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網絡學習,老師群里布置作業有何看法?

angshens


這個要一分為二的去看待。

疫情狀況下,網絡學習是必然也是最有效的學習手段。

一線城市的家長和孩子已經對網絡學習習以為常了,他們除了學校裡的面授,應該大多數也經常參加網絡其他課程的學習,比如英語,數理化學科學習,線上素質教育,興趣教育等。但同時,網絡課程學習對非一線城市的學生和家長,尤其是農村的學生和家長,是不公平的,一方面他們根本不習慣線上學習,效果巨差,另一方面就是家庭環境不允許,比如手機及電腦配置較差,網絡信號不好、父母文化程度低,課後不能參與輔導等等是無法滿足學習效果的。

抖音上有些段子其實說的挺好,讓孩子們線上學習,其效果無疑是不能跟面授相比的。中小學生自制力本身比較差,手機或電腦上癮,根本無法參與到學習中去。好比給狗一塊骨頭,不讓他吃,非讓他去研究骨頭;給家貓一條魚,不讓他吃,只讓她去看護。


Go留學


還記得以前讀書的時候,老師們每天都會佈置各種類型的作業,讓學生放學回家做功課。那時候科技不是很發達,也沒有微信等聊天工具,老師只能當面通過教室的黑板上告知學生的作業情況,雖然這樣的方式是當面告知,但也有個別的學生記性不好,難免會遺忘所佈置的作業。

以前我也是一個記性不好的學生,常常忘記寫作業,老師佈置的作業一時還記得,可是放學回家後就不記得了,或許是因為貪玩的情況下就忘記了,爸媽一問起來三不知就被捱揍了。來到學校的時候老師讓交作業,又交不出來,只能被老師罰站了,所以那時候功課也是沒做到位,導致學習成績很差。學習的精神已經不知所措了,自從不愛學習的我一出來工作都是很辛苦的,想想還是學校讀書好點,可是已經後悔來不及,沒文化工作的我真是太難了。

不過現在的學生待遇可是不錯了,教育機構也越來越好,以前無論颳風下雨都是自己一個人走幾公里的路才到學校,現在都是家長接送去的,所以也證明了現代人的條件發展的很快。不過在小編這裡的學校,老師們都是通過在微信群裡佈置作業給各位家長來告知孩子,班主任會把班裡學生的家長微信拉一個群聊,然後就通過微信群通知家長各種情況,比如作業佈置、家長會、活動、孩子在校表現等等。

其實我認為老師這樣的方式來說明也不是不好,只不過有個別的父母難免會很忙,不注意看到信息的情況下也會造成失誤的,或者學生的父母不在家裡,孩子在家讀書,父母在異地工作,雖然看到群裡的信息也是沒有做到完善的。畢竟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績優秀




卡車人x



飲水思源返璞歸真


我是教師也是家長,每天我都要陪一年級的女兒完成她的作業,然後再改我自己佈置的作業。因為我女兒在市裡讀小學,她的老師要求家長給孩子抄題,家長改分,訂正,然後再拍照。我在鄉下教書,作業都是教師自己改的。叫家長抄題,改作業,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鄉下的家長不重視教育,佈置作業都嫌老師多事,嫌煩!所以我不喜歡網絡學習,真的很累。網絡學習,群裡佈置作業,會讓鄉下的孩子與城裡的孩子拉開更大的差距。


生活如詩李


我個人覺得老師們最好專門建一個群佈置作業,不要交作業,佈置作業都在一個群裡,我弟弟今年七年級,每天在微信群翻老師佈置的作業得翻好大一會,剛佈置過作業,後來就被家長們發的作業圖刷上去了[捂臉][捂臉],所以我感覺分開比較好[笑哭][笑哭][笑哭]


Dalinbiu


當前特殊情況,孩子們只能在網上學習,老師們在群裡佈置作業然後上傳批閱,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掌握和梳理知識重難點。老師在佈置作業的時候精心設計,我相信還是可以讓作業有層次,達到精彩紛呈,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一、預習作業:分層預留,有效推進

在通讀課文的環節,考慮彈性分層的原則:基礎薄弱的學生,引導他們關注課文的生字新詞,自主在預習本中設計形近詞組詞,多音字分辨,選詞填空,用詞造句等題型,紮紮實實打好基礎。

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引導他們賞析課文中的好詞佳句,研究課文的段落結構,發掘課文的寫作背景等較深層次的點,在預習本上設計課文內容賞析,背景資料鏈接等題型,深入讀文,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

學貴有疑。通過學生認真預習,課堂上學生學習的針對性會更強,聽講的專注度,探究的深入度也會相應提升。

二、課堂作業:順學而教,因勢利導

課堂是動態的,生成性的,老師可以捕捉有效的資源,引導學生聽、說、讀、寫、講、辯,豐富語文課的內涵,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如,在教學兒童詩《我想》一課,及時佈置作業,你想把自己的小眼睛放在什麼地方?你會有什麼新奇的發現?學生們的思維被激活,一石激起千層浪,相信一定有很多豐富的語句呈現。

