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在位發生“玄武門之變”,為什麼“靖難之役”發生在朱元璋死後?

大馬哈魚12


二者其實有共同點:因父子之愛而不忍心決斷造成,最終是優勝劣汰;但具體又有不同:宣武門之變,必然發生、且必然要在李淵在位發生,而靖難之變,可能不發生,也只能在朱元璋死後發生。

宣武門之變,註定發生在李淵在位時

做為開國皇帝,李淵絕不是庸人,他從諫如流,各方面素養也很高。但李淵有兩個好兒子,真是都太強了,不做甩手掌櫃都不成啊!

李淵:吾之成敗,皆在爾。知復何言,唯爾所為。

意思是說:老子的家業、事業,成敗都看你們這幫兒子的;以後由你們折騰去,老子懶得管。

而李淵原本不會主動起義,他決定起兵,就是受兒子李世民推動。因為李淵的性格,就是寬仁容眾,風流倜儻,養尊處優。在起義初始時又發生動搖要退兵,也是兩個兒子給他堅定信心!

兩個兒子一路摧城拔寨,戰功卓著,也因此,權勢、力量都集中在兩個兒子手上,太子府、秦王府都是藏龍臥虎,聚集了大量文臣武將。

也因此圍繞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就形成了兩大利益集團,也推動者宣武門之變的發生。他們一方面各為其主,一方面也為著自己的利益。所有人都知道彼此在密謀,磨刀霍霍。

李淵也知道,但無法決斷,手心手背都是肉啊。索性,縱容他們自由競爭,然而,隨著競爭加劇,情形急轉直下,就要兵戎相見!這超乎了李淵的預料,但也無法避免了。

對李淵的評價:倜儻豁達,任性真率。寬仁容眾,遇事無斷制。

太子、秦王都在招兵買馬,招羅死士。不能說比起李世民,太子李建成有多不堪,但問題在於李世民更具獨特戰略眼光、個人魅力,早在晉陽城時就延攬各路英雄,能臣武將,從而,更具有繼承大統的實力。

史料記載:“太宗幼聡睿,玄鑑深遠,臨機果斷,不拘小節,時人莫能測也”;“聰明英武,有大志,而能屈節下士”。

李建成的太子府,人才濟濟,著名能臣武將有:魏徵、馮立、薛萬徹等等。他們為他是死心塌地,忠誠追隨。

但你再看看李世民的秦王府: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恭、劉弘基、公孫順德、張公瑾,程咬金,秦叔寶,徐世績,等等。這些都是後來入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謀臣武將,再加上,還有一批製造輿論的文章高手——所設學士館的十八學士。

但其實,也還不能說對太子完全形成碾壓之勢,太子沒有機會。因為太子勢力也非常強勁。此時,就是就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後來我們都知道發生了玄武門之變,縱使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射殺,太子府的著名將領馮立、薛萬徹,振臂一揮,帶領2000精兵直逼宣武門,也殺了幾名出城迎戰的將領,只因在張公瑾等人的堅守下才無法攻破宣武門。

緊急關頭,在尉遲恭的勸說下,士兵也知道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都死了,不會再有任何盼頭,才一鬨而散。

馮立:“豈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難乎”;“出身事主,期之效命,當職之日,無所顧憚”。

李建成死後,李淵更是一個傀儡了,兩個月後退位做太上皇了。而李淵都不在意誰坐皇帝,我們也就不要爭論對錯,李建成又如何有大志、才能,執政又會如何……這些,都已成為歷史了。

我們知道後來有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天下太平,民生安定,這就夠了!

