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雅神祕消失之後,新的文明再現美洲熱帶雨林

瑪雅神秘消失之後,新的文明再現美洲熱帶雨林


獨立於亞、非、歐文明之外發展起來的偉大文明——瑪雅文明,擁有很多未解之謎:作為一種石器文明,瑪雅人雖掌握高超的建造技術,創造了高度的城市文明,但不會使用銅鐵、輪車;以玉米為主食,但沒有牛馬豬羊,沒有出現畜牧業的痕跡;雖擁有豐富的天文知識、精準的瑪雅歷、神準的寓言、獨特的象形文字,但全部消失殆盡,其後代無一繼承……


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誕生於熱帶叢林的古代文明,瑪雅文明與奇蹟般地崛起和發展一樣,其衰亡和消失充滿神秘色彩。考古學界對瑪雅文明湮滅之謎,提出了許多假設:諸如外族入侵、人口爆炸、疾病、氣候變化等。隨著考古新證據的出現,瑪雅文明的衰亡之謎也在的更新中。2015年,洪都拉斯的腹地中發現了一座古城遺址,瑪雅的消亡之謎或許有了新的解讀。


洪都拉斯史前文明空白了千年之後,大約在公元400年到500年,莫斯基蒂亞開始出現了小型定居點。考古學家認為莫斯基蒂亞人使用的是一種奇布查方言,這是一種從中南美洲到哥倫比亞都在使用的語言。這就說明,相比之下,

莫斯基蒂亞與南面鄰居的關聯更密切,因為瑪雅使用的是另外一種不相關的語言

瑪雅的失落之謎


莫斯基蒂亞小型定居點出現的時間,和科潘王朝的時間大致處於同一時間。我們不知道這二者之間是否有關聯。我們對科潘的建立了解甚多,科潘是瑪雅王國中研究最多的城市之一。科潘人在藝術、建築、數學、天文學和象形文字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這個城市華麗的公共紀念碑上刻有銘文,講述了科潘的建立和歷史。科潘的影響力必然會到達莫斯基蒂亞。


科潘位於瑪雅的最南邊。也許是無法逾越的高山和叢林阻礙了瑪雅人擴張的步伐,也許是別的什麼阻力擋住了他們,所以即便是公元5世紀瑪雅人入侵科潘之後,莫斯基蒂亞的文明依然在發展。然而這兩種文明並不是彼此孤立的。相反,兩者之間很可能還有頻繁的貿易往來,甚至還發生過戰爭。

從許多歌頌光榮戰績和功績的銘文中,我們知道瑪雅城邦是非常好鬥的,他們彼此之間有很多戰爭,跟鄰國也頻頻交戰。隨著瑪雅城邦財富和人口的增加,這些衝突只會加劇,更引發了他們對資源的渴求。


在公元800年,科潘的發展達到了頂峰,這兒成了一座擁有25000人口的強盛的大城市,面積也擴大了很多。但這裡也有令人不滿意的地方;這裡開始慢慢墮落,環境方面、經濟方面和社會方面的腐敗現象長期以來一直侵蝕著這裡,並最終導致了城市的衰落。瑪雅王國的科潘古城和其他壯麗的古城為什麼會衰落和被遺棄?這個難解之謎一直讓學者們爭論不休。


骸骨是有力的考古證據,發掘出的許多墳墓都表明在公元650年後,普通人的健康和營養情況有所下降。與此同時,經過多代的繁衍,統治階層的規模不斷擴大,並且每一代的數量都比前一代多,考古學家稱這種現象為“精英的寄生作用日益明顯”。這種現象至今也依然存在,沙特王室經過不斷擴張,公主和王子的數量現已多達15000人。


