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牧師一家在忻州河曲


葉牧師一家在忻州河曲


來自天上的呼召

1910年,在北歐國家挪威的一個小村莊裡,一位老人正在舉辦著一堂講座,這是一堂關於中國的講座。

聽眾中,一位英俊的17歲小夥子Peter Torjesen(中文名葉永青:1892年-1939年12月14日)被老人講授的內容深深吸引著。

那一天,他聽到微小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賽6:8)

在講座結束時,大家紛紛往一個籃子裡放東西捐獻給中國。他倒空了錢包裡的所有東西,隨同物品一起捐出去的,還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還有我自己。”

來中國之前的葉永青,有著如炬的目光和明星般的面龐,然而他卻選擇來到中國偏遠貧窮的地方,把自己獻給主,獻給中國人

從那時起,他心中有了一個目標:到中國去!

他先去美國深造學業,之後參加工作,但他的追求一如既往,“我必須儘快到中國去,那才是我的歸宿。”

02

達成夙願

1918年,葉永青26歲時,他的願望終於實現,如願來到中國。

經過兩年多語言強化訓練,他請願去山西河曲傳教。1921年11月,他開始了在河曲的傳教歷程。

同年,他遠在挪威的戀人端正方(Valborg Torjesen),經過兩年的學習後,也來到山西。

1923年1月,兩人在山西嵐縣結婚,隨後這對蜜月中的夫妻騎騾子走了六天,來到河曲,把他們的新家定在了那裡。當時,那裡還沒有一間教會。

新婚的葉永青夫婦

03

新生活

每天早上,葉永青和妻子會早早起床,步行或騎騾子到鄉村各地去傳教,建立教會,並和村莊的負責人一起協商如何改善人們的生活。

他們看到當地人民就醫十分困難,因妻子端正方曾接受過兩年護理培訓,便決定開一間小診所,幫助有病的人。

而葉牧師則開辦了當地第一所教會小學——育德小學。

1921-1931年間,中國西北大饑荒,上百萬人死於饑荒。

當時,有成百上千的窮苦人到教堂尋求幫助,葉牧師盡一切可能,為他們提供食物。

圍坐在教堂裡的窮苦人,一邊吃著熱氣騰騰的飯菜,一邊聽葉牧師夫婦傳講福音,這對夫婦甚願把自己的所有都給他們。

當時的河曲雖然落後,但人情意重,每逢過年過節,樸實的河曲人熱情地邀請葉牧師夫婦去家裡做客。

與此同時,他們的四個子女陸續在山西出生,分別是長子保羅,次女瑪麗亞(她後來寫了回憶錄《葉牧師一家在中國》),三弟但以理,四弟屬基。他們熱愛中國和當地人,喜歡中國飯菜。

“我的頭十年都是在河曲度過的。“瑪麗亞在她的回憶錄中寫道,

”當地人第一次見到我們時管我們叫‘洋鬼子’,因為大多數人以前從來沒有見過外國人。但一旦他們瞭解了我們以後,大家就變得非常友好。我有許多中國夥伴,和他們在一起,我們度過了難忘、幸福的童年時光。”

“我記得我的童年時代在中國北部長城腳下的家度過。“ 小弟弟屬基回憶道:

”那是用泥磚和草稈搭的。在院子裡,我們種了好多美麗的鮮花,還有兩面旗子,一面是中國的國旗,一面是挪威的國旗。在院子外面我們種了西紅柿, 還養了五六隻小羊和小雞。我記得有一位中國婦女王大嫂,她是來我家幫忙照看我們的,她把我們照顧得無微不至......“

一家六口最後的全家福

04

殘酷的戰爭年代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山西是幾個受創最深重的省份之一。

河曲是戰略要地。由於當時既沒有戰爭災難救援會,也沒有紅十字會或野戰醫院,葉永青愛人的診所裡住滿了受傷的中國軍人,以及受了傷的平民。

同時,戰爭使許多家庭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人們紛紛來到教堂棲身,有時多達2000人。

