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在雲南:遊牧民族為何千里迢迢來南方種地?

雲南地處中國西南,與蒙古族世居的蒙古高原相距幾千公里遠。那麼幾百年來,為什麼會有蒙古族在這裡聚居?

​蒙古人在雲南:遊牧民族為何千里迢迢來南方種地?

蒙古高原地形圖

公元1381年,距明朝開國已有十餘年。這年秋天,朱元璋派遣大將傅友德、藍玉率領30萬大軍遠征,準備以武力解決雲南邊防問題。因為在這之前,他派往雲南與舊元梁王談判的使者均無善果。次年年初,明軍勢如破竹,直搗雲南咽喉要地——曲靖,大敗梁王10萬精兵。梁王敗走昆明,恍惚之間,心意已決。黑夜裡,他一把火燒了自己的王袍,烏煙繚繞之際,催促妻兒投滇池赴死,而後與他的左膀右臂,左丞達的和右丞驢兒夜入草舍,紛紛自縊而亡……


​蒙古人在雲南:遊牧民族為何千里迢迢來南方種地?

雲南省行政區域圖

時間倒流,將思緒拉回到130年前。

那時崛起於大漠草原的蒙古人,正橫掃西域、滅夏平金,中原的南宋成為其繼續攻佔的主要目標。但奈何進攻戰線拉鋸過長、兵力分散;蜀地多山,又不利於騎兵發揮作戰優勢;加上戰後守軍不足,得地復失的概況很常見。當然四川軍民的頑強抵抗,也使蒙古滅宋步伐一拖再拖。

面對困局,蒙古統治者設計了“迂迴包抄”的策略——利用西南諸番進行雙向夾擊,這裡的西南指的就是西藏和雲南。1253年,雲南正為大理國段氏統治。大理國是白族段思平在937年建立的政權,至宋朝時國勢已逐漸衰微。

蒙哥為了減少攻宋阻力,決議避開宋軍的主防線,先出兵西南,拿下大理,再從大理國出軍北上,對南宋形成側翼包抄,讓其南北腹背受敵。此所謂——千里奔襲、出奇制勝。

​蒙古人在雲南:遊牧民族為何千里迢迢來南方種地?

南宋時期歷史全圖

於是蒙哥命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臺率領10萬大軍,兵分三路,直指雲南。兀良合臺率領西路軍,從今四川阿壩地區南下;東路軍經今四川汶川南進;忽必烈親率中路,穿越一千多公里的山谷,於十一月抵達金沙江畔。

出師前,他們已對雲南的山川地勢作了詳細瞭解。雲南河川眾多,蒙古人來自漠北,水性不佳。面對金沙江湍急的水流,他們不乘舟楫,而採用了北方常用的渡河工具“革囊”。革囊,是用皮子做成的氣囊。

蒙古軍隊殺死牛羊,剝離皮肉並充起氣,再將頭部、四肢等處的孔洞紮緊,渡河工具即成。蒙古軍乘革囊橫渡金沙江,直趨麗江。十二月,兀良合臺的西路大軍也進入大理,從側後方發起進攻,戍守在江邊的大理軍不敵蒙軍進攻,匆忙撤退至咽喉要地——龍首關,以期保住守城優勢。但奈何蒙古中、東路部隊也追擊至此,三股合力,10萬大軍全殲大理主力,並於十二月中旬佔領了大理國都城,國王段智興、丞相高泰祥趁亂逃跑……

​蒙古人在雲南:遊牧民族為何千里迢迢來南方種地?

