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顆石榴籽都迸發出向上的力量

讓每顆石榴籽都迸發出向上的力量

合肥市第35中學師生一起,圍坐在操場過林卡。受訪者供圖

疫情之下,合肥市第35中學實行了全封閉式管理,139名教職員工放棄和家人團聚,守在校園裡,陪453名藏族學生度過了一個不平凡的假期。安徽省這所唯一的漢藏合校的西藏班,因歷年的升學成績始終在全國西藏班中位居前列,而被稱為民族教育的“一匹黑馬”。每當有人向校長顧曉惠打探學校的“秘訣”時,總會得到這樣一句簡潔的回答:愛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

在合肥市第35中學(以下簡稱“35中”),留校的453名藏族學生度過了一個不平凡的假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1月22日起,該校實行全封閉式管理,他們至今沒有離開校園半步。為了陪伴這些遠在他鄉的藏族學生,該校139名教職員工也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和學生守在校園裡。

在35中校長顧曉惠看來,這種“愛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每每被問到35中西藏班的教學訣竅,她也會用這句簡短的話語來作答。與發達地區的西藏班相比,安徽省這所唯一的漢藏合校,升學成績歷年來在全國西藏班中位居前列,甚至有媒體將其稱為民族教育的“一匹黑馬”。

而學校教師們常用“讓每一顆石榴籽都迸發出向上的力量”來形容自己的工作。一名教師向記者解釋,教育是愛的雙向互動。“就像在一個石榴果裡,每顆石榴籽都散發出愛、接收到愛。因為愛,它們抱得更緊,也更有力量。如果遇到困難,它們會變得更加強大”。

139名教職員工放棄回家構成防疫“硬核”力量

“春節,誰不想回家過年呢?誰都沒想到,這一守就是一個多月。但這段時間以來,大夥兒有苦不叫苦,有難不畏難,有艱必克艱!”該校分管行政後勤、防疫工作的副校長儲軍說,要想確保學生的健康,唯一的訣竅就是“嚴防死守”。這些天,教師們吃住都在學校,沒有一句怨言。

自1月22日起,該校在請示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後就實施了全封閉管理。“在衛生、疾控、教育部門的指導下,我們安排生活教師和任課教師在宿舍、教室進行體溫監測、消毒等工作,早中晚三檢,並做好臺賬。再加上校醫、食堂工作人員、保安、物業等後勤保障崗位,139人構成了防疫‘硬核’力量。”儲軍說。

即使學校實行封閉管理,食堂依舊早6點到晚9點開放,藏族學生還是能吃到辣子雞、土豆燒牛肉等喜愛的飯菜,伙食水平並沒有下降。

“我們提前詢問學生的需求,並最大限度保證三餐新鮮程度、營養配比。運送物資的車只能開到校門口,我們再組織人用小車分批運。”該校生活中心主任顧平文說。

物資保障統計、數據上報、防控工作日誌……有時他忙完工作已接近夜裡12點。“我患有高血壓,血壓上來時就吃一粒藥,趴在桌上休息一會兒繼續工作。”年逾50歲的顧平文說,妻子和孩子甚至都有些怨言,自己怎麼一直都不著家。

教師的付出,學生看在眼裡。讓高三(1)班班主任宋樹燕感動的是,學生們不僅沒有排斥封閉管理,還特別理解教職員工所做的一切。一天早晨,自己班裡兩個學生特意起了個大早,買了牛奶、麵包、水果送給大門口的保安叔叔。“後來,我還是無意間看到學生的微信朋友圈才知道。”她說。

“在老師的背影裡,我感受到了父親的力量”

“疫情期間,我們的教學同樣實現統一進度、統一課程、統一作業,停課不停學、不停研。白天安排在線課堂,晚自習也照常進行,每個班人數不超過15人。”宋樹燕介紹,高三畢業班學生則依託教育網站學習、考試,學生答題後拍照上傳,班主任在群裡發送試卷和答案,教師們負責批改、講解。

沒有留校的教師則在家開展線上教學。看著同事在學校堅守,他們也想多作點貢獻,於是精心製作了科學防疫心理微課,同時做好線上心理健康服務。

不久前,在教師的精心策劃組織下,藏族學生過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藏曆新年。

教師帶著學生來到食堂,分桌製作“古突”,裝飾班級、宿舍,增添節日氣氛。學生們還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該校教師專門製作PPT和視頻,講述疫情相關知識、形勢和戰“疫”中的溫暖故事。

在藏曆新年初一的早晨,學校漢藏教師早上5點多就起來製作酥油茶,讓孩子們第一時間嚐到家鄉的味道。學生自發穿上民族服裝,挨個去教師辦公室,送上新年祝福,獻上哈達以及犛牛肉乾等家鄉特產。此後,孩子們和千里之外的家長通過視頻互拜新年,師生“分塊”圍坐在操場,過林卡、跳鍋莊,許下新年心願。

事實上,139名教職員工也是453名學生的家長。1月26日,合肥降雪,教師們跑遍整個校園,專門“捉”那些沒有穿棉衣的學生,幫他們加上衣服。現在,但凡遇到天氣降溫,教師們就會“本能”地在校園裡找衣著單薄的孩子。

