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我從非典、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危機中梳理了三點啟示



2月23日,分眾傳媒創始人、董事長江南春在高榕資本榕匯《穿越危機》的線上沙龍上,分享了在親歷03年非典、08年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3次危機後的思考,並提煉了3點認知——危機即戰機,是非即成敗,分化即進化。


江南春:我從非典、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危機中梳理了三點啟示


以下為江南春分享實錄。

今天討論新冠疫情,我們看到湖北以外地區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預計3月2號一週,寫字樓的復甦率會超過70%;到3月9號一週,預計90%的人都已經上班了。

當下的節點,我們要思考如何避免疫情之後的“次生災害”——即“經濟疫情”。本次疫情會導致很多企業的業績出現大幅下滑、現金流日益緊張、大面積虧損。一定會有人“跳樓殺價”,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但我認為新冠帶來的“經濟疫情”是短期的。分眾是中國經濟、也是中國創業公司的晴雨表,目前看3月2號左右分眾的掛刊率已達到了70%,4月的廣告一定會是爆滿的。我判斷4月中國消費市場將全面回檔,五一會成為新的“春節檔”、史上最強“五一檔”。電影、商場、旅遊等等,在五一會迎來迅速回暖和全面復甦。

面對危機,創業者應該如何思考和行動?我分別從03年非典、08年金融危機和此次新冠疫情危機中,梳理了3點啟示。


江南春:我從非典、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危機中梳理了三點啟示

危機帶來的三大啟示

江南春:我從非典、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危機中梳理了三點啟示


1


危機即戰機

分眾是在非典中誕生的。2003年1月,我投入5000萬做分眾,到了2、3月份,非典就來了。很多人勸我要收縮、管好現金流,但我還是把錢全打下去了。

因為我看到了一個重大的機會,並堅信它一定會成功。當時中國迎來一個巨大的變化——城市化。城市化的一個重要基礎設施是什麼?是電梯。我非常激動地發現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我要做一個全世界都沒人做過的電梯媒體,一定會成為影響城市主流人群的基礎設施。


SARS來了之後,我要停下來嗎?我說不停下來,我要把它全鋪好。而且在SARS期間,大家都應對無暇,商業樓也很好談。等到6月份SARS過去的時候,我把樓全鋪好了,包括最頂級的商業寫字樓。這個時候再有人想跟進,樓已經沒了,這是我的反方向思考。

我最怕的不是SARS,最怕的是我在鋪下這幾棟樓的時候,旁邊就有人鋪另外一些樓。我們這個模式沒有什麼壁壘,別人能不能幹?也能幹。唯一的問題是,你搶佔了一個時間窗口,把陣地全部拿下,還把陣地簽了5年獨家,別人就沒法玩了。

我覺得所有的創業者要足夠樂觀,如果這個世界滅了,早死早超生。

實際上創業就是勇者勝,有雄心和行動的人勝出。中國最有趣的朝代是宋朝,當時GDP佔全世界的1/3,卻被金國這麼小的一個國家打得遍體鱗傷。這個世界不斷證明勇者勝。

當有足夠的雄心,有足夠的勇氣,會發現機遇無窮。心有多大能量,你就能幹多大的事業。

所以非典我最大的總結就是危機即戰機,在別人收縮的時候,我們放手去幹。關鍵是不要有脆弱的心理。

稻盛和夫先生在《心法》裡面講過一個故事,我覺得很有意思。他說小時候叔父得了肺結核,他每次路過叔父的房間都捏著鼻子走過去,生怕被傳染到。而他的父親守在叔父身邊護理,哥哥也認為“哪會那麼容易染上”而泰然處之。最後,整個家裡被傳染到的就是他自己。原因是什麼?他在書裡讀到一句話,“在我們的心中有吸引災難的磁石,我們生病是因為我們有一顆吸引病菌的脆弱的心。”

很多人越怕什麼,越來什麼;你越想一定會做成,你就能做成。

最近有同事說疫情之後,廣告業會怎麼怎麼樣。我只說了一句話,你有雜念了。你心裡覺得會出現什麼問題,任務會完不成;一旦有這個雜念,你一定完不成。所以我說你退下去吧,我們不需要有雜念的人,我們需要“我一定會成”的那些人。


2


是非即成敗

2008年分眾也經歷了一次大危機,分眾的市值從86億美金一路跌到6億美金。很多人說“腰斬”,我是被“縱向垂直斬”過的人,8沒了,只剩下後面的6億美金。這個我都經歷過,我覺得還有什麼可怕的呢?