三、課後作業:尊重差異,趣味設計

在設計作業的時候,我們可以因人而異,佈置分層作業,題型上設計必做題、選做題、免做題、挑戰題,學生可以根據課堂學習知識的情況,根據個人情況,分層作業,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展示學生優長,張揚學生個性。

如,教學完古詩《泊船瓜洲》,老師可以設計這些題型供選擇:

1、愛朗誦的你,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讀給家長聽。

2、愛創作的你,可以把古詩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3、愛書法的你,不妨把古詩用你精美的鋼筆、毛筆書寫下來。

4、愛畫畫的你,把古詩畫成一幅畫。

5、愛古詩的孩子,不妨多蒐集相關的故詩讀一讀。

……

設計這些題目,充分激發了孩子們主動學習的願望,也關注了孩子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

四、自主作業:取長補短,促進發展

鼓勵學生對詩詞歌賦積累摘抄,自由誦讀。對寫作感興趣的孩子,鼓勵他們自由練筆,製作文集、小報。對綜合實踐活動感興趣的孩子,鼓勵他們去探索,去發現,從生活中學語文。

結語:網絡作業和平時教學佈置作業一樣,不僅在於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更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激活創造潛能,全面提高綜合能力。


妍奇老師


科技在進步,時代在發展,教學模式也隨著網絡有了很大的變化。


本來佈置作業是老師給學生的一項教學任務安排,家長不做過多的參與,只要回家督促孩子把作業做完就行。但是現在很多安排作業漸漸變了味道,有些地區學校的老師,直接在微信群裡佈置給家長,不在學校佈置,回到家還得問父母作業內容,真是省事極了。作業完成情況還要由家長檢查並簽字,完全一副甩鍋的嘴臉。很多家長想表達抗議,卻又怕老師以後會對自家孩子怠慢,故又敢怒不敢言。偶爾有個冒頭的家長就直接被踢出群,以示眾,這些新聞應該大家也有所耳聞吧……


我覺得監督孩子完成作業,這是作為家長情理之中該做的,但作業的完成情況及質量的把關還是由老師親力親為比較能對得起自己的職業吧……

至於網絡學習,這對於成年人來說是一種獲得知識的便捷途徑,但由於此次疫情,促進了網絡教學在學生中普及,是好是壞還是等時間的考驗吧……


古訊


題主是認真的嗎?

你能拿手機上網問這個問題,你竟然找不到電子版的書?

即便是你自己不會搜,即便是你孩子的老師沒發,我就不信你孩子全班同學這麼多人父母都找不到……

如果是真的,你告訴我你孩子的年級和教材的版本,我幫你!

人懶點是正常的,但是懶得還這麼理直氣壯我認為就有點不合適了。

說真的,對於你的這句“沒有書學生摸馬無角。”我的理解是——像你這樣的人,有書也不會學的,因為你會找其他的更多理由……

我家孩子也沒書,語文電子班的是出版社免費推送我下載的,然後給孩子打印出來的。

英語和數學是老師發到群裡的。

除了書還有各種教輔資料和作業等。

我們也是打卡,以前我沒太關注過,都是讓孩子自己去解決這些事情,我只負責給他打印,怎麼學、怎麼提交的都是他自己去完成。

今天孩子那我手機提交作業的時候沒有退出打卡的小程序,我就多看了幾眼——今天的情況還不好說,但是之前的情況果然是除了有兩個成績很差的打卡不及時甚至沒打,其他同學全部都打了。

果然,這真的很符合學生的日常表現,你說是不是?

最後,我還是表態一下我對網課的看法吧。

在當下這種情況下,沒有網課的問題會比有網課更大!網課的確有一些不足,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因為這些不足它就沒有價值,如果你發現了它的價值或者說是你認為它的危害比價值還要大,那麼可能是這兩個原因:

1、你孩子的網課安排有問題;

2、你或者你家孩子有問題。

前者你可以隨便說,但是如果你孩子的同學們大都接受不錯,那麼第一條自然失效,而第二條不可辯駁……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今年,網上流傳的非常經典的一句話:全民成了廚子,醫護成了戰士,老師成了主播,公務人員成了門衛。

在這個特殊的假期裡,老師們終於實現了在家上班的“人生理想”啦!停學不停課!老師們花式轉變成“主播” 在線給同學們上課。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網絡學習。

所謂網絡學習,就是指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的一種學習活動,它主要採用自主學習和協商學習的方式進行。相對傳統學習活動而言,網絡學習有以下三個特徵:

一是共享豐富的網絡化學習資源。

二是以個體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為主要形式。

三是突破了傳統學習的時空限制。

這裡,也談到了網絡學習與傳統課堂學習的最大不同是,一個是在教室有老師指導監管,一個是在家裡最主要的是靠自己或者是家長。

從最近上課的情況來看,我深有體會。

一從老師的角度

其實我就是一線教師,當聽說假期要延期了,我第一反應是孩子的課業怎麼辦?怎麼上課呀?怎麼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啊?一系列的問題,也真是讓老師們愁了很長時間。

