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中的你,特別美麗

在這個草木蔓發、春山可望的時節裡,我們迎來了第110個“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但當下疫情防控仍處於關鍵時期,兵團第十二師巾幗們依然選擇衝鋒在前、勇挑重擔,用女性特有的溫柔、細膩、包容和擔當,書寫這場戰疫中無與倫比的美麗。她們是這個時代的榜樣。

戰“疫”中的你,特別美麗

符永霞:因使命而堅守

夜色正濃,一輛120急救車載著6名醫護人員行駛在五一農場這座靜謐的小鎮。趁著返程,疲憊不堪的其他醫生都在爭分奪秒閉眼小憩,有一個人卻一直眼巴巴望著車窗外,她是五一農場醫院疾控中心醫生符永霞。今天,是她離家的第43天,也是她堅守崗位的第43天。

戰“疫”中的你,特別美麗

“5棟1單元702,5棟1單元702,快到了……”符永霞一遍又一遍在心裡默唸著。

1月24日,在接到立刻返崗的電話通知後,符永霞簡單收拾好洗漱用品和幾件換洗衣物,便匆忙趕到了醫院。雖然家與醫院只有5分鐘的路程,但身處戰“疫”一線的她,卻一直沒能回過家。每當120急救車經過小區時,她總會情不自禁透過車窗朝著家的方向張望。

深夜,各家各戶已經熄燈入睡,卻有一戶,燈光依然亮著。符永霞知道,那是她的家,那盞燈是她與家人的“暗號”。

她走時,兩個兒子不捨地抱著母親:“媽媽,我們等你回家。不管多晚,我們都會為你亮著燈。”

前有“逆行者”,後有“守家人”。每當符永霞想到黑夜裡家中亮起的燈光,總是倍感溫馨,渾身充滿力量。

到崗以來,符永霞與另外5名醫生不分晝夜,不知疲倦。每天第一時間趕到排查出的密切接觸者家中,及時準確地完成對流行病學的調查,並對相關人員實施集中醫學觀察;針對送到醫院的發熱病人,更是不敢耽誤,立馬進行專家會診治療。

工作中的符永霞就像不停旋轉的陀螺,忙起來,就無暇顧及家裡的事了。符永霞的大兒子春節前因腋下囊腫動了手術,傷口處放著引流條,需要每日換藥,可她太忙了,忘了叮囑孩子,結果孩子連續兩天沒有換藥。

她的丈夫王洪濤是師包團駐團(五一農場)工作組的一名黨員幹部,每天和同事們在各小區督促各項疫情防控措施落實落細落地,同樣無暇顧及家庭,兩個孩子只能由年邁的老人照看。

戰“疫”中的你,特別美麗

“媽媽,我們很想你,你什麼時候回家。”

“好孩子,等疫情結束了,媽媽就回家。”

……

每次接到孩子的電話,沒說兩句,符永霞便匆匆掛斷電話,又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

當談起孩子時,符永霞哽咽了:“大兒子生病無暇照料,小兒子只能讓老人照看,作為母親當然很心疼,但我知道,特殊時期,我必須堅守崗位,這是醫生的職責,更是我的使命!”

楊玲玲:春暖花開即將到來

“阿姨,您不要著急,臨時出入證馬上就送到您家中。”3月5日一大早,楊玲玲的電話和微信就響個不停,當前,社區正在為居民辦理臨時出入證,所以她的工作格外繁忙。

入戶走訪、開展疫情防控宣傳、保障基本生活、幫助居民排憂解難……今年37歲的楊玲玲是五一農場怡豐園北社區的一名工作人員,疫情發生以來,她每天都在奔波的路上。

戰“疫”中的你,特別美麗

社區工作人員少,楊玲玲一個人需要負責怡豐園小區B區的145戶490名居民,每天至少要連續工作10個小時以上。打開楊玲玲的“微信運動”,可以看到,從1月22日起,沒有哪一天的步數低於2萬步。

“防疫期間社區有很多工作看似簡單,但真正幹起來卻並非易事。每天需要協調處理很多複雜的問題,也會遇到大家不理解、不大支持的時候,但我都會耐心細緻地去做工作。”楊玲玲對記者說道。

“謝謝您,有你們的守護,我們真的很安心。”雖然工作辛苦,但讓楊玲玲感到欣慰的是,大部分居民都非常配合自己的工作,尤其是得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後,這種溫暖猶如一道暖流讓她倍感溫暖。

家住怡豐園B區的路坦是五一農場的一名職工,他和父母居住在小區的前後兩棟樓裡,父母年事已高行動不便,日常起居需要路坦兩口子照顧。疫情發生後,路坦和兩個兒子在家無法外出,妻子則在阜康,如何照顧兩位老人讓路坦犯了難。

“得知我是他的包戶幹部時,路坦第一時間聯繫了我。經過一番溝通後,我主動替他把照顧老人的責任扛了起來。”楊玲玲說,每日走訪入戶時,她都會抽出時間來幫助兩位老人,一日三餐也是由路坦做好後由她為老人送去。

