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考研,為什麼感覺一些大學偏愛985/211的學生?

邢小燕


很正常,你自己如果是個導師,一個是清華畢業的,一個是普通院校畢業的。在相同情況下,你會傾向誰呢?


窗外1225


如果知道研究生和本科生最大的區別在哪兒,這個問題相對就容易解決了。本科生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授課,學生多數是考老師的教學安排。但是研究生就不一樣了,主要是自學、導師指導。相對來說,985、211工程院校畢業的考生,自學能力、整體實力要比雙非院校的生源好很多,所以同樣是考研,多數院校更偏愛985、211工程院校的學生。


不少院校都將985、211畢業的本科生視為優秀生源,第一志願報考的話還會有高額的獎學金。其目的就是為了鼓勵重點院校的畢業生報考自己的院校,吸納更多的優質生源。

說實話985、211工程院校的學生,整體質量來看的,的的確確要比普通院校的考生要好一些。無論是學習能力還是專業課知識的儲備,四年的積累,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不小的作用,這樣的考生相對來說導師帶起來更為輕鬆一些,科研能力更好一些。


不過這僅僅是相對來說,院校偏愛985、211工程院校的考生。整體來說,考研還是比較公平,甚至可以說考研要比高考還要公平一些。考研不看你來自哪兒,只要你初試成績好、複試過程表現完美都是可以被錄取的。不存在不同地域不同試卷不同分數線的情況,考研整體來說還是比較公平的。

對於考研來說,無論你是否是重點院校的畢業生,還是要看自己的實力。985、211工程院校的光環不會保護你一輩子,進入複試需要你擁有優異的初試成績,想錄取還需要你有紮實的專業基礎。考研不易,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祝願天下考研學子都能取得一個理想的成績,就讀喜愛的學校。


【事在人為、為者常成。暗夜之中,方見繁星】


江湖碩士


為什麼很多大學偏愛985、211的學生?

因為學歷是個很好的篩選器。

從大概率上講,211、985的學生整體上強於普通本科生,我們來看下公眾號:大學聲曾於2017年做的一項針對985、211與普通本科之間的區別的調查,調查得到的部分結果如下:

985及211院校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的比例實際上都不低,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同學完全沒參與過任何科研競賽或者科研項目,有近四分之一的同學是這類活動的重度參與者。

但普通本科高校學生的情況則是:有近三分之二的同學表示從沒參加過科研競賽或項目,有過多次科研類經歷的比例只有可憐的不到10%,與他們在985,211高校的同學產生了鮮明的對比。

普通本科高校學生參與科研的比例之所以如此之低,最主要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因為學校提供的機會實在太少。在普通本科高校學生中,超過六成認為阻礙大學生參與科研的主要因素是學校提供的機會和支持不足。

而985,211高校的同學裡抱類似意見的則不多,反而是認為科研參與門檻太高讓學生望而卻步的佔了多數。

對於985、211高校的學生來說,參與科研的最主要限制條件是天資,而對於普通本科的同學們來說,他們所經歷的嚴重機會資源匱乏,讓天資好壞都成了一個次要因素。

不同水平高校在給學生提供實習機會的問題上表現相差甚遠。從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院校,再到普通本科院校,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且有效的實習信息及機會的比例依次遞減,而普通本科院校在這方面的水平還不如專科。

水平越高的大學越經常舉辦職業規劃方面的講座活動,而普通本科高校同學的類似活動遠遠不能滿足同學們的需求。

看了上面的數據和分析,普通本科高校的學生與985,211 相比到底差在哪有了自己的判斷,雖然不可否定有個別學生也很優秀,但是要把他們找出來,學校的篩選成本實在太高,得不償失。

再加上你們的導師每天也很忙,自己要做科研發論文,同時還要備課授課,如果在外面開了公司,還要給公司做好運營規劃,這時還要抽空指導下你們做實驗寫論文,TA們事這麼多肯定想找人來分擔壓力,那麼找誰呢?當然是自己手下的學生(你們)啊~,這時學生本身的科研能力,實踐能力等越強,導師自己就越輕鬆,要是還要天天處理學生因為能力不足而犯下的各種錯誤,那不是給自己找事做嗎?!