後來經過學校,一層層的實驗,調試,我們決定上直播課。

為了做直播我也是費了一番心血,每天只是一節課,我也要在前一天或者更長時間去準備,檢查顯示屏幕、網絡、收音,調試攝像頭、聲音。自己先試一試設備,要確保學生們都能聽得清楚,而且他們的反饋我要能及時收到。

以往可以在課堂上,學生互動回答的問題,現在也不太好操作了,就得想更好的方法去解決一個小問題,確保一節課的效果。所以說備課也是很用心的,包括設計的作業很有針對性。

我們是在釘釘上上直播課,學生上課的數據能夠精確地統計出來,這隻能從數據的角度來看,學生上沒上課,學生掌握的情況什麼樣,只能通過課後作業,或者是課堂測試來反饋。

所以我覺得至少作業能反映出一定的問題,沒交作業或者作業潦草的同學肯定沒上課或沒好好上課。作業特別好的同學一定是認真上課了,也認真在家複習了。

同時,老師也能從同學們的作業中看到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沒有,這樣下節課能有針對性地再去講解,這樣效果是不是更好一些?

二從學生的角度

因為以往的學習方式,學生都是在課堂上,有老師督促,發現問題有老師及時點撥,而現在需要自己掌握時間上課。

剛上直播課的時候,經常有同學不在線,問原因:不是忘了時間,就是直接忘了上課,後來慢慢溝通督促才好了一些。

學生如果全憑自覺,自主學習,可能只有一部分同學可行,大部分同學沒有方向性,也沒有主動學習的習慣。

適當佈置一些作業( 當然別超量),學生認真去做,可以檢測出自己的掌握情況。

同時,依據遺忘曲線規律,讓學生對當天所學知識及時鞏固,效果比第二天再去看要記得牢。

遺忘曲線規律由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研究發現,描述了人類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規律。人體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循序漸進的直觀描述,人們可以從遺忘曲線中掌握遺忘規律並加以利用,從而提升自我記憶能力。該曲線對人類記憶認知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

以上是我一個假期上網課的一些切身感受,我覺得,有自覺性的孩子記得筆記一點也不比課堂差,效果也很棒;但自制力差的同學,包括一些上游的同學,這個假期與別人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

當然因為一些家長也有時間參與孩子的上課情況,也能發現自家孩子,在學習上,到底哪個地方有問題,也能有針對性進行補救,反而,孩子的學習效果比在學校還要好。網絡學習還真看出了孩子自身不少的問題呢。

大家對網絡學習有沒有新的看法或者好的做法呢,歡迎大家和我一起去探討。


雪中看羅浮


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每個人都在努力的奮鬥。我特別喜歡一句話,“努力的人不害怕,最怕的是明明比你優秀卻還特別努力的人”。

每件事情都有雙面性,有利有弊,就看我們如何去拿捏這個尺度並且如何合理的,有效的運用他。凡事我們都應該反覆的斟酌、考慮,才應該去做。特別是我們做老師的,也許你的一句話,一個行為都會影響一個人,更別說我們面對那麼多的孩子。

首先,我談談“網上佈置作業”的利,科技網絡這麼發達,網絡覆蓋每個角落,人手一部智能手機,這已經不是問題(當然個別窮苦地區除外,我說的是大部分地區),老師隨時隨地的佈置作業,檢查作業的完成情況,特別方便與快捷,即使面臨兩個長假,對學生的監管也是非常的方便,以防假期過後孩子對所學知識遺忘,這也是一個在今後發展的趨勢。

其次,我要說的就是“度”,雖然網上佈置作業很方便、很快捷,但我感覺我們每一個老師都用的過“度”了,不管什麼作業,什麼問題,不加思考的就往家長群裡發,隨意的安排任務,這個作業很隨意,可操作性不強,當然效果也是無用功。老師不在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隨意的亂佈置作業,殊不知孩子晚上熬個通宵來完成這些無語的任務,但更糟糕的是,孩子不能休息,整個家庭更是要陪個通宵達旦,這一切都是可惡的無聊作業帶來的,但更可恨的是也許學生和家長辛辛苦苦完成的作業,老師看都不看,在別說仔細批閱了,這就是老師佈置的作業和檢查情況。(我所指的是過度的佈置作業,並非所有老師。)

第三,在農村大部分家長識字不多,連回復個微信都很困難,更別說老師在群裡佈置的作業了,所以,只能把手機交給學生讓他自己看到底老師說了啥。聽話的孩子還好,但對調皮的娃娃來說,機會來了,他趁著這機會,玩手機,打遊戲,家長一問,他在學習。

第四,監管不到位,每個學生作業的完成到底是怎麼完成的,我們可想而知,學生的能力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他們自己建立班級群,會應付老師的難題這已經司空見慣了。

我本人是一位老師,但我最反感在家長群裡佈置作業,如果我們老師扛不起這份責任,我們何以擔任教育之大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