靖難之變,可能不會發生,但只能在朱元璋死後

朱元璋為了身後國本安定,其實設計了一切:把其它皇子派出京城做藩王,遠離權利中心;為了統治的穩定,也把開國有功的文臣、武將殺了個遍。

太子朱標、太孫朱允炆,按儒家模式培養,正常來講,這也是有利於治國安邦的;把其它皇子封為藩王,在外帶兵、穩定一方,若中央出現奸臣亂黨,可召藩王舉兵索取奸臣、清君側。

並且,為了避免諸藩王相互串聯,與中央相對抗,不允許各藩王之間相互往來。即使入朝,也不能同時前來,必須一王離京,另一王才可啟程。

《皇明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但朱元璋的用心良苦,結果卻造成了“枝強幹弱”。隨著藩王勢力的膨脹,逐漸就對中央政權構成了威脅。

他在位時,不允許任何人“挑撥父子感情”,比如劉伯溫就因為提醒朱元璋“節其都邑之制,減其衛兵,限其疆土”,而被朱元璋惱怒下獄。到後來,就無人敢再提了,提也沒用。

相比李淵,朱元璋更具雄才偉略,大權在握,殺伐果斷。所以,他在位時,沒有皇子敢造次。可以說,想都不敢想!

甚至說,如果太子朱標若不早逝,燕王朱棣也不敢造次。因為朱標太得人心,寬心仁厚,在各王之間額具威望。

即使,朱允炆與各藩王之間“枝強幹弱”,但燕王朱棣的實力,也遠無法跟李世民相比。所以,再退一步講,如果不是朱元璋把文武功臣都殺光了,留下朱允炆太沒經驗、缺少有力輔助,削藩太急,燕王朱棣還是有所忌憚,不敢輕易下決心造反;並且,後來若不是昏招連連,燕王也不會成功,至少,還可以分南北而治。

所以說,宣武門之變,註定會在李淵在世是發生,且必然發生;而靖難之變,註定只能在朱元璋去世後,可能不會發生、也可能不會成功。


甦醒清晨


唐太宗和明成祖是兩個很像的皇帝,明成祖朱棣也常把自己與唐太宗做比較,可能因為他們都是文治武功,威加之於海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二人都是篡位而成為的皇帝。至於為何李世民在李淵在位時發動玄武門之變,而朱棣則是在朱元璋死後才發動,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1.所處形勢不同

李淵一家本來就是貴族,見多了權利鬥爭下骨肉相殘的情形。如果太子李建成當了皇帝,面對文才武略、功勳卓著的弟弟,很大概率是殺之而後快,至少也是囚禁至死。不如冒險一把,大不了還是一死。

而朱元璋一家是從底層平民的身份得到了天下,朱棣幼年的時候還沒有完全得到天下,骨肉親情很重要。朱元璋在位時,朱標也還沒死,對於朱棣而言,皇位繼承人朱標是對自己特別好的大哥,感情很深。自己只要不亂搞,至少沒有性命之憂。是朱元璋死後,朱允炆削藩太操之過急又太過絕情才會丟失天下。

2.勢力、實力不同

李世民作為將領衝鋒陷陣,直接參與到了逐鹿中原的戰場,建立了不朽奇功,在軍隊中有很大威望。天下最傑出的英才有許多都在自己陣營。如瓦崗寨的眾多人才。

朱棣只是一個藩王,和他同等的藩王都有秦王、晉王,於朝廷軍事和經濟實力都不可同日而語。

3.功勳不同,心態不同

李世民可以說是建立唐朝的最大功臣,而李建成由於是世子主要只是承擔了守衛大後方的責任,沒有親自攻營拔寨。不朽之功卻不是他來做皇帝,心態不平衡,而且他具備實力。

明朝的建立朱棣並沒有起到太關鍵的作用。不會心理不平衡。

4.勝算不同

對於李世民而言,只要把李建成和李元吉除掉,就算自己現在得不到權,繼承人也非自己莫屬。

朱棣則不然,就算造反成功還有其他藩王等著他。


坐井談天闊


李世民戰功赫赫,身邊有很多的將領都依附於李世民。

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猜忌和不安。曾三番五次陷害李世民置於死地。

隨著李淵的年紀越來越大,身體也越來越差。李淵活著李建成對付李世民還有很多顧忌,只能通過陷害栽贓的手段。

等李淵一死,李建成當了皇帝情況就不一樣了,那時候李世民就是板上肉了。

李世民之所以趕在李淵沒死之前發動政變,一來是為了自保,二來是趁李淵沒死李建成還是太子,不是皇帝,天下未定,殺了太子自己就是皇帝。

朱棣之所以在朱元璋死了以後發動靖難之役,因為朱棣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手裡沒有可實際控制的軍隊,實力不行。