一般研一時需要上課,需要被培養,需要學習補充新的知識,所以導師這時不會安排你做什麼;第二年開始,就要做好幫助導師幹活的心理準備,如果你是專碩,可能還需要一邊寫論文一邊幹活,許多研究生每天可以說忙得腳不沾地,深夜才回宿舍也不是什麼稀奇事,。

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在微博上說“考研不難,讀研才難”的原因了。


升本老學長


考研的重要性

研究生入學考試被稱為“人生的第二次高考”,許多由於高考沒發揮好的同學,在二三本院校讀書的同學們寄希望於通過考研來提升自己的學歷、、去自己心儀的城市、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由於近些年隨著研究生報考人數的不斷增加,研究生招生的競爭也變得日趨激烈。

決定研究生考試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1. 考研成績要高。如果你本科院校一般、沒有背景、也不認識什麼導師,考的成績越高,名次越高,被導師錄取的可能性越高。


  2. 如果你本科是985/211畢業的學生,那麼導師對你的第一印象是很好的!被錄取的可能性也比較大。

為什麼感覺一些大學偏愛985/211的學生?

研究生招生偏愛985/211的學生在我國現在的招生體制下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 這些高校的學生由於所處的平臺比較高,平時的實驗課也會接觸到比很多普通高校的學生先進的實驗儀器,考慮到高校招收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做科研,有實驗基礎的學生當然更加受到老師喜愛。

  2. 平臺越高,老師的科研水平也比較高,這些老師言傳身教,會傳授給學生比較好的實驗思維和科研思路。

  3. 這些院校的學生,都是高考的寵兒,學習的佼佼者他們的基礎知識比較紮實,對事情的掌握比較快。

  4. 一般重點高校的學生四六級通過率要遠高於普通院校,這些院校畢業生的英語也普遍較好,而英語的使用 能力對於一個做科研的學生來講是至關重要的。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85/211的畢業學生都是那麼受老師喜愛的,面試主要還是看自己的個人能力和學科掌握情況。只不過是85/211的學生成才幾率確實要比普通院校高,才會讓人覺得有些大學偏愛85/211的學生。

以上就是對您問題的全部解答,希望能幫到您!

您的支持是我的寫作動力!


丑角侃教育


很高興獲得邀請,高校在研究生招錄的時候偏向985和211學生是正常現象 ,寧夏大學和天津理工就是典型,通過壓報考學生的專業課成績然後招錄985調劑生。這種情況在知名985大學很正常,絕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的確在研究方面存在較大缺陷 。本院曾經在複試中拿下過424分的普通一本考生,的確是能力不達標。筆者認為普通高等院校學生相對於重點大學學生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天賦不足。我說的天賦不是指的智商,指的是悟性。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總結能力都不行,缺乏思維能力,沒有掌握學習方法,更別指望掌握研究方法了。這種同學讀研究生也就能混個學歷,很難做出創造性的成果來。通過刷題和培訓,他們筆試可能考高分,但真實能力真不敢信任。

(2)知識水平不夠。普通本科院校的師資力量薄弱,教師水平有限 ,和重點大學不能比。我曾經帶過海南大學的保送生,大家都知道海南大學還是211呢,但學生水平實在不敢恭維,在論文裡面把大陸和臺灣的關係說成國際關係,這種學生真的讓人很無奈。普通本科院校的老師缺乏學術交流機會,知識水平跟不上時代。我認識一個武漢理工的碩導,學生想發篇論文他都沒有路子,每次學生畢業論文都是我幫助發的。他本人也沒有啥成果,一是他水平就那樣,二是他根本拿不到經費。

