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些農民會把土地流轉出去,為什麼自己的地都不種了?

共喜發財阿華


黨的十八大以後,中央繼續推進三農事業發展,重點解決農村土地問題,農村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這樣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奠定了基礎,形成了農業產業化、專業化和現代化經營體系。

改革開放後,資本大量注入農業,很大一部分農民被解放出來,而且土地收益相對較低,比起在城市務工,這樣在政策的保障前提下,農民把土地流轉出去,交給專業的農業合作社經營,每年收取使用租金,這樣土地不但不會撂荒而且還會帶來一定的收益,自己還可以從事其他經營,從事專業經營的合作社可以擴大土地使用面積,使用大型機械耕種,吸納專業性科技性人才,打造農業產品品牌。使得農民和農業專業合作社雙贏。

農民流轉土地也是為了提高收入,而且土地還歸自己所有,這也是目前解決農村土地的最好的方式。


神奇昌都


現在,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人進城務工,農村由此正面臨著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家裡的老農又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照顧全部的土地,所以在我們農村當地,很多農戶家裡都是隻種自家愛吃的莊稼,比如家裡老人喜歡吃玉米,可能就會在地裡種上幾畝玉米,只供自家食用,剩下的土地就全都荒廢著,無疑算是一種浪費。 所以,有些農戶為了避免這種浪費,就想將手裡的土地流轉出去。 我覺得農村的土地還是流轉出去好,我的家鄉在南方山區,所以每家的地並不多,不過我們村的土地大多都流轉出去了,就留了一些菜地,因為農村不種菜生活會失去一些色彩。現在村裡的人都在想方設法去找活做,大多是建築工,修路工,雖然很苦很累,但是肯幹的話,一個月收入大幾千是有。種地一年到頭的管理,到頭來可能收穫的並不多。如果就在家靠這幾分地生活,收入會很少,現在社會開支大,什麼都漲價了,農村想要發展農產品,需要規模化發展

農業以那種自給自足的方式,是難以把農產品賣出去,獲得收益了。把土地集中起來,交給有能力的人去種植去經營,才能更好的發揮土地的作用。



遲來的愛


這類內容的問題,在問答裡已有多次了,其實並沒有什麼複雜的原因。社會環境發展到這一步了,土地流轉是大勢所趨,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管理,是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簡單地說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

一、實踐證明,單家獨戶的種植方式,已不適應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業機械化現代化已基本全面實施,各人再種自己的責任田,已不利於農業機械化作業。因為地太少,人均可耕種土地不足2畝地,種植作物不同,不利於機械化管理經營。再說了,國家政策也推行土地流轉,規模經營,並對農業合作社、承包大戶、家庭農場等規模種植戶,給予強有力的政策補助、補貼和扶持。所以,土地流轉是發展的趨勢。

二、通過效益計算,糧食價格低,種地(只種自己名下分得的責任田)收入低,不掙錢,難以應對目前高消費、高壓力、快節奏的社會發展步伐。種地只能維持生命存活,沒有發展餘地。而且現在有打工之情況,一個普通打工者一年的收入,相當於甚至遠超過5個人種植責任田的收入。所以,從經濟效益上看,寧可打工也不能種地。再說了,流轉承包費雖然說,各地高低不等,差距不小,每年高的有1000元的/畝,低的有100~200元/畝。總說多少有點。即是很少,土地不荒廢(荒廢土地是違法行為),也要打工。

三、在前兩點基礎上,無論流轉費高低,多少給點,(一般不會倒貼吧),還有糧食補貼款,這個補貼款一般農戶誰也不肯隨地流轉的。打工是必選之路。家有能操持地的老人和婦女的,可能還繼續好賴操持著土地,收入多少算多少,年輕人都出去打工。老了種不動地的,和不願再種地的,土地就流轉出去了。

流轉承包者,雖然說糧食價格低不值錢,但地多了,大面積的規模化、機械化經營,薄利多銷,也就有累積收益了,加上國家的大力補貼扶持,絕對是大有“錢圖”的,否則,誰流轉給誰呢!你說是不是啊!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一、種地嚴格來說已經是虧錢

