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津派武生領袖----薛鳳池

圖文|趙緒新

談到京劇武生演員,很少有人撰文提到薛鳳池這個名字,這也難怪,關於他的資料非常罕見。實際上在清末民初時期,他是與楊小樓、李吉瑞、尚和玉等大牌武生在京劇舞臺上並駕齊驅、同時馳騁的著名演員,如今卻遠離了人們的視線,以至於一部幾百萬字的《中國京劇史》都沒有給他留有一條專有詞條。究其原因,他離世太早,壽命太短,享年只有39歲,在舞臺上留下的足跡僅有20餘年,實在可惜。但是,他的確是京劇武生天津派藝術的一個傑出代表,以他為代表的“津派”武生藝術給京劇武生的整體風貌留下深遠影響。後輩武生名家李蘭亭、小春來、鮑順義等均師從薛鳳池先生。

鮮為人知的津派武生領袖----薛鳳池


薛鳳池的點滴印跡

幸好天津的京劇界沒有忘記他,為他留下了斑斑點點的印記。

鮮為人知的津派武生領袖----薛鳳池

《中國戲曲志·天津卷》(上圖)記載:薛鳳池(1882-1921)京劇武生演員,河北省任丘縣(舊稱鄚州)人。出身梨園家庭,父薛朝玉是梆子戲板胡琴師。他自幼隨父學梆子戲文武老生,11歲入鳴盛和班改學京劇,曾師從著名演員水仙花(郭際湘)。出師後加入水仙花所在戲班,演於天津法租界海大道的聚豐茶園。20歲嗓音“倒倉”,改工文武場樂師,經兩年後樂隊“六場通透”,尤以武場精熟。嗓音恢復後仍迴歸武生演員,兼工老生。他精通武術,以彈腿、叉拳、氣功見長,並且將其運用到京劇武打表演中,動作勇猛,身段優美,邊式好看,敏捷慓帥,所演大刀花、大槍花,耍弄靈活迅猛,風雨不透,滿臺生鳳,為天津派武生風格的形成做出貢獻,是“天津派”武戲的傑出代表之一。擅演劇目短打優於長靠,如《界牌關》《五人義》《花蝴蝶》《四傑村》《挑華車》等。薛鳳池為人仗義豪爽,不遺餘力維護梨園公益事業,協助李吉瑞、汪笑儂等創辦天津正樂育化會,賣掉位於天津舊城東馬路青年會後身的私產房屋,捐助公會基金,自家搬入四面鐘地段的狹窄小屋居住。為給正樂育化會購置位於大營門(今小白樓開封道一帶)的20畝同業義地,他不辭勞苦,積極奔波聯絡,促成事宜。他好交友,與尚和玉、楊小樓、程永龍、李吉瑞、範寶亭、許德義、郭小福等被京津梨園界稱為三十六友。早年楊小樓債臺高壘,心灰意冷,在三十六友鼓勵幫助下,刻苦練功,專心從藝,成就了後來的京劇武生一代宗師。1921年,薛鳳池積勞成疾,39歲病逝於天津,一代武生巨星隕落。身後喪葬得到李吉瑞、王琴儂等人的協助辦理,靈柩被送至鄚州原籍安葬。當年,梅蘭芳、楊小樓、餘叔巖、俞振庭等舉辦義演,以撫卹薛鳳池逝後的孤兒寡妻。其子薛盛忠入北京富連成社學藝,晚年在中國戲曲學校任教。薛鳳池弟子眾多,且多學有所成,如李蘭亭、小春來、鮑順義等均是武生名家。


鮮為人知的津派武生領袖----薛鳳池

同樣成書於天津的《京劇知識詞典》(上圖)專為薛鳳池列有詞條,記他20歲倒嗓後改學文武場,兩年後,“六場通透,以武場名於時。嗓恢復後,復工武生,兼老生,中年有時串演武老生戲,如《定軍山》《陽平關》《大名府》等。

想不到百度百科收錄有他的點滴信息:青年時期曾在濟南獻藝,“聲譽頗佳”。中年以後與尚和玉合作,後到東北演出。1917年6月15日起,在天津昇平舞臺演出;1918年2月2日起,在天津中舞臺演出。能挖掘出的資料也僅此而已。


武生津派的形成

京劇在北京形成後,因為京津地界接壤,又都是人口密居的大城市,聯繫便捷,交往密切,所以京劇最早傳入天津,有詩為證。道光四年(1824)詩人崔旭的《津門百詠》之“兒童”一首即有詩句“只有兒童偏快樂,滿街學唱二黃腔”。道光二十三年(1844)第一代京劇演員余三勝到天津演出,給天津帶來了京劇的盎然春意,隨之天津京劇票房林立,學唱京劇風起,開始湧現出一大批京劇愛好者和從業人員。清咸豐三年(1853)譚鑫培之父譚志道從湖北武昌來到天津,搭皮黃班巡演各地,同治元年(1862)前後,譚鑫培學藝出科,初期亦曾留足天津唱戲。至同治、光緒年間,各地京戲班來天津演出已經非常繁盛,演員名家來往川流不息,長期駐足天津的藝人日盛一日,數不勝數。

