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要殺呂布,為何先詢問劉備的意見,而不問身邊的郭嘉?

一壺老酒敬人生


▲呂布被俘劇照

客觀地說,呂布的求生欲非常之強,被俘後見到曹操就急忙求情:“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這句話的大意就是說,曹操此前一直將自己視為心腹大患,如今自己已經心悅誠服,假如放他一條生路,由他率領騎兵,曹操親率步兵,那麼平定天下也指日可待。曹操聽完呂布之言,一時間頗為心動,也不知道是否該斬殺呂布。於是,曹操轉頭詢問起和呂布頗有淵源的劉備。誰知劉備聞言,只是冷冷地說道:“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一聽此話,曹操若有所思,立刻下令處死呂布,呂布對著劉備破口大罵:“是兒最叵信者!”

▲曹操劇照

關於白門樓縊殺呂布一事,很多人其實忽略了一處細節。此時在曹操身邊的,還有劉曄、郭嘉等一眾謀士,尤其是郭嘉,曹操對其幾乎是言聽計從。為何這次在決定是否殺呂布的時候,他不詢問郭嘉等人的意見,偏偏要去問劉備呢?在子淵看來,這恰恰是曹操城府之深的絕佳體現。

從曹操的角度來看,呂布其實是非殺不可的。他在軍中廣有人望,為人又反覆無常,難保哪一天自己就步了董卓的後塵。況且在曹操討伐陶謙時,呂布便趁虛而入,將其大本營兗州幾乎悉數佔領,如果不是一眾留守的謀士死守住了最後三座城池,恐怕今日他與呂布的身份就要互換。睚眥必報的曹操,對於這樣的仇敵自然不會手軟。那麼他為何不是直接下令處死,還要這般惺惺作態呢?

▲張遼劇照

常言道“一個好漢三個幫”,呂布作為一方豪傑,麾下將領張遼、高順、魏續、宋憲等人都有著不俗戰力。曹操作為愛才之人,如果直接下令處死呂布,那麼勢必會招致其部下的仇恨,甚至會讓張遼等人有兔死狐悲之感,便難以再令眾人誠服。曹操向來對於屬下的忠誠問題極為看重,因此他必須將呂布舊部的仇恨引到另一個人身上,劉皇叔顯然就成了最佳人選。

首先,劉備作為宗室後裔,又以“仁義”著稱,對於天下人才有著不小的吸引力。要知道,人才總共就那麼多,曹操想要贏得更多人選,那麼就自然得打壓一下這位競爭對手。況且呂布曾在轅門射戟中救了劉備一家性命,如果劉備支持處死呂布,那麼他的“仁義”之名便不攻自破,足以寒了天下人的心,至於曹操本人,最多也就是背個聽信讒言的罵名。

▲呂布轅門射戟劇照

第二,劉備乃是一代梟雄,自然不願久居人下。曹操生性多疑,正好可以藉此來試探其忠心,如果劉備提議放呂布一馬,那必有不臣之心,正好藉此名正言順地將其剷除。如果劉備建議殺呂布,那暫時可以贏得曹操的信任,後者也就沒有理由來針對劉備,畢竟自己也是有著愛才美名的。第三,還可以藉此籠絡劉備。滿場謀士皆不問,他就只問劉備的意見,可見是將其奉為上賓對待的,希望他能識時務。即使以後劉備不跟隨自己,那自己也落了一個愛才的好名聲。

▲劉備劇照

不過對於劉備而言,他一沒地盤二沒兵,混跡江湖靠的就是高情商,曹操的心思他一眼就看穿了。所以他的回答並沒有說該殺還是不該殺,只是提呂布過去犯下的事,把道德包袱丟給呂布,又把皮球重新踢給曹操。考慮到劉備當時勢單力孤又寄人籬下,他的這句建議可謂是不能再恰當。不過對於呂布而言這實在是太過諷刺,他堂堂一世英雄,臨死之前卻淪為曹操和劉備心理博弈的皮球,實在令人唏噓感慨。