瑪雅神秘消失之後,新的文明再現美洲熱帶雨林

在瑪雅文化裡,聖主有責任維持宇宙的秩序,並且能夠通過儀式和典禮安撫神明。平民願意去供養特權階級,只要他們用有效的儀式讓神靈庇佑自己。但在公元650年之後,濫砍濫伐、水土流失和土壤枯竭,導致莊稼減產。農民和工匠等勞動階層要忍受越來越多的飢餓和疾病,而統治階級卻佔據了更多的資源。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戴蒙德寫道:“我們不禁在想,為什麼國王和貴族未能認識到並解決這些顯而易見、正在破壞他們社會的問題?很顯然,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短期利益上,只要有物質享受,能發動戰爭,能建紀念碑,能鉤心鬥角,能從農民手中榨取足夠的食物來支持所有這些活動,他們就滿足了。”


在公元760年到800年間,這裡連續出現的乾旱可能引發了饑荒,讓平民遭受了沉重的打擊。這是一個徘徊在異化和混亂邊緣的社會的最後一根稻草。這證明聖主們沒有履行他們的社會承諾。所有的建築項目都停工了;目前發現的城市最後的銘文刻於公元822年;公元850左右,皇宮被燒燬。這座城市從此一蹶不振。有些人死於疾病和飢餓,但大多數的農民和工匠似乎一走了之了。之後的幾個世紀,這個地區的人口大幅下降;到了1250年,科潘山谷的大部分地區都變回了叢林。其他的瑪雅城邦也出現了類似的變化,這種變化不是一次性發生的,而是以交錯的方式進行的。

莫斯基蒂亞的崛起


公元400年到800年,在科潘興起的同時,莫斯基蒂亞出現了小型定居點,並漸漸地發展起來。科潘城隕落後,莫斯基蒂亞的文明反而發展到了繁榮鼎盛時期


這些生活在莫斯基蒂亞熱帶雨林的古代人是如何在毒蛇橫行、疾病肆虐的叢林中定居並繁衍的呢?他們跟強大的鄰居的關係又如何呢?在科潘業已衰落的時候,他們又是如何繼續發展的呢?換句話說,瑪雅人都熬不過去的坎,他們又是怎麼掙扎過來的?又是什麼最終導致了他們的衰落?


瑪雅是美洲古代文化中研究得最多的那個,而莫斯基蒂亞人則是研究得最少的,正因如此,才有了“白色之城”的問題。我們對這個文化幾乎一無所知,它甚至連個正式的名字都沒有。這是一個令人敬畏的文明,它位於洪都拉斯東部,佔地約2600多萬公頃,它恰好處於中美洲和南面奇布查語文明的貿易和旅行線路的中心。


古莫斯基蒂亞人之所以會被考古學家忽視,部分是因為他們跟瑪雅人太像了,“在這一地區,這些人都處在瑪雅的影子下”。胡普斯告訴我:“備受世人矚目的考古文化很少,埃及和瑪雅便是其中的兩個。因為它們的存在,考古學界都不願意將人力和資源放在這些‘重點’區域以外的地方。”這種忽視影響了我們對這些“非重點”區域的瞭解,但在他看來,這些區域才是“連接美洲的關鍵”,因為它位於連接中美洲和中南美洲南部的要道上。


另外一個原因是,莫斯基蒂亞里面的土丘都被叢林掩蓋住了,乍一看,它們絕沒有瑪雅文明中用石頭建成的廟宇或穆伊斯卡那繁複的黃金藝術品那麼迷人。莫斯基蒂亞人雖然也留下了頗令世人矚目的石雕,但他們沒有建起大型的建築或紀念碑——在幾個世紀後會成為引人注目的廢墟,讓人們驚歎不已。相反,他們用河裡的鵝卵石、土坯、木板和看似熱帶硬木的材料來建造金字塔、廟宇和公共建築。他們領地裡盛產優質木材,例如桃花心木、紫檀木、香杉和楓香樹。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擁有高超的編織和纖維加工技術。


最有意思的是,正是在科潘城隕落的時候,莫斯基蒂亞人才開始受到瑪雅文化的一些影響。


瑪雅的影響力如何進入莫斯基蒂亞?


