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歲以上的人,男女之間究竟是哪一方需要對方?

淦水龍騰


這問題答案不可能唯一的,大概率情況下,個人認為有以下三種狀態最常見。

01

就當前大多數人來說,五十歲以上的男人是離不開女人的。

因為這個年齡段的人中,持有“男主外,女主內“”傳統思想的佔大部分,五十歲以後的男性,在職場已經不是衝鋒陷陣的主力軍,工作悠閒早早下班,在家呆的時間越來越多,更不要說大部分農村鄉鎮,結婚早都已經抱上孫子、孫女的。

但多年習慣使然,他們回家就像走親戚,家務視而不見,一日三餐不知柴米在何處,老伴一天不在家,就一天叫外賣,衣服髒了,扔進洗衣機都懶得去做。

我有個表哥,嫂子跟閨蜜出去旅遊一星期,回來發現,他把所有襯衣都拿出來掛在衣架上,七天換了七件,說她要再不回來呢,就去再買一件來穿......

長輩們都說,男人不是幹家務的人,試問,誰又天生是該做這個的人呢?

真相就是,男性五十歲以後職場失意,雄性氣場不再,兒女長大成人也獨立出去了,僅剩下家庭這塊男權陣地,自然要拼命維持住了。

02

勞燕分飛,同床異夢。

這種夫婦是當初因為各種原因湊到一起的,大齡,貧窮,相互借力.....

還有好多奇葩理由,但唯獨沒有維持婚姻的最重要成分~愛情。

保守的說,這種婚姻差不多佔比三分之一,但奇怪的是,這種湊合婚姻維持下去的佔比卻非常大。

我們身邊常聽到的,年輕時為了不讓父母傷心,維持著婚姻,有孩子後說,為了孩子有個完整的家,老了又說,都這麼大歲數了還離,怕人笑話......

他們的內心是糾結的,既想分開又怕分開以後的各種未知,也有的對婚姻已絕望麻木,認為男人/女人都一樣,換來換去太麻煩,就這麼湊乎著,過一天算一天得了。

03

相互關心,各自獨立。

不是偏見啊,這種情況在高知群體中非常多,當然中低層裡也不少,我只說大多數。

因為他們自身修養,學識,工作環境使然,養成了溫潤獨立的個性,他們明白愛不是佔有,愛是寬容,愛是尊重。

請注意,我說的各自獨立絕不是有些人以為的,分床而居,財務自理,各玩各的等現象,而是能時刻保持心理的獨立,就像詩人舒婷在《致橡樹》中表達的這樣: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痴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籍。

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裡。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04

寫在最後的話

第一種情況,想改變男人,打一頓就好,一頓不好,那就兩頓。

第二種情況,解綁,趕緊的,好歹過半輩子了,都放過對方吧,去過幾天舒心日子。

第三種情況,人生贏家啊,羨慕嫉妒但不恨,唯有祝福!


情愛百態


這問題,我很有發言權,我65年的,老婆68的。

兩個人沒有愛情,只有親情了。

我們兩個孩子,老大姑娘,嫁了,外孫子5歲了,兒子在上學,研一。

兩個人不在一起,媳婦己退休2年了,雙方老人都80多歲了,各方面都不行了,那怕上菜市場都不放心,也怕上當收騙,古語說,子欲孝而親不在,所以退休後在超市上班,也能照顧兩邊老人,好在兩家就差1kM。

我們家在新疆有2套門面,還有很多帳,自已開了店,說實話,很艱難,煮飯,洗衣服,拖地,還要著店,(今年關上門幫別人打工),孤獨寂寞,也確有情人,差10歲左右,但她不可能24小時陪伴。

從我的角度看,雙方都不太依賴,不過老婆兩邊盡孝,又有姑娘女婿,她和我妹妹,她嫂子,關係都不錯,小姐妹一大幫,三天兩頭的玩,再不去哈爾濱看看兒子,也順便看看兒子的女友。不過下半年去看不到了,女友去港大讀研究生了。


手機用戶51873432297


從我父母這一輩的經驗來看,我認為五十歲以上的人,男人更需要女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覺得從三方面來看,女人面對生活的能力絕對要強於男人。

1.女人比男人更懂得柴米油鹽,一個人生活不成問題

我媽媽伺候了我爸爸一輩子,家裡的鍋碗瓢盆,衣服被襪,我爸爸從來都分不清在哪裡,他早就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不會下廚,不會做家務,可以說是個生活白痴。我爸爸身邊的朋友,大部分都和他一個樣,離了自己的老婆根本沒辦法正常生活。

每次我帶我媽媽出去玩幾天,我爸爸得抓狂,因為他會吃不飽飯,把家裡整成個狗窩。我媽一回來就是巡視一圈,接下來就是對我爸各種數落。我爸呢,只有乖乖被罵的份,可他依然不會在生活能力上做任何提升,所以啊這輩子,他是不打算,也沒辦法離開我媽媽了。

