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 曾剛」經濟結構調整中的銀行業風險管理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 曾剛」經濟結構調整中的銀行業風險管理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 曾剛

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進入了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階段。與此同時,隨金融市場化改革加速,金融業外部環境快速演變。為應對內外部的衝擊,銀行的業務模式和資產負債結構在較短時間內,出現了顯著的變化。在信用風險之外,非信貸業務和表外業務快速發展,使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開始愈發突出,相關的風險事件也時有發生。此外,處於銀行轉型的需要,由金融科技推動的新興業務(尤其是互聯網貸款)在近幾年也出現了爆發式增長,與之相關的潛在風險也不容忽視。總體上看,經濟結構轉型背景下,銀行所面臨的風險環境日益複雜化,及時提升對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以及創新業務風險的管理能力,是建設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實現銀行長期穩健發展的必然選擇。

銀行業風險日益複雜化

經濟結構轉型與金融改革的不斷推進,導致銀行業外部經營環境出現了深刻變化,銀行業所面臨的風險壓力也在持續加大。

1.信用風險持續上升。

2009年以後,中國的債務水平持續攀升,尤其是企業部門的財務槓桿,一直保持著較快的增速。但與此同時,實體經濟的增長則從2012年以後持續下滑。債務的不斷累積,對應著的卻是投資回報的逐步降低,企業的利潤難以產生足夠的現金迴流以覆蓋融資成本,導致企業的償債壓力開始增大。這對銀行,這意味著違約風險的持續上升。

從目前來看,銀行的信用風險主要來自於經濟結構調整,具有較強的區域結構、客戶結構和行業結構特徵。根據中國銀保監會的數據,截至2019年2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總額達2.24萬元,較上季度末增長3.62%,不良貸款生成速度有所放緩。整體不良貸款率1.8%,與年初基本持平。但不同銀行之間的分化也較為明顯,大型銀行和股份行不良率穩中有降,但中小銀行不良率依然處在上行通道,城商行由2018年末的1.79%上升至2019年6月末的2.3%,上升了51BP;農商行一直維持在3.95%左右的高位,接近5%的監管紅線。

從不良貸款的結構來看,關注類貸款佔比為2.94%,較上一季度末下降了6個BP,已經連續12個季度呈下降趨勢,潛在不良風險有所釋放。

從地域來看,我國不良率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於西北、東北及西南等地區,由於中小銀行相對缺乏通過地區分散資產和風險的手段,這些地方的地區性中小銀行面臨的信用風險壓力可能會更為突出。

2.流動性風險顯著上升。從2013年“錢荒”以來,中國銀行業的流動性風險日益凸顯,尤其是少數業務激進的中小銀行,大量通過同業業務來實現資產負債規模的快速擴張,積累了大量的風險。隨著監管政策的不斷強化,個別機構的流動性風險開始暴露,甚至危及到了機構經營的穩定性。

具體而言,銀行業流動性風險的上升,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影子銀行”業務的無序發展。次貸危機爆發之後,得益於寬鬆貨幣政策下流動性的釋放和金融監管套利空間的存在,中國的影子銀行快速擴張。中國影子銀行發展的基本邏輯為:商業銀行繞過傳統存貸業務,利用資產負債表內外的其他項目進行業務創新,並通過與非銀行金融機構開展合作來達到信用擴張的目的。發展“影子銀行”業務一方面可以繞過資本充足率等監管約束,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利潤率,彌補因存貸息差縮窄導致的利潤收縮。這也意味著利潤驅動和規避監管是中國影子銀行演進的主要原動力。

從業務模式來看,2008~2013年,影子銀行處於新興發展階段,“理財產品—通道業務—非標資產”是其主要模式。隨著《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銀監發8號文)的出臺,理財資金投資非標業務得到嚴格管制,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的主要模式由通道模式轉變為同業模式。2013-2016年,影子銀行發展不斷深化,“同業業務—委外投資—債券等標準化資產”成為其主要模式。隨著同業存單、同業理財等創新業務陸續興起,買入返售、應收款項類投資也成為非標資產的主要形式。在影子銀行興起的同時,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規模和結構都出現了顯著的變化。

影子銀行的資產端多為期限較長、風險較高的非標和債券等資產,負債端多為期限較短的理財產品和同業負債,這就需要負債端持續滾動發行來彌補期限錯配。一旦短期流動性緊張,很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此外,影子銀行具有跨業務、跨市場的高度關聯性特點,與傳統商業銀行以及金融市場關係密切,從而導致影子銀行的風險在不同金融主體間傳遞,放大市場反應。

二是其他經營風險的轉化。現實中,很多流動性風險都是由其他風險事件(如,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或聲譽風險,等)引發。從我國銀行業看,雖然因為操作風險、聲譽風險等導致機構流動性風險的事件也有發生,但基本屬於個案,不具普遍性。多數的流動性風險,還是信用風險在銀行流動性方面的體現。拋開對銀行聲譽的影響,信用風險意味著銀行資產端流動性的喪失,信用風險越高,資產的流動性也就越差。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銀行的負債結構較為合理,但如果負債總量不能夠持續增長,以滿足原有債權人的償付需求,流動性風險就會出現。對信用風險較高的機構而言,維持存款的持續增長是緩解流動性風險的關鍵,一旦存款不能持續增長,就需要吸收其他類型的資金(如同業資金)來進行維持。所以,在實踐中看到的,部分中小銀行同業負債債較高,也有可能不是主動謀求規模擴張,而是因為信用風險較高導致的被動策略。