忽必烈滅大理之戰示意圖

佔據了雲南後,蒙古對南宋就形成了南北夾擊的局勢。1258年,蒙哥從北方出師徵宋,兀良合臺率軍北上配合,在四川轉戰作戰幾千裡,大敗宋軍。蒙宋之間著名的“釣魚城之戰”,也是兀良合臺自雲南出兵經廣西北上,與四川蒙古軍隊會師的。當然這都是蒙古佔據雲南的後話了……

段氏應該會鬱悶,他不曾想到,偏居西南的自己竟成了蒙古滅宋的墊腳石。當然任何人也都不曾想到,這一佔竟開啟了“雲南和蒙古”之間的淵源。

平定大理國後第二年,忽必烈班師北歸,留下大將兀良合臺及其部下軍隊繼續駐守。兀良合臺,是蒙古名將速不臺(成吉思汗的先鋒,西征時曾到波蘭、匈牙利)的兒子,是蒙哥的潛邸舊臣,很受器重。在當地擁有最高統帥權,而且權力不限於軍事,屬於軍民兼領型。於是,兀良合臺和他的部下們成為了第一批駐紮在雲南的蒙古人。

1260年,忽必烈即位,實行分封制,任命宗王出鎮漠北、遼東、雲南等邊禁之地。1267年,忽必烈封第五子忽哥赤為雲南王,出鎮大理,忽哥赤就成為了元朝第一位從草原跑去雲南的宗王,並由此開啟了忽必烈後裔子孫出鎮雲南的慣例,他們主要被封為“雲南王”或“梁王”(按照分封等級制度,梁王為一字王,地位比雲南王高)。

但僅僅過了四年,忽哥赤就被都元帥(地方軍政長官)謀害毒死了。忽必烈痛定思痛,意識到除了宗王出鎮外,還需要派遣謹厚之人治理雲南。於是又過了三年,在1274年正式設立了雲南行中書省,命舊臣賽典赤·贍思丁為平章政事(行政長官)。行省官員是受命於天子的封疆大員,而非宗王的私臣。由此形成了蒙古貴族與國家官員分權治理雲南的新體制。賽典赤·贍思丁領頭的眾官員,成為了第一批落籍雲南的“國家公務員”。

​蒙古人在雲南:遊牧民族為何千里迢迢來南方種地?

賽典赤·贍思丁像

除了軍事長官、宗親貴族、行政長官外,生活在雲南的還有很多蒙古士兵,特別是騎兵。

他們曾先後從雲南出發,參與了元朝對陣緬甸、安南和八百媳婦等國的戰爭,還曾以700騎兵大破4萬緬軍和他們參戰的800頭大象——芒市河之戰,這場戰役算得上世界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經典的案例。後來戰事不多了,士兵們閒時就放下兵刀,參與到農田耕種的勞動生產中來。

在腦海中想象起他們勞作的場景,也是十分有趣:來自“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大草原的蒙古鐵騎們,在雲霧繚繞,依山傍水的雲貴高原,拿起農具種起莊稼,還會時不時下河捕魚......戍守雲南的蒙古士兵們按照軍令,被派往各處,並漸漸融於當地生活中。

除了士兵,還會有一些犯罪的官員被髮配到雲南。僅從氣候的角度而言,地處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的雲貴地區,對於習慣了漠北颯爽草原風的蒙古官員們來說,實在算不上是一種美的享受,煙瘴、蚊蟲常常讓他們躲避不及。因此,雲南就成了流放犯罪官員的去處之一。

​蒙古人在雲南:遊牧民族為何千里迢迢來南方種地?

中國氣候類型,雲南處於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區

曾經有一位名叫脫脫的蒙古官,做過知樞密院事和御史大夫(軍事、檢察類職務)。在1354時,被派到江蘇鎮壓起義軍,不成想作戰失利敗績,於是就被官場上的對手們彈劾了,次年三月被革職發往雲南,他的弟弟也被髮配至四川……

凡此種種,不少蒙古人都相繼在雲南落地生根,融入當地生活中一百多年。直到1368年,明軍攻入元大都。七月某夜,大都健德門開,元順帝妥歡帖睦爾攜皇太子、后妃及一百多名大臣出奔漠北草原。這意味著,大明開國。

這時,掌管雲南地區的是第一代雲南王忽哥赤的後裔——把匝剌瓦爾密,也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梁王。他認為,元朝雖亡,但元順帝還在漠北,所以梁王及其十萬大軍依舊留守雲南,對北元“執臣節如故”,奉元廷為正朔,而且每年都派使臣前往漠北覲見北元皇帝。

​蒙古人在雲南:遊牧民族為何千里迢迢來南方種地?