參考文獻:

《三國志·卷七·魏書七·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趣觀歷史


是否處死呂布,郭嘉與曹操應該提前溝通過,曹操心中已有定數。他徵詢劉備的意見,明著是給足劉備的面子,實則暗含三重意思。


一:如果劉備為呂布說好話,讓自己免其一死。那就證明劉備並非真心投奔自己,他還有野心。欲在將來,與呂布合力對付自己。因為呂布雖奪了劉備的徐州,然對他對劉備有轅門射戟的救命之恩,倆人並未情斷義絕。所以,今天只要劉備開口為呂布求情,那就把他倆一塊收拾,永絕後患。

二:如果劉備建議殺掉呂布,這才最合情理,最合曹操的心意。像呂布這種見利忘義、反覆無常的小人,天地所不容。劉備想讓自己殺呂布,一是欲報奪徐州之仇,二也是一種善意的提醒,說明劉備投奔自己並無二心。



三:殺呂布的黑鍋必須讓劉備背上,這樣不僅能抹黑劉備寬厚仁義的形象,而且很容易給人一種假象:殺呂布是劉備提議的,並非他曹操的初衷。由此,呂布的手下必怨恨劉備,而自己則可落個惜才愛才的美名。

曹操不愧為梟雄,這次徵詢劉備的意見可謂一箭三雕,不僅探視了劉備投奔自己真偽,更藉此籠絡了呂布手下將士的心。


洛水清風


曹操一生殺人很多,但多數情況下,其殺人是不徵求別人意見的。殺呂布這件事是很有意思的,不管是否曹操徵求了劉備的意見,但畢竟劉備是發話了。

就按照題主這個說法,曹操是給劉備挖了個大坑,劉備也是一個梟雄,聰明的很,兩害相權取其輕,主張殺掉劉備。

01

曹操主意已定

殺呂布之前,曹操是已經拿定主意啦,原因有二:

其一,呂布勇猛無比,但生性疑忌,反覆無常。先殺丁原,後殺董卓。好利無義,貪得無厭。曹操久有殺呂布之心。

其二,沛相陳珪遊說呂布拆散了呂布與袁術的聯姻,建議呂布與曹操合作。呂布派遣陳珪的兒子陳登拜見曹操,建議曹操早日除掉呂布。曹操跟陳登說:呂布狼子野心,實在不能讓他久留世上。並且當即把陳珪的年俸祿提到兩千石,任命陳登為廣陵太守。

殺呂布是大事,曹操不可能草率,隨時起意,應該是深思熟慮的。

02

一個大坑

既然是決定了的事,曹操就沒必要再徵求謀士們的意見了。

如果曹操決定殺呂布是非常不合適的話,他的謀士們會提出不同建議的,特別是郭嘉等智謀之士在身旁,不可能保持沉默。

這是曹操老道之處,會做老闆,保護自己的部下,不需要讓他們背黑鍋。

曹操跟呂布也是老朋友了,何況曹操還是個文學青年,自然跟呂布聊聊天的 , 感慨一下人生。

這個就有意思了哈。

呂布說:孟德,鬆一鬆綁唄,捆得不舒服啊。

曹操笑著說:捆綁老虎不得不緊啊!

呂布看曹操心情不錯,就有了想法,本來是想讓部下割了頭獻給曹操的。這會兒看曹操很開心,就有了生的期望。

於是,覥著臉說:曹公得到我,讓我統領騎兵,您老人家帶領步兵,你說咱倆還怕誰啊?!而且,斜著眼看了看劉備。

曹操一聽,說:是啊,是啊,說得極是。

劉備一看,急眼了哈,就曹操一個人還不好對付,呂布歸了曹操,這事就更難辦了。何況素來跟呂布不對付,曹操也總想著除掉自己。

這事不能含糊,立馬說:明公您忘了呂布是如何伺候丁建陽和董太師的嗎?