楊玲玲的“戰場”在怡豐園B區,而她家在怡豐園A區,雖然兩個小區只隔一條馬路,但自疫情發生後,堅守崗位的楊玲玲已近一個多月沒有回過家了。她把對家人的思念化作“照顧”怡豐園B區居民群眾的動力,盡心盡力地幫助著他們。怡豐園B區居民群眾提起楊玲玲,總是誇個不停。

楊玲玲始終堅守在崗位上,一天都沒有停歇過。“參與這次防疫工作讓我收穫了太多太多,深刻感受到了一線工作者咬緊牙關、團結一致,跟時間賽跑,和疫情較量的決心,一想到我與那些依然奔向一線的‘逆行者’們同向而行,就感到全身充滿了力量。我相信疫情終會被戰勝,春暖花開之時即將到來。”楊玲玲鏗鏘有力地說。

陳衛芬:120%背後的承諾與擔當

“噠噠噠……”3月5日,在新疆芳婷針紡織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芳婷公司)成衣車間內,縫紉機運轉的聲音不絕於耳,縫紉工陳衛芬戴著口罩熟練地操作著縫紉機。

“我是一名黨員,要處處起到先鋒模範作用。這批訂單任務緊急,我每天都要求自己一定要完成定額任務的120%,拿出經得起黨組織檢驗的實績。”雙眼已有了血絲的陳衛芬,語氣鏗鏘。自2月4日到崗工作以來,她沒睡過一個安穩覺。

戰“疫”中的你,特別美麗

面對疫情防控任務,自2月4日起,芳婷公司聯合師轄區內醫療衛生企業生產醫用隔離服以來,公司成衣車間工人便開始了24小時連軸轉。每一套隔離服的製作時間約10分鐘,成衣車間工人最多時一天可生產2000套。

拷克合帽縫、製作衣片、上帽鬆緊、平車上拉鍊……20多天來,從一天生產400套隔離服到一天生產2000多套,陳衛芬和同事們不僅要確保生產流水線暢通、產品快進快出,還要在幾個工種間來回調換。

“由於一線縫紉工沒有全部到崗,陳衛芬一個人每天要在三個工種間來回調換。這對於一個縫紉工來說,影響的不僅是產量,還是高強度工作下的狀態調整。”芳婷公司黨群部負責人陳巨梅說,疫情期間,陳衛芬主動擔當、毫無怨言,在參加公司緊急生產任務之前,她還報名參加了社區黨員志願者服務隊,並義務參加執勤。

說起這些,陳衛芬總是說:“比起疫情防控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我們做的這點根本不算啥。我們能多生產一套隔離服,就能為一線人員多一分安全保障。”

工作強度如此大,陳衛芬絲毫不退縮,依舊加班加點,認真嚴謹。2月24日,公司隔離服生產任務保質保量圓滿完成,陳衛芬的出勤率100%,質量100%,多工種平均產量完成定額指標120%,僅上帽鬆緊這一工種每天就完成120扎,完成定額產量的150%。

“陳衛芬是個非常嚴謹的人,責任心也很強,遇到困難總是咬牙堅持,我們特別佩服她。”同車間的縫紉工楊瑞紅說。

陳衛芬說,這是“芳婷人”的職責和擔當,只要組織有需要,我們就義無反顧衝鋒在前。

2月25日起,公司開始了海外訂單的生產任務,陳衛芬和她的姐妹們又投入了新一輪的生產戰鬥中……

馮曉玲:“我是記者,也是戰士”

與3歲女兒40天未見面,白天深入抗疫一線採訪,晚上熬夜加班寫稿,40天完成稿件70篇,其中深度報道20餘篇,累計5萬餘字,人民網、學習強國、中國新聞網、兵團日報、今日頭條等國家級、省區級媒體同步轉發40餘篇,總點擊量高達10萬餘人次。

這是十二師融媒體中心記者馮曉玲交上的一份高分“答卷”。

戰“疫”中的你,特別美麗

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後,中心很多年輕記者因在外地,無法第一時間趕回崗位,單位人手非常少、任務非常重、壓力非常大。春節前一直堅守崗位的馮曉玲,本該輪休,得知情況後,第一時間投入“戰鬥”,一直奮戰到現在。

發熱門診、集中隔離點、檢查站、團場社區……40天來,十二師抗擊疫情的最前沿,總能看到馮曉玲匆忙而又纖弱的身影。

大年三十,馮曉玲去昌吉州阿什裡村採訪“訪惠聚”工作隊時著了涼,後面幾天一直偏頭痛,嗓子也沙啞著。我當時因身在陝西老家無法返崗,抱歉地給她打電話,她卻笑著說:“你們回趟家不容易,安心在家等返疆通知吧,放心,姐扛得住!”

“那小妞怎麼辦?”

