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一村一故事:大、小油坊和油坊

在延津縣城西北25裡處,有一個佔地約50畝大的沙丘,據《延津縣誌》記載,此沙丘最高處海拔89米,乃延津縣最高點,緊鄰沙丘的下面有一個地勢平坦,呈四方形,約1000口人的村莊,名叫大油坊,此莊原名叫油坊頭。

延津一村一故事:大、小油坊和油坊

傳說,東漢末年,官渡之戰,曹操戰敗袁紹之後,意謀統一中國,隨令手下士兵屯田種地,養兵屯糧,在延津及附近的原陽、新鄉、獲嘉都有駐兵,曹營將士聯繫當地百姓開設油坊,為其磨油。延津有一陳姓農戶承包磨油,因其磨油出油率高且味香味美,深受曹營歡迎。但因黃河氾濫多次決口一直沒有固定住處。一日,他路過此地,發現此處地勢較高,隨遷沙丘下平坦之處居住,開設油坊,以磨油換取錢糧度日,經世代繁衍,形成小村莊。因其開設油坊規模較大,乃方圓數十里之最,隨以油坊頭為村名,其村周圍沙質脊薄,加之風沙嚴重,有地不養人,村中人多以開設油坊,燒磚窯為生,從此落下七座油坊,八座窯之名。清朝末年,改名大油坊。

文革前期,該村群眾在村西挖土時,多次挖出古代磨油的石磨扇。村周圍還發現多處古磚窯遺址和廢井,都乃古人所留。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的發展,該村傳統的磨油、燒磚手藝都已失傳,但此傳說仍被世代相傳。

延津一村一故事:大、小油坊和油坊

小油坊,在縣城西北7公里處。明洪武二十二年,山西移民侯姓在此定居。清初,本縣大佛村申姓16世孫申本山、申本資、申本岱等遷此。起初因侯姓經營香油作坊,因其西北已有“油坊頭”村名,故名“小油坊頭”,清朝末年簡稱今名。

延津一村一故事:大、小油坊和油坊

馬莊多也有個油坊村,在縣城東北28公里處,也因村民多從事榨油作坊而得名。1946年4月由滑縣劃入延津。延津縣這三個油坊村,大油坊屬石婆固鎮,小油坊屬小潭鄉,油坊屬馬莊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