呂布一聽,我靠,你個大耳朵賊落井下石,坑爹啊!

曹操遺憾地說:奉先啊,我倒是想跟你合作,玄德不願意啊,可你做得那些事的確讓人心裡不踏實哦!

於是乎,呂布就被殺掉了哈!

殺呂布是曹操自己早就確定了的事,這口黑鍋不得不揹著。恰巧劉備在,那就讓他也背一段吧!

都是千年老狐狸,玩得就是聊齋哦!


豹眼看歷史


很簡單。

因為呂布和劉備是舊交,而且他曾經一箭退了紀靈十萬雄兵,幫劉備解了圍。另外呂布當年攻下徐州,對劉備家小有著不殺之恩。所以他認為劉備會還他人情,幫他在曹操面前美言幾句。

而郭嘉,作為曹操的第一謀士,呂布肯定是知道其才華的。自然不會向其求情,因為他知道郭嘉和曹操是一夥的,曹操的意思也是郭嘉的決定,所以他想當然不會去求郭嘉了。

說是這樣說,但在我看來,呂布正因為求錯了人,所以他才走上了必死之路。各位想想,曹操和劉備以及呂布,皆是當世英雄,曹操怎麼會賣劉備這個面子呢?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曹操比誰都清楚合縱連橫的後果,他不可能留下呂布,否則呂布如果日後勾結劉備,又豈是他曹阿瞞可以輕易對付的。相反,如果呂布求情郭嘉,也許他會給這個面子,至少一段時間內他可以借呂布第一英雄的武功,蕩平天下諸侯,待到馬放南山時,再除去也不遲。


童146569245



曹操在處死呂布時,明明身邊有郭嘉,卻偏要問劉備的想法?

其實!並不如題中所說!曹操當時並未問取劉備意見,而是劉備自己主動搭話!

布曰“縛太急,小緩之!”;太祖曰“縛虎不得不急也!”;布請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於是溢殺布!

曹操當時正猶豫不決,不知道到底該不該殺呂布;是劉備看出了曹操的疑慮,所以才進言勸曹操將呂布殺死!!顯然當時最希望呂布死的,就是劉備,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劉備非常恨呂布,恨不得將他碎屍萬段

當初呂布在濮陽與曹操激戰,大敗而逃,猶如喪家之犬,是劉備收留了他!!可是正當劉備與袁術對峙的時候,呂布卻偷襲了下邳,使劉備成了喪家之犬!!!所以劉備恨呂布!!

第二:劉備怕呂布

劉備非常怕呂布,為什麼呢?很簡單!劉備與呂布之間的戰役中,從來就沒有贏過;他害怕曹操一念之仁放了呂布,使自己再度面臨呂布這個大敵!!!

第三:劉備更怕曹操得到呂布

劉備向來就有野心,他遲早會脫離曹操,東山再起的!!如果呂布歸於曹操麾下,將正如呂布所說“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天下不足憂!”!曹操政治謀略深遠,再加上呂布的所向披靡,天下唾手可得!!


站在劉備的角度,他是一定要除掉呂布的!!一則可報前仇!二則除去大敵!三則抑制曹操實力!!

所以劉備是個聰明人,能抓準主動進言,故意激怒曹操,使曹操將呂布殺掉!!表面上是為曹操考慮,實際上是為了自己日後成就大業!!

劉備藏得很深,玩心機,曹操還稍微差點,幾次都被劉備騙過去了!!!