朱元璋手下的將領沒有人聽朱棣的,和李世民的情況大不相同。李世民那時候什麼都有,要兵有兵,要將有將,要軍師有軍師。

當時朱標是太子,太子仁慈寬厚,深得百官的愛戴。朱元璋又很強勢,權利把握的相當牢固。

朱棣要是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就發動政變,那是打著燈籠拾糞~找屎。朱元璋會把他送往精神病醫院,因為朱棣瘋了


孔孟之鄉禮儀之邦


李世民與朱棣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造反皇帝”,都是以非嫡長子的身份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同時通過武力征伐的當時逼迫皇帝退位或者消失。在兩人的傳奇之中,有一點略有不同,那便是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是在李淵在位發動的,而朱棣的“燕王掃北”確實在朱元璋死後。這其中究竟有什麼奧妙呢?

一:事件誘因不同

李世民功勞卓著卻備受猜忌,李建成、李元吉欲除之而後快,殊不知,他二人完全不是李世民的對手。

朱棣在三個兄弟去世之後,自己成為序齒最大的皇子。但是朱元璋竟然越級傳給了皇太孫朱允炆。朱允炆即位之後,著手開始了削藩,從而觸及到了朱棣的根本利益,最終引發了那場轟動華夏的“靖難之役”。

他兩人最大的不同在於:李世民是先發制人,朱棣是置之死地而後生。

李建成與李元吉打李世民主意,李世民早已看透,最終在秘密策劃之下先發制人。

朱棣是已經退無可退,被人拿著到架在脖子上,不得不反。可以說,如果朱元璋在位,是斷然不會出現“燕王掃北”這樣的事件。

二:當今皇上不同。

秦王時期的李世民,在位人是李淵,太子為李建成,但是兩人都主政,不管軍事。自從李淵太原起兵,奪下西安之後,軍事指揮權就交給了李世民。

朱允炆時期則不同,燕王雖然有一些兵權,但是全國兵力還是由朱允炆統一調配。朱允炆在軍事能力上有所欠缺,完全不是朱棣的對手。所以有一句話說:“朱允炆將朱元璋給他的一把好牌打得稀爛!”

若是朱元璋在位,而且破天荒的削藩,針對朱棣,就算是被父親手刃,他也沒有那個膽量造反。朱元璋為何許人也?且不說戎馬一生,手下猛將如雲,單憑朱元璋那一種盛氣凌人的氣勢,朱棣也不敢造次。


【文 / 楚南青史君】


楚南青史君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有實際上的不同,李世民是主動造反,而朱棣是被迫造反。

李世民從他建立卓著戰功之後,就一直有取太子而代之的野心。而他之所以敢在李淵在位時就發動玄武門事變有很多的偶然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李世民有足夠的實力,以及他的戰功卓著,在朝中有一定的威望。可以說他和太子是勢力相當的。在發動玄武門事變成功後,他也有足夠的實力把李淵逼下位。

而朱棣不一樣,可以說他雖然不贊同朱元璋立朱允炆為帝,但是他從一開始並無謀反之心,至於後來他發動靖難之役,完全是被朱允炆逼迫無奈,當時已經有很多藩王要麼被逼自殺,要麼就被朱允炆殺了,如果他不反,他也沒有活路。再者從宗法和實力上來說,他是朱元璋的四子,以及他在北平的軍事力量,就算不立朱允炆為帝,也不可能輪到他朱棣。更別提朱元璋在世的時候了,可以說如果朱棣在朱元璋在世的時候造反,那他必是死路一條。