戰爭初期,挪威是一箇中立國,日本人答應不來轟炸。

他們要求葉永青一家人在院子裡掛出挪威國旗。

然而後來,有人報告日本人說他們在幫助中國軍人和平民時,一切都改變了,日本人把葉家當作了敵人。

葉永青幾個孩子的早期教育是在河曲的家裡進行,父母就是他們的老師。

但在他們第二次回挪威探親、並於1937年返回中國後,他們被迫轉到了位於湖南益陽的一所挪威人的學校讀書。

1939年,隨著抗日戰爭的逐步升級,所有的挪威婦女都帶著她們的孩子離開了中國,返回挪威,該學校只剩下了葉家的四個孩子,學校也只好關閉了。

他們只好又轉到了山東煙臺的英國人的學校,因為他們只會講漢語和挪威語,這給他們的學習帶來了很大困難,但父母還是將他們留在煙臺,雙雙回到了河曲縣。

孩子們後來回憶:“我們只和父母一起過了一個暑假,他們就離開了煙臺,於1939年9月回到了河曲的家。

我的父母先坐船到達天津,然後乘火車到山西的寧武縣,最後又騎驢走了四天才回到了河曲。

到了河曲,他們發現那裡的街道蕭條而冷清,所有的大鋪子都關門大吉了。很多人都遠走內蒙古,因為那裡較少戰爭。

人們日日夜夜提防著空中的死亡大鳥扔下的致命的炸彈。”

河曲人民看到葉永青夫婦回到河曲與他們同甘苦、共患難,十分感動。

教堂裡增添了許多新教友,大家全都趕來歡迎他們的歸來。

從此,教堂又成了人們聚會的中心,躲避炸彈的防空洞,以及療傷治病的醫院,一塊難得的仁愛聖地。

而此時,葉永青夫婦還不知道由於他們幫助了平民和軍人,日本人已經改變了對他們的態度。

災難悄悄地逼近了他們。

當時教會禮拜以後姊妹的合影

05

血灑河曲

1939年12月14日,他們照例掛出挪威國旗,好讓日本飛機看到。

那天,空中飛來了34架敵機,牧師跑出院子,仰望天空,然後飛快地告訴妻子,他們已經來不及跑到教堂以外的防空洞了,看到飛機特有的俯衝式轟炸,顯然明白日本人有預謀而來,目標就是他家裡和教堂。

震耳欲聾的爆炸將他們包圍,巨大的聲浪將他們震倒。噩夢般的幾分鐘過後,整潔的教堂變成了一片燃燒的墳墓。

端正方吃力地從廢墟中爬起來,卻看到丈夫被壓在一根房梁下,嚴重受創已停止了呼吸。

四天後,葉師母在寫給挪威的一封家信中說:“直到午夜時分,他才被裝裹停當,靜靜地躺在那裡。

他看上去漂亮而安詳——甚至有一絲微笑顯現在他的臉上。

我們忠實的幫工老聶和老王自始至終在幫助我。我們已經忘卻了一切,只是相對流淚。

他們似乎還不能相信這個事實,不相信彼得會這樣永遠地倒下去。

他們說,彼得是為他們而死的。不論是幫工還是在教堂裡的人們都是熱淚盈眶。

由此我愈加堅信,河曲的人們與這位外國朋友,這位傳教士的關係已有多麼密切,他們是多麼敬愛他啊!”

追思會在12月31日舉行,成百上千的人們趕來參加。因為教堂只剩下殘垣斷壁,只好搭起一頂大帳篷。

帳篷內外裝飾得很漂亮,靈巧的手把愛的懷念扎進了聖潔紙花,地方上也送來了寫了各種悼詞的旗幡。

其中一面挽幛上寫著“優秀的領路人為我們而死了”。

紅色的十字架豎立在靈柩上,朝陽使它顯得更加鮮豔。

1940年1月1日,葉永青牧師安葬在他生活了20年的河曲。

他曾走遍了那裡的山山水水,從不吝惜自己,也不畏艱苦,只願把十字架上成就的福音傳播到每一個偏遠的村莊。

“我親愛的丈夫就這樣永遠地安息在中國的黃土地上。”

葉永青牧師的葬禮

06

劫後餘生

在山東上學的四個孩子在父親去世多日後接到電報才知道噩耗,最初他們覺得生活的根本動搖了。

然而,他們對全能上帝懷著孩提式的單純信心,相信神會照顧失去了父親的孩子,繼而對生活的信心也不再動搖。

在河曲的基督徒們也給四個孩子寫了一封令他們終生難忘的信:

