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一年級數學題,難到無數家長懷疑智商,是真的很難嗎?為什麼?

黃應秋


其實沒有這麼難,主要是我的們家長的思維方式,導致了這樣的認為。

我也曾被外孫的試卷難住,用上了中學的知識來解題 搞的相當複雜。

結果外孫兩步搞定,簡單的很。

所以我們家長要用孩子們思維來接孩子的題。


樂觀7582


我們今年二年級了,已經適應一些啦😄。

現在的小學數學題除了以前我們小時候學的基礎知識以外,新增了一些趣味數學和邏輯思維能力訓練。

說實話,剛開始的時候作為文科生的我確實感覺有難度,好多我也答不上或者是拿不準。慢慢適應就好了,有空的時候在網上找找這方面的教學視頻,大人的理解能力還是可以的,多聽聽就好了,我們跟孩子一起學習吧。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有的數學題不是唯一解,有的題比較靈活,答案有好多種,不像我們小時候的題,答案都是唯一的。


薇薇細語


家長們需要明確一點是,被一年級的題目難道,跟智商很可能沒有任何關係。我們不少家長會發現,其實給幼兒園的孩子買回來的一些思維練習,家長已經無法跟得上孩子了,很多題孩子一看就會,而家長依然一臉懵逼,這是很正常的。

大家都說,這是一個整體智商變高了的年代,現在的孩子們從小接觸手機、智能產品、樂高等,各種電視節目的知識滲透以及各種培訓班的培養,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肯定會比家長聰明很多。



我們再來看看數學題這個問題,其實,小學學科題目現在也已經不再是我們那代那樣相對固定了形式了,學科題目開始變得更加靈活。

尤其是數學題,我們會發現,數學題更多考的不是計算能力,而是孩子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等。包括現在在很多小升初的mk考試中,數學考察的往往是奧數,這對孩子的思維就有非常高的要求和考驗了。

所以一年級的數學題難,家長們可以觀察下,對於自家的孩子而言,他感覺到難的點是什麼地方,是粗心還是的確思維轉得不夠快,而不是直接懷疑題目的合理性。

同時,也是比較推薦家長們,如果孩子數學成績不是特別好的情況下,從低年齡段可以開始給孩子接觸解讀奧數,鍛鍊下孩子的思維能力,而與此同時也要保證好課內基礎。

數學學好非常重要,因為對於小學段來說,畢竟數學是一個非常高的拉分科目,很多孩子數學考100分都是正常的。

以上是我針對於“數學學習難的一點看法,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Sunny說親子教育


網上流傳的一些一年級數學題,看起來確實很難,但實際上可能沒有那麼誇張。

首先,網友們截取的部分題目,肯定都是挑的最“奇葩”的,讓不少不明真相的人看了就會覺得很誇張。


其次,哪怕是部分題目,這些題目就真的難道讓人沒法接受嗎?

我們可以看看武漢某重點小學的這份數學試卷。

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所謂的“難點”不是在計算能力上,而是在綜合能力上。綜合能力是全方面的,而計算能力是單方面的,顯而易見這份試卷對小學生的要求更高。

但是這種高要求就不合理了嗎?不是,這是其實是教育思路的轉變。從單方面的考察轉向更全面的綜合考察,不再是要求孩子像計算機一樣去算一些呆板的算術題,誰算得快就是好成績。

現在的要求是,哪個孩子理解能力強、觀察能力強,就能越快的理解題目的意思。這些能力從哪裡來呢?那就是生活經驗。


現在非常流行上“幼小銜接班”,幼兒園“小學化”的現象也依然嚴重。這些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在6歲前多學些知識。但實際上這個階段知識最優質的來源恰恰是課桌外的生活。生活體驗能讓孩子擁有豐富的感性經驗,這對孩子後來上小學,理解應用題非常有用。


