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教育!家長、孩子、老師、到底誰錯了?

中國式教育!家長、孩子、老師、到底誰錯了?

從《狗十三》看中國式教育

互聯網時代的今天,推翻一個既定的思想真的是太容易了。

舉個例子,跟著新中國一起成長的父輩那一代人,每個人心中都被牢牢灌輸進你要肯吃苦、能忍受的執念,吃不了苦受不了氣就是原罪。

今天呢,前幾天一則關於年輕人熬夜加班的刻苦精神的公益廣告在網上被人大肆詬病,這是價值觀的成長和改變。

我們這一代人的原則是:我吃的了苦,但我不會白白吃苦,被人壓榨。

我們早已不是共和國的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了,為社會奮鬥的同時,自我價值的體現和回報必不可少的。

在我看來,這是正確的成長和改變。

還有個例子,幾年前老師還是辛勤的園丁,是成長的引路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這個職業一直被刻意賦予一種神聖的光環。

那時候要是傳出師生矛盾或者老師和家長的矛盾,輿論絕對是一邊倒,孩子不懂事,家長更不懂事。

但在今天,老師終於從神壇上被拉下來,人們恍然大悟,老師也只是一種普通職業,和居委會宣傳鼓勵生育政策的大媽一樣,沒什麼特別。所以當他們犯了錯,我們也要客觀對待。

但這種轉變往往都來的太快了,我們用了整整一代人的時光去接受的東西,卻在互聯網信息爆炸的今天,在短短几天甚至幾分鐘內被顛覆,就讓很多人都難以適應。

所以當再次遇到逆來順受任勞任怨這種字眼,我們往往都先委以鄙夷,然後舉出一大堆例子說這個社會如何壓榨個體,失去自我。

再遇到師生矛盾,先入為主的想法總會是這肯定又是一個沒有師德的老師欺負學生。

你看,站在輿論的制高點上表達觀點總不會錯對吧。

“不會錯”這個處事原則千年前叫中庸之道,已經傳承太久了。

今天的社會變的太快了,我們接觸的信息太多了,多到沒時間去思考然後再得出自我結論。所以我們都跟著輿論大勢走,總不會錯的。

但如果靜下來,一味任勞任怨的確不可取,但刻苦勤奮也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美德,是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的。

老師的確只是一份普通職業和我們大多數人都一樣,但我們也有報表做錯,客戶流失的工作錯誤啊,為什麼他們犯了錯就要被無限放大呢。

說回電影,被狗十三在網上的聲勢影響有一陣子了,但我不太喜歡這種所謂的寫實青春。

說實話國內的青春電影真的失望太多次了。但最近老和家裡人談起教育問題,所以晚上和母親一起看了。

開頭給我的感覺很驚豔,樸實的西安話倍感親切,主角沒有刻意的明星臉,張雪迎的普通女孩形象很舒服。

跟我媽說,你看我們這代九零後,你們的教育觀點之一:家長都是為你好,我喜歡物理你偏讓我學數學。觀點二:你是我養的,說不通我就直接幫你做決定。畫面一轉又是觀點三:爺爺奶奶總是更喜歡男孩,姑娘的名字何以隨便取,男孩就得慎重。

然後呢,我就開始一路快進了,真的看不下去。以前的青春電影,清一色墮胎車禍輟學,這部倒是真沒有,但太刻意了。

刻意表現一家人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矛盾,刻意塑造一個在家庭教育強迫下備受壓抑想快點長大甚至幻想平行時空的孩子形象。

看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想,編劇是不是該去看看心理醫生。

你家的生活是不是矛盾多而平和少?

你認為的正常生活是不是一輩子其樂融融父慈子孝?

我經常跟人說的一句話是:何必呢!