降雪後,八年級(2)班的教師陳麗麗生怕孩子感冒,用雪梨、金桔和冰糖熬製雪梨湯,給學生喝了一個多星期,直到天氣轉好。看到沒有一個孩子感冒咳嗽,她才放心。

愛不僅是教師單向的付出,也是學生溫暖的回報。顧平文長期擔任高中班主任,每逢藏曆新年,他都會接到很多陌生電話,那是在外地上學、工作的畢業生用所在地號碼打來的。

“顧老師您還記得我嗎?你們曾叫我‘小胖’,但我現在不胖啦。我應該是第一個打電話給您的學生吧?我們那時很調皮,後來的每次進步都離不開35中老師當初的關愛。”今年藏曆新年初一早上,2013級學生旦增索朗打來電話,他目前在吉林讀大學。顧平文回憶,這麼多年來,很多畢業生都會搶著成為當天給他打電話祝福的“第一人”。

其實,這種愛的交流並不限於這段特殊時期。對35中的教師來說,接到新生的那一刻起,就要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

在天津科技大學讀大三的索朗群措至今仍記得,她坐在老師電動車後座的那個晚上。那天半夜,她突然牙疼難忍,顧平文騎車帶她去醫院看急診。天黑路難走,車子騎騎停停。看完病,顧平文帶她來到一家小吃店,她為了給老師省錢,堅持要點一碗素面,顧平文拗不過她,就給她碗里加了一個雞腿。

多少年來,顧平文的電動車後座坐過多少學生,他自己都記不清。那年藏曆新年,索朗群措專門畫了一張素描送給顧平文,畫中是一位老師騎車帶著學生前行的情景。她還寫了一篇作文,裡面寫道:“老師,從您的背影中,我感受到了父親的力量……”現在,索朗群措每逢有拿獎學金、考試進步等好消息,都會第一時間和自己的恩師分享。顧平文每每想起那句話,眼角都會溼潤。

該校副校長趙峰迴憶,每逢長假,很多35中的畢業生都會把旅行的第一站定在合肥,他們從四面八方趕回母校,就是為了看望自己的老師。出於慣例,老師們都會自費幫這些“探親”的孩子解決食宿。

“受到我們教師的影響,很多學生畢業後,都特別想當教師。他們時常向我們討教教育的心得和經驗,現在有不少人在家鄉當上了教師。”趙峰說,對35中教師而言,這無疑是最大的肯定與鼓舞。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1958年建校的35中前身是一所位於城鄉接合部的薄弱學校。2001年,學校承辦西藏初中班,2013年起承辦西藏高中班,2017年增辦西藏山南委託培養班。

這所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學校,先後獲得“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教育科研先進集體”“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學校”等稱號。2017年,該校首屆西藏班高考成績喜人——74人參考,100%達線,80%以上的學生進入一本院校學習。

該校校長顧曉惠常把“愛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掛在嘴邊,“我們的老師從孩子入學開始,傾心傾情陪伴,一陪就是幾個月、幾年,直到他們畢業。”

很多學生第一次離家,來到陌生的環境,自理能力不足,班主任、生活教師會在兩個月內全程陪伴,參與他們的生活,讓這些新生感覺到教師是自己成長的夥伴,因此願意一起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孩子生活技能和能力在提升,獲得感和自信心也在提升,自然願意接受教育,聽課也有質量,就會學得好。”顧曉惠這樣解釋生活教育的意義。

同樣,學習上的陪伴必不可少。在顧曉惠看來,儘管藏族學生剛來時相比內地學生基礎薄弱,但是寄宿制的學習環境,讓他們擁有更多機會“全天候”地接受教師的個性化指導。

畢業生索朗群措回憶,在35中,課間和課後,無論哪個學科,每個教師辦公室裡都“人滿為患”,那是教師們在自發輔導學生功課。她至今難忘數學教師朱儁飛說過的一句話:“一遍不會沒關係,我可以教你們兩遍、三遍甚至好幾十遍,只要你們肯問我。”

“那時,我們幾個同學英語都不好,老師利用下課10分鐘休息時間,把我們‘請’到辦公室,放一些英文歌曲,然後一句一句教我們唱。”索朗群措回憶,幾次學唱後,她突然覺得英語很有趣,開始學進去了。“如果不是因為英語老師,我的高考就要‘敗’在英語上。”

在35中,教師要做分類輔導、分層施教。教學過程中,他們針對一些基礎較弱的學生,採取“小步走、多反覆、個性化”原則,實施“一人一案”。某個學生各個學科成績如何、應如何提高,教師腦子裡都有一套“量身定製”的方案。

35中教師常說這樣一句話——“一對一地毯式”談心談話,不落下任何一個學生,不放過任何一個問題,通過深入的交流,把問題徹底解決。

經過多年教育摸索,該校還創新開發出“紅石榴”課程體系,確立了以促進各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為目標的課程理念。走進校園就會發現,這裡的每條道路、每座樓宇的命名都與民族團結相關,“紅石榴”校園文化已深深浸入師生心中。

“一個人想學習、學得好,一定是學校德育做得好,讓孩子心靈受到觸動。只有將德育理念滲透到平時工作中的點點滴滴,才能增強孩子學習的內驅力,從而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讀書的遠大理想。”顧曉惠總結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