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荊州為什麼一直都發展不起來?

格局太小0o0


也是在發展,只是相對慢些,在全國的地位下降了,方向欠明確,一會旅遊,一會農業,一會工業興市,科學性,競爭性不足,也與二十多年前行政區化不無關係,其中優質部分一一沙市,沒有體現出優勢。諸位想,民國時,在上海設有沙市路,足以說明當時之名氣。現在把它放在荊州區,江陵縣,松茲市一個層面上,淹沒了,當今荊州市只剩一個縣了,不如將沙市與公安縣合併成一個市,將埠河鎮劃入沙市城區,你看,荊州長江大橋兩岸,一邊是都市,一邊是鄉村很不對稱。這是給沙市的發展良機,不然,就可惜了。


大雙62722136


一個”大意失荊州“的故事讓世人知曉,應當說,荊州名聲聞名世界。 自古以來,荊州乃是兵家必爭之地 。荊州的美名遠揚在外,遺憾的是荊州的經濟發展卻一直很慢,與周邊的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那麼,是什麼原因致使荊州發展不起的呢?


01、一座城市失去了他的品牌企業,就失去他應有的光環。眾所周知,荊州市前身叫沙市市, 自1995年荊沙合併改為了荊州市,可以自豪地說,荊州市在沒有合併前的沙市市被國人稱之為小上海,城市人口只有30萬,是一座美麗的小城市。在工業上有許多在全國乃至世界都很有名的品牌,如鴛鴦牌床單、荊江牌熱水餅、活力28洗衣粉、沙松牌冰箱等名牌產品,記得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我在部隊當兵每次回沙探親時,許多戰友都要我給他們帶上鴛鴦牌床單。那時只要提到沙市這個故鄉我就有一種自毫感和榮譽感。那時的沙市城市雖小,但城市功能強,加之老姨媽精神也揚名在外;80年代又喜歡全國文明衛生城市,給沙市這座美麗城市景上添輝,名聲遠揚。可是,這座美麗的城市,自從合併後,美麗的光環已不復存。


02、自從荊沙合併後,失去了強有力的工業,名聲一落千丈。荊州合併後,沙市則變成了沙市區,從過去的廳級變成了縣級,合併後因諸多的原因,使沙市過去的品牌企業沒有幾年功夫就全部消失,惟有活力28當初還想重振其鼓,但最終也是大勢所趨,沒有挽回敗局,可以說,荊沙合幾年後,過去的工業沒有了活力。過去打得響的品牌企業沒有一個能為荊州添輝了。想想看,一個城市靠什麼來興旺,需要的是工業,沒有了工業的興旺發達,城市也就失去經濟支柱,也就失去了過去的活力和生機,荊州就是如此命運,在外有其名無其實,沒有工業經濟作支撐,作為生活在這座城市的市民也是乾著急。


03、荊州合併後,提出多種振興荊州的口號,都不適宜荊州的發展。記得荊州剛合併時,提出的“農業興市”,顯然,一個有其幾十萬人的城市提出如此口號是不適應城市發展的;過了幾年,荊州又提出了“旅遊興市”,想打出荊州旅遊這塊品牌,儘管荊州是古城,古文化歷史文化豐厚,可不知是什麼原因就是將這塊旅遊品打不響,走不遠,這讓自己是個荊州人也不理解,荊州旅遊總是留不住客,遊客們紛紛往宜昌跑,遊三峽風光,遊古城荊州也只是一個過客。荊州旅遊不紅火,遠不如宜昌。荊州又提出了“工業興市”,想重振其鼓,再創輝煌,可是,儘管荊州的管理者和老百姓都很積極努力,可有些東西就是這樣,一旦失去了,要想重來,哪就比攀登天還要難。荊州想重獲沙市的美景就是如此,這就叫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大意失荊州,荊州何時工業再輝煌成了荊州人的期盼。



不過,荊州雖然工業經濟不發達,近這些年來荊州在城市建設和綠化等方面發展還是不錯的,是一個很美麗的中小城市,適合人們的生存和居住。記得在2016年的全國幾十家媒體地名評比中,我撰寫的一篇《最美地名惟江陵》被評選為10個最美地名獎,可見,荊州的分量也不輕,江陵乃是沙市的前身。

時光如梭,我也退休了多年了,現居住在武漢,可作為荊州的市民,我的心裡一直惦記著荊州,這並不只是對故鄉的留念,而是生活在荊州最宜人,無論吃住等各方面都很方便,很快樂。荊州是小城市,大功能,是最適合老年人居住一個好城市。