以父母這輩五十歲的年齡來看,他們大部分是女人負責打理家裡的一切,男人基本缺失家務能力,男人離了女人,估計一天吃口熱飯都成問題,更別說其他的。

2.女人更容易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更容易被孩子接納。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女人可以不牽掛自己的丈夫,但一定時時刻刻記掛自己的孩子。

我爸一個朋友唐叔,年輕時候幹了很多荒唐事,做了很多對不起妻子的事,唐姨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唐叔曾經提過離婚,都被唐姨拒絕了。她一直忍耐,等到孩子大學一畢業,唐姨主動提出離婚,要和唐叔分開過。

哪知道唐叔面對唐姨的堅決,卻怎麼也不肯離婚。這麼多年,他在外瀟灑,可是心裡還是把唐姨看成相伴到老的人,更重要的是孩子跟他一點也不親。唐姨呢,對唐叔的恨早已深入骨髓,不肯原諒唐叔以前的作為。最後他倆離了婚,唐姨跟著自己的孩子一起過日子,唐叔有點淒涼,一個人守著老屋。

女人往往更容易和自己的孩子走得很近,等人老了,孩子往往會更偏向於自己的母親,更能理解母親的心酸與不易,這是大部分男人比不上的。面對自己的孩子,父親的地位通常弱於母親。

3. 在生理需求上,男人比女人更強烈。

男人過了五十歲還可以生孩子,而女人呢慢慢步入絕經期,在生理需求上男人明顯更需要女人。


我們會說夫妻只有相互需要,婚姻生活才能幸福和諧。若是拋開這一點,僅從兩者誰更需要誰來看,從生活能力上,從孩子養老上,從生理需求上,過了五十歲,男人都更需要女人。

最後,奉勸那些年輕時候,在外風流瀟灑,不管妻子,不顧孩子的男人,等到有一天老得需要人照顧的時候,就會知道萬般皆有果,你會為年輕時候的錯誤埋單的。


情感咕嚕嚕,溫暖又有趣,理性不造作。點擊上方關注,情感路上,我陪你同行,遇見更好的自己。

情感咕嚕嚕


五十歲以上,我覺得男人更需要女人。

首先,我還沒到五十歲,所以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先講個身邊事。

姨夫和姨媽是包辦婚姻,彼此沒有什麼感情基礎,所以在我的記憶中,他們總是在吵架,在鬧離婚,但是始終未能真的結束,就這樣吵吵鬧鬧過了大半輩子。

年輕的時候,姨夫很嫌棄姨媽,一點雞毛蒜皮的事,都要針對姨媽,什麼事都要雞蛋裡挑骨頭,給人感覺就是特別不喜歡姨媽,希望早點擺脫她。更談不上什麼需要不需要了。

但是,如今姨夫姨媽都六十多歲了,姨夫不再鬧了,反而處處為姨媽著想,維護姨媽。做什麼事都要姨媽陪著,一步都離不開。這都很出乎我們所有人的意料。後來,有一次,我就半開玩笑的問姨夫:

姨夫,你年輕時候不是老跟姨媽吵架嗎?現在怎麼那麼黏姨媽啊?

姨夫的回答如下:

年輕的時候,你姨媽整天圍著鍋碗瓢盆轉,家裡是收拾的不錯,但是總覺得她沒有什麼文化沒有情趣,覺得很乏味。再加上,那時候我身體、事業各方面都不錯,感覺自己完全可以不需要你姨媽,成天面對一個只會跟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女人,簡直太要命了。人嘛,總是不知足的。

但是,男人過了五十,各項身體機能開始走下坡路,事業發展也基本進入瓶頸甚至接近尾聲。而女人不一樣,女人一般比男人長壽,即使過了五十,身體精力等各方面還是優於男人的,所以當我越來越感覺到自己身體不行了,就越來越覺得恐懼,就越需要你姨媽陪著我,因為只有她才心甘情願在生活上照顧我,能讓我安心。試問,除了你姨媽,誰還願意為我這樣一個六十歲的老頭浪費時間呢?

