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看著毫無美感的書法作品卻被書法界認為有很高的成就?

行走江湖的北鼻


托爾斯泰說:“美不一定可愛。”

斯特林堡說:“美往往不漂亮。”

劉熙載說:“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

這些話很高深,說明什麼問題?

說明美是有深刻和膚淺之分的。

具體到書法。

點畫光潔,結構勻稱的字,一般人都會認為美。

用於科舉考試的館閣體,不僅一般人認為美,閱卷考官和皇帝也認為美。

烏方光是館閣體特徵,烏黑,方正,光潔,結體緊密,大小相等,一般人看了覺得哪裡都美,可鑽研較深的人會覺得缺乏性靈、情趣和個性。

一些大家的字,不僅一般人會覺得不美,個別有名的書家,也認為“醜”。

這是由於書法修養不夠,或者門戶之見。

不能達到美的境界和達到美的更高境界,都可能顯得醜。這種醜,不是現在醜書那種故意做醜,是不懂美或不懂美到極處的更加深入的醜。就像“詩到無人愛處工”一樣,那些大家的“醜”是一種境界和功夫,是戴著書法法度的鐐銬跳個性和情感抒發的舞蹈。現在所謂“醜書”,連館閣體那種“美書”的水平都沒有達到,還沒有學爬就學走,只有醜的形式,沒有美的內涵,急功近利,物質層面,俗不可耐。


大悔憶智冰


確實如此,有很多傳統書法作品(不包括當今的醜書),看起來似乎毫無美感,但卻被後世推重。搞的當今很多人認為,只有看不懂的東西才叫藝術。對書法的這種認識我非常的理解,因為之前我就是這樣。但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對書法的認識和理解不夠深入有關係。

下面我從兩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看法,一是傳統書法作品中的一些看起來毫無美感的“醜書”,二是理解認識書法藝術當中的“醜”,也就是書法的稚拙之美。

傳統書法當中看起來很“醜”的作品

傳統書法中,也有一些作品,看起來似乎毫無美感,但卻被後世推重。魏晉南北朝期間的摩崖石刻等書法,我們先放到一邊不說,我們先了解一些我們耳聞能詳的人物和作品吧。

首先說說顏真卿,顏真卿的楷書被後世稱之為“顏楷”,與柳公權一起號稱“顏筋柳骨”,一般大眾對顏真卿的書法更多地認識是他的楷書,所以大多數人都會認同顏真卿的楷書寫的好。但如果看到顏真卿的行書,很多人一定會大吃一驚,一眼望去可能會感覺,怎麼寫得這麼難看啊!不瞞大家,我當初就是這樣的。

顏真卿的“醜書”代表作:《祭侄文稿》,寫的潦草不說,看起來似乎毫無美感,而且塗抹嚴重,真不明白這樣的作品竟能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再看看他的其他行書作品《爭座位貼》等,也是一個樣子。

而身為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卻認為顏真卿的行書最好,顏真卿的楷書反而是“醜書”“惡札”,看來藝術家的事情,一般人還真搞不懂。

那米芾的書法又如何呢?米芾的書法如果拿出來給大眾來看的話,估計也是大多數人說不好。很多人可能會說,這寫的什麼啊?歪七八扭、東倒西歪的。但恰恰是這樣的書法,卻被後世非常推重,甚至有人認為,單論書法來說,米芾的書法當為宋四家第一。

還有明末清初的傅山,更是書法“醜書”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宗師級人物,傅山的書法理論是:“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而這個理論,被當今“醜書”創造者奉為金科玉律,估計傅山地下有知,一定會跳出來對這些人破口大罵的。

但如果你要看看傅山的書法作品,確實有一些作品看起來似乎也是毫無美感,但傅山的書法對清代以後的書法影響是非常大的。

正確認識書法藝術中稚拙之美

如何認識和理解書法當中的稚拙之美,也就是那些看似毫無美感的作品呢?我們還是要從傅山“四寧四毋”的書法理論說起。

“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

明末清初之際,清代帝王推崇趙孟頫、董其昌的書風,結果世人學二者的書法,但學不到位,結果反而形成了一種柔美、軟俗的病態風格,這種風氣當時籠罩著書壇。傅山正是看到了這種現象,所以提出了“四寧四毋”的一種書法理論。傅山主張作字要重視骨氣,雄肆奇逸,率直倔強,我行我素,反對那種熟媚綽約、搔首弄姿的書法。