(3)眼界狹窄。眼界狹窄就會缺乏想象力,缺乏想象力就沒有創造力。筆者讀博的時候一個同學是北大保送過來的,論書本知識和實際技能筆者都甩他幾條街,論知識面他甩筆者幾條街。筆者那時候是特許金融分析師、註冊會計師,但他在北大聽過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講座,和中外很多著名經濟學家交流過。人家知道的有些東西是筆者一輩子可望而不可求的。筆者的下限高於他,但他的上限是遠高於筆者的。

綜合以上,大家想必已經知道為啥高校考研存在這樣的問題,畢竟沒有哪個導師想給自己找不自在。


小聰聊教育


嗯……肺炎時期在家窮極無聊到學習,累了昏昏欲睡刷刷頭條,瞥見了這問題就順手認真答一波。

在頭條上見過不少這種問題,還有類似的“為什麼考研人數越來越多,保研比例卻越來越大”這樣的問題。實際上問的都是一個意思,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將其歸為一類。

讓問的人憤憤不平的,無非是“985/211”的人有什麼好?明明一個分數,憑什麼要他不要我?考研的人越來越多,憑什麼考研名額越來越少?

不妨再往下挖一層,這種憤怒實際上來源於什麼?

因為覺得自己的利益被侵犯了嘛。

我這麼努力,辛辛苦苦考了這個分數,憑什麼就要那個985的,不要我?

考研人數多了,考研名額少了,那我考研上岸的概率不就變小了嗎?不行不行,這怎麼可以?這對我多不公平啊!從被拒的考生,或者是將要考研的人角度而言,似乎是沒有錯誤的。這樣一想,似乎確實不大公平哈。

活到該考研或者考了研的時候的人,一定聽過一個詞,叫做“換位思考”。好的,那麼讓我們把自己當成要招學生的老師想一想這個問題。

作為高校的老師,搞教學和科研這條路同樣有自己的一套體系,同樣壓力不小。你需要申請承接課題、需要備課授課、需要做實驗發論文、需要指導關心學生做實驗發論文,甚至需要編纂教材。這些事情又有哪些容易呢?

所以你需要招學生來為你分擔這些任務。作為boss,你當然不可能親力親為地做好一切事情,你當然會向學生布置任務要求他們自己完成。學生需要你的指導,你也需要學生幫你幹活。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互惠互利再好不過。

那麼此時問題是這樣的:博士生還好一點,時間比較長,但碩士生只有三年時間,其中第一年需要上課,需要被培養,需要學習補充新的知識;第三年需要準備畢業,需要準備畢業論文,需要提前去找好工作。那麼,發論文、幫助導師幹活的黃金時期,其實就是研二,不會超過兩年時間。也就是說,時間緊任務重。

所以,導師當然會希望這個學生最好在讀研之前,就有一定的科研基礎,基礎再紮實一點,有過科研的經歷,學習認真積極不用人催,懂得如何與老師交流,說話辦事直中要害不拖泥帶水,要是十分聰明能夠教學相長那可真是再好不過了。

說白了,就是導師希望招的學生能儘快上手,來了就用,花在培養上的時間越少越好,乾的活越漂亮越好。

這實在是太正常了,你仔細想想,如果你是導師,你不會這麼想這麼做嗎?

恐怕你會這麼做的,而且會招你能招到的最優秀的學生。

好的,既然已經想到了這一點,那麼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區分學生了。該怎麼找到最優秀的學生呢?

一個非常簡單粗暴但是好用的辦法出現在了你的腦子裡:通過標籤篩選。

我們都知道,考察和評價一個人是否優秀是好是壞實在是太麻煩了,所耗費的時間、資源太多了。如果有一個辦法,能夠比較有效地快速而節約資源地得到我們想要的,那麼這就是一個好辦法,就會被投入實踐和應用。

如何招收研究生?考研這場考試,不就正是一個打標籤的過程嗎?一批人打上過線的標籤,另一批人打上不過線的標籤,被篩掉。

再想一想,這些過了線的學生,不是自帶標籤嗎?“985/211/雙非”這些標籤,正閃亮亮地在考生頭上晃悠呢。這些標籤,醒目刺眼,意義明確,意味深長。

再來明確一下你的目的:找到最優秀的學生。該怎麼做,恐怕不用我說了吧?