看完電影我給豆瓣的評論是:家長是真實的家長,生活也是實實在在的生活,但孩子卻是臆想的孩子。

爺爺奶奶,電影裡重男輕女的形象代表。但正如前面的兩個例子,這是整個社會發展中意識形態的變革產生的隔閡。

但細心為孫子做每一頓飯,買孫子喜歡吃的螃蟹,和大多數我們的爺爺奶奶一樣,在我看來慈祥、善良。

有人說十幾年不喝牛奶的習慣都不知道,卻總是給她喝牛奶,所以他們根本不愛孩子。

這個問題在我看來真的挺可笑的,我爺爺一直反對家裡買房子,在他看來隨便找塊地蓋幾間房不就行了。

我一遍遍跟他講現在的房子有多重要,涉及到戶口、社保、子女入學等很多問題,但他還是不明白為什麼花那麼多不應該的錢買房子。

你看,他們不會用電腦,不會發微博,沒體驗過中國樓市巨大的變化,所以他們不理解。和電影裡的奶奶一樣,她只是覺得喝牛奶對孩子身體好,孩子只是不喜歡喝而已。

她不知道也不理解有的人真的喝不了牛奶。但我想電影的編劇和導演所要表達的也應該是前一種觀點吧。

去年我辭職了,領導問我辭職理由的時候我說離家太遠,領導說這是辭職最好用的藉口之一。

我說別人可能是藉口,但我是真的,我想離家近一點多陪陪家人。

不工作的這大半年裡,我聽到很多老人去世的消息,我第一次給爺爺奶奶過生日,認真吃奶奶做的每一頓飯,和爺爺像小時候一樣喝茶聊天,只不過那時候是他講給我聽,現在是我講給他聽。

跟朋友說: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有看起來很有道理的說教和所謂經驗,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對我而言,有些事不用急,例如前途事業,但有些事等不了,例如天倫之樂。

三十歲的時候我可以去追求夢想,但三十歲的時候我可能就沒有爺爺奶奶了。

父親,看完的時候我想起一首歌,父親的散文詩。

孩子想要玩具而不可得的時候可能在想,爸爸不是個好爸爸,都不給我買玩具。

但父親沒買給孩子玩具的時候可能會想,都怪我沒本事,給不了孩子玩具。

電影裡的父親,強勢、粗暴、還打女兒,幾乎和所有我們的父親一樣。所以當看到的時候,我們總對號入座,想當年要是怎樣,我現在也不會怎樣。

請回答1988裡有段戲是德善過生日,父親卻只在姐姐的生日上順便幫她過。德善十幾年來被父母偏愛姐姐和弟弟而總委屈自己的情緒終於爆發了。

晚上父親給德善補過生日,說:

“爸爸,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所以,我女兒稍微體諒一下。”

哪有誰一生下來就能有扮演另一個人生命裡重要角色的能力呢?

每個人都是在獨自成長,每個人的經歷都獨一無二!

但每個人都只能藉著前人的經驗,去學習和理解,去扮演一個個必須出現在別人生命裡的角色!

所以,每個人都可能犯錯,每個人也一定會犯錯。

但那句話:父母總都是為孩子好的。我一直覺得,是對的。

以前我不喜歡和父親在一起,我上小學的時候他就因為政策變動下崗了。

但他認識的人很多,每次上街都能遇到熟人,人家光鮮亮麗,他灰頭土臉。那時候我總說:

“能不能別去跟人家打招呼!”

現在,我也能在巷子口和大嬸們一起聊今年的鹹菜醃的好不好,和大爺說誰家的孩子又出息了。

小的時候他也打我,開始記事的時候惹了禍,他拿著帶刺的火麻草追著我滿村子跑。

晚上睡覺只能趴著睡,屁股上全都是被火麻草的刺蟄的紅包,又疼又癢,以至於我現在都還記憶猶新。

上中學的時候和別人打架,他說我沒有你這個兒子,滾出這個家。

但他會在冬天把我的腳放進他的衣服暖,他每次來看我的時候總會買好多他覺得好吃的麵包糕點。

雖然對我而言,這些過時的東西並不算好吃甚至完全不想吃,但對他而言,這或許是他小時候最渴望得到的東西吧。

你看,父親已經在努力改變了,他把他兒時記憶裡覺得最好的東西給了我們。

我們可以不喜歡,但要理解。

改變錯誤最好的方法是自己不要再去犯,而不是一直沉浸在批判別人的不足帶來的影響裡。

何必去想要是當時父母怎樣我現在就不會怎樣,為什麼不想想我要怎樣將來我的孩子就不會怎樣?