因此這裡的拙、醜、支離和真率,主要想說的是,作書要率直,不要人為的那種矯飾,要質樸天真,沒有刻意的痕跡,看起來似乎雜亂無章,毫無美感,但是卻是書法家學識修養的體現,真情實感的流露。

這裡的“醜”不是真的“醜”,雖然外表看起來不美,但卻有不事妝點的淳樸之美,內在美,陽剛之氣。外表醜而神質美,也是傳統書法中某些書家的一種風格。

蘇軾曾經說過“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爾”,其實也是提倡率真、自然,不刻意加以人工佈置,寓情於書,順勢而為,有意無意間忘我而為,一氣呵成的一種體現。

認識到了這些之後,我們再回過頭去看前面我們說過的那些作品,例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通過了解其創作背景,瞭解顏真卿的為人及書法主張。這個時候再看這幅作品的時候,彷彿帶我們穿越了千年的時空,看到了顏真卿面對侄兒的人頭,萬分悲痛,在哽咽中寫下了這篇文稿。這時我們就能理解,為何這幅作品潦草異常,塗抹嚴重還具有那麼高的藝術價值了。

所以,隨著我們對書法學習的越深入瞭解,越能真正地去欣賞一些書法作品。但這“醜”是醜中有美,與現代的這種醜書是不同的。


翰墨今香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以上四幅條幅作品,均師法漢碑,其中有一幅(從右至左數第二幅)是臨的漢代摩崖《大開通》。第一幅隸書多帶篆意,從漢字演變和發展過程來說,隸書帶篆意是符合創作規則的。

(上圖為《大開通》局部)

有些人看到這樣的書法作品,不免覺得毫無美感可言,而事實不是這樣的,可以肯定的說,這幾幅條幅作品都是高雅可品之作。書者深得古人筆法和字法,把漢碑的拙樸和渾厚表現得極為到位,古意味濃,書寫自然無做作,章法佈局合理,墨法變化多端,堪稱高古;好看;耐看之作!

(上圖為漢《祀三公山碑》)

這幾幅隸書作品放在博物館裡,可讓博物館蓬壁生輝,也可為博物館增光添彩,更可使參觀者從中瞭解到漢字演變和發展歷史,還可從以上四幅作品中得到書法藝術之美的精神享受。

時下,在用電腦打字的時代,不少人對中國的漢字演變和發展過程瞭解甚少,對漢代以前的漢字書寫的審美,還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就以上四幅隸書作品的創作水平來看,書法界把它認定為有較高的藝術成就,應為“實至名歸”。

以上為個人觀點。

如果各位網友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謝謝各位網友的關注和支持!


中州耕牛堂主


我認為這還是和人們的藝術理念有關,藝術它不一定都是表現美的。藝術和美,它是兩回事。他們倆雖然有重疊的部分,但是到了現在,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來說,藝術和美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了。

但是很多人還會有一個困惑,那就是為什麼古代人寫的書法就這麼美呢?那麼為什麼到了今天我們就不要寫這種帶有美感的書法了呢?

我並不是說我們不要寫這種帶有美感的書法,只是我們這個社會應該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古代書法字體都是由人來創造,那就一定有人的主觀能動性,也就是說,古人在寫這些書法的時候,他們是有一定的取捨的,他們會先考量一下,到底我應該把這個字寫成什麼樣子。

那麼對於古人來說,什麼樣的字是稀少的呢?美的、大方的、典雅的、秀麗的帶有藝術美感的字,在古代是非常稀缺和稀少的。

再加上古代的生活條件也十分的惡劣,人們的生活已經十分艱難了,而經歷過很多苦難的書法家,他們有更為強烈的對於美的追求和對於美的渴望,自然要在藝術中加以表現。

過去,古代藝術所傳達的美、理想化的生活、追求已經變成現代社會各種各樣的商業服務和廣告。每當我們看到電視上一個個幸福燦爛的笑臉,就好像美好的生活觸手可及,我們永遠健康、魅力四射,幸福只是一件商品、一個服務就可以完全滿足的東西。

因此,藝術家們想用一種反幸福、反虛假快樂的藝術的方式來警告人們——

在過去,人們那種微妙、渺小的苦難的狀態,才是人生的常態。不要被商業和傳媒矇蔽雙眼。

這樣乾巴巴的說當然是比較的枯燥的,我來舉個例子,比方說中國的書法家顏真卿,很多人覺得他寫的祭侄稿非常潦草,一點沒有藝術性,怎麼可能算得上是一個書法的傑作呢?