愛尚文史


曹操是一個有主見的人,他自己想殺誰,不想殺誰,已經早就心中有數。所以曹操在當時,問劉備並不是徵求劉備的意見,而是在試探劉備。

當時呂布是曹操的勁敵

國家無疑是曹操的第一謀士,在行中打仗的時候,屢獻奇策。往往使曹操撥雲見日,豁然開朗。但在這個時候,曹操是不會去問郭嘉的因為曹操早有殺呂布的想法。公元194年四月,曹操徵徐州陶謙, 就在這個時候,呂布奪取了曹操的兗州,曹操回軍救援兗州。後來,曹操和呂布又在濮陽大戰,曹操差一點就命喪呂布之手。在當時,呂布是曹操的頭號敵人。多次對曹操造成極大的威脅,曹操好不容易捉住呂布,殺掉呂布,也就除去了曹操的心頭大患。

不殺呂布是養虎為患

一提到呂布,人們往往想到了“三姓家奴”。呂布跟了誰就會喪命。暴虐無恩,貪財好色。董卓收買呂布,僅僅用了一匹赤兔馬和一些財物,他便殺了丁建陽。為了貂蟬又殺了董卓。所以呂布是不會記別人的恩情的,他只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且沒有一點原則可言。這樣的人留在身邊是極其危險的。在當時被綁的有這麼幾個人,呂布,陳宮,張遼和高順。高順大罵曹操被殺;曹操本來想留下陳宮,但陳宮執意赴死,此二人都成就了一世英名!張遼也不懼死,關羽求情,曹操收在賬下。和以上三人相比,呂布卻表現得非常差勁,他在曹操送陳宮去刑場的空間,請求劉備替他向曹操求情。但劉備卻並沒有這樣做。



曹操在轉移殺呂布的視線

曹操本來早已決定除掉呂布,但呂布卻對曹操說:“今明公所患者,布爾,若明公為大將,布副之,何愁天下不定!”因為呂布說出這番話的意思是想要活命!而且他提出的條件好像也對曹操有利,但是這時候曹操不便回答,轉三人問劉備。曹操也知道,劉備跟呂布也有度,徐州之恨,也有殺呂布之心。當時劉備回答說: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意思就是說,如果留下呂布,曹操將會是第三個,被殺之人。從表面上看,好像是劉備害了呂布,但是其實如果劉備不這樣說,也對曹操殺呂布沒有太大的關係。如果劉備當時為呂布求情的話,對自己也是非常危險的!


大自在


曹操殺呂布,並非劉備慫恿,以曹操之雄才大略,怎麼會被劉備三言兩語而說動?說白了,呂布該殺,是非殺不可,留著呂布只能說是後患無窮。




呂布反覆無常,非忠即奸。他原是丁原部下,受人唆使殺死丁原歸附董卓,與董卓誓為父子,董卓常親切的稱呼他為“奉先我兒”,司徒王允巧施美人計慫恿呂布殺死董卓,後被董卓部將李傕打敗,又依附袁紹,袁紹猜忌多疑不能容,旋即轉投張楊。

興平二年(194年),曹操攻打徐州刺史陶謙,呂布乘機與陳宮進入兗州佔據濮陽,曹操來奪,血戰兩年才被曹操打敗,轉而又去代陶謙而為徐州刺史的劉備,劉備與袁術膠著在淮南,呂布忘恩負義又奪了徐州,建安三年(198年)呂布先後擊敗劉備和夏侯憞,逼得曹操再一次親自征討呂布,最終呂布被部下出賣後徐州城破,呂布及陳宮、高順等人被處死。

對於呂布之死,《三國志》有如下記載:

布請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布,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安定也。”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於是諡殺布。布與宮、順等皆梟首送許,然後葬之。



呂布這一句話對於曹操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呂布堪稱世之大將,武力天下第一。曹操手下缺乏能獨擋一面的頂級大將,呂布正好可以彌補這一空缺。但是劉備一句“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卻恰恰指出了呂布人品上的巨大問題,呂布見利忘義,反覆無常朝三暮四,臭名在外,連張飛這樣的粗漢子都毫不留情的罵他是“三姓家奴”,呂布的人品確實是差勁至極。



能力與人品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呂布有萬夫不當之勇,《三國演義》裡劉、關、張三兄弟“三英戰呂布”都奈何呂布不得,可見其人之勇猛,非常人所能比。但同時,他的人品又與他的能力嚴重不符,留著呂布,就像在身邊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這顯然對於本性多疑的曹操來說是無法接受的。呂布臭名在外,而且桀驁不馴,曹操自己都沒有太大的把握馴服他為己所用,與其留著成為他的絆腳石,倒不如干脆點殺死他。