說出這句話我便後悔了,馮曉玲沉默了一會兒,說道:“有你姐夫看著,沒事。你們沒回來,我不扛誰扛?防疫一線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奮戰,我們絕不能在報紙、新媒體版面上‘開天窗’,寒了他們的心。”

《十二師與烏魯木齊市聯防聯控成效明顯》《兵地交通運輸部門能力保障愛心物資送往武漢》《兵地聯防聯控!十二師180餘名志願者馳援防疫一線》《抗擊疫情,十二師國企發力!》《十二師:聯防聯控,打一場必勝的阻擊戰》,一天完成5篇稿件!並且其中3篇是深度報道!

“今日12師”微信編輯侯粲感慨地告訴記者:“2月4日這天我編輯的微信稿件中有5條是曉玲姐寫的,最後一條實在放不下了,挪到第二天發了。當時接到稿件我都震驚了,這是我當幾年編輯中從未見過的現象。太佩服她了!”

而這個“天量”是如何完成的?

“當時報紙和新媒體平臺記者加上我僅有3人,部門主任李志賢急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每天安排的任務非常重,都是重要選題,必須當天出稿上版。說實話,那天我寫到下午的時候,自己感覺頭暈,腦子轉不動了,真的很辛苦。”

從不言苦的馮曉玲第一次說到“苦”字。

晚上寫稿到半夜三四點甚至四五點,早上七八點鐘爬起來接著寫。寫完立即交稿,接著又開始新的採訪任務。甚至顧不上給臉擦油,反正戴著大口罩。在趕赴採訪現場的路上,還要預約當天下午的採訪對象,否則任務根本無法完成。

這是疫情期間馮曉玲的新聞採訪工作常態,但平時她的工作狀態也是這麼緊張而有序的。同事都說,馮曉玲不是在去採訪的路上,就是在採訪的途中。

因年三十採訪感冒沒好,接著去屯坪巴士公司採訪時在外面走得時間長受了涼,馮曉玲回到家感冒加重,發燒。

疫情期間,誰都怕自己出現感冒症狀,她也不例外,因為天天在外面採訪,接觸的人比較多,風險比較大,心裡惶然,生怕是“新冠”。到醫院抽血化驗,醫生說是普通風寒感冒,她心裡的石頭這才落地。為儘快治好感冒,她打了兩天吊針。吊針剛拔下,她就又進入了工作狀態。

“大年初五一大早,我來到三坪農場醫院發熱門診採訪。當穿著厚厚的防護服進入隔離病房,以最近的距離記錄醫護人員的工作狀態時,一個畫面讓我感動至今。一名護士在給隔離病房的發熱患者送餐,並用手比畫出一個心的形狀,為患者加油鼓勁。這個動作不僅溫暖了患者,也暖到了一旁的我。我不知道這位‘白衣戰士’長什麼樣子,但透過那副防護眼鏡,我清楚地記得那雙清澈的眼睛。”

這是馮曉玲在記錄抗疫期間感觸時寫的一段話,當天,她便將這位名叫馬天月的護士和她媽媽一起奮戰在防控一線的事蹟,寫成《母女上陣戰“疫”一線》一文在各媒體平臺刊發,被讀者廣為轉發讚譽。

為了離新聞現場更近一些,馮曉玲多次深入醫院、團場社區、集中醫學觀察點、醫療防護用品生產企業、復工一線等地,第一時間向公眾公佈權威、客觀的疫情防控動態,記錄真實感人的一線抗“疫”故事,傳遞戰勝疫情的必勝信心,鮮活地再現了十二師黨員幹部職工群眾在抗“疫”一線的擔當作為。

但沒有人知道,聯繫某些採訪對象時不被理睬的尷尬,要一些數據時的周折,核實一些細節時的艱難。出一條稿件,有時會浪費馮曉玲很多時間、很多精力,但她從不氣餒,總是想方設法完成任務,不達目的不罷休。“我經常埋怨自己還不夠快,如果我足夠快,其他同事的壓力就會小一些。”馮曉玲真誠地說。

2月29日,已經一個多月沒有回家的馮曉玲正在電腦前寫稿,愛人發來了視頻聊天,因手頭的稿件是緊急任務,她掛斷了聊天請求。可不一會兒又發來了,接通之後,手機屏幕上出現了她3歲女兒的畫面:“媽媽,你什麼時候回來呀,我想你了……”女兒奶聲奶氣帶著哭腔的聲音,讓她的淚水瞬間湧了出來。

“孩子在手機屏幕裡喊著,她流著眼淚,手上卻依然敲擊著鍵盤。”目睹這一幕的同事盧小超說,馮曉玲在同事們眼裡,一直是一個瘦弱但風風火火的“女漢子”形象。那一刻,我看到了她的脆弱,也看到了她的堅強。

“我是記者,也是戰士。疫情不退,我必須更加努力!”馮曉玲說。

抗疫路上

有她們的身影

她們團結一致砥礪前行

她們守望相助護佑一方

她們盡職盡責逆風前行

願她們被世界溫柔以待

向最美的她們致敬

(記者 劉倩 楊智瑞 馮曉玲 齊龍 通訊員 劉洋 李苗 陳巨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