聽了姨夫的話,我覺得頗有道理。男人年輕的時候,要為了家,為了事業,為了車子房子孩子拼命努力奮鬥,所承擔的壓力通常比女人要大得多,這也是為什麼女人平均壽命普遍比男人高的原因。當男人年過五十,身體素質下降就會特別明顯。到那時候,相比女人,男人更需要對方,給予自己生活上的照顧。


野火知事


我覺得是彼此需要吧。

姑姑和姑丈在年輕的時候為了養家餬口被迫兩地分居過好長一段時間。姑姑在農村帶著三個孩子,而姑丈則在外打工賺錢養家餬口。在長達十幾年的兩地分居里,說不盡的心酸。

日子是慢慢地好起來了,感情卻是越來越淡了。終於,不想發生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姑丈在外面養了個情人被發現了。

那件事情對姑姑的打擊很大,作為一個女人她把自己做好的時光都給了家庭。當時都要鬧離婚了,最後還是被我爺爺拉回來了。

結果就是姑姑跟姑丈一起出去了,把孩子也搞出去讀書了,一家人才總算團圓了。

慢慢地,孩子上大學的上大學,工作的工作,家裡就剩下了兩個老人。這幾年姑姑和姑丈的感情似乎更好了,形影不離。

上了50歲的年紀,也許也沒有什麼不能放下的了。看多了身邊的親人一個一個地離世,想到更多的是如何珍惜當下吧。

去年姑姑爬樹摘荔枝摔斷了腿,姑丈鞍前馬後地在床前照顧了兩個多月。孩子們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不忍心讓他們擔心,年過六十的姑父便一個人包攬了照顧姑姑的責任。

有時候,姑姑也會拿過去那段不堪去取笑姑丈,姑丈也不回嘴,都過去了,重要的是家沒有散。

五十歲以上的男女之間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彼此需要。至於性隨著年齡的增長,性慾望不斷地降低,變得沒那麼重要了。

當兒女長大,一個一個地離開了家之後,人們才明白什麼叫老伴。當生病的時候,有個人給你倒一杯冒著熱氣的水;當你的世界陷入一片寧靜的時候,身邊有個人握著你的手告訴你“別怕,有我在”便覺得人間值得。

“談談情,說說愛,聽聽那些你不知道的心底話”關注【蜜禪】專注於情感問題解答,如果你有想說的話,歡迎留言諮詢。


蜜禪


講一個我姥姥姥爺的故事吧,雖然他們已經超過五十歲很多年了。

姥姥是個獨生女,在她的那個年代獨生女是麟毛鳳角。太姥姥生了她以後身體一直不好,姥姥三歲的時候就病逝了,太姥爺沒有再娶,所以就姥姥一個女兒。

因為姥姥漂亮,當時向太姥爺提親的很多。但是姥姥就看中了家境貧窮的姥爺,她說是因為姥爺人看著老實,還有一門手藝,以後不怕沒飯吃,就嫁了。太姥爺當時不同意,說姥爺脾氣不好,怕姥姥以後吃苦。但是他又拗不過姥姥,就同意了。

老人的眼光果然是很準。老實人也有不老實的時候,姥爺是在一家國營工廠裡工作。在姥姥懷上三姨的時候,姥爺跟廠裡一個新來的小姑娘好上了。姥姥到工廠裡作鬧了一通,姥爺跟那個小姑娘算是分開了。但是姥爺跟姥姥的感情也淡了。

從我記事起,姥爺的脾氣就很差,但是隻跟姥姥脾氣差。姥姥東西拿慢了,他會發脾氣,姥姥菜切的粗了,他會吼。在我印象裡,姥爺跟姥姥就沒好好地說過話。連媽媽都看不過去,總是跟姥爺抗議,希望他能跟姥姥好好說話。

可是姥姥從來沒有跟他頂過嘴,無論姥爺說什麼都是默不作聲。後來我才知道,因為姥姥那一次去廠裡鬧,姥爺收到了處分,降了級,房子也是分的最小的,而且再也沒有受到提拔。姥爺為此怨恨他幾十年。

六十多歲那年,姥爺住院做了一個手術,手術風險不大,但是因為他體質不好恢復的很慢。姥姥一直悉心照顧,媽媽和姨媽們都想替一替她。可是她說只有她最瞭解姥爺,也只有她照顧,她才放心。

姥爺的身體一天天好起來了,但是姥姥卻病倒了。姥姥住院了半個月,姥爺忽然變了。天天坐在家門口的椅子上等姥姥,誰叫他都不回來。有時候他會偷偷地問我,你媽媽不告訴我,你知道姥姥在哪家醫院嗎?他想去看看,他不放心姥姥。

姥姥回來了,姥爺整個人都有了精神,張羅著做菜,使勁給姥姥夾菜。說的話不多,但是每一個都是輕聲細語的。眼神也一直追隨著姥姥。

現在姥爺成了真正的妻管炎,什麼都聽姥姥的,就連他吸了幾十年的煙,姥姥讓他戒,他馬上就戒了。姥姥只要離開一會兒,他就會屋裡屋外的找她。只要姥姥臉色稍微一變,他馬上賠禮道歉。

