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評論:黨員幹部既要“沉得下去”,更要“衝得上來”

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也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最有效的防線。為幫助社區工作人員做好社區疫情防控,武漢市共發動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4.45萬多名黨員幹部職工下沉到社區。大批機關幹部直接下沉到社區,極大緩解了社區聯防聯控中的人手緊張壓力,有力推進了各項防控措施落實落地。

但同時也要看到,少數下沉幹部身“沉”心“不沉”,個別人甚至對社區已安排的工作挑肥揀瘦,給基層平添負擔。作為聯繫和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社區工作本身就有著“放大鏡”屬性,幹得好或不好群眾都看在眼裡。尤其是在疫情大考下,下沉幹部只有真正“沉”下去,才能成為社區疫情防控中凝聚合力的主心骨、人民群眾的貼心人。

“沉”下去深入群眾,要有將心比心的同理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走好群眾路線就需要用真心動真情,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更需用實際行動去踐行,急群眾之所急,讓他們切實感受到幹部下沉帶來的政府關愛與暖心溫度。如今,疫情防控呈現出了積極變化,但還沒有到全面勝利的階段。在持續堅持值守和全力保供的過程中,遇到群眾不理解、有訴求時,下沉幹部不能簡單應付。而是要儘量多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反思是不是自己的工作還存在短板。群眾生活中確實存在沒有及時解決的例如求醫、購藥或買菜方面的困難。要通過上門服務、電話摸排、物資配送等方式加強與群眾的溝通,在瞭解社情民意的基礎上,及時提供幫助、安撫情緒。

“沉”下去補齊短板,要有攻堅克難的真本領。對每一名下沉一線的黨員幹部而言,到社區後如何“沉”、怎麼開展工作,是一項很大挑戰。面對坐在辦公室未曾面臨過的實際問題和具體挑戰,需要黨員幹部們在服從社區安排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好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不斷補齊自身基層治理能力有限的短板。如果只是等著“被安排”,恐怕很難“沉”出實效,更難有所歷練和成長。因此,在下沉的過程中,要主動了解並參與社區工作,儘可能去協調和爭取更多物資保障,加強“四類人員”跟蹤管理,與社區、物業、小區業主溝通,並重點對孤寡老人、留守兒童、孕婦等特殊困難人群提供更加精準、更加個性化服務,搭起社區與居民、政府與群眾之間同舟共濟的橋樑。

“沉”下去帶動示範,要有紮紮實實的好作風。疫情防控事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事關社會大局穩定。下沉幹部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擺正自己的位置。“沉”下去是為了把好的工作作風和好的工作方法帶到基層,為了幫基層解決實際困難、貢獻積極力量的。要杜絕各種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線。“沉”下去還要“衝得上來”,要切實發揮好黨員幹部先鋒模範作用,以身作則、帶動示範,靠前指揮、持續作戰。無論是門口卡點值守、逐樓逐戶排查,還是上門測量體溫、協調物資保供,都要紮紮實實把事關民生的“小事”辦好。以又細又實的作風,提升群眾對幹部下沉的滿意度和獲得感,凝聚起聯防聯控、群防群控最廣泛也最深層次的人民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