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復活”已逝親人 觸覺、嗅覺和味覺仍難還原

原標題:用VR“復活”逝去的親人 暖心操作還有些技術缺陷

近日,很多人因社交網站上流傳的一段視頻淚目。視頻中一位韓國母親藉助VR(虛擬現實)技術實現了壓抑在心頭多年的願望——再見一次2016年患病離世的女兒,給她過一個遲來的7歲生日。女兒的“死而復生”給了這位母親極大慰藉。

用技術“復活”去世的人,這個以前看起來很科幻的想法,在現在人工智能驅動的科技時代,正在變成現實。

用技術重現小女孩的音容笑貌

在視頻中,當媽媽戴上VR眼鏡,就看見女兒娜妍像小天使一樣蹦蹦跳跳地跑出來,大聲地喊著:“媽媽去哪裡了,媽媽想我嗎?”見到久別的女兒,媽媽早已泣不成聲。女兒安慰著媽媽,而媽媽也訴說著對女兒的思念。最後娜妍和媽媽告別,化作一隻蝴蝶飛走了。雖然無法擁抱彼此,但這次“隔空重逢”,讓母女有了一次相對平靜的告別。

“這場告別得以實現,主要依靠了VR動作捕捉、人工智能等技術。”天津大學智能與計算學部翁仲銘教授介紹,通過對小女孩的形象、動作、聲音進行建模,VR技術能夠重建一個三維的虛擬人物,還原小女孩生前的音容笑貌。由於小女孩已經去世了,因此建模有一定難度,特別是動作建模。

“小女孩的動作是通過動作捕捉來完成的。”翁仲銘進一步解釋說,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個人來“演繹”娜妍,給她穿上動作捕捉服,而後讓她模仿娜妍的動作並把動作信息記錄下來或者直接傳輸到綁定好的虛擬小女孩身上,就像通過動作捕捉來做動畫一樣,通過面部動作的捕捉,把面部細節如眨眼、笑容等都捕捉下來。

此外,人物模型可以通過娜妍生前的視頻和照片資料創建出來,還原女孩的外貌;再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轉換,還原女孩的聲音,這樣娜妍就能重現在母親面前了。

還原觸覺、嗅覺和味覺仍有困難

重逢場面雖感人,但也留有遺憾。在視頻中,母親雖然能看到自己的手和女兒的手貼在一起,但卻完全感受不到女兒手的存在。

“VR手套只起到了定位和動作捕捉的作用,如果想要實現物理的觸碰感,還需要在手套上增加具有觸碰關係的產品。目前VR技術可以很好地還原人類五感中的視覺和聽覺,但對於觸覺、嗅覺和味覺的還原仍然存在著許多難題。”翁仲銘略帶遺憾地說,我們觸碰或者抓握一個物體,會在物體和手掌、手指之間形成很多接觸點,我們要了解每一個接觸點的受力情況,而後做力反饋。目前的技術還無法做到複雜的多點力反饋傳達。此外,還要還原所觸碰物體表面的材質、溫度、形狀等,這些因素涉及的觸覺更加複雜,難度也更大。

除了無法滿足人的五感需求外,運用VR技術讓親人“死而復生”這個項目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媽媽看到的女兒、女兒經歷的各種場景以及女兒說的話,都是按照提前編排好的劇本來演繹的,就好像母親和女兒合演了一個話劇。”天津瀚海星雲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高振元表示,“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可以把人工智能與VR技術結合起來。比如母親用語言表達自己情感的時候,女兒會實時地回覆,這就會用到語音識別、交互、深度機器學習等更加複雜的技術,實時互動才會讓逝去的人真正‘活’過來。”高振元說。

此外,目前實現“死而復生”的VR項目需要根據具體案例私人定製,開發成本非常高,就像此次“母女重逢”,從立項到完成長達8個月。

此前VR技術更多應用在遊戲層面,此次讓逝者“復活”,也讓人們看到VR技術真正應用於現實生活。虛擬現實越來越貼近真正現實,也讓一些人擔心,是否會引發一些倫理道德的問題。

對此,高振元表示,這個視頻存在互動性單一、無觸感反應等問題,如果真正應用到生活中,可能適得其反。比如母親想抱抱女兒,但無法抱起來,她可能就會更加遺憾難過;也有可能有人因此沉溺於虛擬世界,不願意接受現實,走不出傷痛。

“VR再怎麼真實,也只是一種技術。如果出現了道德倫理問題,可以隨時‘叫停’。”雖然翁仲銘對此相對樂觀,但是他也表示:“技術開發也需要有道德底線,也要警惕把VR技術應用於色情等有違道德的方面。”

高成本讓VR普及“看上去很美”

“VR技術由來已久,但是因為硬件成本非常高,因此發展相對緩慢。直到2016年——VR元年,隨著專業級硬件推向市場後,硬件成本降低很多,有關VR的應用才逐漸多起來。”高振元介紹,“目前VR的應用領域多集中於娛樂、教育、醫療、工業、旅遊、軍事等,通過VR進行相關人員培訓。比如在某些危險的化學實驗中,我們可以通過VR模擬整個實驗的流程,訓練學生按照規範進行實驗。如果哪個環節不規範就會發生‘爆炸’,但在VR實驗中,學生可以安全地再來一次。”

2016年VR產業迎來風口期,如今VR市場明顯有所降溫。“從一開始被資本和市場追捧到如今,四五年間,VR市場也經歷了一場大浪淘沙,‘淘’出了VR的真實需求。”高振元坦言道,“那時出現過很多偽需求,比如VR購物,2016年阿里巴巴向外界演示了‘Buy+’的購物方式,用戶使用頭戴式VR設備進入虛擬商店,在虛擬商場中與店員進行對話、選購商品,這是國內電商對於VR購物的首次探索。但因為有很多因素制約,這一應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無法真正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

“目前VR的渲染、建模等技術軟件發展得非常快,但是硬件價格還是貴,有點跟不上軟件的發展,比如一套VR設備目前在2萬元左右。因為開發一款VR產品,需要大量的軟件專業人才,這是導致成本難以降下來的重要原因。”翁仲銘表示,“近幾年推出的手機VR雖然價格比較便宜,但是效果不好。使用VR就是要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便宜的VR設備很難實現,還不如直接看手機、看電視。目前製作VR週期長、成本高,根據腳本內容,一個項目最少需要20天到1個月,如果內容複雜,可能花費的時間會更久。所以目前VR主要應用於企業端,很難在用戶端普及。”

儘管VR技術的發展還存在著一些因素制約,但是5G技術的推廣應用,也給VR市場注入了一絲活水,讓人覺得VR未來可期。“因為VR都是三維場景,而且需要實時渲染,因此需要有強大的網絡資源支撐,比如帶寬、雲端存儲等。目前由於遠程傳輸受阻礙,因此都是計算機本地化運行。”翁仲銘充滿期待地表示,應用5G技術後,就可以快速通過遠程傳輸和雲端支持,快速渲染,解決畫面延遲等一系列問題,比如遠程醫療,就已經可以實現VR技術的應用了。

陳 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