我想,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是非常荒謬的,顏真卿在那副書法作品裡已經不侷限於形式上的美,或者說追求一種虛假的美了,假如是你的話,面對自己的親兄弟、親侄子為國捐軀,豈不悲痛?怎麼可能不悲傷?所以必定是懷著悲痛的心情去寫的。

這樣的話,還能把這個文檔寫的很端莊秀美嗎?端莊秀美符合書法家當時心境嗎?當然不能。

一個真正的書法家,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必須要把自己的真性情表現出來,

所以我認為,現在社會的藝術,其實就是表現人們真實生活的藝術。其實就是把真實的社會、真實的世界以及藝術家真實的感受,通過他們藝術化的手法表達出來。這是我們應該看到並且承認的。

如果你認為這些醜態你是無法接受的,那隻能說明你對真實的世界抱有敵意。或者說不想接受真實社會。想永遠的生活在自己的想象的世界中,藝術家的工作就是通過創作這些略帶醜感或者說非常有醜感、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作品,來打破人們心中的美好神話,把人們的人們拉回到現實的生活當中,真實的生活當中。

所以接受現實吧,真實是美的真實,也是醜的真實。


松風閣書法日講


看著毫無美感的書法作品,卻被書法界認為有很高的成就,而產生疑問,不足為奇。

但可以肯定的說,是審美和對傳統書法,在認識的深度和廣度上,都存在誤會,短視,和不足。

以本人為例。

十多年前,在北京琉璃廠一個畫廊,看到許多近代書法作品,有明清狀元的作品,有現代書法大家的作品,但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幅康有為的書法中堂。對這些作品觀察比較,覺得康有為書法和其它書法家的作品相比,連業餘水平都算不上。當時就對著畫廊老闆脫口而出:“康有為的字有啥了不起?還要幾十萬,這種字誰都能寫上。”

但隨著對書法的認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的提高,現在看來,康有為的書法水平,近當代,還沒有誰能比康有為的書法風格,更加大氣豪放;那些明清狀元面目趨同,呆笨黑傻的館體書法,更不值得一提。

傳統書法的遺存,源遠流長;風格面目,千婆百態。一些處於兩種書體過渡時期的書法遺存,因為沒有固化的框框和套路,展現出生動,生澀,生辣的別樣趣味而耐人尋味。

漢隸《石門頌》局部:線條的舒展,無過於此

如著名的《祀三公山碑》,《廣武將軍碑》,《石門銘》,《石門頌》,以及無以計數的六朝碑版,在普羅大眾看來,毫無美感,但就是它們,成就了清中期至民國時期一大批書法巨擘大家。包世臣,趙之謙,何紹基,吳昌碩,于右任,齊白石,謝無量,沙孟海等等,他們的法源,無不出自上述這些書法遺存。

魏楷《石門銘》局部,結構寬博開張,左右傾側

當代的石開,眼光獨到,以六朝碑刻的篆額為範,也是卓然名家。

一些博物館展示的古代書法遺存,還有大量的名不見經傳的六朝磚文,碑刻。這些大多是不規範的書體,但本身具有無拘無束,生動自然的信息含量,有獨具一格的閃光點。與上述所說的這些名碑,有異曲同工之妙。

對傳統書法的認識和繼承,我非常推崇康有為先生,已故著名畫家陳子莊先生的觀點:

無論歷史上如雷貫耳的名家大家的作品,還是許多“窮鄉兒女”寫刻而就的碑刻,都是學習和傳承傳統書法的素材,都是生料,都要經過加工、改造,取捨而使之雅化、深化,變化。

原原本本,規行矩步的照搬模仿,和書法的本質要求相去甚遠。

比如有名的《開通褒斜道》,書法家可能僅僅著眼於汲取其字形的開張,線條的自由浪漫,吸收這一個點代入作品,就足以改變書寫習慣,建立風格;但普羅大眾可以認為這樣的書法,難看到極點。這就是對傳統書法認識上,取法上的巨大差距和誤會,誤解。