你離開了南通


你好,我是無憂歷史,很高興能夠探討這個問題。

自古以來,幾千年的封建王朝中,皇帝寶座永遠都是權力的巔峰,多少皇世成員為了爭奪皇位爭得你死我活。李世民和朱棣是不多的奪位成功的王爺,雖有相同之處卻也不盡相同。

這兩位“造反王爺”經常被拿來比較,很多人疑惑為什麼李世民敢於在李淵在位時發動“玄武門政變”,而朱棣也只能在朱元璋去世後發動“靖難之役”?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

首先,作為開國皇帝的兒子,這兩人對帝國建立的功勞不同。

李世民

李世民在唐朝統一戰爭中居功至偉,雖然後世可以誇大的李世民的功績,彷彿李淵、李建成等都是草包,但李世民的功勞確實不小,足以讓李淵頭疼接班人的問題,雖然定了李建成太子之位,但是卻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允許在洛陽開府治事。

反觀朱棣,年幼時朱元璋已經奪得天下,十歲受封燕王,成年後付北京就藩,雖然擔負著抵禦北元的重任,也曾經深入大漠作戰,但其功勞與李世民相比不可比擬,充其量也就是一名王爺將軍罷了。

其次,同為王爺,兩個人的勢力大小天壤之別。

朱棣

李世民早年鼓動父親李淵起兵造反,並且統帥三軍,攻入長安,在滅隋大業上居功至偉,大唐建立後又四方征戰,功名日盛。李世民在建功立業過程中有了自己的班底,招攬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將,並且在朝中勢力極大,足以和太子抗衡。

再看看朱棣這邊,朱元璋在位時,二十幾個兒子全部分封王爺,有兵權的王爺不在少數,朱棣只是其一。除此之外,明朝王爺分封也有諸多限制,除了三衛兵馬護衛外,並沒有什麼別的軍隊,朱棣所在北京城依然有朝廷任命的指揮使和佈政史,管理軍事和政史,只有戰時朱棣在詔書旨意下才能節制藩國內的一切軍政大事,平時只是名義上的北平城最高首領。

差距之大可見一般李世民早已有了爭奪權力的能力,而朱棣別說去造反了,可能連北京城都打不出去,就算打出去了,還有一干功勳名將等著他。“靖難之役”如果不是朱允炆太傻,給了朱棣時間準備,又有張信告密,朱棣的造反大業也可能被扼殺在北京城內。

再者,同為皇子,皇帝對他們的感覺不同。

李淵

先說李淵,對李世民可能很複雜的感情,驕傲、愧疚以及有點嫉妒。他這個兒子很優秀,各方面都很厲害,但是長子李建成也不錯,定為太子也合情合理。為了彌補李世民,李淵這個皇帝老爸給了李世民很大的權力,允許他開衙建府,允許他有自己的文臣武將,李世民儼然成立了一個小朝廷,李淵也沒有放在心上。

朱棣就不同了,從一出生,皇位就與他無關,太子朱標是在朱元璋自稱吳王時就立的世子,朱棣只是老四,上面三個哥哥都比他有優勢,太子朱標宅心仁厚,深得朱元璋喜愛和大臣的擁護,在老朱那甚至都沒有考慮過別人,一心想要培養朱標為帝國接班人。

朱標去世後,朱棣對朱元璋選擇朱標兒子朱允炆作為繼承人可能會心有不滿,但是我覺得這種非分之想也僅僅會閃現而過,因為他哥哥做了皇帝,百年後也會是他的侄子做,和現在沒有不同,更重要的是這個決定是殺伐決斷的父皇朱元璋定了,朱棣自然不會違背。

