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理財的幾大雷區,希望別觸及其中任何一個!

最近一年來,各種購買理財產品觸雷翻車的新聞層出不窮,甚至我們身邊就有的例子。現在,就連上市公司投資理財產品都能踩雷,更何況我們普通老百姓?2月20日,某上市公司發佈公告稱,公司購買的某理財產品已出現逾期兌付情形,涉及本金1億元。上市公司因為足夠有錢,可能這些觸雷損失還不夠致命。對於我們普通人,就是用自己的血汗錢來觸雷了。所以,防患於未然是不得不做的事,這裡為大家指明出理財產品的幾個主要雷區,讓我們之後再也不觸雷,不當“雷神”!

雷區1:虛高的理財收益

根據公開信息顯示,皖新傳媒購買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為13%,這一收益率在理財產品中已經算是很高了。這麼高的收益率就意味著高風險,可能上一秒為它的高收益而欣喜不已,下一秒就要面對觸雷的現實。所以在挑選理財產品要保持理性的頭腦,抵禦高收益誘惑,認清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雷區2:不瞭解發售機構背景

本次皖新傳媒購買的理財產品共計2.8億元,而發行該產品的公司淨資產才1億元。這種高槓杆經營的企業本身風險抵禦能力就低,面對風險時資金運轉是有問題的,一個風吹草動投資不善,資產就能瞬間大縮水,這樣我們投入的血汗錢就沒了保障。所以投資前要仔細對機構的背景進行考察,對於背景實力單薄的平臺就需要畫出一道心理上的警戒線了。尤其是發現背景和機構宣傳不相符的情況,就更要謹慎。

雷區3:機構推廣成本高

這裡的說的推廣成本不僅包括打廣告的費用,還包括“持續”高返的費用。有些理財產品會有一些短期吸客的活動,比如數萬元投入48小時返將近千元之類的活動。如果這種吸客活動在大量平臺上投放且都是長期的,這高昂的推廣成本誰來承擔呢?這實在不是一般企業可以承受的,而是由後面不斷湧上來的投資者來共同承擔的。一旦後續投資者減少,那麼就距離觸雷不遠了。投資這樣的平臺要三思。

雷區4:投資標的不透明

投資有一個原則,就是不要把錢投在你不知道的地方。這句話的就是說,要知道我們的錢最終究竟是流向何方,因為那最終決定著,我們的這筆血汗錢能不能回得來。我們看中別人的利息,別人看上的是我們的本金,本金在別人手上,還是多留一個心眼比較好,要對自己的本金在哪裡,去哪兒心裡有個數。掌握資金流向,對一切看不清楚,看不明白的投資標的要謹慎。

雷區5:合規程度不達標

這一塊看上去可能比較專業門,但是不要緊,把握兩個關鍵,我們普通人也能對機構和產品的合規性做出正確的判斷。首先看機構,這裡主要看它沒有銀行存管賬戶,如果沒有,就存在資金池運作的嫌疑。其次看產品,它的產品是不是主要做的活期和短期,因為相關監管部門對活期產品監管很嚴格,產品管理成本較高,而主要做短期這說明產品投資標的投機性很重,風險較高,甚至是虛假的理財產品。總之,不管機構的現狀如何,機構有沒有合規的心很重要,尤其要警惕那些在備案前憋足了勁,用高風險甚至是虛假的產品多收割一些韭菜的動機不純的機構。

理財產品的本質就是吸取資金後集中投資,用投資收益來回饋理財產品的購買客戶。只有產品能夠在投資中取得收益,我們才能保證本息的安全。所以在把錢拿出去時,不管這個產品是親友強烈推薦或是收益有多誘人。一定要先摸清對方的底細,才能儘量降低自己踩雷的概率,才能不成為“雷神”。

最後還想提醒大家一句,對於年輕人,踩雷的概率或許低一些,但要千萬提醒自己父母或身邊的老年人,他們往往是“被騙”的重災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