《開通褒斜道刻石》局部:漢隸成熟前的代表作品。點畫舒展,結體高古,無拘無束。

藝術的理念,是相通的。《達坂城的姑娘》這首民歌,是王洛賓先生對新疆民間小調的再創作,再造。這首歌的原唱,一定不會象改造前這麼優美,但它也一定具有優秀的美的基因。

書法同理。

更多文章,請關注“快樂書法營”,一起快快樂樂玩書法


快樂書法營


用"書法界"的這個說法本人認為有點不恰當,應該再加上兩個字,說成是"權利書法界”就沒有多大的問題了。

我們這些愛好者也寫字,但與權和利沒有一毛錢的關係,至於別人說美說醜,我們都無所謂。因為我們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玩的,藉以用來打發我們的餘生。

見到我們認為好的我們就去學習,僅此而已。




楊炳升66


這個問題可能每個人都過有一番思量,但閉口不言,或人云亦云是絕大多數人的處事之道。

首先,這種毫無美感的作品,卻能登堂入室,被書法家公認為具有很高藝術成就,正是唐代書法理論家孫過庭說的那種現象:“憑附增價!”看來這個現象古已有之,不足為奇。這類作品的作者往往有著顯赫的身份或背景,雖然作品平平,但觀看作品的人正如看見皇帝的屁股,沒人敢於上前質問,因為大家都說好,你質問或質疑,就表示你是門外漢,而且百口莫辯,何必去惹這個麻煩呢?

不過,孫過庭還說了:“身謝道衰!”意思是,這些人一旦不在高位或者翹辮子了,他的書法也就到頭了,沒有人會收藏這類作品,更不會流芳千古。

第二,有些書法作品的藝術特色極富個人色彩,不好學習,也不好欣賞,如果你的學養不足,對書法美的領悟不夠,或者與你自己的書法相去甚遠,你可能也會覺得這幅作品絲毫沒有美感,而別人卻讚口不絕。這種情況也很常見,也正是因為這種情況的存在,絕大多數看不懂的人也選擇了附和而不是橫加貶損!


永書101


這個問題涉及到書法的二重性,即實用性與藝術性。

書法從實用發展而來,在發展過程中,其藝術性不斷增強,尤其是草書,實用性不斷減弱,很多字已不能為普通大眾所認識。

大眾的審美與書法美學是有很大區別的。在大眾眼裡,美觀、大方、易書、易識的就是好字,比如館閣體,而在書法美學中,要從筆法、結體、章法對作品進行分析,要通過作品的濃淡、疾徐、枯溼、避讓等書寫節奏探尋書寫者創作時的思想。

正如畫畫,大眾能接受超寫實畫,但《向日葵》《星空》之類不是普通大眾所能接受的。

下面這張書法你能接受嗎?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看似無美感而被書法界認可?

審視作品一般水平鑑賞,僅僅看其表象是否美,而具有水準者,才能夠欣賞其質感。乃意境韻致,且具有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而現在欣賞書法,楷行體還可以看出點門道,而對於篆書草書卻望洋興嘆,篆體是秦代之體,不經過專業學習或留心其篆體構成及線條筆畫特證,很難識讀,草書亦乃如此,草符不能識讀,掌握的草書符號少,且使轉筆法不懂,何有鑑賞。

所以幾年來爭論醜美,有一部分人見草書便視為不好看,而相反認為楷書才是最美書體。因為欣賞者水平淺到僅僅玩味方陣正齊之美,在此並非貶楷,特指有人對書法知識思停留在正楷體,草書為最達情達意,也最難以寫成,現今正真之草妙者少之甚少,可潦草不合度者具多,草書之境難入,亦乃難鑑賞,章草相應今草要易懂。

現在分析命題所提的問題。為什麼看著無美感的書法,先談何謂無美感?不一定呢,你認為不美,證明兩層意思,一水準高,二水平淺,但是隻要你認為無美感作品,卻被書界認可,甚而定為具很高成就,證明你水平低了,舉個例子,現在書協或書研究會之頂層書家,(當然特指水平真高,造詣深者)初乍一看,似乎水平一般,然細究又欣賞而具耐賞,越賞越覺得有味,則不是表象的引力,而是實質性美質蘊理其中。筆畫規正是一種美,欹側也是一種美,偏正為依存,剛柔依存,美醜亦乃相存,當人們的眼具熟視無賭了,就證明一種美已經是常規而不獨特了,綠葉襯花,花為美,而盡有花叢中豔豔紅,初看則美,時間長了,自然感嘆如此而已,而在花叢中放置綠色草坪小徑,則又有了綠色愜意之賞,內心有美。因此俗美和雅美依存,轉化是真,厭倦視覺,為俗美,為過時之美景,清新視覺,為眼球一振,為奇美,亦稱有雅緻之美了。