現在每次回到荊州都會看到城市的變化,我相信,荊州會越變越美,經濟也會變得更加富有。


悟思必得


從純市場配置資源角度講,荊州理應發展比較好,經濟規模應比現在大50%。比如,呼南高鐵無論從成本、受益人口走荊州比走宜昌應更優先,但結果省里人為定線先走宜昌;比如,荊州的江陵菸廠本有很好前景,但省政府人為讓武漢菸廠收購,每年荊州損失稅收達10個億(參考宜昌菸廠、襄陽菸廠);荊州基本沒有央企業的投資,完全靠自身積累,民營經濟支撐。宜昌、襄陽納稅前5位,有4位是央企在地方的納稅,荊州納稅前5位,3家是民營企業,納稅絕對值肯定不如宜昌、襄陽,山中無老虎,猴子充霸王。


手機用戶6956333271


湖北荊州是長江邊的城市也是魚米之鄉,洪湖水浪打浪,關羽大意失荊州等都是荊州,荊州是歷史文化名城,但是經濟一直髮展不起來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原因:荊州沒有什麼重工業,以前還有一些老重工業項目現在也早就凋敝了,而且也沒有一些新的大項目引進。


奇思妙想君


說起荊州,古九州之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現荊州轄下的江陵,曾為戰國七雄楚國的都城,歷400餘年,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荊州在中國的名氣很大!

回到現在,荊州面積14000平方公里,人口700萬,2018年GDP1418億元,湖北省內排名第4(與第3名宜昌差距近2000億),坐落於江漢平原,並擁有長江黃金水道,這麼優越的地理位置,但荊州卻一直髮展不起來,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個人認為,荊州發展不起來,原因如下:

1,做為長江重要的分洪區,沒有重工業基礎

長江做為母親河,雖然是黃金水道,但時不時也會有水憂之患,而荊州所處的位置正好處於湖北的重要分洪區,這對荊州的發展帶來極為嚴重的影響!不敢發展重工業,只能發展一些輕工業,外資也不願進來,這麼多年積累下來,帶來的結果就是荊州的沒落!

2,錯失改革開放機遇

”活力28,沙市日化“這句廣告語,在90年代那真是耳熟能詳,老幼皆知,當時的市場佔有率達到了80%,比現在的寶潔公司的市佔率還要高,這也造就了沙市日化的傳奇,但如今的沙市日化早已不復存在,在與德國的美潔時公司合資後(德方60%,中方40%),活力28這個品牌就被束之高閣,也造成了沙市日化這個明星企業,慢慢地從市場消失。當然這只是舉個粟子,但這也是當時荊州錯失發展機遇的一個縮影!

那麼荊州真的沒有發展了嗎?

個人認為,荊州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打造荊州城:

1,利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名片,發展旅遊經濟。

2,借沿江鐵路開通的有利時機,打造沿江生態經濟帶。

3,與宜昌加強經濟聯繫,優勢互補,實現雙贏。


感悟社會人生


荊州有一個最主要的特點,整個荊州幾乎全部是平原,這在很多地區來說是很少見的。荊州是湖北乃至全國最主要的糧食產地之一,所謂湖北是魚米之鄉,就是指荊州。平原、糧食產區、適於機械化運作,加上國家有一個耕地紅線的保護政策,荊州的每一塊地幾乎都是耕地。這意味首從國家政策的層面,荊州必須要種糧食,也只准種糧食,而不能合耕地來發展工商業。

為什麼荊州在古代出名,因為古代是農業社會,農業發達,當然是軍事重鎮了。而當今已是工商業社會,是信息社會,但荊州出於全國一盤棋的考慮又必須發展農業,所以發展得不好也就正常了,荊州是為全國做出了犧牲的。

就好比,廣東的湛江,很長一段時間也是發展比較慢,因為南海艦隊在湛江,是一個重要的軍事基地,很多的民間投資受到限制也是一個道理。

不是哪裡人有多厲害,我們要感謝那些為全國一盤棋做出犧牲的地區和人民,這樣的地方還有很多,有的我們不知道而已。


恬筆


1、天時。荊州的發展錯過了1990~2010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因為沿海以及周邊武漢大城市的發展過多的吸收了荊州本地的精英人才,導致自身供血嚴重不足。這種情況也形成了惡性循環,發展越慢越留不住人,人才的流失又造成了發展慢。