“親愛的孩子們,請接受我們由衷的致意和誠摯的情感,你們失去了至親無尚的父親,而我們永遠和你們在一起,我們願意分擔你們深藏在心裡的悲哀和痛苦,儘管我們無法減輕你們的哀慟,但我們能幫助你們向天父祈禱。你們必會得到慰藉,獲得力量。”

失去丈夫後,葉師母掛念孩子的心也迫切,然而權衡之後,寫信告訴她的孩子們,她還需留在河曲,暫時不能離開那些“失去了領路人,無家可歸的教會家人”。

在葉牧師追思會時,賀龍將軍曾特派一位科長專程參加,並慰問葉師母。此後很多八路軍也來到其藏身之處多次看望,表達對葉牧師為中國獻身的感激和同情。

他們也問到基督教,師母給他們看丈夫和孩子們的照片,他們個個眼含熱淚。

有人說,此前他們只知道人們會為共產主義而死,現在親眼看見了不可思議的事。他們很高興看到牧師一家如此熱愛中國,也親眼看見了耶穌無條件的愛。

河曲仍然不斷地遭到轟炸,後來,葉師母和其他挪威女教士找到一處接蓋在長城上的房屋並把它租了下來,作為她們最堅固的防空洞。

這樣,白天她們就在長城邊度過,夜晚才返回城裡的家。教會里的人都勸母親為了4個遠在山東煙臺的孩子要注意安全。

到1940年5月,教堂的事稍有起色,大家集資新買了一塊地興建教堂,合同簽訂了,這對所有人都是難忘的一天,又有了禮拜堂、學校和小禮堂。

在河曲大轟炸後,一些人告訴基督徒說“現在,你們的教堂成了廢墟,你們的牧師也亡故了,基督教會在河曲恐怕要完了。”

他們的話並非嘲諷,而是帶有宿命意味,認為教會在河曲的好日子已經結束。

“不,不是這樣。我們依然在,我們就是教堂。”葉師母和活下來的信徒們如此回答。他們懂得教會不是一座建築物,也不是靠一個牧師。

新的教堂蓋起來之後,葉師母決定去和孩子們團聚。她向西北方向走了8天,經過鄂爾多斯沙漠再到包頭,乘火車和船向東北到了山東,一家人終於團圓。

與此同時,世界局勢突變。1940年4月, 德國人入侵了他們的祖國挪威。

師母記述:“我剛剛失去了一切依靠,現在看來連親愛的挪威也保不住了,但是請記住,在地球上我們不過是匆匆過客,天國才是我們的故園。”

1941年8月日軍把來自同盟國的外國人都軟禁了,包括葉師母和她的孩子們。1942年全家人又被囚禁在山東監獄,直到1945年8月抗戰結束, 他們才重獲自由。

當時國內紛繁複雜的內戰局勢,使他們無法繼續留在中國,只有依依不捨地離開。四個孩子有的回到自己的祖國挪威,有的前往美國。

07

摯愛難捨

1948年,長子保羅帶著妻兒又回到中國,他繼承父親遺志,走遍了寧夏、青海和甘肅西北部。

訪問了許多蒙古族聚居地,最後全家住在蘭州,學會了蒙語。

當時戰爭緊迫,他們於1948年離開內地,遠赴香港,但他們的小兒子出生在蘭州,3個月時急病不治而死,與祖父一起葬在中國。

後來保羅前往臺灣, 向那裡的漢族人和蒙古傳道,直到1970年。

當時臺灣土著阿美族人沒有他們自己語言的聖經,保羅承擔了這個任務,與別人合作。使阿美族人有了自己語言的聖經。

1952年,葉師母也來到臺灣與大兒子住在一起,在那裡,她成了許多原籍在大陸人的母親。

每個人都是遠離故鄉的遊子,他們都理解她對中國的家----河曲的愛。

女兒馬利亞在臺灣大學外國文學系擔任教授,曾幻想在大陸教書,無果,便在當地傳講福音,使許多離鄉背井的大陸人在上帝的福音裡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那些年,葉家人生活得充實而有意義,然而全家人一刻也沒有放棄過重返中國河曲家的夢想。