天津是個由廣大移民組成的大都市,居民五方雜處,來自全國各地。天津自元代開始,又是個軍防要塞,北京大都的門戶,移民中就留住下大批軍旅將士的後裔。所以,津人尚武,《津門雜記》說當年的天津人“富者多好倡為善義舉,其貧者就死不悔,勇於赴難而不屈”。天津又是“九河下梢”之地,大運河的入海口,碼頭文化成為天津又一個民風特點。受此地域文化氛圍特點的影響,天津武戲演員逐漸形成一種痛快淋漓、豪邁雄壯、灑脫剽悍的表演風度,給觀眾暢快、乾脆、勇猛、彪悍的感受。另外,天津地處河北省渤海之灣,河北省內的原居民是天津移民的主要成分之一。河北省的地方戲河北梆子在天津有廣泛的影響,後來的京劇藝人本人或者家庭大多有從業河北梆子戲曲的背景。河北省是古代燕趙之地,多有“慷慨悲歌”之士,產生於燕趙之地的河北梆子腔慷慨激昂,悲涼蒼勁,挺拔高亢,這種情懷和風貌也影響到後來的京劇,特別是武戲,是形成京劇武生“津派”的因素之一。清末民初時期的京劇演員,有很多是唱河北梆子出身的,後來轉行演京劇,他們本來就與河北梆子劇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身上無形中帶有河北梆子的風格基因。

有“老鄉親”之稱的“京劇三鼎甲”之一孫菊仙,就是天津籍的老生演員。他創立的“孫派”唱腔高調門,大寬嗓,曲調慷慨激昂,樸實雄壯,直腔直調,很有天津人豪邁奔放的性格特徵。在唱腔的高調門、慷慨激昂方面,是否與河北梆子的唱腔氣質有些接近相仿呢?我看是有的。清末“同光十三絕”中的劉趕三,也是天津籍的文丑演員,可以說具有“津派”的地方特色。文戲如此,武行更是蓬勃發展,人才輩出,繁花似錦。先行者黃月山,之後的李春來、李吉瑞、薛鳳池、尚和玉、高福安、張黑、程永龍、趙鵬飛等,活躍於天津和各地京劇舞臺之上,蔚然壯觀。這些精英人物都精熟武術,他們把武術與京劇表演有機結合起來,尤擅短打,表演追求火熾、勇猛、驚險、頑強、剛勁、開打套路靈活多樣的風格,從而形成特點鮮明的“津派”武戲藝術風格。

鮮為人知的津派武生領袖----薛鳳池

“津派”武戲早即為眾人矚目,20世紀20年代即有人明確提出了“津派”這一概念。1926年啟智印務公司出版,由日本人波多野乾一著、鹿原學人翻譯的《京劇二百年曆史》(上圖)一書中多次提到“天津派武生”這一稱謂,明白指出“高福安,天津派武生也”;“薛鳳池,天津派武生之領袖。”可見,“津派”武生在當時已經形成初具規模的陣營。

鮮為人知的津派武生領袖----薛鳳池


薛鳳池清末在津演出

1904年10月,薛鳳池在天津閘口西的天仙茶園鳴鳳班搭班演出,他接替程永龍唱“大軸”戲,有時在倒四、倒五登臺。在天仙茶園的鳴鳳班,他與程永龍各演一期,輪換出臺。這期與薛鳳池同臺演出的有賽活猴、一杆旗、劉鳳祥、郭玉亭、王永景、於豹、十六紅、小春來、韓文奎、蔣雙奎、小么六、劉廷順、趙廣義、白文奎、張百增等。10月19日晚場他與郭玉亭演“大軸”戲《獨木關》,20日早場他與劉鳳祥、一杆旗、郭永景演出《伐子都》,21日晚場他與小春來演出“大軸”戲《連營寨》,22日晚場還是他的“大軸”戲《鄚州廟》,23日晚場他與郭玉亭、劉鳳祥、王永景演出《挑華車》,24日晚場他與劉鳳祥、十六紅演出《金雁橋》。之後,他陸續演出的劇目還有《盤腸大戰》《惡虎村》《羅四虎》《蓮花湖》《溪皇莊》《陽平關》《白水灘》《大鬧嘉興府》等。之後,他離開天仙茶園舞臺一二十天,然後再次回到天仙茶園的鳴鳳班,繼續演出。11月17日晚他與劉廷順上演了《長坂坡》,18日晚他與小孟七合演《花蝴蝶》,19日晚還是小孟七與他合作演《八蜡廟》。其後,他主演了《惡虎村》《定軍山》《長坂坡》《獨木關》《花蝴蝶》《溪皇莊》《翠鳳樓》《拿謝虎》《連環套》《烈女人頭芳》《收關勝》《三本鐵公雞》《盤腸大戰》《挑華車》《翠屏山》《連營寨》。此後,程永龍出來演出,薛鳳池又歇了,或是去別處演出了。12月薛鳳池在此與小楊猴(楊小樓)同臺。25日,薛鳳池再次登臺,與小孟七合演《惡虎村》。直演到1905年的3月末,長達3個月之久。這期間,他除了上演以前演過的劇目以外,另露演了《殺院》《嘉興府》《九美奪夫》《四傑村》《講堂鬥志》《翠屏山》《迷人館》四本、五本《鐵公雞》等。他與楊小樓曾合作演出《八蜡廟》《陽平關》《溪皇莊》《講堂鬥志》《迷人館》。1917年6月15日起,薛鳳池在天津昇平舞臺演出;1918年2月2日起,在天津中舞臺演出。

一代武生領袖,叱吒風雲短暫一生,為梨園公益事業幾乎裸捐。身後兩袖清風,分文不明,還要靠同仁賙濟。了結後事,生前光大,身後磊落,真大丈夫也!


1. 天津藝術研究所編著:《中國戲曲志·天津卷》

2. 吳同賓、周亞勳主編:《京劇知識詞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4. 天津《大公報》

(編輯:張翔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