,他與周夷王和周厲王處在同一個時代。在酓渠在位的前期,正是周夷王時期,周王室實力下降,在江漢地區採取戰略收縮。

趁著周王國在江漢地區的權力真空期,酓渠率領部眾從丹淅之會遷徙到漢水中下游,大約現在的湖北宜城到鍾祥一帶。北面與鄧國相鄰,南面與權國相鄰。

這裡處在青銅原料之路(金道錫行)西路線上,乘船沿著漢水而下不到400公里,就可以抵達鄂東贛北的幕阜山銅礦區。楚人文武並用,征服拉攏漢水下游的荊蠻各部,逐漸控制了銅礦產地。

這段歷史,在《史記》中有記載:

「當週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漢民和,乃興兵伐庸、楊越,至於鄂」

當然了,這段時期楚國在江漢銅礦產地的擴張並不是沒有競爭對手的。這個競爭對手,就是周王室的姻親之國鄂國。

周昭王南征意外死亡後,把曾國從漢東隨棗走廊遷回南陽盆地,而把守衛青銅原料之路的重任交給了鄂國。鄂國的地位提升之後,周夷王還迎娶了鄂國的公族女子,鄂國因此成為周王室的母舅之國。

這個時期的鄂國,無論是地位還是實力,都與控制著渤海鹽產地的齊國都非常相似,不同的是鄂國控制的是青銅原料。而這個時期的楚國,就像齊國旁邊的莒國類似,莒國也控制著一部分食鹽產地,而楚國也控制著一部分青銅原料。

西周時期的楚國如何從丹淅之會遷徙到江漢地區?

後世的齊國與莒國的競爭,在齊桓公時代拉開差距。齊國成為超級大國,並持續擠壓莒國的生存空間,最終吞併了莒國的地盤(從楚國手中奪取)。

而楚國與鄂國的較量卻走上了相反的道路。周厲王時期,鄂國君主膨脹了,率領淮夷與周王室翻臉,最終被周厲王嚴厲鎮壓,差點被滅族。

鄂國反周失敗後,被強行遷徙到南陽盆地,而曾國則從南陽盆地再一次回到隨棗走廊,接管鄂國的權力空間。

楚國在鄂國反周之前,也一度膨脹。酓渠一度囂張的分封自己的三個兒子為王,並宣佈自己是蠻夷,不遵從周王國的習俗。這段歷史一樣也記載在《史記》中:

「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

但周厲王對鄂國嚴厲的鎮壓,讓酓渠產生了一絲畏懼,他很快撤掉了自己三個兒子的王號,老老實實的繼續當週王國的臣屬。

「及周厲王之時,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經過這一番波折,雖然曾國再次南下接替鄂國鎮守漢東,但漢東的實力因此大為衰落,楚國在這一番競爭中,已經悄悄的佔到了上風。


「寒山噴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