董卓之亂後,地方諸侯早已不聽中央號令各自為政,呂布作為一方諸侯,手握重兵,在當時局勢混亂的北方也是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袁紹當時正全力討伐遼東公孫瓚,曹操需要一個穩定的後方來與袁紹爭奪北方統治權。徐州雖然平定了,但以呂布反覆無常的性格,難保徐州會得而復失,所以,殺呂布而絕後患,去一勁敵則可全力對付袁紹、袁術兄弟和張繡。從大局來看,呂布都是非殺不可。




劉備大概是揣測到了曹操的想法才說出了這番話,至於曹操為何不問郭嘉而問劉備,也是暗含試探之意。呂布該殺,留著終究是個隱患,“三姓家奴”始終是呂布身上抹不去的標籤,這一點,曹操應該非常清楚。


大國布衣


曹操處死呂布時,去問了劉備,而不問郭嘉,那是因為另有玄機。但這個玄機,並非是曹操要陷害劉備,讓劉備背一個不能容人的惡名;而是劉備故意讓曹操處死呂布,使曹操背了一個不納賢才之名。同時,劉備唆使曹操處死了呂布,還讓曹操至少失去了呂布、陳宮、高順等三位頂尖人才,等於是大大減弱了曹操的實力。這對劉備而言,是最好的結果。整個事件,劉備才是大贏家,而曹操被劉備誘導了。三國人物中的曹操和劉備,因為評書、戲劇的緣故,通常會讓大家覺得,曹操是一個奸詐、陰狠、無情的小人,是一個十足的大奸臣。而劉備寬厚、平和,對人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乃是一位以德服人的兄弟或長者,是一位以興復漢室為己任的大忠臣。

如果真的這麼認為,那就跟兩人實際的歷史形象相悖了。

歷史上真實的劉備,其腹黑程度比曹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劉備相比曹操,已經達到了腹黑的最高境界。劉備的腹黑,如果不去仔細琢磨,根本很難看出來。劉備隱藏的太深了。

曹操相對而言,是更加的胸懷寬廣而坦蕩。一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讓人誤解了千百年,但曹操的真實意思是“我對不起別人,難道就沒人對不起我嗎?”曹操對於是非對錯,還是很清楚的。只是因為特殊時期,過於謹慎,徒增了誤解與無奈,犯下了大錯,誤殺了呂伯奢一家。這句話,正好顯示了曹操非常自責的心情,實非一個完全殘酷無情之人。

曹操也是真正擁有以天下為己任抱負之人。他在《述志令》中言:“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事實上,也只有曹操做到了。如果將獻帝交到劉備手中,恐怕獻帝危矣。劉備完全可以憑藉漢室宗親的身份繼承大統,但憑劉備的實力,又不足以震懾諸侯,那時候,恐怕天下會更亂。

曹操還是三國時期,真正廣納賢才,不計前嫌之人。曹操在《短歌行》中有言:“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是曹操發自內心深處的,對人才的渴望呀。曹操甚至對於反覆無常,跟自己有“殺子亡侄損將”大仇的張繡都能收為己用,並用之不疑。正因為此,曹操手下才聚集了一大批的能臣良將。

曹操連張繡都能容忍,更不要說呂布這類勇冠天下,頭腦卻相對簡單的猛將了。呂布因為不聽陳宮之言,導致大敗。而張繡卻能聽從賈詡的計策,多次贏了曹操。很明顯,曹操控制呂布,要比控制張繡更容易。那曹操為什麼不收降了呂布呢?而且得了呂布,陳宮、高順很有可能跟著就投降了,一舉多得呀,豈不美哉?