許多年過去了,他們只能望海興嘆,與河曲隔斷音訊數十年,好像生命中失落了什麼東西。

08

故鄉情深

文革結束後,1987年奇蹟發生了,一位來自山西太原的張醫生赴美探親,偶遇葉牧師的女兒瑪利亞。

張醫生被他們的故事打動,立刻答應幫助這家人來到河曲尋根。

於是,葉永青的女兒瑪利亞和兒子但以理在第二年終於回到了闊別四十年的河曲。一切都變了,一切又都沒有變,找到兒時的夥伴,還是那樣親切。

許多上了年紀的人還帶他們瞻仰了葉牧師的墓地,他們都還記得。

和河曲人的相聚,令葉家兒女百感交集,所有的一切依然在訴說著父親當年的故事和他對河曲人民無條件的愛:如何選擇了這塊黃土地,深深地紮下根來,與這裡的人民同甘共苦,相依為命度過了戰爭中最黑暗的年代。

1990年,對於葉家人來說,作為 “復活之年” 和盛典之年永存心底。

在這一年,山西省政府正式邀請他們重返河曲,參加葉永牧師紀念墓碑的落成與揭幕典禮。

當年葉永青生長在河曲的4個孩子於50年後聯袂重返故園,他們和兒孫們組成了16人的葉家探親團。

聖經上把第五十個年當作聖年,也稱禧年,“這時你們每一個人都要歸回產業,歸回自己本家”。

何等奇妙又感恩!

在揭幕儀式上,許多朋友聚集在風景秀麗的墓地,莊嚴的墓碑高兩米,寬一米,基座前有臺階可拾階而上。

葉家合族人齊聲合唱頌主聖歌。禁不住熱淚盈眶,這是感恩的淚水!

父親在逝世50年後,被更多的人記念,雖死猶生。榮耀歸主!

葉牧師的四個孩子及配偶

09

愛無國界

河曲歸回之行後,故事並沒有結束。

葉家人應邀繼續幫助河曲的建設發展。

1993年,會說漢語的葉家長孫葉福禮帶著妻子落戶山西,以爺爺的名字命名註冊了山西永青諮詢服務公司,提供公共福利服務。

其中有一些基督徒在服侍,他們在企業經營的同時,先後在榆次、陽曲等地實施了一些免費醫療、種養扶貧等公益慈善事業,為主繼續做榮耀見證。

葉先生夫婦這一住,又是二十多年,一兒一女也已經長大,都在山西生活。他們的故事被編作《外國人在中國》在新聞報紙上報道。

從一百年前,年輕的挪威人葉永青聽到天上的呼召,決定把自己獻給中國,這一家四代人的命運和中國就牢牢相連。

即使有些後代沒有定居在中國,如在美國生活的Jean女士一樣,他們的心時常遙望中國,熱愛中國人民,因為有一份愛,從天而來,從來就沒有國界!

--- End ---

牧師葉永青先生一八九二年生於挪威。幼年獻身基督,稍長,嚮往東方,尤慕中國,以傳福音與我國民間為己任。一九一九年,二十七歲,奉派來華,選定河區為其教區。自是,舉凡救災、醫療、教育均有貢獻,造福地方,深植友誼。素奉聖經金句“依靠耶和華,以耶和華為可靠的,那人有福了。他必像樹栽於水旁,在河邊紮根,炎熱來到,並不懼怕,葉子仍必青翠,在乾旱之年,毫無掛慮,而且結果不止。”

“要向下紮根,向上結果”為座右銘。故以永青二字為華名,先生畢生勤勞忠誠,宣示和平愛人之道不倦,力斥侵略戰爭。一九三七年日寇侵我,先生助我軍民,反抗侵蝕;惜事機不密,為敵軍探知。一九三九年十二月突以編隊飛機俯衝轟炸教堂,先生殉焉。年四十七歲。先生酷愛中國,畢生為服務人民,抵抗日寇而死。緣立石於此瞭望河曲平原之地,以慰其靈,而垂永久。

葉牧師一家在忻州河曲


(摘自:葡萄園之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