最簡單又最令人信服的理論是這樣的:當科潘陷入饑荒和動亂的時候,一部分原來說奇布查語的科潘人收拾行囊,到莫斯基蒂亞尋求避難所,因為他們與這裡的人說著共同的語言,有的人甚至還可能在這裡有親戚。一些考古學家深入研究後認為,在瑪雅隕落的混亂時期,一群武士從科潘而來,掌握了莫斯基蒂亞的統治大權。


為什麼莫斯基蒂亞會變得越來越像瑪雅?有一種說法很有意思,考古學家稱之為“秘傳知識”(esoteric knowledge)模式。在很多社會中,精英統治平民,通過展現他們的神聖和聖潔,從而讓平民去做他們所希望的事。通過秘傳儀式和秘密知識,神職人員和貴族這樣的統治階級可以讓一般民眾對他們產生敬畏。神職人員聲稱(當然他們自己也相信)他們所舉行的儀式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能夠安撫神明、爭取神靈對每個人的庇佑,如避免災難、疾病和戰爭失敗等,他們的儀式還能促進生育、增加降雨和帶來豐收。在中美洲(也許莫斯基蒂亞也是如此),這些儀式是非常血腥的,需要使用人祭。那些掌握著“終極真理”的貴族們利用這些知識來控制大眾,讓自己免除了體力勞動之苦,還為自己積聚了財富。該理論認為,秘傳知識之所以富有魅力與威望,部分原因是因為它們與遙遠的異域之地有關聯,對莫斯基蒂亞來說,這異域之地指的就是瑪雅。所以,莫斯基蒂亞的“瑪雅化”可能並不是入侵的結果;相反,這可能是當地貴族獲得並凌駕普通民眾之上的一種方法。


古代的莫斯基蒂亞人把雨林變成了一個鬱鬱蔥蔥、精心策劃的景觀。他們築起了高臺,重塑了山丘,建造了道路、水庫和灌溉渠道。在全盛時期,T1可能像是一個英國花園,只不過沒有那麼整齊罷了,農田、藥田和昂貴樹木(如可可樹和果樹)的種植園錯落分佈著,旁邊的大型開放區域是用來舉辦公共儀式、比賽和團隊活動的,背陰的地方是用來工作和社交的。這裡還有大量的花床,因為鮮花是宗教儀式中的重要物品。所有這些種植區都和居民房子混在了一起,有很多房子都建在較高的土臺上,以避免季節性洪水,房屋之間還有道路連接。“將這些花園空間嵌入城市區域,”費希爾說,“這是新大陸城市的特點之一,這使得城市具有可持續性和宜居性。”


瑪雅神秘消失之後,新的文明再現美洲熱帶雨林

(圖片來自《失落的猴神之城》)

如今的山谷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但在它的全盛時期,這裡曾是貿易和商業的中心。它和中世紀的城堡一樣,平日裡是熙熙攘攘的貿易中心,但是一旦受到威脅,就可以升起吊橋,武裝起城垛,保護自己免受攻擊。因此,在前哥倫布時代,T1可能是一個戰略要地,保護內陸免受海岸入侵者的侵犯。或許它還是一個抵抗瑪雅王國的橋頭堡。


公元1500年前後,這個文明徹底崩潰了。然而它不像瑪雅那樣經歷多層次的崩塌,即不同的城邦在不同時期先後衰亡,莫斯基蒂亞文明一下子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消失於一次突然席捲整個文明的大災難中。“在這個偉大的文明完全消逝在森林中之前,我們只看見了它留下的一點點蹤跡。”奧斯卡如是說。

懸疑小說作家道格拉斯•普雷斯頓在他所創作的考古紀實作品《失落的猴神之城》中,真實描寫在洪都拉斯熱帶雨林中根據傳說探尋“失落的猴神之城”的過程,更從人文的角度對文明的衰落、考古爭議、洪都拉斯與美國扭曲的關係、疾病對人類的影響等角度反思了短視近利的人類對歷史的影響。