  來看看現狀吧:這是我們這裡一大片農田,就在角落這裡,種了一點點油菜。

  油菜的在天氣條件特別好的情況下畝產約300斤一畝,上圖約0.5畝,一年產量為150斤油菜籽。油菜籽出油率為30%左右,150斤油菜籽出油約為45斤菜籽油。45斤菜籽油按照當今市場價6元一斤,價值為270元。

  這270元還需要除去70斤化肥錢,也就是產值200元。200元,需要6個月時間,共挖田,除草,栽苗,收割8個工,每天約為25元。

  以上數據為種植0.5畝的數據,現在農村一般家庭也就2-5畝地,按照全部種植上油菜,大半年的收入也不超過1000元?

  我們再看一組數據,在農村做農工,泥工:180元一天。粉刷工:250元一天。零工:120-150元一天。

  看完這個數據,誰還願意種地(種水稻也一樣)?一個農民在外面做農工10天,就可以掙回大半年的種地所得。這也是農村人越來越少,城裡人越來越多的原因,在城裡生活的在艱苦,哪怕住涵洞,睡橋下,掙的錢也比農村多。

  二、糧油被低價控制,種地積極性不高

  國際四大糧商控制著很多國家的糧油,轉基因糧油在中國更是逐步呈壯大趨勢,農民朋友很少會意識到這些問題,他們能感受到的就是糧食價格低,在農民心裡,吃飯已完全不成問題。糧食價格低一方面是國家控制,一方面是以廉價產品替代著。

  三、社會福利差,生活壓力大

  70年代,生個病,一隻雞就可以了;80年代,生個病,一隻豬就可以了;現在這年代,生個病?一棟房子就可以了。

  這比喻難免有些誇張,但是誇張的背後卻無情的折射出了社會的福利問題。農民生不起病,小病可能花去大半年的辛苦錢,大病則是一輩子的積蓄還不夠,這些時候你是不可能看到紅十字會的,因為他們只會出現需要你捐款的時候。

  70-90年代,老了,好幾個兒女輪流供養,現在這年代,老了,兒女不需要老人幫助就算不錯了,買房買車,養孫兒,孫女,哪裡都是大開銷。

  所以在農村即使到了該享受下生活的70歲了,依然還是辛苦的去做些零活,因為要養活自己或是減輕兒女負擔,很可謂天下父母心呀。

  四:年輕人不願待農村,傳統農業出現斷層

  年輕人現在都在大城市拼搏,歸根結底還是生活壓力的問題,不出去上班,打工,養不活一家人,傳統農業掙不到錢,風險還大。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等各方面原因逼迫年輕人往外擠。

  當然也有少部分人選擇傳統農業,並做成功了,但是那是少數,對大體影響力還不夠。

  農民不種地了,會帶來哪些效應?

  一、地將被收回,這些地將被資本化

  就以最近的我們這裡為例,2015你年,國家弄了一個旅遊項目,需要600畝地在我們當地種荷花供觀賞。每畝田一年的租金為600元,租期為15年,很多農民都簽訂了合同,但是這15年期間可以發生很多事情。

  首先農民不會關心這地到底是否會被種植荷花,是否真的是旅遊項目?為什麼在國家經濟這麼不景氣的情況下,還投入這麼大做偏遠農村的旅遊? 其次農民無法確保這15年政策如何發展,他們的地15年後是否還是他們的地?

  通過變相的資本回收地,成為了當前農村大力發展農業的基調。但是這些地將被開發,掠奪成什麼樣?只能拭目以待。

  二、農民的生活成本將會更高

  想想中國農民都不種地了,中國人吃什麼?

  當然會有種糧食的公司會來承擔這一責任,但是種植的是什麼,就需要商榷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轉基因會成為種植的主流,米和油的購買成本降低了,農民的生活看似好了,實際吃這些轉基因食品,附加生活成本反而高了許多(醫院將成為生意最好的地方)。不光是農民,中國人民的生活成本都將間接的提高。

  三、殃及子孫

  土地被流轉後,資本入駐,同時也是大量土壤,水質的汙染入駐,這些地,這些水他們最大化的榨取十幾年後,交還後,已經變成了一塊殘喘的土地,這些地還需要承載子孫們的生活。誰來消化這些殘留,這些汙染?我們的子孫啊,也是我們自己啊。



皖北文君Q


能流轉當然是好事,流轉土地多少還有點收益,問題是阿洪家的土地不收租金,免費送給別人種也送不出去。為了確保土地不拋荒,阿洪家的土地免費問起送鄰居耕種,還欠人家好大人情似的。

為什麼現在有些農民會把土地流轉出去,為什麼自己的地都不種了?

