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远方|理想的乌托邦,品茶吟诗,理想从心里飘向远方

在中国是先有庶民茶文化,其后形成宫廷贵族茶文化。民间的饮茶风俗之盛已达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的程度。

诗与远方|理想的乌托邦,品茶吟诗,理想从心里飘向远方

1

茶已成为百姓们日常生活“开门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以茶提神解乏,以茶养生,以茶自娱,以茶敬客,以茶赠友,以茶定亲等,均已形成风俗习惯,无需教导,无需劝说,人们自然而然会遵守。

有很高文化修养的文人雅士们则醉心于品茗技艺的探研,他们都具有诗人的浪漫气质,品茶时追求诗意的审美境界,所以茶诗应运而生。

2

我国既是茶的发源地,又是“诗的国家”,因此茶很早就渗透进诗词之中,从最早出现的茶诗到现在,历时一千七百年,为数众多的诗人,文学家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茶叶诗词。

诗与远方|理想的乌托邦,品茶吟诗,理想从心里飘向远方

狭义的茶叶诗词是指“咏茶”诗词,即诗的主题是茶,这种茶叶诗词数量略少。

广义的茶叶诗词不 公包括咏茶诗词,而且也包括“有茶”诗词,即诗词的主题不是茶,但是诗词中提到了茶,这种诗词数量就很多了。

我国的广义茶叶诗词,据估计:唐代约500首,宋代多达1000首,再加上金,元,明,清,以及近代,总数当在2000首以上,真可谓美不胜收,琳琅满目了。

诗与远方|理想的乌托邦,品茶吟诗,理想从心里飘向远方

3

这里给出几首代表作,以飨读者。

卢仝的《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卢仝,自号玉川子,这首诗就是同陆羽《茶经》齐名的玉川茶歌。这里节选的是第三段,也是全诗重点及诗情洋溢之处。

反关柴门,谢绝俗客,带上纱帽慢慢煎茶。茶汤碧波荡漾,热气袅袅上升,碗面上,蒸汽凝结成淡淡雾霭,实在诱人。

诗与远方|理想的乌托邦,品茶吟诗,理想从心里飘向远方

诗人再也按捺不住,迫不及待开始品茶。他喝了一碗又一碗,一共喝到七碗。这七碗茶,他不仅品出了茶味,更品出了人间真味。卢仝描述的各种饮茶的感受,对提倡饮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亦被后人称为爱茶诗人。

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尔植巟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韦应物,公元737-792年,唐代诗人,他的诗歌在唐代已享有盛誉。茶是一种平和的饮料,但是同样可以荡涤人间的污浊,这是一种清醒而非迷狂的状态,但却同样可以摆脱世俗的烦恼。超脱,静谧,归隐之意寓于诗中。

诗与远方|理想的乌托邦,品茶吟诗,理想从心里飘向远方

苏东坡的《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写时声。

枯肠未易禁散碗,卧听山城长短更。

北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苏东坡被贬在儋州,今海南儋县。这首诗作于这年春天,诗中描写了作者月夜江边汲水煎茶的细节,具体地反映了被贬远方的寂寞心情。

品味那蒙蒙水雾中柔和清爽的袅袅茶香,丢开凡尘的喧嚣,暂时忘却世间烦恼和纷争,体会那一份静谧,那一份诗情。

4

古代文人尚茶实则是尚雅,尚奇,尚闲适。他们心仪于清正廉洁的内在,道骨仙风的外在。这种崇尚简朴的心理与茶的自然天性一旦相遇,便再难分离,赏爱之情也随之发生。

诗与远方|理想的乌托邦,品茶吟诗,理想从心里飘向远方

吟诗作赋,移情于物,托物言志,留下一世清明,两袖清风,几卷文书,扪心自问,不枉为文人,不枉对子孙。只有功利,没了闲适,那别说好诗作了,恐怕爱茶之心也难以产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