如果家長看到這些“奇葩”數學試卷覺得誇張,那就要好好想想,自己的教育觀念是否仍然落後,是否將教育重心放錯了地方。


西卡弟弟


很多時候並不是真難,而是父母習慣從大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

就像那個著名的故事。專家在講座時問,一加一等於幾,聽眾裡的大人們都會很猶豫,不敢隨便作答,以為專家這麼問必有深意,只有孩子們才會毫不猶豫說出答案,等於二。

一年級的題,有些感覺特別難,就是利用了這種心理錯覺。

比如圖1,問客車往哪兒開。很多人一看就懵了,這裡啥信息也沒有,怎麼判斷。

實際上呢?我們都知道,這種客車都是右側上下車,由於面向我們這一側沒有車門,所有車是向A方向開的。

再比如圖2第三題,貓、雞、豬、兔、牛這五圖案中,哪個圖案與眾不同?有家長認為是貓,除了貓其他都可以吃,也有家長認為是牛,豬因為牛體型大。

其實這道題考的是孩子對數字的理解,五個動物中只有雞是兩條腿,其他都是四條腿。所以答案是雞。看看,這就是典型的大人們的思維誤區,才會覺得一年級的數學題難。

因此,看到一年級的數學題,感到很困難時,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從孩子的心理和角度揣摩一下,這樣很快就能找到正確答案了。




青勝於藍


小學一年級的課本對應題目,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誇張。

一般而言,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計算

就是加減法,會考察孩子的口算和豎式。這個關鍵是要鍛鍊孩子的數量對應關係,同時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遊戲訓練強化練習。具體可以參考我的文章

幼小銜接:數學計算能力怎麼練?三步讓孩子成為口算小達人

https://www.toutiao.com/i6722727796063339019/

生活中的數學

主要孩子明白數學在生活中的意義。比如方位、買東西等等。這裡頭,會有一些題目家長有點蒙圈,這並不是說難,而是題目的思路不適合成人。比如,用某一物品作為標準,量東西,就不是一個固定的答案。

幾何

這要是圖形識別。比如一個機器人,讓孩子數出來每個圖形有幾個。這個有時候會涉及到透視效果,可以多用積木做練習。


簡單中的應用

這個可能是家長最容易掉坑的地方。比如,小朋友們玩老鷹捉小雞,有3只小雞,那麼總共幾個人這種,其實都是生活的轉移。

一年級數學,重在生活體驗和反覆實踐,打好基礎,孩子以後會很輕鬆。


嫻聊成長


數學題,你的側重點是思路,一種解題思維,說更直白點,你得抓住出題者的意思,想考你什麼?知識點?你用初中,高中甚至大學的思維就解決一年級的問題,我認為不妥!最關鍵的是,小學的題目,未必一定做到什麼都懂,這只是入門,有的知識點,並不能完全融入題目中,也可以出題目會產生歧義。我的意思可以讓孩子獨立思考,多想,如果一味的強調正確性,會產生一種定向思維,不利於以後的學習進步!關於數學方面,我可以做到,針對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習。家長們,對待自己的孩子,要有耐心,要學著深入瞭解孩子的想法,找對切出口,你會發現,你家的孩子也很聰明!對數學方面,有困惑的,可以諮詢我。


沒名字的歌沒名字的你


對於一年級數學的某些課外延伸的題目,如果把解題過程給家長看,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恍然大悟,然後覺得這個題也不過如此。所以,你說它難,它既沒超綱,解題步驟也簡單,這算什麼難。但是你要說它不難,為啥自己就是做不出來。

所以,這就要回到學習數學的本質上來。學習數學不僅僅是學習如何進行加減乘除,更重要的是學習思維方式。就像對於同一道題,有的人只能按部就班的按照標準解題過程解答,題目稍微一變化就傻眼了。但是有的人卻可以找出簡單的解法,無論題目怎麼變都能迅速的抓住該題目的重點。這就是思維方式的不同。

小學一年級的數學題家長做不出來其實並不能代表什麼,這就像是腦筋急轉彎,除了常見的幾個,剩下的題目,大家恐怕想破腦袋都想不出答案吧。


名師雲課堂


家長的思維跟孩子的思維不太一樣了,有的時候孩子會覺得很簡單,但是家長卻做不出來。不認為智商的問題,應該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家長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會更復雜一些,孩子思考簡單反而更容易解答


學習娜點事


思維方式不一樣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