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有些企業“搭疫情便車”降薪

“復工之後你降薪了嗎”的話題,在微博上引發熱議。

據3月9日中新社報道,攜程CEO發佈內部信稱,從本月開始,攜程集團聯合創始人和CEO開始零薪;公司高管層也提出自願降薪,最低半薪,直至行業恢復;其他員工暫緩漲薪;服務部一線員工可正常調漲薪資。

疫情的傳導影響,在各行各業開始顯現,最直觀的體現之一,或許就是終端勞動力報價下調,也就是降薪。公眾對此早有預期——此前一份調查顯示,“非常時期七成職場人不反對降薪”。

現代商業社會,高度分工又環環相扣,所有人同此涼熱,公共衛生事件之下,很難有誰能獨善其身。而在市場經濟的邏輯中,“人力資源的浮動報價”,本就是常態。企業的現金流、實際營收、業績預期等因素,共同決定了特定階段的薪酬水準。經營受挫,公司承壓,減少開支、控制成本是必然選擇。事實上,即便在正常週期內,個體企業的漲薪或降薪,也是隨時在發生的事情。只是最近集中性的調薪新聞太多,輿論才變得敏感。

薪酬調整無可厚非,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某些企業主“蹭疫情”“搭便車”降薪。比如,最近招致全網質疑的某房地產家居網絡平臺。得益於疫情期間線上業務的激增,其2月業績創多年新高。可在此前提下,其依舊強推全員降薪,同時宣稱為員工提供貸款……業績飆漲,無錢發薪卻有錢提供貸款,這是什麼邏輯?

特殊時期,行業重新分野、利益重新分配,不少公司因其商業模式、業務類型的“免疫性”而損失輕微甚至逆勢上揚,那麼其就沒有理由給員工下調薪酬;還有一些公司儘管暫時遇挫,但是賬上現金流充沛、短期業績爆發式回補可期,那麼其也應該儘量剋制住降薪的衝動。

薪酬下浮,整個評估決策以及溝通說服的過程至關重要。趁人之危“宰”員工的公司,格局太小。必須堅信的是,一個動態的定價機制下,隨著市場全面正常化,“人力資源報價的修正與均值迴歸”,將是大概率事件。短暫的困難,檢驗的是企業能力和誠意,而這將在未來影響著員工的去留。長遠來說,究竟誰贏誰輸,賺了還是虧了,還是走著瞧吧!(然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