就像前面我說的,一個用了幾十年形成的觀念,在短短數天裡被改變,總會產生一些極端的東西。

慢一點思考,正確的可能性總會大一點。

電影裡有個片段我很有感觸,知道李玩喜歡旱冰,父母給她買了旱冰鞋當禮物。

小學三年級,我也想要旱冰鞋,那時候幾十塊給孩子買個玩具,真的很奢侈,但我還是如願以償了,雖然沒幾天就被同學借去丟了,但至今都覺得滿足。

雖然我早已經對旱冰鞋失去了興趣,但如果當時沒得到,今天應該還會遺憾吧。

大一的時候買電腦,家裡人都不同意,怕耽誤學習,但我媽力排眾議給我買了。她跟我說:

“你以前跟我說過,我十幾歲喜歡的東西,二十幾歲可能看都不會看一眼,但遺憾會一直在的。”

“這句話我一直都記得,所以你需要的東西我都會盡力滿足你,不讓你的成長留有遺憾。 ”

電影裡父親和繼母努力理解孩子的情緒,生了小兒子後一直不知道該怎樣跟女兒說。父親為了賺錢在酒桌上跟人虛與委蛇,答應女兒去看天文展覽卻食言,這些都很真實。

真實到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會有很多與之類似的例子。

有人說,現在這樣說是因為已經經歷過,站在上帝視角。

的確,十幾歲的時候,我也跟父母大吵甚至動手,大學的時候還因為跟爺爺吵架而摔手機。

在上帝視角看來,電影裡十三歲的李玩叛逆、不懂事,奶奶做了飯不好好吃,狗狗丟了不聽爸爸解釋只會大吼大叫,甚至把爺爺推倒還只想著找自己的狗而不顧爺爺。

於是,九零後的我們感同身受,覺得為什麼家長不理解狗對於當時的李玩來說多重要,家長也感同深受的覺得,都這麼大的孩子了怎麼還這麼不懂事。

這好像是個死結,矛和盾的哲學至今也沒有人能說清楚。

於是很多人都說,要是我那時候我家裡人怎樣我就不會怎樣。

一大堆所謂教育專家跳出來,擺出一大堆數據說,家庭教育是導致孩子將來行為的決定因素。

於是中國家長成了扼殺孩子未來的責任人,中國式教育成了原罪。

但我們這群自詡早熟的九零後,要問你啥時候開始懂事的,大多都會告訴別人,我幾歲的時候就知道什麼,十幾歲的時候又幫父母怎樣了吧。

長這麼大,我奶奶只打過我一次,上幼兒園的時候週末去同學家玩,兩天沒回家。回去後奶奶抄起笤帚就給我一頓揍。

那時候還不能理解家人的關心,但從此知道了出門要告訴家人去了哪,去幹嘛。

或許那時候奶奶要是不打我,只是說我兩句,可能我不會當回事,可能後來我還會這樣,可能某一次離家我出了什麼意外。

但奶奶打了我,我教訓深刻,絕不再犯,成長後,這份教訓變成對家人關心自己的體諒。


環境到底有多重要?

小時候我淘的沒邊,以至於某個親戚曾跟我媽說:

“你家孩子將來就是個進監獄的料。”