我們說了李淵和朱元璋對李世民和朱棣的感情不一樣,同樣的李世民和朱棣對他們父皇的感情也不同,特別是朱棣,對朱元璋除了敬愛外更有一種懼怕,他無兵無權,更不敢去造他老子的反。

最後,同為皇弟,如果造反,下場不同。

朱元璋

我們經常想“玄武門政變”殺的是太子李建成、李元吉一夥,實際上造的是李淵的反,因為李淵百年後會降大位傳給李建成。李建成與李世民雖為親兄弟,但兩派勢力已經勢如水火,勢必要掙個你死我活,太子上位後,李世民下場只有被殺,他的勢力覆亡,所以為了自己,為了聚在身邊人的前途,他必須提前下手,殺死李建成,逼迫李淵將皇位傳於自己。

朱棣在朱元璋在世時毫無任何勝算不說,其根本也不在明朝權力的中心,這也是為什麼建文朝時期,朱允炆削其藩時,考慮的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怎麼削藩面子好看,能夠堵住天天悠悠眾口。

朱棣不會想到他老子朱元璋死後,他那孱弱的帶點書生氣質的侄子敢去學法,而且心狠手辣,想治這些叔父們於死地,所以他也是為了自保才敢反叛。那如果朱元璋要削藩呢,我覺得朱棣肯定乖乖的交出一切,因為他的一切都是父皇給的,去南京做個瀟灑王爺也不錯。朱棣在朱元璋在世時是絕對不敢造反的。


無憂歷史


公元626年7月2日,大唐武德九年6月初四,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宮城玄武門發動政變,一舉殺死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逼迫自己父親李淵退為太上皇,自己繼承皇帝位,成為了千古一帝唐太宗。

700多年後,又一位開國皇帝的兒子一舉推翻先皇所欽定繼承人,自己當上了皇帝,也成為了一位充滿爭議性而又公認成就甚大的皇帝——他就是發動“靖難之役”推翻了自己侄子建文皇帝的明成祖朱棣。

從古代君臣尊卑的角度來看,李世民與朱棣的行為基本屬於“謀逆”。對李世民來說,其雖然也是唐高祖兒子,但爵位最高只是秦王,而太子是國家儲君,地位僅次於皇帝,對李世民而言是君。在皇帝並未廢黜李建成的太子之位的前提下,李世民便殺死了太子,這就是以臣弒君,並且事後逼迫自己父親成為太上皇,而自己強行即皇帝位,更是在千百年來為人詬病。

而朱棣則是赤裸裸地起兵造反,經過3年戰爭,直接把明太祖朱元璋確立的明代第二任皇帝推下了龍椅。

同樣都是“謀逆”,李世民是在開國皇帝在位期間成功幹掉法定繼承人上位,而朱棣則是在自己老爹朱元璋去世之後方才舉兵造反,是不是朱棣的膽量氣魄不如李世民呢?

但我們從當時二人的身份處境來看,就知道這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一、李世民權勢滔天而朱棣影響僅限於燕地

我們來看玄武門事變前,李世民在朝廷中的官職地位:

其他的待遇還有:

邑戶至三萬:唐制,王爵食邑一萬戶,李世民的秦王單獨增加到三萬戶。

禁中騎馬:古時宮禁中除皇帝外嚴禁其他人等騎馬,但唐高祖允許李世民可以這樣做。

劍履上殿:臣子上殿參拜皇帝時,要先於殿外解下佩劍並脫鞋,但李世民可以不用脫鞋直接帶劍上殿。三國時曹操也有這個待遇。

贊拜不名:臣子朝拜皇帝時,贊禮官吏只稱呼有這一殊榮的大臣官職,而不直呼其名。三國時曹操也如此。

從這裡可以看出,當時李世民不但有名,獲得了高於其他親王的地位待遇,也有實,掌握了京畿周邊和部分禁軍兵權,還有著自己的文武官員班底。實際權力已經超過了太子。

在這種條件下,李世民在大唐帝國的心臟位置發動一擊,取得政權是輕而易舉的事。李世民作為長期領軍征戰的傑出將領,膽子自然不小,有了這等便利條件,自然就敢在老爹眼皮子地下殺死哥哥弟弟,再逼迫老爹退休。