分眾2005年在納斯達克已經是一家市值三四十億美金的公司。有一次,全球最大的基金公司老闆來中國訪問,他持有很多中概股。我問了他一個問題,為什麼百度是100倍的PE,而我們是25倍呢?

他告訴我:你不夠sexy,不夠性感。分眾佔了中國很多的樓宇,但物理空間是有限的,未來你怎麼發展?而百度是一家互聯網企業,有無限想象空間。

我回去之後備受打擊,當天晚上怎麼也睡不著。我本人是一個廣告學專家,我想這說明我們的廣告語錯了,說自己是“中國最大的生活圈媒體”不對了。當天晚上我寫了一個句子,要重新定義分眾,叫“中國最大的數字化媒體集團(China largest digital media group)”。寫完了我很興奮,當時的谷歌、微軟,也都在買數字化媒體。

而分眾就是一家數字化媒體公司,我可以在資本上講出個新的故事。講完之後人家覺得你只有數字化戶外媒體,所以我就收購了好耶,收購了一堆互聯網廣告公司和手機廣告公司。都買來了之後,我拼了一個故事,有沒有效?有效,市值從三四十億美金一路炒到了07年末的86億美金。十幾年前86億美金,我佔超過10%的股份。當時我想,終於輪到我賣股票了吧,終於要改善生活了吧。2008年我差不多準備去賣股票。

但等你想賣股票的時候,災難接踵而至。先是央視“3·15”報道了分眾旗下公司給用戶發垃圾短信廣告,只能把它砍掉,市值跌了十幾億美金。

5·12大地震,全國默哀,那時候我們沒有遠程控制,必須全部關機。業績跟市場預計差了很大一截,所以我們又跌了十幾億美金。

好不容易到奧運會的時候,股價回來了一點,結果我們出去做了一個路演,告訴人家到年底四季度會有7900萬美金淨利,股價開始回穩。沒想到我們剛從飛機上下來,雷曼兄弟倒閉了,客戶紛紛取消訂單。那個季度我們只賺了5000萬美金,美國人覺得你們太不靠譜了。而且我們很多收購的公司,人都走了,就沒有了價值存留,最終股價暴跌到只有6億美金。

回過頭看,我們為了給資本市場講一個故事,為了把PE炒高,為了自己賣股票,後果是什麼股票也沒賣出去。為什麼?我後來總結,是非即成敗。因為我內心錯了,心走偏了。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當你心不正的時候,這個世界是不會順著你的思路走的,最後的結果是你一個人承擔的。

很多時候,人生的痛苦是什麼?是短期得失和是非之間的比較。短期看我炒高股票有錯嗎,我講一個資本故事有錯嗎?都沒錯,這個叫短期得失。但是從是非角度對不對?不對。

世界的原理就是作用力與反作用,你做什麼世界就回給你什麼。你做“是”的事情就成,做“非”的事情就敗。建議大家不要從短期角度去思考,要用長期主義看問題。只問是非,不問得失。


江南春:我從非典、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危機中梳理了三點啟示


3


分化即進化

此次新冠疫情結束之後,企業會兩極分化。

首先,各領域頭部企業會迎來巨大機會。最近我們和很多頭部企業開電話會議,有雄心的企業家都覺得機會來了,他們在用力踩油門,絕對不是踩剎車。第一集團軍甩開第二集團軍的機會到了。

分眾的思路也是一樣,不僅不收縮,還多給一些預算,要把原本80%的屏幕數字化率提升到100%,這次疫情讓我下定了決心。而且我們還要加大樓宇的擴張,要把市場份額從80%做到90%。我們現金充足,頭部企業這時候要做的是清掃戰場。