但是,劉備不會讓這一切發生的。因為《三國志》中清清楚楚記錄下了整個事件的過程。

白門樓一役,呂布投降,被押到了曹操面前。呂布說綁的太緊了,鬆一鬆。曹操答覆說,綁老虎不能不緊。呂布就向曹操說,他今天戰敗了,服氣了,希望能夠投靠曹操,帶領騎兵為曹操打天下。

接下來的事情,看看《三國志》原文怎麼說的:“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

真相大白於天下了,劃重點,曹操沒問劉備,是劉備主動進言的;是劉備主動進言的,曹操沒問劉備。

劉備的可怕之處就在這裡,表面可以裝出柔弱無助,哭起來梨花帶雨的,甚至可以伸出長手臂,把劉禪放到地上,名曰摜,用以收買人心。但是關鍵時刻,劉備對於何去何從,盤算的非常清楚,該出手時,就出手,毫不留情。這才使得呂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

善於識人的伯樂郭嘉,早就一眼看穿了劉備。劉備投曹之後,郭嘉對曹操說:“備有英雄志,今不早圖,後必為患”,建議曹操趁早殺了劉備。

而郭嘉參與了攻打呂布的整個徐州之戰,原本呂布堅守,曹軍士卒疲倦,曹操都要退兵了,可是郭嘉卻勸說曹操,趕快乘勝加緊攻擊,必能取勝。呂布在郭嘉眼中,就是一個毫無大志,“威力不及項籍”的猛夫而已,降之可御,即使再叛也無足掛齒。如果曹操真的跟郭嘉商議過怎麼處置呂布,那麼郭嘉應該會建議曹操收了呂布,而曹操在呂布願意投降時,也不會面露疑色了。


奕天讀歷史


建安三年(198年),呂布和曹操為爭奪下邳城展開了廝殺,當時劉備沒有立足之地,只好帶著關、張等人依附曹操跑龍套,劉備是曹操的座上客。

在雙方激戰期間,呂布不顧謀士陳宮的規勸,依然和愛妾貂蟬飲酒作樂,以至於喪失了鬥志。

手下將領見呂布大勢已去,最終把他出賣,生擒呂布獻城投降了曹操。

曹操在白門樓上臨時設置了公堂,他要親自審問呂布,主要陪審官有曹操的謀士郭嘉和座上客劉備。

這時五花大綁的呂布被推到了曹操面前,還沒等曹操開口,呂布首先說話了:“曹公難道要殺蓋世英雄嗎?只要曹公放了我,咱倆聯手將天下無敵”。

講真呂布說得沒錯,曹操怦然心動,他愛才的老毛病又犯了。

曹操捋須想道:“呂布確實神勇,‘人中呂布’並非虛言,如果呂布歸順,吾定會如虎添翼”。

曹操萌生了想收降呂布的念頭。

出於禮貌或者其他原因,這時曹操徵求坐在身邊劉備的意見,“劉老弟怎麼看呢?”

劉備看出了曹操有收降呂布之意,於是說:“曹公難道忘了董卓和丁原怎麼死的了?”

劉備的意思很明顯,呂布是降誰殺誰的主,曹操你難道不怕死嗎?曹操經劉備提醒,恍然大悟,於是把呂布推出去斬了。

問題來了,曹操身邊坐著謀士郭嘉,他為何徵求劉備的意見而不問郭嘉呢?