關於這個命題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回答的切入點不同,囉嗦這些話,切入點在雅俗相互轉化,當筆法真正運用臻熟,無論難識讀的草書,還是其它創作體都能夠展示出一個人書法之個性風格,如茲,無醜,只美。




狂喜淡墨a


書法界所謂美醜之爭其背後所反映出的是藝術上的崩壞和文化上的無知,恕鴉直言。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兩千多年前的智慧早將美醜善惡論得條理清晰且明明白白!充滿樸素辯證地闡述了美醜善惡總是相對而非絕對,即矛盾對立又和諧統一,最為緊要的觀點是美醜善惡總是能動的角色互換與位移。

斗轉星移到知識獲取如此輕鬆自由的今天我們卻大行暴戾恣睢之風何其荒謬!昏鴉一方面深為擰巴到一定境界的書法圈感到臉紅,另方面深為審美趨同和審美是非論在我們土地上大行其道感到擔憂。

草楷之爭簡直無理取鬧,什麼楷書是書法中唯一基礎和正統,草書是書法中唯一藝術的觀點等同於美盲、藝盲和書盲。要麼是因循守舊對傳統一知半解的冥頑不靈者,要麼就是標新立異對藝術創新不求甚解的譁眾取寵者。鴉的個神哦,中庸之道原來只是種幹話嘴炮用來聊以自慰的口號不成?二者不能夠相互借鑑學習也就罷了,最不濟各行其道各顯其美總是分寸吧?今觀網上各種扣帽子戲法甚至汙言穢語盡極相互攻訐之能事!昏鴉深深懷疑你們真的是自詡為深愛書法的一群人嗎?!

昏鴉越來越生了恨意,我們的祖先過於逆天早智了,以至於到今天我們的思維盡然還遠遠地落在後頭望塵莫及。難不成真要信了外星文明起源說的邪?

什麼江湖書法,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字體流於設計之俗至少寫個春聯啥的沒大毛病吧?什麼老幹部體,人家修身養性帶自娛自樂總比碼麻將有意義吧?書協確有德不配位之流弊,問題是沒了書協你認為以目前我們的職業操守所建立起的民間團體就一定靠譜嗎?書法藝術教育更是科學的專業系統,字寫的好,書法水平高不一定就懂教育,反觀自己身邊有多少四五歲的孩子就扳著勁兒苦練楷書的現象?放過那孩子吧!

至於上升到題主所言美感問題昏鴉更是呵呵呵了,殊不知美是需要學習的過程,昏鴉不才,半個美盲!我周遭包括很多所謂專業從事者大多美盲也,絕非危言聳聽。當局者迷的話請看歷史,就這一二百年間我們的審美水平簡直不堪回首!無論是應用審美抑或藝術審美。相較美盲而言我們早就沒了文盲。

書法能夠成為藝術源於她所沉澱的審美樣式之豐富多樣性,寄望於系統專業的體系建立。上得廳堂下的廚房,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要叫昏鴉說尊重傳統必要具備高瞻遠矚的胸懷。該認真時就要高屋建瓴的學術精神,該娛樂玩耍時就別那麼多負累,世界上沒有一種藝術是能夠被玩壞的呢。

世界上每種字體都有書寫美的傳統,想想為何獨有中國書法能稱之為藝術?並且影響整個亞洲,書法若能成為世界的更好!要勞什子文化遺產做甚?那也真真地是悲哀多過於驕傲了。

書法當普及一些基本常識而非美醜之爭,吃瓜群眾莫要被某些利益相關者們裹挾,凡爭是非者不能就事論事者其中必有大詐!

昏鴉今天聒噪了一些實在因了看不下去心生厭惡罷了,如此“炸毛”望大家海涵,反正已經一吐為快也歡迎大家有一說一就事論事文明拍磚吧!就此飛掠去,回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