瑪雅神秘消失之後,新的文明再現美洲熱帶雨林

《失落的猴神之城》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書號:ISBN 978-7-229-13806-6

出版時間:2019年11月

定價:58.00

分類:歷史·文化


瑪雅文明之後,美洲大陸“猴神之城”重現天日

21世紀轟動世界考古界的重大發現

★美國《國家地理》2017年度最佳圖書

★亞馬遜書店2017年度百本必讀圖書

★《科學新聞》2017年度最佳科學書籍


道格拉斯•普雷斯頓,曾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八年,做過編輯、撰稿人和出版經理,並在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過寫作課。他也是《紐約客》《自然歷史》《國家地理》《哈珀斯》《史密森尼》《大西洋月刊》等雜誌的特約撰稿人,著有《神秘黃金城》等作品。

普雷斯頓也是一位暢銷小說作家,他與林肯•柴爾德聯手打造的FBI探員彭德格斯特系列暢銷小說,數次位居《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榜首,其中《遺蹟》和《佛羅倫薩的惡魔》被改編為熱門電影。


內容簡介

自西班牙殖民者赫爾南•科爾特斯時代以來,歐洲就有傳言說中美洲洪都拉斯內陸某處隱藏著一座財富遍野的失落之城,原住民稱之為“白色之城”或“猴神之城”。據原住民說,他們的先祖曾為躲避西班牙侵略者到過那裡,他們警告說,任何闖入這座聖城的人都會受詛咒而死。1940年,記者西奧多•A.莫德從雨林中帶回了數百件文物和一個動人的故事,之後未透露該城的位置就自殺身亡了。


可怕的詛咒和傳說,未能阻止前赴後繼的探險者闖入雨林。四分之三個世紀後,紀錄片導演、探險家史蒂夫•埃爾金斯組織了一個科考隊對失落之城展開搜尋活動。通過激光測繪技術,穿過危險重重的茂密雨林,他們找到了一座古城廢墟,一個神秘的失落文明……但“猴神詛咒”還是降臨了,回到文明世界的探險隊隊員驚恐地發現自己染上了一種可怕的疾病。

本書不僅講述了一個充滿懸疑的探險紀實故事,它還探討了考古探險的倫理、人類對雨林的破壞、新技術的應用以及考古對原住民的影響等值得反思的問題。


媒體/名人評論

《失落的猴神之城》是對探險考古學黃金時代的迴歸,講述的是一群探險家穿越地球上最危險的雨林,尋找失落之城的真實故事。普雷斯頓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讓你感受到了洪都拉斯這片失落荒野的黑暗之心。

——約翰•桑德福德,普利策獎得主

如果你要去探索一個存在了500多年,充斥著禿鷲、毒蛇、沙蠅和洞穴的失落之城,那你能想到的同伴就只有道格拉斯•普雷斯頓。這是一個毛骨悚然的探險故事,每一個轉折點都讓人揪心期待,在出人意料、讓人心跳加速的結尾更是如此。

——斯泰西•希夫,普利策獎得主


道格拉斯•普雷斯頓是當今美國文壇最具冒險精神的人之一。他直面毒蛇和致命病原體,創作了融合科學、歷史、吸引人的小說情節、令人著迷的人物和激動人心的瞬間的探險故事,解開了強大的文明的神秘面紗。更令人吃驚的是,如此精彩的《失落的猴神之城》,從頭到尾都是真實的。

——漢普頓•塞茲,《冰雪王國》作者

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探險故事。道格拉斯•普雷斯頓不僅讓讀者享受到了閱讀的樂趣,還揭示了哥倫布到來前的美洲和我們文明的脆弱。

——大衛•格雷恩,《迷失Z城》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