明太祖朱元璋像

朱元璋建明後想以和平手段解決,但多次招降未果,於是在1381年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30萬大軍圍剿雲南殘部。

大軍於九月末抵達湖廣,兵分兩路,北路軍直奔烏撒(今貴州威寧),因為這裡是雲南、四川、貴州的交界處,屬於軍事重地。東路則由傅友德親率,經貴州趨向雲南,並在普定贏得戰事首捷。這時蒙古軍認為明軍“遠道而來”,疲於深入,必然會稍作休整而不急於進軍,所以防備之心稍有鬆懈。傅友德料定元軍心理,反而加速急進。趕到雲南曲靖時,天降大霧,白茫一片。待元軍於夜色中發現時,明軍已經抵達白石江邊。一江之隔,元軍大驚,只得倉皇應戰。

​蒙古人在雲南:遊牧民族為何千里迢迢來南方種地?

明攻取雲南之戰

交鋒中,明軍又兵出奇鋒,假裝正面進攻,佯裝要渡河的樣子,實則派遣數十人從下游偷渡,繞道元軍陣後,敲擊戰鼓,吹響號角。元軍頓時亂上加亂,驚魂不定。沐英抓住時機,揮軍渡江,一陣衝殺,元軍潰不成守,“腹背受敵”的局面重新上演。鏖戰中,沐英等將領身先士卒,氣勢高昂,元軍難以抵抗隨之大敗。

由此,明軍控制住了雲南的東北門戶曲靖。隨後,東路大軍一邊繼續西進昆明,一邊揮師烏撒,以策應北路軍。到十二月月末,藍玉、沐英已經帶軍進入了昆明。

​蒙古人在雲南:遊牧民族為何千里迢迢來南方種地?

明攻取雲南之戰

元朝舊部兵敗如山倒,梁王於次年初逃離昆明,與家人、近臣紛紛自殺。雲南的蒙古軍隊被擊潰,四散逃亡,元廷在雲南的統治宣告結束。《明會典》中記載,朱元璋曾下令“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國,許與中國人家結婚姻。”所以明軍攻克雲南後,故元官員投降,朱元璋賜以漢姓,讓他們留守與當地人通婚。這些蒙古人從此變服從俗,逐漸融於漢族和其他民族中。遠離大草原的蒙古人離開了馬背,過起了上山砍柴,下水捕魚,緣田而耕的“漁米”生活。

除了散居雲南各處的蒙古族外,還有一眾蒙古族在玉溪市通海縣聚居。通海西部的曲陀關,曾是元廷在雲南的統治中心之一,在此設了都元帥府,依託高規格的行政建制,所以這裡聚居了不少蒙古族後裔。他們760年前就落籍於此,成為了杞麓湖的早期開發者。於是,他們從牧民變成了依湖而生的漁民,隨著湖水消退,湖邊沼澤變成了數畝良田,他們又從漁民轉換為農民。

​蒙古人在雲南:遊牧民族為何千里迢迢來南方種地?

玉溪市通海縣

受當地文化影響,其蒙古族元素並非像草原蒙古族這樣明顯,但他們的語言、服飾、飲食還是十分有特色的。比如在一些場合中會書寫蒙文;講著的一口“卡卓語”,據說是在音節、詞彙、語法上混合了蒙語、白語和彝語;當地還存有元代古籍和古文化建築。20世紀80年代,興蒙鄉還派出了探訪隊到內蒙古進行“回訪”,回來後他們就決議要效仿北方草原,在雲南也召開“那達慕大會”,盛會在12月14日-16日舉辦。

​蒙古人在雲南:遊牧民族為何千里迢迢來南方種地?

通海縣興蒙鄉舉辦的那達慕大會

其實距離第一批蒙古人來到雲南,時間已經過去了700多年。時至今日很難再從血統、基因的角度來確認誰究竟是哪個民族,因為不同族群之間的廣泛通婚早已將大家相互融合在一起了。這也正是包容和共生的魅力,在兼收幷蓄中求同存異,正是基於這樣的文化環境,來自蒙古高原的後裔們在幾千裡遠的雲貴高原上綿延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