一直跟爺爺奶奶生活,小學的時候就跟所謂的混混交朋友,上中學後在外面租房子住,打架、上網、逃課、頂撞老師。

那時候的所謂兄弟,很多輟學去混社會,後來就真的進監獄了。

按這個邏輯,我應該也向著親戚所說的路線發展,但幸好沒有,過了青春躁動的年紀,我開始認真讀書,上大學,工作。

感謝自己,並沒有成為一個壞人。

常常有人跟我說,誰怎樣是因為單親家庭因為以前受過什麼。

我一直覺得,人生而為人,每一個都獨一無二,不可複製,沒有誰的境遇可以怪罪與某一類相似的原因。

人說,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

可能每個家庭都有不為人知的矛盾,可能每個人的成長都有難以言說的苦痛,但這不應該是你墮落的理由,因為你是你獨一無二的。

環境的影響再大,成為怎樣的人,選擇權還是在自己手裡。

電影裡的李堂是與李玩截然不同的人,或許也應該是很多人心裡理想的少年自己吧。

她聰明、懂事、學習優異、體諒家人照顧妹妹。早戀大方喜歡,結束時乾淨果斷,年少時該有的美好她都有。

她是我們現在會說的別人家孩子,或許這也是導演想表達的吧。

可是,再該叛逆躁動的年紀裡成熟懂事,那在該磨去稜角收斂鋒芒的年紀,又該怎樣呢?

弟弟年幼,是全家人的寶貝,拿晾衣架打傷奶奶,李玩想讓弟弟給奶奶道歉,父親卻說孩子還小,沒事,沒人怪他。

結尾,年幼的弟弟被教練強迫學溜冰,一次次說我學不會我累想休息,教練卻無動於衷,李玩在一旁冷漠的看著。

我突然覺得整部電影應該倒過來看。

如果電影想告訴觀眾,中國式教育家長和孩子相互不理解的種種矛盾和後果,那倒過來就是:

小的時候家長一味寵溺放縱,孩子不辨是非對錯,漸漸長大,孩子越來越不懂事,家長也越來越多不應該的嚴厲和管教。

這樣的因果,才更符合邏輯,不是嗎?

有次我去堂叔家做客,堂哥跟我聊起他兒子。

讀一年級不好好寫作業只能靠打,我說:

“你何必打他,越打他越討厭作業,再說了現在小孩子的很多作業根本沒必要。”

說到教育,很久以前我就在想,以後我有了孩子,我不會給他找最好的幼兒園,報最貴的補習班,我不會要求他像別人家的孩子一樣懂事。

小的時候,我只想教會他善良和好奇。

每個人一生中的不同階段都應該是不同的樣子。

三四歲的時候你要求他乖巧懂事,熟讀唐詩三百首,那二十多歲的時候,他想彌補年幼時天真爛漫的遺憾,還能有機會嗎?

但有些需要刻進骨子裡的品質,卻是需要從出生開始就培養的,例如善良。

教他善良,長大後他就會孝順,會有責任心,會辨是非對錯,會對社會有大愛。

但現實呢,很小的時候踩死螞蟻,虐待寵物,大多數家長都會像電影裡的奶奶那樣說一句:

“我孫子真有本事。”吧

教他好奇,不去扼殺他每天無數稀奇古怪的想法,保持對這個世界無限的求知慾。

或許未來的某天,他會找到自己喜歡並擅長的東西,真的成為科學家、老師、軍人。

但現實是,很小的時候你喜歡塗鴉,你媽狠狠訓了你。

幾年後卻送你去了繪畫輔導班,而那時候,你已經對畫畫深惡痛絕。

有天我給上四年級的表弟輔導作業,有道題是求多邊形內角和,這是我高中時學的知識,老師要求預習的時候把練習冊的習題做完。我說:

“你們老師是制杖嗎?預習就能做完練習題,那還要老師幹嘛?”

況且這題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肯定不會做。

於是我跟姑夫討論:

“能不能跟老師商量商量,別人家孩子咱管不了,但自家孩子,作業能作多少就做多少吧。”

姑夫說那樣老師肯定會在家長會上當典型說的。

七八歲時你逼他寫的唐詩,背的算術,他怎麼都寫不完,背不會,可能幾年後只需要一天的功夫,他就全部掌握了。

所以,何必呢?

網上總有輔導孩子作業被氣的生病的家長,甚至有的家長陪讀順便自己考了教師資格證。

你氣,因為你年紀比他大,很多你會的東西他真的不會!

你考教資,而他還不及格,因為你的年齡閱歷,讓你的學習能力真的和他不在同一個等級上!

在想以後我的孩子上小學了,我會跟老師說別給我家孩子留作業,學習成績下滑跟不上什麼的後果,都由我承擔。

可能我會帶他去植物園認識植物,會和他一起做手工,會跟他講媽媽最近胖了半斤,心情不好,別惹她。

真的很煩現在的教育,小學的那點知識,學校裡那麼多時間還不夠學嗎?