2、地利。一個地方的發展多數情況下還是依靠上級的政策,深圳就是最好的例子。荊州的地理位置相當尷尬,和武漢同樣都是九省通衢,交通便利,也沒有特殊資源比如石油和礦產,離武漢又近,導致荊州和武漢直接形成了發展競爭態勢。國家級省級各個項目肯定是優先在武漢落地,人力和資金都被武漢牢牢吸附。

3、人和。這個說了可能有點得罪人。荊州這些年的領導班子尤其是書記一把手,幾乎沒有給荊州的發展理清頭緒,鋪好道路。農業力不足,工業腰不硬,旅遊業不成體系,第三產業更是看不到整型。能夠給點力的居然是商業,再就是地產業。老百姓沒有領路的也只好得過且過,打打麻將,買買碼,蹦蹦迪。

我覺得荊州的發展必須要荊州的領導集體要以人為本,要有公心,要實事求是。理清發展思路,找準發展方向,一旦定奪,持之以恆,決不能朝令夕改。以實現自我價值為目標留住吸引人才,擼起袖子放手幹。還要引導老百姓創新創業,雷軍是仙桃人,創建了小米,難道荊州不能也出個雷軍?創建一個荊州本地的極具附加值的品牌。


kakading


荊州經濟發展趨勢強勁有力,不存在發展不起來的說法。縱觀全省,該市GDP位居同類城市(不含一主兩副)之首。荊州的近幾年變化還是蠻大的,火車站、飛機場都已建設。
荊州經濟實力具有強大後勁,本人在多年前曾提出推行“一主三副”建議。出於強大的歷史底蘊,荊州這座文化名城還應加強深度開發。

本市還應大力爭取相關扶持和能量型政策,加緊實施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建設,在達到一定的規模如GDP至少3000億,可依託洪湖爭創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因此我認為荊州的發展只能說是達不到網友的預期值,但實際上並非發展不起來。

參照2017年湖北省GDP排行榜,荊州位居全省第四名,排在武漢城市圈所有的副中心之前列,充分說明荊州還有可取之處。
荊州


今後發展將面臨著眾多難題,在日益劇烈的競爭中能否保持“勇立潮頭”姿勢,我有幾個觀點:

①加大力度招商引資,要把人口大市的優勢發揮出來,引進一批如華為、富士康、聯想等類型智慧企業,在全國範圍內呼籲荊州人回鄉置業。

②創建智慧城市,引進一批技術含量較高的科研院所,招納華夏英才前來開拓“後”沙市商機。以沙市為品牌打造國內創新創業新高地。

③導入引江濟漢+洞庭概念,以生態經濟為出發點,配置宜居城市理念,樹立水城新文化觀點。結合洞庭湖經濟區、長江經濟帶、武漢城市圈、中部崛起等多重優勢建設中國湖水之城。


看鑑襄陽


有人說可能是98年的洪水讓荊州所有的招商引資全部停滯,後期哪怕招商待遇再好,也沒有企業願意來。

其次,荊州雖然地理位置好,但受制於分洪區,交通不太好,2012年才通火車,2014年,荊州下屬的縣區才有了高速公路,從去年的東方之星事件看,遇難者家屬想從上海到達荊州下屬的監利縣,也依舊需要各種轉車,可以看出交通依然有很大問題。要致富先修路,這是必然的!

個人感覺最致命的還是荊州被劃分為分洪區,不允許發展工業。荊州只能發展農產品加工和紡織、日用之類的輕工業,依然只能依賴本土企業生存!

總的來說,就是荊州的經濟模式很單一,沒有龍頭企業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外來投資人少!

可能這些都或多或少制約了這座歷史名城的發展吧,大家想到什麼好的答案也歡迎補充留言!


佳君侃故事


首先是被肢解、其次是領導和老百姓的思維、再就是現在化發展的地理影響(分洪區)以及國家對交通的投資,(至今還有很多縣未通火車、高鐵、在荊嶽大橋未建之前很多縣相當閉鎖),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只是近5年才入軌道!十年興旺許多人,更何況近三十年未怎麼發展,不僅是經濟的落後,文化、理念、思維、思想、人文整體的落後,荊州古城,幾千年的漢文化啊,文化、旅遊發展的怎麼樣,曾經的全國輕、紡工業明星城-沙市合併後不僅沒加強經濟的發展,反而成了累贅!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政革開放以來荊州走出去的幹部有到正省(部)級領導人嗎?老百姓要反思,但有何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