我覺得這是曹操禮節性的詢問,畢竟劉備是坐上客,是來助陣幫忙之人。

另外劉備和呂布關係也不錯,呂布曾經“轅門射戟”,解了劉備被袁術大將紀靈之圍,換言之,呂布對劉備有恩。

也基於這個原因,呂布在押解進樓的時候,曾央求劉備在曹操面前為自己求情開脫,劉備也點頭同意了。

然而當曹操詢問劉備時,劉備卻哪壺不開提哪壺,落井下石害死了呂布。

其實這是曹操狡猾之處,故意讓劉備揹負了害死“三國第一猛男”的罪名。

曹操當時處於兩難地步,他傾向於放,原本認為劉備會救呂布,畢竟轅門射戟之事世人皆知,誰知劉備沒按照曹操想法去做。

劉備為了自己的將來,沒有順著曹操意思去做。

劉備怕以後曹操有個強有力的幫手。

劉備和曹操分庭抗禮是早晚的事,呂布歸降曹操對自己割據稱霸大為不利,畢竟哥仨聯手都打不過呂布。於是劉備趁曹操詢問之際,借曹操之手除掉了呂布。

講真曹操做出殺呂布的決定並不難,手起刀落的功夫,但放呂布的決定卻要慎之又慎,這就是“伏虎易,放虎難”的道理。

當初呂布讓曹操把捆自己的繩子鬆一鬆,曹操直言“伏虎豈能不緊”。意思是說,你看捆老虎有捆松的時候嗎?

既然劉備意思是殺死呂布,曹操也就沒必要詢問身邊謀士郭嘉了,曹操把殺呂布的惡名不想再讓郭嘉揹負。

假如劉備說放呂布,曹操勢必會在徵求劉備意見後徵求郭嘉,這道理不難理解吧?“惡名聲”讓劉備一人承擔,“好名聲”讓謀士來分享。

其實呂布走到這一步怪不得別人,只能怪自己無情無義反覆無常。

最後一點:劉備有識人之能,他斷定呂布歸降後要殺曹操,為了三國鼎立,他甘願揹負惡名也要弄死呂布,這和火燒赤壁後的“捉放曹”有異曲同工之妙——曹操不能死。


秉燭讀春秋


聲明:本文從《三國演義》的角度來分析。

其實曹操與劉備的關係一直很微妙,曹操出身不錯(別說什麼宦官之後),而劉備出身更好,但劉備起點低,創業難度大,因此在二人剛相識的時候,曹操自然不會把劉備放在眼裡。但漸漸的,十常侍亂政,曹操成功截下劉協,開始了挾天子令諸侯的節奏,劉協雖然過著被軟禁的生活,但他還是有一顆奮發的心,所以“衣帶詔”事件也就順理成章成為了劉協翻身的第一仗。

可惜,劉協的小心思沒能得逞,曹操也不敢殺了他,可想而知,劉協多麼希望曹操身邊有一個能和自己想法一致的人。雨於是機緣巧合下,劉備出現了,按照輩分來算,劉備居然還是劉協的叔叔,這樣一來劉皇叔的大名就漸漸散播開來。

那麼,曹操對此會不會介意?一定會。曹操也漸漸覺得,劉備也是那種人中龍鳳,日後定會和自己成為敵對勢力,但劉備在漢末時期一直顛沛流離,甚至剛佔領的徐州也讓呂布搶了。所以本可以從徐州開始發展的劉備,和呂布是有仇的,曹操見劉備如此坎坷,也放棄了啥他的念頭。但他麾下的不少臣子們也建議殺劉備以絕後患,但曹操念及關羽的情分,也沒有對劉備痛下殺手。

所以,故事發展到了白門樓事件時,曹操終於有機會試探劉備了。

以小說中曹操的性格,他倒是不介意留下呂布,甚至有自信把呂布調教好。調教呂布難度很大,曹操繼續糾結,就看似隨口的問了一句劉備呂布到底該不該留。劉備對呂布有恨,自然不會留他,但劉備並不是直接回答呂布該不該死,而是問曹操還記得丁原和董卓不?

曹操恍然大悟,絞死了呂布。曹操之所以問劉備而不問郭嘉、荀彧等人,多少有想讓劉備背鍋的意思,就算是後人覺得呂布不該殺,那也是劉備讓我曹操殺的。如果劉備回答呂布該留,日後呂布做反的話,曹操依然可以拿劉備問罪。

這時候曹操已經開始介意劉備的存在了,當年青梅煮酒事件本是鴻門宴,感謝那聲驚雷,讓劉備“僥倖”逃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