我剛上初中的時候,最大的感受是,小學讀的知識真的都是在浪費時間,真正有用的只是識字而已,所謂的基礎打紮實,真的就跟傳銷組織告訴你,只要跟著組織一起努力就能賺錢一樣荒謬。

高中也是,大學也是。

你看,每一個階段的教育好像都跟上一階段有明顯的斷層,所以很多孩子明明小學都得雙百,初中卻不及格,或者初中好的高中又跟不上。

家長覺得是孩子沒有以前用功了,開始越發嚴厲,孩子也開始覺得是不是自己比別人笨,越來越沉默寡言,這可能也是現在青少年抑鬱症高發的原因之一吧。

現在的老師,教學跟比賽一樣,你留了半小時作業,我必須要一小時,你讓家長必須簽字,我就還得保證正確率。

開頭的時候我說,老師也是普通的職業,但教給孩子知識是你的工作,關家長什麼事,家長可以配合因為希望自己孩子成材,但沒有任何理由為你的工作分擔,任何一個職業都得有職業素養和道德。

也在知乎上發過帖子,西湖大學沒有黨委書記的模式有可能在全國高校中實現嗎?

上大學的時候跟同學談的很多的一個話題是,如果我們學校行政化沒這麼嚴重的話,我們的大學生活應該會好很多吧。

大學裡的問題,課程混亂、專業劃分混行政化嚴重、以論文論英雄這些,網上太多討論啦。

無論教育的哪個階段,都會有很多問題,但作為一個十四億人口的國家,尤其在社會經濟和意識形態都極速變化的今天,出現問題都是正常的。

我們該理解孩子,也該理解家長,更應該相信,在自己面對的時候我們都能做好。

扯到家庭教育,之前鄰居問我:

“給孩子報縣裡的幼兒園怎麼樣?”

我說很:“好啊,在村裡隔三岔五就有人扯著嗓子罵街,城裡總不會有吧。”

在他還不能自己辨別信息,正確樹立價值觀的時候,看到什麼就會學習什麼。

總有家長當著孩子的面吵架說髒話,很多事不避諱孩子,拿孩子小沒關係當理由。

哪怕不會在性格三觀塑造上帶來很大的影響,但行為舉止總是從學習父母開始的吧。

很簡單的例子,常常覺得某個人有氣質,所謂氣質,具象化的表現就是言談舉止,儀態行為,這些東西,你沒有孩子自然不會有。

最後說說我的家庭教育。

上幼兒園到小學,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從沒管過我作業做沒做,只關心我吃飽了沒,穿的會不會少。

姑姑每次零花錢都給的比別的孩子多,後來兩個姑姑跟我講:

“哪家孩子小的時候沒摸過大人兜裡的錢,但你跟你姐沒有,這就是我們給你兩零花錢多的理由。”

真棒!

至於我爸媽,二十多年一直對我實行放養政策,任何事只要我決定了,就會無條件支持。我跟朋友開玩笑,哪天我要是殺人放火了,我媽一定是遞刀的那個,我爸是去公安局頂罪的,而且他們一定還會認為他們兒子沒錯。

更棒!

說了很多,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是獨一無二的,可能家境優渥一番坦途,也可能經歷挫折坎坷不斷。

但歸根結底,還是那句,你想成為怎樣的人,環境遭遇都只能影響你,最終做決定的,還是你自己。

對了,電影結尾說反對吃狗肉。

想起某部電影裡的經典臺詞:

“兔兔那麼可愛,為什麼要吃兔兔?”

我又想說,何必呢!

你不吃關別人什麼事,別人吃又關你什麼事?

弱肉強食的道理,不明白可以去看看動物世界。

但我也反對那些虐殺狗只為吃肉的。

人生而為人,可以將其他動物當作食物。

但同樣,作為動物,它們有和我們一樣的尊嚴。

寫字不易,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也歡迎你關注我的公眾號:思陽小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