第二,對於二線企業來說,要看你是否有差異化價值,以及疫情之後市場趨勢的轉變對你的差異化價值是否有利。如果是肯定的,疫情之後也是彎道超車的重大戰機。

在本次疫情中有些企業的流量漲了,例如在線教育、在線醫療、在線買菜等,我認為這是品類機會。要思考如何利用好關注度,把一次品類機會變成一次品牌機會。因為所有人的機會不是機會,所有人的危機不是危機。你需要通過一次品類機會,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認知,從而變成一個品牌機會。例如,疫情之後,消費者大腦中能想到買菜就找叮咚買菜,就是把品類機會做成品牌機會了。


江南春:我從非典、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危機中梳理了三點啟示


我還說疫情之後,很多中小企業會死掉,很多中小企業聽了心涼涼。但沒有差異化價值的小企業,本來就會退出市場,疫情只是加速了優勝劣汰的過程。大家經常說扶植中小企業,但真正能夠扶植的必須是有差異化價值的企業。只要你有足夠的價值,資本一定會發現你,會支持你們在一個彎道超車的時間點衝上去。

所以我個人不認同要守住現金流,守住現金流也是慢慢死去。守得住、守不住現金流,取決於有沒有真正的價值,有沒有給社會解決獨特的問題,有沒有滿足消費者未被滿足的需求。如果有,就要有足夠的信心去做。中國市場的規模在,需求在,疫情過後一切恢復正常。


江南春:我從非典、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危機中梳理了三點啟示

道是人心,人心比流量更重要

江南春:我從非典、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危機中梳理了三點啟示


此次新冠疫情帶來的短期“經濟疫情”結束之後,我認為中國長期的“經濟疫情”還沒有結束。這場長期的“經濟疫情”從2018年就開始了,主要原因在於兩點——人口紅利的消失,流量紅利的結束。

這對中國經濟來說,造成的結果一方面是需求增速下降了,另一方面是流量成本上來了。這會造成“量價齊殺”,你想以價取量,其實取不到量,因為別人也在殺價。

這樣的循環使得商業系統崩壞——價格不斷下壓,而流量成本不斷上拱,中間的空間都被擠壓了。我認為這是中國“經濟疫情”的核心。

“經濟疫情”的解藥在哪?品牌化至關重要。


1


找到消費者心智開關

品牌化是什麼?回顧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程,中國經濟競爭的核心已發生改變。從最早生產端的競爭,轉為渠道端的競爭,而今天中國進入生產過剩化的時代,選擇權回到消費者手上,進入了消費者主權的時代。

所以品牌面臨的真正競爭不是在現實世界的競爭,而是在消費者大腦中的競爭。每一個品牌必須回答一個問題——自己的差異化在哪。在白熱化的競爭中,如何取得消費者的心智優勢。

我去很多地方被問的最多的問題是,我們產品做得這麼好,為什麼賣不動呢?

很多企業家管理的重心在內部——品質、供應鏈、成本、渠道、組織,這些都很重要,是競爭的基礎。可真正的決策在企業外部,如果沒有管理好消費者的大腦,沒有管理好消費者的認知,問題就大了。

所以我們說創新之外要有創新感,被感知的創新才是真正的創新。因此企業家要擁有外部思維,站在用戶立場上,思考如何在用戶心智中何取得優勢位置。

很多人說大家都想品牌化,但品牌化很難,我們打了很多廣告就是不見效。事實上,中國80%的廣告是白打的,因為根本沒有找到消費者的心智開關。


2


如何進行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成功的前提是什麼?第一,明確產品優勢;第二,明確與競爭對手的差異點;第三,明確用戶痛點。只有這三點“三位一體”,才有可能找到一個真正正確的定位。

我經常通過三種路徑找到定位:第一,逼死老闆,讓老闆一句話說出選擇你、而不選擇競爭對手的理由;第二,訪問銷冠,銷售冠軍說出來的往往是對的,因為已經用銷售結果證明了他的說法;第三,尋找忠實客戶,觀察客戶在向他人推薦的時候是如何闡述理由的。