我們都說老了老了,姥爺終於知道心疼姥姥了。

五十歲以後,孩子都已經大了,逐漸開始獨立,女人也進入了屬於的自己年齡。這時的男人逐步開始從社會上退出迴歸家庭,在精神上和身體上都需要女人的照顧。少年夫妻老來伴,請珍惜真愛你身邊的那個女人。


就叫玐玖吧


說說真實的我吧,都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已知天命,可是我卻離婚了,感覺是解脫出來了,我和所有的同齡人一樣,都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結的婚,可是性格不合爭吵不休,感覺對方就是腦殘,為了孩子一直在堅持,經歷了他的出軌打罵,天天提心吊膽的生活,尤其是在酒醉後,更是雞犬不寧,孩子大了,我離家打工,終於離婚了也解脫出來,至於餘生只要健康平安就好,有會看相的嗎?我是不是就這命



王家霞姐


五十歲處於中年和老年的交替階段,也就是更年期。這個階段更需要夫妻之間相互扶持,互相包容。

你的問題似乎在問,男女之間哪一方到了50歲以後更適應獨立的生活。就我個人的觀察來講,女人的獨立性更強一些。

我父母今年都不到60歲,母親為了幫我們照顧年幼的孩子,父親在老家有工作,經常聚少離多。母親每次從家裡來都會嘮叨父親在家又喝酒了,家裡衛生一個月不打掃了之類的話。父親沒有母親在身邊,生活質量在變差,吃飯都在外面吃,家也僅僅成了休息的地方。

五十歲以後,男人大多都習慣了做一個被照顧者,離開女人的照顧很多男人缺少獨立生活的能力。

就出軌比例來看,50歲男人出軌的概率要比50歲女人出軌的概率大,一方面是身體原因,另一方面是情感需求方面,有些男人不能接受妻子慢慢變老。

我有一個鄰居,夫妻都是50多歲,去年離婚了,原因是男人有外遇了,出軌對象是40歲的離異女人。他們的孩子都成家了,堅決不同意離婚,男人態度很堅決,不惜和子女斷絕關係也要和那個女人在一起。最後還是離婚了,今年聽說那個女人又幫他生了個兒子。

同樣是50歲離婚,男人離婚後再婚的可能性比較大,而女人很多就選擇自己過了。女人也有情感需要,只是顧慮比較多,很多情感就這樣被自己壓抑了。

總體來講,究竟哪一方的需求更大一些,這個要看每個人的實際情況,需求的側重點也多有不同。

50歲以後更加需要兩個人相濡以沫,晚年可以有個人一起相互取暖,互相依偎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風說心語


姥姥和姥爺一輩子誰也沒有離開過誰,吃住在一起。姥姥每天在家做皇太后,家務活歸幾個女兒管,女兒結婚了,就由兒媳婦管。姥爺在外面打工掙錢,回來一分錢不不剩,全交給姥姥。

即便如此,姥姥姥爺年輕時也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姥爺受不了姥姥的囂張跋扈,姥姥指責姥爺軟弱得像個慫包。兩人越來越老,從大吵變成了小吵,從小吵變成不吵。

姥姥病了,姥爺端屎端尿;姥爺腿摔折了,姥姥對兒子大發脾氣,指責他照顧不周。

姥爺先去世了,姥姥不久就臥床不起,堅持了一年,追隨姥爺而去。

所以,人到老年,總是想要全身心地去依賴對方,如果突然間一個人離開了,剩下的那個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男人女人,沒有誰更需要誰,更多的是相互依賴、相依為命。年過五十,最後的婚姻狀態不外乎以下幾種:

1、不膩在一起,卻不缺席重要的時刻

年紀大了,夫妻像親人一般,離不開彼此,不用言語表達,卻能夠深刻明白對方的想法。

2、不會說甜言蜜語,只有平淡相處

老伴老伴,老來伴。此時的他們更需要的是點點滴滴的細節,你為我著想,我為你考慮。相知相守才是最真摯的愛。

3、對彼此有信任有責任,願意和對方共度餘生

幾十年的相處,積攢下來的不止有雞毛蒜皮,還有包容和忍讓。放開心結,只關注那些美好的事物,

每個人對婚姻都有自己的理解,每對夫妻都有自己的經營方式,要想讓餘生幸福,就一定要學會付出,體諒,包容。





藍曉談情


五十歲以上的人究竟誰需要對方,個人認為夫妻倆人誰的身體不好誰需要對方,比如我老婆六十七歲了,生養了四個孩子三女一男,女兒都各自一家人,兒子不太爭氣娶第一個媳婦結婚不到一個月離婚,又娶第二個現己生兩個女孩大里五歲小裡不到兩歲,我老婆因腎結石動了兩次手術,腰堅盤突出動一次,古代腎結石還要動一次,為了孩子寬餘點只好帶病去帶孫女,無論看啥病錢全部我出,我認為是誰的身體不好的,家事煩多的離不開對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