種地賺不了錢。

如今靠種地賺錢是非常難的,種子化肥成本高,種地幸苦,糧食價格又低,如果核算種子化肥及人工成本,很多農民種地不但賺不了錢,而且是虧損的。現在在家種地的人都是沒辦法出門打工的老年人,一般來說,能打工的人,能不會選擇在家種地。



有路子的農民願意流轉土地。

現在的農村年輕人,要麼出門打工,要麼選擇做生,打工一個月最低也能掙兩三千,一年隨便也能掙兩三萬,做生意要麼做破產,破產了大不了繼續打工,一但做生意上路了,做生意賺錢比打工強幾倍。而種地雖然不缺糧食吃,但愁錢用,費盡苦力種一畝地,一年純收入超不過1000元,種20畝地一年純收入超不了20000元,何況農村沒幾家人有20畝土地。所以,能打工的人絕對不會種地,能做生意的人都不打工,只有沒辦法的老年人才會在農村種土地。所以,有路子的人都願意將土地流轉。



能流轉總比送人種或者拋荒好。

很多出門在外打工、做生意的人,農村的田土要麼送人做,要麼拋荒,如果能流轉出去,誰又願意送人拋荒呢?土地流轉給別人,多少還能收收點租金,送人做有時還倒欠人家人情,拋荒時間長了,土地承包經營權就沒了,即使村集體不收回土地,荒廢時間長了,相當於退耕還林了。土地流轉政策能夠有效利用土地資源,防止土地荒廢,同時增加農民收益。當然對於沒有能力出門打工的農民,他們是不願意將土地流轉給別人的。

總之,對於有路子外出打工做生意的農民都願意將土地流轉出去,一是可以增加一份土地流轉收益,二是打工做生意又可賺錢,一取兩得。沒有打工創業能力的農民才不願意流轉土地。

感謝閱讀!喜歡阿洪文章的朋友!記得幫忙點贊、評論、轉發,關注農人阿洪,瞭解更多三農趣事。

阿洪168


這個問題太普遍了,除了偏遠山區,地塊小或梯田。

平原決絕大部分全轉包了,有人說撂荒了,那是扯蛋,誰捨得一畝轉包可收入幾百元,在加上國家給的二百元一畝地的補貼款。

憑良心,實話實說,有許人在城裡,家還農村的,農民除了大院中種點菜,還有種地鋤草耪地嗎?還有用鏈刀收割的嗎?

也有地太少了,僱人不合算,農村懶漢比以前多了多少人,賭徒多了不了,農村人三高症,肥胖症增加以不成比例了,這就是目前一部分農村人。

人是越吃越饞,越待越懶。

人有幾個知恩圖報的?老區農民還在奮鬥,山區依然挺窮,為啥叫精準扶貧,就是不扶懶人。

凡怨天丶怨地丶怨爹孃的和怨社會不公平的,有一個是有文化丶有文憑丶有技能丶能吃苦的勤勞奮進的人嗎?

農村,特大村萬八人,小村幾百人,中村三二千人。

有出息的全走了,剩下是極少數,村村如此。

道理全明白,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人想過好日子,但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哭窮丶罵街丶仇富丶羨慕嫉妒恨丶眼熱別人同村同齡人,沒用,凡你不努力,你不勞動,錢不會到你手裡,你咋生氣也沒用,妒賢嫉能發不了財,只有幹真事幹實事才能過上好日子。


宇宙鋒780


您好,我來回答下這個問題;