那麼,如何評價你的品牌定位是否成功?有三個標準:第一,顧客認不認?第二,銷售用不用?第三,對手恨不恨?例如,“怕上火喝王老吉”,顧客認、銷售用,而對手肯定恨,因為把路堵死了。

在有了品牌定位之後,還需要去探測這一定位是否有足夠的市場規模,是否符合市場趨勢,能否與消費者形成共鳴。建立起共鳴後,啪嗒一下打開消費者心智的開關,再通過飽和攻擊,在短時間內建立起品牌。


3


力出一孔,飽和攻擊

品牌定位做完,需要有品牌戰略陪襯,讓所有資源“力出一孔”。特勞特有一個觀點,並非戰略決定戰術,而是戰術決定戰略。戰術是相對競爭對手找到優勢位置;戰略則是調動所有資源、讓戰術優勢最大化。每個公司的資源是有限的,因此資源配置要朝著讓消費者能感知到差異化這個方向努力。

所以,在先發制人、奪得消費者心智之後,還要不斷加大渠道滲透率,實現與目標受眾的有效觸達,抓住市場的話語權。很多時候,一個差異化點提出來,很多競爭對手會來學。因此需要飽和攻擊把定位固化在消費者心中。你可以有虹吸效應,成了“行業黑洞”,別人再打廣告都是幫你做廣告。


4


道是人心,人心比流量更重要

我特別建議大家有時間可以在疫情期間看一本書——《孫子兵法》,2500年前起步即巔峰。我對很多商業的理解都是從這本書上來的。《孫子兵法》講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開篇就指出,打仗不是講計謀,是講計算。

諸葛亮打了無數次勝仗,最後兵敗五丈原,吐血身亡。為什麼?無數次的小勝是不能改變根本結果的,因為你的國力無法與人抗衡。計算了一定能贏才去打,這是“先求勝而後求戰”。

如何計算?《孫子兵法》開篇講了5個字——道,天,地,將,法。

“天”是天象、天時,創業者要問問做的事和大趨勢是否一致,時間窗口對不對;“地”是渠道、佈局;“將”是團隊;“法”是運營管理的效率和激勵機制。天、地、將、法都無比重要,但中國人打仗把什麼放在第一位?把道放在第一位。

什麼是“道”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道是人心。

為什麼人心那麼重要?大家都在講流量,其實人心比流量更重要。毛澤東對蔣介石,2萬紅軍對百萬國軍,兵力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線上。而毛主席贏,最大的核心是運用了道,掌握了人心,從而改變了兵力原則。他面對中國4億農民,寫下了一句最重要的廣告定位語——打土豪,分田地。4億農民跟著我就可以改變格局,跟著我打土豪,世界都是你的了。這時他的兵力原則已經發生改變,2萬紅軍一定打不過百萬國軍,但百萬國軍打不過4億農民。


江南春:我從非典、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危機中梳理了三點啟示


這個世界最可怕的力量是消費者心智的力量,當心智力量對你形成認同的時候,會爆發出巨大的能量場。互聯網公司創業很多人很會搞流量,如果找到了流量窪地,找到了裂變的方式,玩起了私域流量,這都非常對。但這些是一次流量紅利的機會,是一個勢能起來的很好的契機。

但是靠這些可以永遠打天下嗎?不能。很多東西開場你掌握、別人不掌握,但最終別人都會掌握,別人也會去學習。而且今天所擁有的紅利是會消失的,一定要在第二階段,把取得的優勢固化成為心智優勢。

很多人覺得流量很重要,但流量是一切生意的本質嗎?不是。流量是品牌贏得人心的結果。在今天中國市場當中,一旦可以在消費者心中形成和固化認知優勢,你就擁有了持續免費的流量。

最後總結一下,對於危機就是三句話:危機即戰機,是非即成敗,分化即進化。面對長期的競爭格局,道是人心,要學會搶佔用戶心智、贏得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