而朱棣就沒有這麼幸運了,雖然他就藩燕王時手握重兵以抵禦北方異族,但他畢竟是臣子的身份,朱元璋是其君父,又極有手段。與李世民控制了長安周邊及部分禁軍的強權不同,朱棣僅僅只能掌握屬於他名下的燕軍,在南京朝廷也沒有很大的影響力。在建文帝實行削藩政策時,朱棣甚至不得不裝病來逃避朝廷官員的監管,“靖難之役”更是打了三年,多次差點讓朝廷軍隊取了性命去。朱棣在建文帝時期造反都如此困難,更不要提在朱元璋在世的時候造這位手段狠辣的老爹的反了。

二、李淵和朱元璋對於局勢的掌控能力也高下分明

李淵和朱元璋這兩位老爺子雖然都是開國皇帝,但兩人對局勢的掌控能力顯然不在一個水平上,李淵對於自己兒子們的管理能力大大不如朱元璋。

李淵從太原留守而成為唐朝開國皇帝,政治手段不能說沒有,但他的起事,更多的是李世民和劉文靜等人的促成,多少有些為形勢所迫的意思,在政治眼光和膽魄手段上顯然有所不足。成為皇帝后,不管是出於對太子的制衡還是真心實意想要封賞李世民,他對李世民權力的一再加封,使得李世民在實權上遠遠超過了李建成,也助長了李世民的政治野心。從這一點上,李淵作為皇帝,在兩個兒子的地位和權力管理上做得很不成功,也是李世民敢於在老爹在世的時候就弒兄殺弟逼迫老爹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元璋在世時,對於自己的眾多兒子也採取了分封親王的方式,但與秦王李世民和齊王李元吉等人都在京師不同,朱元璋的兒子們都被要求到自己的封地去就藩,有能力的秦、晉、燕、寧諸王並不在南京,也就無法從中樞上發動行動,直接威脅皇帝的地位。並且,朱元璋心狠手辣,對局勢的掌控能力極強,對功臣的屠戮也使得自己的兒子們不敢有異動。

不過,朱元璋在世時,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們抵禦異族入侵,讓許多藩王擁有自己的軍隊,還不聽葉伯巨的“節其都邑之制,減其衛兵,限其疆土”限制藩王勢力的諫言,以至於他去世後,藩王們擁兵自重,尾大不掉,逼迫建文帝不得不實行削藩,也加速了朱棣的反心。這也是朱元璋政策中的隱患。

此外,李世民以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排擠迫害他為理由,強調自己是“正當防衛”,名義上並不反自己的老爹。而朱元璋在位時,對藩王們的權力也較為寬容,朱棣沒有反自己老爹的理由。

從以上來看,李世民和朱棣雖然都以推翻法定皇帝繼承人而上位,但兩人當時不同的處境使得兩人走了不同的道路。無論如何,李世民和朱棣的皇權之路都是一出骨肉相殘的血腥慘劇,皇位面前,最是無情帝王家。


荒山野嶺中的小草


1 先說說李淵,唐的天下其主力軍是李世民領導的。像李靖,長孫無忌,尉遲恭,程咬金,房玄齡等人都在李世民麾下效力。而太子李建成主要跟隨李淵在後方處理內政。兵權大都在李世民手上!李淵本身沒有什麼雄才大略,唐朝的建立主要是李世民在引導下發展的。李淵他是世襲門閥貴族。他的造反純屬偶然。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大多數將領是支持李世民的,因為他們在李淵和太子李建成那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再加上他們與李世民征戰沙場。所以在尉遲恭,徐茂公,李靖的支持下殺了太子,逼李淵禪位李世民