其實就像招聘單位篩簡歷,非985/211不要。不可否認,雙非出身的的確確有非常優秀的人才,這一點是事實決定的,是反駁不了的。但是,但是,考察一個人花費的資源是有限的,要想去篩出這樣的人,花費太大,不划算。這不僅僅是篩出幾個人,相同的篩選方法是要被放在巨大的人數基礎上的。

資本是逐利的,我們都知道。導師們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呀,時間對於他們來說同樣是稀缺資源。此時又有這樣一個屢試不爽、事實證明有效的手段放在這裡,有什麼理由不用呢?





鳥類物語


首先說一下,這不是一種感覺,是事實就是這樣,基本上所有的大學都偏愛985/211的學生。

不止985/211本身,四非院校也偏愛這些學生,以本人學校為例,985/211高校的學生如果報考且成功入學,新生獎學金比一般的學生多很多。

那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怎麼說呢,得從高考說起,沒錯,4年前的這場考試影響的不僅僅是你大學的報考,影響的可能是你的一輩子,絕大多數985/211的學生肯定是高考很優秀的一部分學生了,這證明了他們在智商或者性格努力上曾經優於很多人,也說明了,他們的學習習慣或者說是學習能力比很多人好。

其次,985/211高校的學術氛圍是不一樣的,就算他們大學在混日子,所擁有的資源也不是一般學校可以媲美的,說難聽點就是,人家唾手可得甚至是不屑一顧的東西,可能是四非院校學生求而不得的東西。長期生活在這種氛圍的學生,不知不覺間就會有提升。

當然,四非院校也有很多學生很優秀,最終考上985/211,所以不要妄自菲薄,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

最後說一句題外話,今年寧夏大學文學院考研的事,還說明不了很多問題嘛?

加油!


倉小寶cdy


中國的大學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分別為985、211、和普通高校,截止至2019年6月15日,教育部公佈的全國高等學校共計有29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含獨立學院266所),成人高等學校268所。

中國的985大學是世界知名高校,全國一流大學,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38所。211大學有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肥工業大學,蘇州大學等116所大學。

這類學校素質普遍較高,學生動手能力強,刻苦鑽研,是中國的學霸區。至於企業一般喜歡招985,211的學生一般也看中這幾點:

1,985,211是中國頂級名校,學生學習能力較強,學生本身也有一定的自覺意識。

2,985,211的學生在本科期間就發表論文,實習公司也是一流的公司。

這是個人的一點愚見,僅代表個人觀點。


康家龍少KL


兄弟你是想多了,你的目標是考上,想那麼多沒用的。好的學校好的學生肯定基礎比你要好,但也不是絕對的。你要做的是初試把他們都幹掉,有的985、211的學生連初試線都沒過的也大有人在。相對來說,北方的學校更看重第一學歷,南方的學校更開放一點,英雄莫問出處。我也是以第一學歷大專身份考進蘇州大學的研究生的,現在畢業都8年了,考進去了大家也不知道我是大專學歷考進去的,沒有人會關心這個,只看實力。


俠客闖江南


因為,有更好的科研基礎。

首先,對於多數來說,985,211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強。科研的基礎是理論學習,他們擁有更紮實基礎。英語也是科研的另一個重要指標,985,211學生的六級通過率偏高,英語水平更好。這樣的學生能夠更快的進入科研課題。

其次,學校也對本科生提供了很多科研活動,培養更強的科研能力。985,211學校老師有更多的科研項目,許多本科生在大二,甚至大一就進入實驗室,他們養成了科研習慣。而且,他們的科研相對前沿,擁有更多接觸最新材料,儀器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