3.利率風險亟需重點關注。從國際經驗來看,利率市場化往往會對銀行業,尤其是中小銀行帶來較為顯著的衝擊。這是因為,利率市場化會削減銀行的淨息差水平,加大銀行的淨息差風險,對於嚴重依賴息差收入,且缺乏足夠利率風險管理能力的中小銀行,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2019年8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公告,改革完善了貸款市場利率(LPR)報價的形成機制。新LPR報價有三大改變:增加報價品種、增加報價銀行以及改變報貸款報價機制(用“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加點的方式取代之前盯住貸款基準利率模式),目的是引導貸款利率定價從參考貸款基準利率轉向參考貸款市場利率,打通政策利率和實際貸款利率的傳導通道。8月20日,首個貸款市場利率公佈,新LPR為4.25%,較之前小幅下降了6BP。9月20日,再次小幅下調5個BP。

LPR定價規則的變化,意味著中國貸款利率市場化又往前推進了一步,這必然會對以貸款作為主要資產的銀行業帶來深遠的影響。要有效應對貸款利率波動性加大和利率風險複雜度增加的衝擊,商業銀行需要及時構建與之相應的風險管理機制。

提升對主要風險的管理能力

建立全面風險管理制度,相關的提法早就不新鮮。但在信用風險為主的情況下,所謂的全面風險管理,更多地還是集中在信貸管理部門,對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等新型風險的管理,往往流於形式和表面,缺乏專門的風險管理制度、也缺乏專業的風險管理人才,這類問題,在中小銀行中尤為突出。隨著銀行業風險的複雜化,其他類型風險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在特定時點上對機構的負面衝擊甚至超過了信用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全面風險管理制度尤為緊迫。

1.轉變經營理念,聚焦主業。金融是經營風險的行業,換句話說,風險其實是銀行經營管理的結果。因此,要從源頭上實現對金融風險的合理有效管控,銀行就必須要樹立穩健、可持續的經營理念。從2012年以來,在實體經濟持續下行的同時,金融機構出於對短期利益的追求,利用同業、理財等“影子銀行”業務來規避監管、擴張規模,“金融空轉”、“脫實向虛”愈演愈烈,埋下諸多隱患。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的頻頻暴露,就是部分機構之前脫離外部環境和自身能力約束,過度追求規模和利潤增長的結果。在迴歸主業,支持實體經濟的大背景下,銀行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順應經濟、金融形勢,及時調整經營發展理念,從規模至上轉向質量至上,健全資本約束機制,制約風險資產的過快擴張,與此同時,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探索適合自身特點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2.適應業務發展,提升特定風險的管理能力。筆者建議從信用風險管理、流動性風險管理和利率風險管理三個方面提升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和能力。

信用風險管理方面,預計隨著經濟下行和結構調整的持續,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還將持續存在,併成為銀行信用風險最主要的來源。針對這類信用風險,銀行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客戶分類管理,優化行業客戶結構。對於產能過剩行業客戶,銀行應根據自身行業政策標準和客戶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和夯實客戶分類名單,加強對客戶分類管理相關工作的監控和檢查。同時實現對產能過剩行業的精細化分類,準確辨識風險所在,實現風險的有效分類管理;二是做好行業信貸限額管理,控制行業總量性風險。三是防範產能過剩行業相關行業風險。在產能過剩行業風險開始出現後,銀行應當及時關注產能過剩行業的相關行業,及時採取增補抵押擔保、總量控制和各種風險緩釋措施,對嚴重產能過剩行業的上下游行業採取壓縮融資,實現有序退出等方式以合理控制風險;四是關注產業政策的變動。產能過剩行業受政策變動的影響較大。銀行應當及時跟蹤產能過剩政策,對產能過剩政策所針對的行業和企業儘快採用壓縮、轉讓、控制等措施防控風險。

流動性風險管理方面,高度關注因業務結構調整(除之前的同業、理財等影子銀行業務外,近期也應關注銀行互聯網業務創新)帶來的流動性風險特徵變化,並積極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和方法。具體而言,銀行應及時將表外業務和其他創新業務所產生的風險敞口,納入全面風險管理框架;改進流動性風險估算方法,特別是應加強對極端壓力情形的關注,並制定應急預案。針對風險特殊的創新業務,應儘快實行專業化管理,從組織架構設計上,將創新業務與傳統業務進行區隔,在提高業務發展效率的同時,推進流動性風險管理專業化的提升。

利率風險管理方面,一是需要建立LPR與客戶最終貸款利率之間分層管理機制,區分出最終貸款利率中的市場風險因素和信用風險因素,實現貸款利率風險和信用價差的分離管理;二是完善銀行FTP體系,著手建立科學、成熟、完善的FTP定價機制,實現貸款利率的傳導途徑的自我完善;三是加強主動資產負債管理能力,有效管理利率風險。在負債管理方面,應提前規劃缺口的期限、結構、價格目標,合理利用同業拆借、同業存單、金融債等主動負債方式,增加資金來源的靈活性和可控性,改善負債結構。資產管理方面,可在全行層面統一調度資產和負債,實現資產渠道與資金渠道的合理對接和匹配。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 曾剛」經濟結構調整中的銀行業風險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