2再看看明朝朱元璋。他本是一個乞丐出身,他打天下是他自己在領導。常遇春,徐達是他一塊長大的夥伴,後面還有藍玉,李善長,劉伯溫都是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那時候朱棣也跟著他南征北戰。朱元璋的威望絕對能鎮住朱棣等將領。再說那時候太子朱標還活著。太子賢能,眾人也比較臣服。但太子一死,朱元璋為了順利傳位太孫朱允炆,大殺元老。這也為後來的靖難之役埋下導火索。明朝問鼎中原後,為了對抗北面的元朝。把精銳之師留給朱棣鎮守北方邊境。在這期間朱棣得到很好的發展,一直在沙場征戰。朱允炆即位後,威望不足以鎮住眾藩王及元老。其又優柔寡斷,比較天真。立足未穩,就急於削藩。這給了朱棣可乘之機,便發生了靖難之役






輕鬆依舊


“玄武門之變”和“靖難之役”完全就不是一回事。“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是造自己老子的反。而“靖難之役”是燕王朱棣造自己侄子的反。從這一點來看就有明顯差距。而且秦王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就是明目張膽的造反篡位。而朱棣在這方面就要差很多了。朱棣起兵後壓根兒不敢打出造反旗號。朱棣打的旗號是“靖難”。所謂“靖難”這條法例還是朱元璋親自制定的。朱元璋時期,他擔心日後會有權臣專權篡位,所以就賦予了分封各地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

《皇明祖訓》中記載“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燕王朱棣起兵正是打著“靖難”的旗號的。朱棣這麼做無非是想師出有名罷了。當時朱棣指責齊泰、黃子澄是奸臣,他們蠱惑皇帝屠殺宗室。所以朱棣認為他們以強權“綁架”了朱允炆。所以自己起兵討伐他們。朱棣表示自己這是嚴格的遵循了祖制,替朝廷掃除奸臣。所以朱棣才會在起兵後喊口號“清君側,靖國難”。雖然誰都知道具體怎麼回事,但朱棣顯然還想自己騙騙自己。從這方面講,朱棣不如李世民有擔當。

為什麼李世民敢在李淵在位時期就發動“玄武門之變”呢?其根本原因就是李世民走投無路了。他不造反就只有死路一條。一直以來功勳累累的李世民都被太子李建成所忌憚,所以李建成對李世民也一直都是打壓的態度。而李淵呢,或許是擔心李世民功高震主,亦或許是因為要確立太子地位的原因。李淵對於李建成對李世民的打壓視而不見,相反也屢屢配合李建成壓制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實際上活的也是戰戰兢兢的。本身李建成一直沒有對李世民起殺心,李世民也得過且過了。但在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安插的探子得知李建成要對自己下殺手。李世民如果不想死就只能走上造反這一條路。

李世民也是一個雷厲風行之人。既然決定了要造反謀求一條生路,索性就倉促的策劃了玄武門之變。他之所以不畏懼李淵敢造反,主要還是李淵給他的感覺並沒有那麼的無敵或者是高不可攀。說直白點,李淵不曾讓李世民感到畏懼,所以李世民才敢造反。而且玄武門守將也被李世民策反,這也是他的倚仗。歷史上李世民的造反之旅也是一波三折,如果不是命好,行動也夠果斷,那麼李世民即使能殺掉李建成,但他自己也難逃一死。

反觀朱棣的情況就不同了。朱棣從出生之日起就生活在朱元璋陰影裡。朱棣一直到七歲才有自己的名字,原因就是因為朱元璋一直忙於征戰,沒時間取名字。朱棣十七歲就蕃於燕地,在朱棣身邊的這十年間,朱元璋給朱棣進行的教育非常的嚴格,這讓朱棣從內心敬畏朱元璋這個父親。更重要的一點,大明江山是朱元璋一手打下來的。這種開創一國的赫赫虎威不是朱棣敢去對抗的。這一點和唐高祖李淵不同。李淵雖然也同為開國皇帝,但李唐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坐鎮中央“躺贏”。他這種開國皇帝和朱元璋這樣的一刀一槍拼出來的皇帝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同。