現在有些農民會把土地流轉出去,或者租出去,這種行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農民年紀大了,在田地裡勞作了一輩子,已苦了一輩子,而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有人會留下來一起種地勞作的,基本都出去了;家裡最後剩下老輩的人在勞作,而當年紀大了,力不從心了,能看住的地越來越少,這個時候有人來收地或者租地,就順勢轉出去了;有或者搬家了,人住城裡去了,留下了土地無人照看;這個屬於農民自身原因,沒能力或者沒時間經營土地了,以其荒著,不如轉出去收點錢;

2、新農業的衝擊,現在種地的方式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了。以前每家分幾畝土地自己種植,自給自足,已造成了作物不統一情況;而現在流行資源整合,將大片土地全部整合在一起,進行種植;這個情況下,整合資源就需要將各個散戶中的土地收集起來,或轉或租,總之形成了規模,對於政府單位來說更好管理;

綜上所述,農民將土地流轉出去,主要是政策影響,加大資源整合,而對於沒有能力或者沒有時間經營土地的人來說是非常好的。


豬豬壹號


現在有些農民把土地流轉出去,自己的地都不種啦!在農村已是常態化,這裡面也是有原因的

收入和支出

種地的人都是40歲以上的人群,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段,一家按正常人口算的話,每家4口人,按每人1畝5地(我家鎮村合5分地)算,有6畝地,以山東為例,種大豆,小麥一年2季收成,小麥每畝1千斤,大豆300斤算,去掉澆水錢💰,肥料,機械收割,不算人工費,6畝地的平均產值,落一季秋收就不錯啦!算下來賺不了多少

人員分配

男勞動力常年在外做工,慢慢就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有時還發展的很大,如果再讓男勞動力回家收秋,收麥,算下來工作耽誤少賺錢,路上的來回車費,就有點划不來啦!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的加工廠也有很多搬到了農村,有的家庭主婦每月也有1千多元的收入,租出去的地也有點收入,這樣算下來出租地還是兩全其美了的事呢!

出租地

出租地有3個標價,

一等地800元價出租,是指地質肥沃,能澆灌,旱澇保收的地

二等地是600元出價,沙土地,農民所說的漏水的地,能澆灌的地

三等地300元,是村頭地,比較散,每家3分,2分的,一般留著自己種菜吃,

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把地出租出去,60歲以上的老人還是想留塊地種,畢竟種了一輩子地,對地還是有感情的,一大方地有1戶2戶的不出租,也被大傢伙給談和啦!索性也就出租出去啦!


李長芹


農民種地的成本構成發生著重大的變化。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種子和化肥是種地的主要成本。之後,機耕服務費佔了大頭。現在人工是最重要的支出。如果家裡有六七十歲的老人,身體尚可,就完全可以自己料理自家的幾畝耕地。但如果沒人能夠管理,本來在外邊打工,播種收穫的時候都要請假回家料理耕地就不划算了。



一般種一畝地純收入五六百元,如果租出去地租收入也有三四百元,利潤的損失每畝地大約一兩百元,一家有六七畝地,自己種地和租出去相比,收入相差也就是千八百元。如此算來就不如將地委託給別人,安心打工。惦記著家裡的幾畝地,一個生長季節回來兩三次,誤工費、路費、不能連續上班帶來的無形損失,遠不止一千元哪!


種田博士後


當下有許多地方農民土地流轉出去、而農民不想種地。原因是多方面的、打工比種地掙來的錢划算。就是您家三、四畝地長糧食除去化肥農藥、機耕脫粒費再加上水費。一畝地純收入一千左右另外農民平時農作物管理還沒有算。

有許多地方農民不願種地或者嚴重拋慌有諸多原因存在。解放後第一波農民都60歲以上加上身體原因體力下降種不動地了。還有80後90後都是獨子。現階段他們都外出進城打工。特別獨子是女孩嫁出門結婚成家只剩父母老兩口也無能力再種地、為一辦法把土地轉讓出去。

老齡化人群逐步增多而農民不願種地根本原因所在。土地轉讓與局部地區拋慌也就不奇怪了。農民很想種地、土地是農民生命根原、是生活保障、但對老弱病殘老農來說是心有餘力而不足。在當今年代80後90後年輕人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他們趕上機遇只會外出打工掙錢、不會種地更不願種地。種地只能維持吃飽肚皮,不打工經濟來源就是很大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