而且朱棣本人對於朱元璋所立的太子朱標也並無不滿。畢竟朱標在眾兄弟之中威信很高,而且對朱棣還有恩。即使後來朱標死後,朱元璋立了朱允炆為太子後,朱棣雖然不滿,但也不敢有絲毫反對。這就是朱棣對朱元璋的敬畏,已經深入骨髓了。而這種敬畏,李世民對李淵並沒有。我甚至懷疑,如果朱允炆削藩不是那麼的不留餘地的話,朱棣還會不會造反,畢竟當時朱棣的實力和中央可差的太多了。朱棣造反也是要冒很大險的。如果說朱棣還有活路的話,那麼朱棣造不造反還真就尚未可知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唐朝初年的“玄武門之變”的發動者是秦王李世民,明朝初年的“靖難之役”發動者是燕王朱棣。秦王李世民在隨末農民戰爭和各豪強地主武裝集團之間的兼併戰爭中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越功績,具有極高的政治威望,同時也積聚了雄厚的軍隊實力。秦王李世民與唐高祖李淵之間雖是父子但更是君臣,綜合實力上,呈現“主弱臣強”的態勢,因此,隨著唐王朝皇族內部矛盾的激化,作為臣子的秦王李世民就有實力發動“玄武門之變”並最終奪取了皇位。李淵是貴族出身,平生比較謹慎,連是否起義,什麼時候起義,都是兒子們和屬下的鼓動。他個性還溫和,不愛出頭,不粗暴,行軍打仗大都兒子們和屬下去規劃,只是讓他權衡而已,即使是皇帝,亦是如此,還有,當時李世民已樹大根深,他太瞭解自已老爸,所以敢發動玄武之變!

所處形勢不同

李淵一家本來就是貴族,見多了權利鬥爭下骨肉相殘的情形。如果太子李建成當了皇帝,面對文才武略、功勳卓著的弟弟,很大概率是殺之而後快,至少也是囚禁至死。不如冒險一把,大不了還是一死。

而朱元璋一家是從底層平民的身份得到了天下,朱棣幼年的時候還沒有完全得到天下,骨肉親情很重要。朱元璋在位時,朱標也還沒死,對於朱棣而言,皇位繼承人朱標是對自己特別好的大哥,感情很深。自己只要不亂搞,至少沒有性命之憂。是朱元璋死後,朱允炆削藩太操之過急又太過絕情才會丟失天下。

李世民權勢滔天而朱棣僅限自己的封地。

我們來看李世民在朝中的官職地位:

其他的待遇還有:

封邑三萬戶:唐制,王爵食邑一萬戶,李世民有三萬戶。

禁中騎馬:古代在宮禁中除了皇帝外嚴禁其他人等騎馬,但李淵允許李世民騎馬。

贊拜不名:臣子朝拜皇帝時,贊禮官吏只能稱呼有一殊榮的大臣官職,而不能呼其名。三國時曹操也是如此。

從這裡可以看出,李世民不但有名,獲得了高於其他親王的地位待遇,也有實權,掌握了京畿和部分禁軍兵權,還有著自己的文武官員班底。實際權利已經超過了太子。

在這種條件下,李世民在大唐帝國的心臟位子發動一擊,取得政權是很容易的事。

大明朝乃是朱元璋一步步打下來的天下!真真正正的開國之君!其在位時權力集中,甚至為了穩固皇位,不惜編織罪名殺害開國元勳!所以

當時無人可以撼動其位置!

也正因為如此,朱元璋大封王位 ,兒子們全部賜予封地甚至可以自建軍隊!

朱棣因此才有能力發動靖難之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